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19、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魏蜀吴
宋
南朝
齐
梁
陈
前秦
383年
淝水
前秦和东晋
前秦企图灭亡东晋统一全国
以少胜多
投鞭断流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东晋大败前秦
前秦政权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割据状态
一、淝水之战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时间
地点原因双方特点成语结果影响
探讨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
前秦失败
东晋胜利
①强征各族人民当兵,军心不齐
②苻坚自恃兵多势强,骄傲自大
①东晋团结一致
②使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启示:骄兵必败,团结就是力量
1、北魏建立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时间 :386年
建立者 :拓跋珪
都城 :平城
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2、北魏统一
民族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政治制度 文化
汉族 以农耕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
北魏鲜卑族 以游牧为主 逐水草而居 相对落后 相对落后
鲜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每以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以骑蹙步,夏人未战先死。
译:在战争中往往驱使汉人为先锋,鲜卑骑兵在后面督阵并任意践踏汉人。
——杜佑《通典·边防典》
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
——张泽威、朱大渭《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材料3
材料2
材料1
民族矛盾尖锐
改革迫在眉睫
背景
3、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民族融合的趋势
②原有习俗统治北方困难重重
③冯太后的影响
(1)原因
①迁都洛阳:494年从平城迁都洛阳
(2)措施
孝文帝是个有作为的人,他认为要巩固魏的统治,一定要吸收中原文化,改革落后的风俗,洛阳是汉文化的中心。同时,平城气候恶劣又地处偏僻,北魏很难控制中原地区。为了改革,他决心迁都。公元494年,他佯言“南伐”,亲率大军20万南下,到了洛阳,正值秋雨连绵,群臣叫苦不迭。孝文帝宣称:如停止“南伐”,必须迁都,要不然兴师动众,什么事也没干,岂不让天下人笑话。于是臣下不再反对,从此迁都洛阳。
迁都的目的是什么
?
为了更好地学习汉族文化
材料: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迁都洛阳:494年从平城迁都洛阳
②推行汉化措施:
(2)措施
说汉语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迁都洛阳:494年从平城迁都洛阳
②推行汉化措施:
(2)措施
穿汉服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兰 贺
独孤 刘
改汉姓
改汉姓的目的:
减少胡汉观念,促进民族交融
材料:孝文帝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子女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迁都洛阳:494年从平城迁都洛阳
②推行汉化措施:
(2)措施
联汉姻
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迁都洛阳:494年从平城迁都洛阳
②推行汉化措施:
(2)措施
(3)根本目的:
维护北魏统治
(4)影响:
材料: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不仅有利于政权的巩固,也推动了鲜卑民族向前发展,缓和了汉族与鲜卑族的矛盾,因而也就更有力地推动了鲜卑族、其他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
——张鹤泉《魏晋南北朝史:分裂与融合的时代》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问题思考:如何评价孝文帝?
有人说,“孝文帝的汉化,导致了鲜卑族的消亡,是鲜卑民族的千古罪人!”也有人说:“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是中华民族的功臣!”你是怎么看的?
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古代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发展,为推动我国历史的发展立下了功勋,孝文帝不愧是 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大交融
1、表现
文化上
民族心理上
政治上
内迁人民学习汉族农业技艺、从事农产;汉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汉语的使用;西北民族的乐器受汉族人民欢迎。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生产、生活方面(经济)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民族服装
汉族服装
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极富生气和极其活跃的。它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大交融
2、意义
当堂训练
1、成语“草木皆兵”的源自(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巨鹿之战
C
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
B
3、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它使前秦很快土崩瓦解,东晋统治局面相对稳定。这次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4、“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这表明北魏孝文帝主张( )
A.改穿汉服 B.使用汉语
C.改用汉姓 D.与汉人通婚
D
C
5、 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鲜卑人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己。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1)上述情境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2)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
(3)分析情境中“白鹭官”后人的变化,说明这次改革具有怎样的积极作用。
改汉姓,改穿汉服,说汉话,联汉姻。
北魏孝文帝改革。
促进了民族大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课堂小结
淝水之战
孝文帝改革
汉化措施
促进民
族交融
迁都洛阳
前秦衰败
北魏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