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化与液化
1.国家速滑馆采用了制冰新技术:用液态二氧化碳在管道中吸热变成气态二氧化碳,使管外的水结冰。该技术中二氧化碳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汽化 B.液化 C.凝固 D.熔化
2.如图所示,容器底部放水,水上面浮有一层沸点比水高的油,如果对容器底部加热,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开始油蒸发,水不蒸发,然后同时沸腾
B.水先沸腾,油后沸腾,但水和油同时蒸发
C.油蒸发,水不蒸发,直到水全部汽化后,油才沸腾
D.油蒸发,水不蒸发,然后水先沸腾,最后同时沸腾
3.下列关于液化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冬季从户外走进温暖的室内,眼镜的镜片上出现水雾
B.夏季从室外走进空调房内,眼镜的镜片上出现水雾
C.冬季凌晨玻璃窗户外侧常出现水珠
D.夏季开着空调的小汽车内侧玻璃上常出现水珠
4.两只外形不同的容器放在同一环境中,如图所示,原来盛有质量相等的水,经过相同一段时间后,容器内剩余水的多少情况是( )
A.甲容器内水较多 B.乙容器内水较多
C.两容器内水一样多 D.缺少条件,不好判断
5.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白气”,下列有关“白气”形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制造云雾“白气”,这是干冰在常温下的升华现象
B.夏天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周围冒“白气”,这是空气中水蒸气的凝华现象
C.深秋清晨的河面上经常出现“白气”,这是河面上水蒸气的汽化现象
D.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白气”,这是壶嘴喷出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6.模拟大自然“雨”的形成做了如图实验。向锥形瓶中注入少量温水,再取一干燥的表面器皿盖在瓶口,并在表面器皿中放置一些冰块,稍后,在瓶内出现朦胧的“白雾”,表面器皿底部看到有小水滴,小水滴逐渐变大,最终落到瓶内。由此实验可知雨滴形成的过程和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蒸气上升,当遇冷时,水蒸气液化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液化
B.水蒸气下降,当遇热时,水蒸气液化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液化
C.水蒸气上升,当遇冷时,水蒸气液化成水滴;物态变化成汽化
D.水蒸气下降,当遇热时,水蒸气液化成水滴;物态变化成汽化
7.下列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加在饮料中的冰块化为水 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
C.刚从冰箱拿出的冰棍周围冒出“白气” D.冰箱冷冻室内壁出现白色的“霜”
8.小王以相同的小烧杯盛等量的水,以相同的热源同时加热,如下图。甲小杯为隔盐水加热,乙小杯隔油加热,丙小杯隔砂加热,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得外锅温度分别为盐水温110℃、油温200℃、砂温205℃,若甲、乙、丙三小杯的水均呈沸腾状态,则此三小杯水的温度高低顺序( )
A.甲=乙=丙 B.甲<乙<丙 C.甲<乙=丙 D.甲>乙>丙
9.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会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镜面上发生的这两种现象的物态变化过程是( )
A.先液化,后汽化 B.先汽化,后液化 C.都是液化 D.都是汽化
10.在一些洗手间装有热风干手器,洗手后用它可以很快把手烘干,如图所示。关于图中利用了哪几种方法加快水的蒸发,以下选项中正确、全面的是( )
①提高液体的温度 ②增大液体的表面积 ③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11.夏天,从游泳池出来时,风一吹会感到凉飕飕,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风吹走了身体上的热量
B.水蒸发放出热量后,身体变凉了
C.水蒸发时从身体上吸收热量
D.水蒸发吸收热量后,风变凉了
12.如图所示,用水壶烧水,水烧开后能看到壶嘴周围有“白气”产生,其中a、b两位置有一处“白气”较浓。以下关于“白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它是水蒸气,a处较浓 B.它是水蒸气,b处较浓
C.它是小水滴,a处较浓 D.它是小水滴,b处较浓
13.我国古代有许多艺术性、科学性较高的饮器。有一种杯叫“常满杯”,杯中有用上等白玉做成的圆锥体,放在空气中,不断有水滴产生,使其常满。关于此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杯中的水来源于较潮湿的空气
B.杯中的水是空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
C.有水滴产生时,白玉温度比周围空气温度低
D.利用此杯子在缺少水源的崇山峻岭中能自动“生”水
14.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水沸腾时的装置以及实验中不同时刻气泡的情形,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他可以选用量程为-80~60℃的酒精温度计
B.图甲是水沸腾前的现象
C.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D.小明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了一段时间,所以水的沸腾有时候不需要吸收热量
15.小金用高压锅煮粥,关火后静置至可以拿去限压阀,打开锅盖,惊奇地发现锅内的粥仍在沸腾,对于这一现象,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高压锅是利用气压越高液体沸点越低的原理工作的
B.打开锅盖后锅内气压降低,锅内温度高于100℃的粥重新沸腾
C.若把这只高压锅带到低气压的山上去煮粥,锅内能达到的最高温度比山脚高
D.保证安全情况下,适当减少限压阀的质量可提高锅内蒸煮时的温度
16.如图,将敞口锥形瓶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停止加热后,发现水停止沸腾,立即用一铜片紧紧盖住锥形瓶,并在铜片上放一大块冰,发现水又重新沸腾起来。下列关于上述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水沸腾的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
B.放在金属片上的冰会液化吸热
C.在金属片上放冰后,锥形瓶内的气体温度下降,气压减小
D.水的沸点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
17.小乐将米饭置于装水的盆中,罩上吸水性较好的棉纱布,纱布的边缘浸在水中,如图所示。将其放置在通风处,经验证可让米饭保鲜大约60个小时。则此“简易冰箱”利用的主要原理是( )
A.液化放热 B.汽化吸热 C.凝华放热 D.熔化吸热
18.青蒿素的提取可以用加热的方法使水沸腾而除去水分,而青蒿素因高温易失去活性,所以应采用的措施是( )
A.增加容器内的气压,使沸点升高
B.用微火加热使其沸腾
C.缩短加热沸腾的时间
D.降低容器内的气压,使沸点降低
19.有一种能反映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装置叫做干湿球湿度计,它是由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并列制成的,其中湿球温度计的球部被湿棉纱布包着,干湿球两者的读数不一样。某学校社团的同学用该干湿球湿度计测量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社团的同学探究的问题是空气湿度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B.湿球温度计的读数较大,这是由于湿棉纱布中水的比热较大
C.在一定的温度下两个温度计读数的差别越大,表示空气的湿度越大
D.空气湿度越大,空气中的水汽就越丰富,形成云、降水的可能性也越大
20.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包上醮有酒精的棉花,如下图能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情况的是(周围的温度不变)( )
A. B. C.D.
21.星期天,小华在家烧水煮饺子。当水烧开准备下饺子时,妈妈提醒他锅里的水量少了点,于是小华又往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水量比锅里少),用同样大的火直至将水再次烧开。下面能反映小华整个烧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
A. B.
C. D.
22.生活中常把碗放在大锅内的水中蒸食物,碗与锅底不接触,如图所示。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汤将( )
A.同时沸腾 B.不会沸腾,汤的温度总是低于水的沸点
C.稍后沸腾 D.不会沸腾,汤的温度能够达到水的沸点
23.如图为某固态物质加热至沸腾时温度变化过程。相关分析中符合事实的是( )
A.该物质是非晶体
B.在第15分钟时,该物质处于液态
C.开始熔化的温度是80℃
D.cd是沸腾过程,不需要继续吸热
24.民间有一种魔术表演叫“油锅捞铜钱”:表演者用手从滚烫的油锅中捞出铜钱而毫发无伤,其中的奥秘是油锅上面漂浮着一层油,下面是另外一种液体。选择该液体时,应具有的性质( )
A.熔点低 B.熔点高 C.沸点低 D.沸点高
25.如图是电冰箱工作原理图。电冰箱里制冷设备主要有三部分:蒸发器、空气压缩机和冷凝器。
(1)低沸点的冷凝剂在蒸发器里汽化,这一过程要________(选填“吸”或“放”)热。
(2)冷凝器内气体被压缩后发生了___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日常生活中也有类似的采用压缩体积使气体发生物态变化的应用,请举一例子:________。
26.在学习了有关物态变化的知识以后,小明回家做了如下实验:甲、乙两个房间里相同的电炉上,相同的两壶水都已烧开,水烧开后壶口冒出“白气”。请回答:
(1)这些“白气”是由于壶口跑出的水蒸气________形成的,根据甲、乙两图所示情况可以判断出房间________的气温较高;
(2)A、B两幅图中,符合水沸腾前的情形的是________图;
(3)如果加大炉火猛烧,则壶内开水的温度________(选填“升高”“不变”“降低”)。
27.如图甲是探究“液体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在液体沸腾过程中,观察到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可知该液体的沸点为________℃,虽然液体的温度不变,但要继续加热,所以说液体在沸腾的过程中要不断__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
28.为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某同学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
(1)通过________两组的对照,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表面的空气流速有关。
(2)在研究水的温度对蒸发快慢的影响时,对水滴进行加热(如图C)直至沸腾,且水滴比对照组先消失。该实验结果能否作为支持“温度越高,蒸发越快”的证据?________。
(3)小明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质量有关,于是继续进行了如下探究:在相同环境下的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和两滴水(如右图),结果发现甲图中水先蒸发完,于是他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小蒸发越快。请分析小明的实验设计和结论得出是否合理________,说明理由________ 。
29.下表所示为常用的两种温度计内测温物质的凝固点和沸点情况.某同学想利用温度计完成“研究水的沸腾”实验。
测温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
(1)为了完成本次实验,由表格知,应选用测温物质为________的温度计。
(2)如图甲所示,刚倒入热水时发现温度计表面模糊,很难看清示数,主要原因是________。
(3)烧杯上方加一纸盖后进行实验,如图乙所示.每隔1min记录温度计示数(见下表),4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所示,此时温度为________℃,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由表可知水的沸点为________℃.请在图丁中作出本实验的温度-时间曲线________.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88 90 92 94 97 98 98 98
答案及解析
1.解:液态二氧化碳在管道中吸热变成气态二氧化碳,属于汽化现象。
故选:A。
2.C
【解析】沸腾的条件: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据此分析判断。
对容器底部加热,水和油都会吸热,由于蒸发不需要一定的温度,所以油会不断蒸发;下面的水由于被上面的油膜覆盖,因此无法蒸发。下面的水达到沸点后还会继续吸热,因此水会沸腾;上面的油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因此在水没有完全汽化前不会沸腾。当下面的水全部汽化后,油吸热达到沸点开始沸腾。故C正确,而A、B、D错误。
3.A
【解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液化向外放热,因此液化现象总是发生在温度较高的一侧,据此分析判断。
A.冬季时,户外温度低,室内温度高,因此进入温度高的室内水蒸气会在镜片上液化形成水雾,故A正确;
B.夏季时,室外温度高,而空调房内温度低,所以从房内出门时,室外的水蒸气会在低温的镜片上液化出现水雾,故B错误;
C.冬季时,玻璃外侧温度低,内侧温度高,因此水柱出现在内侧,故C错误;
D.夏季,开着空调的小汽车玻璃外侧温度高,内侧温度低,因此水珠出现在外侧,故D错误。
4.解:两只外形不同的容器放在同一环境中,原来盛有质量相等的水,经过相同一段时间后,由于液面的面积不同,蒸发的快慢也不同,在同一环境下,液面的面积越大,蒸发得越快,所以甲容器蒸发出去的水较多,则剩余的水少,乙容器剩余的水就较多,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5.D
【解析】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分析各个现象中“白气”的成因即可。
A.文艺演出时,抛洒出的“干冰”吸收空气的热量而升华,周围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水珠,这就是舞台上的“白气”,故A错误;
B.夏天从冰箱取出的冰棍周围冒“白气”,这是空气中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的液化现象,故B错误;
C.深秋清晨的河面上经常出现“白气”,这是河面上水蒸气的液化现象,故C错误;
D.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白气”,这是壶嘴喷出水蒸气的液化现象,故D正确。
6.解:锥形瓶中的水蒸气上升,在上升过程中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即看到的白雾和表面器皿下面的小水滴。此过程为液化。
故选:A。
7.C
【解析】液化是指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会对外界放热。
A、冰化为水,是熔化的过程;故A错误;
B、湿衣服变干,是汽化过程;故B错误;
C、冰棍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故C正确;
D、冰箱冷冻室出现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的过程;故D错误;
8.解:因为外界的温度高于100℃,甲、乙和丙三个小杯都能从外界吸收热量,小杯里的的水都会沸腾,说明此时水的温度已经达到沸点100℃,但温度不再升高。综上所述,三杯水的最终温度是相同的。
故选:A。
9.A
【解析】确定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卫生间内,高温的水蒸气遇冷在镜面上发生液化现象,变成小水珠,因此模糊不清;一段时间后,小水珠吸热,从液态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发生汽化现象,于是镜面又清晰起来,故A正确,而B、C、D错误。
10.D
【解析】热风干手器吹出热风,可以提高液态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从而加快蒸发,故D正确,而A、B、C错误。
11.解:从游泳池中出来的人,人身上有一些水,风一吹,皮肤表面上空气流速加快,水蒸发变快,蒸发时带走大量的热,使皮肤温度降低,所以感到冷,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2.C
【解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我们看到的“白气”已不是水蒸气,而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小水滴是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远离壶嘴处温度较低,液化现象更明显,所以a处较浓,故C正确,而A、B、D错误。
13.B
【解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液化需要放热,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空气中存在大量的水蒸气,由于圆锥体的温度比空气温度低,因此水蒸气在白玉上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从而形成大量水珠,低落在杯子中,使其常满,故B错误符合题意,而A、C、D正确不合题意。
14.B
【解析】(1)将水的沸点与温度计的量程进行比较即可;
(2)根据气泡上升过程中的大小变化判断是否沸腾;
(3)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根据液化的知识分析;
(4)液体沸腾的条件: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据此判断。
【解答】A.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因此不能用量程为-80~60℃的酒精温度计进行测量,故A错误;
B.沸腾前,上面水温低,下面水温高,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所以甲是沸腾前的情况,故B正确;
C.“白气”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不是水蒸气,故C错误;
D.水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并继续吸热;虽然撤去了酒精灯,但是烧杯底部的温度仍然高于100℃,水能从烧杯底部继续吸热,所以会沸腾一段时间,故D错误。
15.解:A.高压锅是利用气压越高液体沸点越高的原理工作的,故A错误;
B.打开锅盖后锅内气压降低,锅内温度高于100℃的粥重新沸腾,故B正确;
C.若把这只高压锅带到低气压的山上去煮粥,锅内能达到的最大压强比山脚低,故最高温度比山脚低,故C错误;
D.保证安全情况下,适当减少限压阀的质量可降低锅内的最大压强,减低蒸煮时的温度,故D错误。
故选:B。
16.解:A、水沸腾的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故A正确;
B、放在金属片上的冰会熔化吸热,故B错误;
C、在金属片上放冰后,锥形瓶内的气体温度下降,气压减小,故C正确;
D、水的沸点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故D正确。
故选:B。
17.解:纱布袋边缘浸在水里会吸盆里的水,从而使整个纱布袋保持湿润,篮子上罩纱布袋可以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水的蒸发,水蒸发时吸收热量,起到降温的作用。
故选:B。
18.解:青蒿素的提取可以用加热的方法使水沸腾而除去水分,而青蒿素因高温易失去活性,所以应采用的措施是:降低容器内的气压,使沸点降低,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9.解:A、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这三处的植物密度不同,土地的潮湿程度也不同,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有影响,即植物能够增加空气的湿度,植物越多,其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越大。所以,该小组探究的问题是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故A错误;
B、由于湿球温度计的湿棉纱布中有水,水在蒸发过程中吸热,使湿球温度计的示数变小,与水的比热容无关,故B错误;
C、湿球温度计上的水蒸发吸热,该温度计的示数降低;空气的湿度越大(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越多),湿棉纱布中水的蒸发越慢,该温度计降低的温度越小,所以两个温度计的读数差别越小,故C错误;
D、空气的湿度一般用相对湿度来表示。湿度越大,表示空气中的水汽越丰富,成云降水的可能性也越大,故D正确。
故选:D。
20.A
【解析】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蒸发,蒸发吸热,据此分析温度计的示数变化规律。
【解答】温度计上的酒精吸收温度计的热量而蒸发,于是温度计的示数逐渐下降;当酒精完全蒸发后,温度计又吸收周围空气的热量,于是它的示数逐渐上升,直到与室温相等,故A正确,而B、C、D错误。
21.解:
水沸腾之后,温度保持不变,当向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后,锅内水的温度会迅速降低(需要的时间较短),然后在加热过程中,水吸收热量,温度逐渐上升(需要的时间较长),达到沸点继续沸腾,在此过程中,水面上的气压不变,所以水的沸点与原来相同;
据此分析可知A图象符合题意,BC图象的沸点与原来不同,不符合题意;D图象中水的温度不可能直接从很低的温度达到沸点,应该有一个升温过程,则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2.D
【解析】沸腾的条件: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如果碗内的汤的温度低于外面水的温度,那么汤可以从外面吸热而升温。当锅里的水沸腾后,碗中的汤可以达到水的沸点,但是无法从锅内继续吸收热量,因此不会沸腾,故D正确,而A、B、C错误。
23.解:
A、该图像中 ab 段表示熔化过程,温度保持不变,说明该物质固态时是晶体,故A错误;
B、该物质在第 15min时为液态,故B正确;
C、由图可知,该物质从第 4min开始熔化,熔化温度是 50℃,故C错误;
D、cd段是液体的沸腾阶段,温度保持 80℃不变,则沸点是 80℃,液体沸腾时要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24.解:表演者从沸腾的锅中取出铜钱而不被烫伤,这是因为下面液体的沸点比油的小得多。
故选:C。
25.(1)吸(2)液化;液化石油气、打火机等
【解析】(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需要吸热;
(2)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需要放热。液化的方法为: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低沸点的冷凝剂在蒸发器里汽化,这一过程要吸热。
(2)冷凝器内气体被压缩后发生了液化,日常生活中也有类似的采用压缩体积使气体发生物态变化的应用,请举一例子:液化石油气、打火机等。
26.(1)液化;乙 (2)B (3)不变
【解析】1、“白气”是小液滴。液化是由气态变成液态,需要放出热量,较热的水气遇低温的物体易发生液化;
2、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气化现象,沸腾时会有大量的气泡从容器底部升上来,在上升的过程中由于内部的水气化进入气泡,所以气泡上升过程中会逐渐变大在液面破裂,跑到空气中;
3、液体沸腾时,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此时的温度不会再升高。
【解答】(1)水蒸气是看不到的,这些“白气”是由于壶口跑出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液滴形成的,甲图与乙图相比,甲图“白气”团大,说明液化过程容易,根据液化的条件可知,液化需要遇冷所以温度更低时较易液化,据此可知房间乙的气温较高;
(2)因为水沸腾时,气泡上升的过程中是变大的,所以符合水沸腾前的情形的是B图;
(3)由于水沸腾时继续吸热但温度已经不会升高,所以 加大炉火猛烧,则壶内开水的温度不变。
27.86;吸热
【解析】(1)根据图片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然后根据刻度增大的方向确定在0℃以上还是以下,最后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
(2)液体沸腾的条件: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刻度值向上增大,那么实际温度在0℃以上,则该液体的沸点为86℃;
(2)虽然液体的温度不变,但要继续加热,所以说液体在沸腾的过程中要不断吸热。
28.(1)AD (2)不能 (3)不合理;没有控制表面积相同,实验存在多个变量。
【解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
(2)当水沸腾时,水会通过沸腾和蒸发两种方式进行汽化,且沸腾比蒸发要剧烈的多,而对照组只有蒸发一种方式,因此二者对照没有任何参考意义。
(3)探究蒸发的快慢与水滴的质量是否有关时,需要控制水的表面积、温度和空气流速相同,然后改变质量。根据图片可知,两个水滴的表面积并不相等,没有控制变量,无法得出结论。
【解答】(1)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表面空气流速的关系时,必须控制水的温度和表面积相同而改变空气流速,故选AD。
(2)加热后水会沸腾,对蒸发的快慢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该实验结果不能作为支持“温度越高、蒸发越快”的证据。
(3)小明的实验设计和结论得出不合理,理由:没有控制表面积相同,实验存在多个变量。
29.(1)水银
(2)水蒸气遇到冷的温度计液化成小水滴附在上面
(3)96;98;图略(用平滑的曲线即可)
【解析】(1)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涨冷缩的原理工作的,因此必须保证它们是液态;而一般情况下,物质在沸点以上是气态,在沸点以下是液态,因为水的沸点在100℃,所以要测量沸水的温度必须测温液体的沸点在100℃以上;
(2)表面模糊其实就是存在小水珠,根据水蒸气的液化现象分析即可;
(3)弄清温度计的分度值,根据液柱位置读出示数;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据此确定水的沸点。将表格中对应的点找出来,将相邻的点连接起来即可。
【解答】(1)酒精的沸点为78℃,而水银的沸点为357℃,因为水银的沸点高于100℃,所以应该选择水银温度计;
(2)刚倒入热水时发现温度计表面模糊,很难看清示数,主要原因是水蒸气遇到冷的温度计液化成小水滴附在上面;
(3)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那么丙图中示数为96℃;在表格中,保持不变的温度是98℃,那么水的沸点为98℃;将表格中对应的点找出来,将相邻的点连接起来,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