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
温带草原
亚寒带针叶林
寒带冰原
雪山逶迤,冰川纵横,河流蜿蜒,湖泊星布,草原如茵,草甸烂漫,森林如带,荒漠苍茫。天山把寒冷与炎热,干旱与湿润,高山与深谷,平坦与陡峻,冰雪与绿色,丰富与单调等并置在同一时空中。
为什么冰川、草原、森林、荒漠能并存于天山之中?它们在天山中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太阳辐射
(纬度)差异
海陆位置差异
热量差异
水分差异
太阳辐射与纬度正相关
水分状况与距海远近负相关
地理位置的差异
地域外部条件差异:影响自然要素物质、能量交换
自然带的地域差异
自然植被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
1.自然带地域差异的形成
一、地域差异
2.沿海与内陆地区地域差异的形成
二者环境要素物质间交换、自然演化过程存在差异
二者形成湿润区和干旱区的地域景观差异
沿海地区
内陆地区
太阳辐射较多用于蒸发,水循环强烈
太阳辐射更多的转化为风能
3.低纬和高纬地区地域差异的形成
水循环、生物循环等物质迁移的量存在差异
形成热带与寒带的地域景观差异
低纬地区
高纬地区
吸收太阳辐射多
吸收太阳辐射少
4.不同大小尺度上的自然环境地域差异
纬度 海陆差异
山和谷、阴坡阳坡差异
尺度大
尺度小
尺度变小
各种自然带差异
>
>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二、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理想大陆自然带的分布
大陆自然带的分布于气候的分布密切相关,大多是一对一的关系。理想大陆自然带的分布图更方便于掌握。(尤其要注意几个容易错的。)
注:一种气候可对应多种自然带,一种自然带也可对应多种气候。
1.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1)因素:
热量(纬度)
(2)分异规律:
东西向延伸、南北向(纬向)更替
E
C
B
A
延 伸
更 替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热带
季雨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极地苔原带
极地冰原带
温带
荒漠带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热带
季雨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极地苔原带
极地冰原带
温带
荒漠带
(3)分异表现:
低纬、高纬地区表现明显(横贯大陆东中西岸)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
距海远近(水分差异)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热带
季雨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极地苔原带
极地冰原带
温带
荒漠带
(2)分异规律:
更 替
延 伸
南北向(经向)延伸、东西向更替
(3)分异表现:中纬度地区表现的更为明显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热带
季雨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极地苔原带
极地冰原带
温带
荒漠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
1.影响因素:海拔高低。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随着高度上升,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会出现逐渐变化更迭的现象,这就是垂直地带性。
基带
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分异基础:
水热条件
3.分异规律
①山麓自然带(基带)与山所在地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可用于判断南北半球和地理位置)
②垂直带谱变化与所在的纬度向上的水平地带带谱变化相似。
4.影响自然带数量的因素
①纬度:负相关
②海拔:正相关
③相对高度:正相关
5.雪线
①含义:高山常年积雪的下界(最低海拔线)。
②影响雪线海拔的因素
a.阴坡、阳坡
b.迎风坡、背风坡
影响雪线海拔的因素:迎坡和背风坡比阴坡和阳坡影响更大。
活动:比较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坡的垂直地域分异
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纬度、高度密切相关,即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喜马拉雅山脉纬度较低,海拔高,南北坡的山麓处于不同的陆地自然带。
1.南坡比北坡多那些植被类型?
2.以高山草甸为例,它在南坡和北坡分布的海拔范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如果北坡的山麓海拔与南坡相同,北坡也会有南坡那么多植被类型吗?为什么?
常绿阔叶林、高山针叶阔叶混交林、高山针叶林、高山灌木林.
在南坡位于4500-4800米之间,在北坡位于4000-4800米之间。原因:南坡为迎风山坡,水热条件比较好。高山草甸的分布位置相对较高;北坡为背风山坡,降水少,气温相对较低,高山草甸的分布位置相对较低。
不会。原因:南坡为向阳坡、迎风坡,北坡为背风坡,背阴坡,两者的水热组合状态存在差异,两坡的植被类型及分布也会存在差异。
活动:比较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坡的垂直地域分异
1.地方性地域分异的形成
自然带地带性分布
通过地形、岩石风化、洋流、海陆分布等因素影响
自然带非地带性分布
尺度较大的地域分异
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
四、地方性分异规律
2.地方性分异规律
(1)含义:指不符合地带性分布规律的自然带分布现象。相比于自然带地带性分布,某地本该出现某种自然带却没有出现、不该出现某种自然带却出现的现象。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热带
季雨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极地苔原带
极地冰原带
温带
荒漠带
(2).典型的非地带性现象:
①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中美地峡东部等的热带雨林气候。
a.东北信风或东南信风从海上带来暖湿气流;
b.受地形抬升形成大量降水;
c.暖流对沿岸起到增温增湿作用。
想一想:形成的原因
②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墨西哥高原。
地形以高原为主,气温低,对流较弱,未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想一想:形成的原因
③南美洲西海岸的热带沙漠气候呈狭长分布延伸到赤道附近、北美洲西岸的热带沙漠气候延伸到33°N以北。
a.受寒流影响,降温减湿;
b.地处背风坡,降水稀少。
想一想:形成的原因
④非洲缺失温带大陆性气候。
想一想:形成的原因
因为非洲大部分处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温带地区的面积很小,根本上形不成温带大陆性气候。
5
⑤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温带荒漠带
想一想:形成的原因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进入,处于背风坡。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尼罗河河水灌溉。
⑥各大洲的高山和高原地区——昆仑山山麓、尼罗河谷地
想一想:形成的原因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北极地区以北冰洋洋面为主。
⑦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无苔原带、针叶林带,北极地区冰原带。
想一想:形成的原因
课堂练习
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据此回答1~2题。
1.地理学角度看,诗句描述的是(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2.塞北到江南景观的差异,产生的基础是( )
A.水分 B.光照
C.土壤 D.热量
A
D
下图是甲、乙两地垂直自然带谱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甲 乙
3.在甲山的半山腰地带,同一高度上出现了北坡为针叶林、南坡为灌木草甸的不同景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
A.南坡光照强 B.北坡光照强
C.南坡降水多 D.北坡降水多
4.有关乙山位置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在南半球 B.在东半球
C.在中低纬度 D.在大陆西岸
D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