诗歌鉴赏考点突破
诗歌选择题
赏析字句 1.(解词) 2.手法 3.事件(句意)4.情感 5.人,物特点
描绘画面 意象串入+描绘了……画面
一、诗歌选择题
重点看三结合:
动静结合: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虚实结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多感官结合:瘦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和靖《山园小梅》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山亭夏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化静为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毛泽东《沁园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以动衬静: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化虚为实: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二、古诗词常见诗歌题材、意象、思想感情
山水田园诗 内容主题 (1)归隐田园,钟情山水;(2)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3)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思想感情 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不同流俗
常见意象 高山、流水、清明、明月、农家风光、山间盛景等。
边塞征战诗 内容主题 (1)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2)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写边多为念远
思想感情 (1)主战思想(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意欲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抨击主降派、讽刺当朝无能)。(2)反战情绪(环境的恶劣、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痛苦、思念亲人的悲伤、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讽刺)。(3)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常见意象 金河、玉(门)关、青冢、轮台、龟兹、黄河、黑山、楼兰、羌笛、阴山、孤城、疆场、沙场、燕山、匈奴、无定河、塞下、狼烟、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单于、吐谷浑、胡笳、胡、羌、羯、夷、李广(飞将军)、龙城、烽火、金鼓旌旗、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夜郎、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咏物言志诗 内容主题 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书写自己的政治仕途及高洁的个人节操;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分两类:直写物象绘声绘色,以求逼真传神;或者托物寓意,借题发挥,抒情言志,如《硕鼠》《咏柳》。
思想感情 咏物言志
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拟人、对比、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读懂咏物诗方法 (1)概括所咏事物的特征(2)体会作者所言之“志”(思想、感情、志向、情趣愿望)
闺怨诗 内容主题 ①描写男女之间深厚的情感,歌颂真挚爱情。②表达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或对丈夫、家人的思念。③对虚度光阴、青春易逝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④因被丈夫冷落、抛弃之后的怨情,或借此表示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思想感情 因游子久不归家而引发思妇对青春易逝、深闺寂寞的慨叹,或因征人戍边未还而引发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及对其安危的牵挂。或表达对战争的怨恨。 闺怨皆因怀人
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拟人、对比、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惜别送别诗 内容主题 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送别多抒情意
思想感情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常见意象 秋、夕阳、长亭、南浦、灞桥、杨柳、美酒等。
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联想想象、虚实结合
怀古诗 内容主题 (1)抒发感慨,感伤兴衰。如刘禹锡的《石头城》。(2)怀古咏史,别有寓意;或是借古讽今,别有寄托,如王安石金陵怀古词《桂枝香》。或是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如唐代杜牧的《赤壁》。(3)感慨身世,关照自我。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怀古只为咏今
思想感情 (1)感慨盛衰无常。(凭古吊今、怀古伤今)(2)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3)感慨国运衰微。(4)希望建功立业,抒发爱国情怀。(5)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借古讽今)
常见意象 历史人物、乌衣巷、吴钩、淮水、《后庭花》、六朝、华清宫……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思乡怀远诗 思想缘由 战乱频繁;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内容主题 羁旅愁思:张继《枫桥夜泊》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有家难回,漂泊天涯,孤独寂寞
思想感情 思乡怀远
抒情角度 从己入笔、从对方入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表现手法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托物传情:月、雁、笛、柳、角声,亭、乌鸦。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1.阅读诗歌《邯郸冬至夜思家》,完成小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这首诗当作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 年)岁末,作者时年三十三岁,任秘书省校书郎。冬至这一天,朝廷要放假,民间也很热闹,穿新衣,互赠饮食,互致祝贺,一派过节的景象。白居易当时正宦游在外,夜宿于邯郸驿舍中,有感而作此诗。
(1)诗歌第二句,写作者在邯郸客栈里过节的情景。其中“__________”二字,活画出
诗人枯坐的神态;一个“______”字,更赋予“影”以人的感情。作者的___________之感
已溢于言表。
(2)诗歌的三、四两句在情感的抒发上很是巧妙,请具体说说巧妙在哪里?
1.(1) 抱膝 伴 孤寂
(2)诗人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中的亲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东林寺①僧
李白
东林送客处,
月出白猿啼。
笑别庐山远,
何烦过虎溪②。
【注】①东林寺:在今江西九江市南庐山西北麓,东晋大元九年名僧慧远创建,寺在酉
林寺之东,故名。②虎溪:东晋高僧慧远法师深通经论,兼习儒术,戒律精严,发誓一生脚
迹不越庐山虎溪,以杜绝世问尘埃。
2.说说“月出白猿啼”中“出”的妙处。
3.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2.“出”在此处写的是由没有月亮的到月亮出现,写了送客话别时间之长,表现了李白与东林寺信的惜别之情。
3.描绘出了一幅月下送别图,表达了诗人对东林寺僧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江亭夜月送别 (其二)
[唐]王勃
乱烟笼碧砌①,
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
江山此夜寒。
【注释】①碧砌:青石台阶。
(1)这首诗末句中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是 _____。
(2)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首句写“乱烟”,既形容黑夜里雾气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当时的惶恐不安。
B.次句中“飞月”一词,既表明时间推移,也暗示诗人的聚散匆匆之感。
C.第三句“寂寞离亭掩”,表现朋友离开后周围环境冷清及诗人内心孤寂。
D.这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有情的诗,诗人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离别之情。
4.(1)寒
(2)A
【解析】
(2)A.“也表达了诗人当时的惶恐不安”有误,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亭夏日》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写出了山亭夏日的悠闲与宁静。
B.此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勾画了一幅色彩鲜丽、美妙逼真的图画。
C.“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是从视觉和味觉角度对夏日进行的描绘。
D.全诗以写景见长,笔法多变,表达了作者对夏日乡村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6.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所展现的画面。
5.C
6.绿叶茂盛,树荫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他季节要长,楼台影子,倒映池塘,好像镜中美景一样。
【解析】
5.C.“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是从视觉和嗅觉角度对夏日进行的描绘,没有使用“味觉”进行描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溪亭
【宋】林景熙①
清秋有馀思②,日暮尚溪亭③。
高树月秋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④。
【注释】①林景熙:南宋末期诗人。②馀思:指诗人在南宋灭亡后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
思。③日暮句:诗人徙倚溪亭,直至日暮尚且徘徊不下。④汀:水边平地,小洲。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全诗逐一写“高树”“落叶”“流萤”等溪亭周围的景色,描绘出清秋明艳高远的
图景。
B.首联写秋天清冷时,诗人徘徊于溪亭,观览景色,直叙其事中有郁结愁思流露出来。
C.颔联“微风酒半醒”写诗人半醉半醒的精神状态,与上联“馀思”呼应。
D.尾联悠长的渔歌,若明若暗的灯火,意境渺茫,烘托出诗人惬意愉悦的心情。
E.诗歌借景抒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馀思。
8.有人评说:诗歌颈联“数”字足见诗人用字之工。请简要赏析该字。
7.AD
8.“数”流萤,是诗人无聊打发时间之举,描绘出独坐无聊的日常寂寞生活,生动地表达出其失落不平的心情。
【解析】7.A.有误,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首联写诗人徙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高树月初白”,是说高高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切上联“日暮”。“微风酒半醒”,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与上联“馀思”呼应。月上高树,周围一片冷清幽寂。“独行穿落叶”,表现了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闲坐数流萤”,独坐百无聊赖,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可以看出诗人的苦闷无聊。“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因此,该诗所绘的是清秋迷蒙凄冷的图景。D.有误,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故选AD。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小园(其一)①
陆游
小园烟草②接邻家,桑柘③阴阴一径斜。
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
【注释】①这是淳熙八年(1181)四月陆游在浙江山阴三山居住时,写的一首田园诗。
②烟草:指笼罩于烟云雾气中的野草。③柘(zhè):树名,其叶可养蚕。
9.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提.示.:请用 2B 铅笔将本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选择题区域的对应题号后】
A.这首诗写景自然流畅,于景物描写中可感受到农家之情的清新质朴。
B.“小园烟草接邻家”描绘了小园茂盛的野草很快便与邻居家的小园相接起来的画面。
C.诗歌前两句通过写“烟草” “微雨”“斜径”等景物,营造出清丽宁静的氛围。
D.第四句写细雨中赶去小园给瓜松土,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情态。
10.赏析“卧.读陶诗未终卷”中“卧”字的妙处。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小题。
9.C
10.示例:卧,躺,巧用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躺卧着读陶渊明诗卷的形态,表现了诗人的悠闲自得的心情。
【解析】
9.C.有误。“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阴阴一径斜”描绘出这样的景象:茂盛的青草在风中摇动一片青绿,望去像笼罩在蒙蒙的烟雾里,园中种着许多桑枝叶浓密,郁郁葱葱,遮掩着小宅,一条弯曲小路斜通向远处。由此可知,这首诗前两句通过写“烟草”“桑柘”“斜径”等景物,营造一种田园风景清丽宁静的氛围。没有 “微雨”。故选C。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3.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出了书生愿意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B.首联中的“照”字意在表现烽火很大很亮,在远远的西京都能看见;“自不平”中
的“自”字,表现了书生从军的愿望和卫国的坚强决心。
C.颔联由“辞”到“绕”,写出了行军的迅速和军队凌厉、逼人的气势。
D.颈联以北国的雪暗风多,烘托战斗的激烈悲壮。
14.诗的尾联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3.B
14.直抒胸臆(直接抒情),抒发了诗人投笔从戎、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解析】
13.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与分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B.首联“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也就是说,有敌人入侵。“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出诗人面对战火带来的毁坏从心中油然而生的愤懑,流露了书生从军的愿望和卫国的坚强决心。故“照”字渲染了战争的紧张气氛,题干中“‘照’字意在表现烽火很大很亮,在远远的西京都能看见”分析错误。故选B。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塞下曲
王昌龄(唐代)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①,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①长城战:指开元二年,唐将杀敌数万,“洮水为之不流”一事。
16.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边塞诗,诗歌前两句写将士行军途中牵马饮水,渡过大河。
B.颔联写的是将士们经过急行军,在夜色中即将抵达目的地——临洮。
C.颈联回忆了唐军在长城的一场胜仗及众人赞美唐军意气风发。
D.最后两句描绘一幅黄尘漫漫、野草丛生、白骨累累的画面,体现了战争的残酷。
1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具体分析。
16.B
17.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蕴含诗人对任意发动战争的反对情绪(或者对战争的厌恶情感)。
【解析】
16.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B.颔联“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的意思为“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描写的是黄昏时刻将士们隐约见到临洮城的景象。题干中“在夜色中”与诗歌内容不相符合。故选B。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宣城①见杜鹃花
【唐】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
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
三春②三月忆三巴③。
【注释】①宜城:唐代郡名,今属安徽省。②三春:指春季。③三巴:巴郡、巴东、巴
西的合称,这里指诗人故乡蜀国(蜀地)。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对比和联结,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
B.后两句把“一”“三”两个字各自串联起来,一句三顿,使人感到乡思袭来时愁肠
百结的悲切伤痛。
C.诗人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来写暮春时节的景象。
D.此诗中的“子规”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子规”均用起兴的手法,
奠定悲伤的感情基调。
19.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18.C
19.前两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蜀国子规鸟”是回忆的虚景,“宣城杜鹃花”是眼前的实景,虚实结合,表现出诗人内心思乡的悲戚之情。
【解析】
18.C.由诗句“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可知,诗人充分调动视觉、听觉、来写暮春时节的景象,没有运用“嗅觉”来写景。故选C。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
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
人生看得几清明。
20.下列对诗歌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从颜色的角度写,用淡白深青写梨花和柳叶,言梨花已盛开,柳树正盛绿。
B.前两句以一青二白,突出了梨花的特点,点明夏末秋初的时令季节。
C.“一株雪”和“几清明”是对偶的写法,“一”不是指有一株梨树,而是指一株梨
树一个作者自己。
D.本诗的诗眼是“惆怅”,人生看得几清明,人生能有几次清明,这是补足前句“惆
怅”的内容,更增添悲凉的气氛。
2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B
21.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包含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解析】
20.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B.“点明夏末秋初的时令季节”有误。前两句“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意思是“如雪般的梨花颜色淡淡,柳树已长得郁郁葱葱,柳絮飘飞的时候梨花也已开满城”。梨花开放的季节为春季,此时梨花颜色淡,柳树郁郁葱葱,表明此时应该是暮春时节,题干中“夏末秋初”与诗文内容不相符合。故选B。
采桑子·席上送少游之金陵
李之仪
相逢未几还相别,此恨难同。细雨蒙蒙。一片离愁醉眼中。
明朝去路云霄外,欲见无从。满袂①仙风。空托双凫②作信鸿。
【注】①袂:衣袖。②双凫:化用“王乔凫”的典故,传说东汉明帝时,王乔为叶县县
令,距京师甚远,每逢初一十五,却能亲自来朝。明帝怪之,令人候望,言乔每临,必有双
凫自东南飞来,于是候凫至,设网捕得其一,鸟却化作一只木鞋。后遂用此来写地方官,多
言其足迹所至。
2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开门见山,点明送别时的环境和心境,写出词人的伤心醉态,直叙离恨之深重。
B.下片实写送别友人时的场景,写与友人从此相见无由,体现了词人对友人去途的担
心和依依不舍之情。
C.下片最后一句化用典故,将离别的惆怅转为对友人的祝福,给全词增添了神秘浪漫
的色彩。
D.本词与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中都有“离愁”一词,这样直言愁心,使得情
感的表达更为外露。
2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2.B
23.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不舍与关爱,体现了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解析】
22.B.“实写友人出发时的场景”表述有误。下片写友人第二天启程后便是相隔天涯,想象离别后的思念和牵挂,这是词人的想象之词,是虚写。故选B。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酬张少府(王维)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24.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赠友诗。题目中的“酬”字推断,应当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王维再写此
诗为酬。
B.首联是说自己一直喜欢清净,对什么事都漠不关心,这是诗人此时内心的真实写照。
C.当时政治局面日趋黑暗,王维的理想随之破灭。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愿同流
合污,又感到无能为力。“自顾无长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闷的反映。
D.颈联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开解画面:诗人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襟敞怀,在山间明月
的伴照下独坐弹琴。
25.诗颈联所描绘的景,表现诗人了什么情感?
24.B
25.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处在,舒心惬意的隐居生活的追求和闲适生活情趣。
【解析】
2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B.理解不正确。全诗着意自述“好静”之志趣,写自己对闲适生活的快意,并表示自己对天地间的大道理有所领悟,已经能超然物外,从表面上看似乎很达观,但从诗意中,还是透露出一点点失落、苦闷的气息,隐含着诗人伟大抱负不能实现的矛盾苦闷心情;因此,首联并非“诗人此时内心的真实写照”。故选B。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城南
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
乱山高下①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
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①乱山高下:群山高低起伏。
2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中“水满堤”指暴雨使河水上涨而与堤岸相平,从侧面突出雨量之大。
B.第二句写急雨来势凶猛,雨从乱山高处落下,分东西两路倾泻而去。
C.第三句“尽”字写出了桃花、李花易凋谢,更经受不住暴雨打击的特点,表现了作
者内心的伤感和惆怅。
D.诗人选取生活中常见景物作为描写对象,理趣与诗意结合,耐人寻味。
27.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本诗的后两句。
26.C
27.运用对比的手法,以桃花、李花易凋谢,突出小草的顽强,表达了作者对小草的赞美之情。
【解析】
26.C.第三句“一番桃李花开尽”意思是: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联系第四句“惟有青青草色齐”可知,诗人将桃花、李花易凋谢与小草的生机勃勃进行对比,突出小草的顽强,表达了作者对小草的赞美之情;“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伤感和惆怅”表述有误;故选C。
(2022·济南)
春中田园作
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①,荷锄觇②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
【注释】①远扬:桑枝。②觇(chān):察看。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春天的颂歌,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田园图。
B.首联通过写斑鸠鸣叫、满树白色杏花开放,侧面展现了浓浓的春意。
C.颔联描写了农民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通路的画面。
D.尾联中“忽”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想开怀畅饮,可是对着酒杯又停住的样子。
14.诗歌展现出唐代前期的社会生活场景和人们的精神面貌,试结合颈联内容赏析。
13.B
14.示例:燕子回来了,似乎还能认识它的故巢;而屋中的主人在翻看新一年的日历。他们都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明天,展现出人们和平与安定的生活状态。
(2021·济南)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①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②,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兴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释】①此诗写于欧阳修被贬滁州期间。怀嵩楼为唐代名相李德裕被贬滁州时所建。②画角:乐器名,发声高亢。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提示:请用2B铅笔将本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选择题区域的对应题号后】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景自然流畅,于景物描绘中可以看出诗人的精神面貌。
B. “野菊开时酒正浓”描绘了深秋时节野菊竞相开放、诗人与郡僚举杯畅饮的画面。
C.颈联中“青松”意象耐人寻味,在斜日映照下,给人苍翠挺拔之感。
D.本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诗人被贬后的抑郁悲愤之情。
(2)赏析“霜林落后山争出”中“争”的妙处。(4分)
13. (1)D
评分意见:本题3分。
(2)示例1:“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子群山人的情态,生动描绘出深秋霜林木落、景象萧疏,而群山仿佛争先恐后出现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昂扬向上、傲岸不屈的精神。
示例2:“争”,化静为动,把静止的群山写活了,生动描绘出深秋霜林木落、景象萧疏,而群山仿佛争先恐后出现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昂扬向上、傲岸不屈的精神。
评分意见:本题4分。手法占1分,内容占2分,主题思想占1分。意思对即可。
一、(2020·济南)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问题。(共8分)
摊破浣溪沙①
[明]陈继儒
梓树花香月半明,棹②歌归去草虫鸣。曲曲柳湾茅屋矮,挂鱼罾③。
笑指吾庐何处是?一池荷叶小桥横。修竹纸窗灯火里,读书声。
【注释】①词牌名,为“浣溪沙”的别体。②棹:用桨划船。③鱼罾:渔网。
1、以下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归去的地方柳树茂密,茅屋低矮,门口挂着渔网,写出了作者虽家境清贫,但也清淡闲适的生活。
B、下片前两句运用设问的手法,一问一答间,引出作者草庐在荷塘横桥处,侧面烘托出作者居住环境的优美。
C、下篇最后两句茅屋里传来朗朗书声,由此可看出作者虽身居陋室,但安贫乐道,乐在其中。
D、整首词风格清新淡雅,用词清丽又不失简约朴素。
1、B。B项,荷塘横桥等景物描写,直接点明了作者茅庐周围的环境,侧面烘托作者恬淡闲适的人物形象;
1.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梓树花香月半明,棹歌归去草虫鸣”一句的妙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修竹纸窗灯火里,读书声”的画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杨业,并州太原人。业练习攻战,以骁勇闻,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代①北苦寒,士卒多服毡罽②,业但挟纩③,露坐治军事,傍不设火。侍者殆④僵仆而业怡然无寒色。朔州之败,麾下尚百余人,业谓曰:“与我俱死无益也。汝等各有父母妻子,可走还报天子。”众皆感泣不肯去。
业既没,太宗闻之痛惜甚,曰:“求之古人,何以加此!”
(节选自《宋史》)
【注释】①代:地方名。②毡罽(jì)毛织品。③纩(kuàng):丝绵絮。④殆:几乎。
10.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侍 者 殆 僵 仆 而 业 怡 然 无 寒 色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汝等各有父母妻子,可走还报天子。
12.请结合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太宗为何评价杨业“求之古人,何以加此”。(答出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