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新”背景下地理选考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课件(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双新”背景下地理选考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课件(40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2-02 07:14: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双新”背景下地理选考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一、教学进度设计
二、教学内容整合
三、教学方式改进
四、考试测评预判
一、教学进度设计
(一)老课程的教学进度
(二)新课程的教学进度
(三)未来教学进度优化
一、教学进度设计
(一)老课程的教学进度
阶段 内容
高二上 区域地理、选修
高二下 一轮复习
高三上 一轮复习
高三下 二轮复习
一、教学进度设计
(二)新课程的教学进度
阶段 内容
高二上 选必一、二(整合必修一、二和区域地理,选考难度)
高二下 选必三、一轮复习
高三上 一轮复习
高三下 二轮复习
一、教学进度设计
(三)未来教学进度优化
阶段 内容
高一下 渗透一个选必专题(引导学生选课)
高二上 选必一、二(整合必修一、二和区域地理,选考难度)
高二下 选必三、一轮复习
高三上 一轮复习
高三下 二轮复习
二、教学内容整合
(一)必修与选必内容整合
(二)系统与区域地理整合
(三)未来整合优化的方向
二、教学内容整合
(一)必修与选必内容整合
方式一:融合
方式一:融合
案例一:《岩石圈与地表形态》(选必一)与《地球表面形态》(必修一)
方式一:融合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选必一)
岩石圈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的变化(融合选必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和必修一“地球表面的形态”[地貌观察、特征描述];内容包含“主干知识”“微专题”)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二、教学内容整合
(一)必修与选必内容整合
方式二:深化
方式二:深化
案例二:《地球的宇宙环境》(必修一)选考阶段复习
二、教学内容整合
(一)必修与选必内容整合
方式三:渗透
方式三:渗透
案例三:《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选必二)
方式三:渗透
案例三:《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选必二)
三节内容间的相互渗透
三节内容间的相互渗透
节次 渗透内容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大都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辐射带动和产业转移均与距离呈反相关)
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 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
与必修二内容的相互渗透
节次 渗透内容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城市化的意义、城市群、城乡一体化的意义
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 产业区位因素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产业区位因素
二、教学内容整合
(二)系统与区域地理整合
1.以“区域为衣,原理为骨”
2.以“原理为纲,提纲挈领”
3.以“典型切入,以点带面”
二、教学内容整合
(二)系统与区域地理整合
案例四:《中国的气候与
三大自然区》
二、教学内容整合
(三)未来整合优化的方向
1.以“减轻学生负担”为原则
2.以“经典案例情境”为载体
3.以“规律原理关联”为纽带
二、教学内容整合
(三)未来整合优化的方向
案例三:《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选必二)
上海
三、教学方式改进
(一)选考意识提前渗透
(二)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三)临场应试指导强化
(四)优化巩固有待提升
三、教学方式改进
(一)选考意识提前渗透
选择性必修的学习,
整合必修和区域地理,
以选考难度落实,
等同于一轮复习
三、教学方式改进
(二)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答疑
资源库
网课
作业检查
……
三、教学方式改进
(三)临场应试指导强化
注重地理本质探究
渗透地理思想方法
强化地理变式思维
加强自主建构能力
案例六:农业区位因素变化
案例六:
答案:
优势:①河谷平原面积较广,地形平坦;②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原因:①种植面积扩大;②单产提高;③水利设施改善;④农业科技等投人增加。
案例六:
注意:
如果改为“要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采取什么措施,怎么答?
答案:“变化”词前置。
注意:
如果去掉“生产角度”,应该怎么答?
可以答:交通条件改善;市场需求扩大;政策支持。
三、教学方式改进
(四)优化巩固有待提升
教学进度过快
教学容量过满
强化练习不精
问题反馈不足
四、考试测评预判
(一)主干知识仍旧凸显
(二)呈现方式稳中有变
(三)前沿问题更应关注
(四)明线明考如何体现
(五)双新背景应对有章
案例七:选考材料选取(以非选择题为例)
浙江试卷的优良传统:围绕一个重大(热点)问题设计试卷,考查地理主干知识。(体现地理学科的社会价值取向)
资源和能源问题与国家安全
20.1 智利铜矿开采
20.2 波罗的海和北海天然气 开采与运输
21.1
21.2 西非矿产运输(铁矿石)
22.1 中俄输气管道
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问题
20.1
20.2
21.1 日本粮食竞争力探讨
21.2 我国粮食生产地区差异及可持续发展
22.1
22.2 东南亚耕地和粮食问题及对我国的启示
区域协调(产业转移、资源跨区域调配等)问题
20.1 长江经济带
20.2 东蔗西移
21.1
21.2
22.1 引汉济渭
22.2 西电东送(南线)
区域发展问题
20.1 中亚棉花输出基地(铁路运输)
20.2 管道运输
21.1 航空运输
21.2 珠江三角洲、海洋运输(港口)
22.1 韩国产业集群
案例七:选考材料选取(以非选择题为例)
浙江试卷的优良传统:围绕一个重大(热点)问题设计试卷,考查地理主干知识。(体现地理学科的社会价值取向)
案例八:暗线考查到明线考查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雁行理论【哭泣曲线】、微笑曲线)
一带一路倡议
……
图3-6某电子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分布示意
案例八:暗线考查到明线考查
案例八:暗线考查到明线考查
案例九:仍为暗线考查——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方式 优点 缺点 适宜运输的对象
铁路运输 运量较大,速度较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大,短途运输成本高 大宗、笨重、长途运输的货物,如矿石、金属、木材、牲畜等(内陆无水运地区大大宗、长途货物或客运;高铁为客运专线)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最机动灵活,周转快,装卸方便,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短途、量小的货物或客运(目前一些远途的蔬菜、水果也采用公路)
水路运输 河运 历史悠久,运量最大,投资少,成本最低 速度最慢,灵活性、连续性差,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大宗、远程、时间要求不高的货物(如矿产、石油、钢铁、大米、服装、部分水果等)
海运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最快捷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最高,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急需、贵重、运量不大的物品或长途客运
管道运输 气体不易挥发、也提不外流,损耗少,连续性最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运量大 设备投资大,灵活性最差 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矿浆等气体或液体状货物(不能客运)
海洋(海水运动【潮汐】【波浪】、海水性质、海洋权益、海气相互作用)
人口分布
地域文化景观
区域发展战略
服务业
……
案例十:课改新增内容
案例十一:课改删减内容
人口增长模式
城乡区位分析
农业地域类型
……
双新背景下复习的几点思考
高效:关键知识(遵循一定架构,不要反复打乱)
敏锐:地理视角(地理试题,不是其他学科试题)
前瞻:前沿领域(国家战略、产业前沿、地缘政治、地理时事)
落实:核心素养(为什么考、怎么考、考什么)
愿老师们
精研教学
轻负高效
一考大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