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自“20世纪文学整体观”被提出,文学研究者试着从不同的角度阐释20世纪文学的整体性,经历了从时间向空间转化的研究范式。上世纪末叶,学者们开始对人文生活中的“空间性”刮目相看,把以前给予时间和历史、社会关系和社会的青睐,纷转移到空间上来。空间反思的成果最终影响到了文学和艺术作品的重新解读。
以流域作为审美空间,将不同时期的作家、作品汇聚到这一空间内,增强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互动性。以流域文化对作家、作品进行分类研究,既能够明显地看出同一流域内的作家不同的叙事风格,又能够感受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书写同一河流时,心态和情感随时代的转变。
以流域作为空间线索,梳理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会发现,作家由于个人经历的差异,使得他们在书写同一条河流时,会有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写作模式。同一个作家在不同的年龄,对河流的情感和描写也略显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作家的河流叙事更加富有张力,他们的创作,仿佛带领读者泛舟游于河流之上,以文学的方式不断为我们创造新的审美空间。他们既不忘历史的族群和民俗文化的记忆,又紧跟时代步伐的再现和关乎人类未来的想象;既引领人们回顾过去,又让人们遐想未来。
文学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然而,高于生活之处,恰恰是作家将自己的想象和现实经历融入作品。在现当代文学史中,很多作家把流域内的人和事作为一种再现和想象叙写出来。萧红笔下的呼兰河,承载着对儿时记忆的呼唤;沈从文笔下的沅水,象征着对希腊小庙里人性美好的探索;张炜笔下的芦清河,寄托着一种独立的精神和对人类命运的忧虑……以20世纪的作家创作来看,河流的书写离不开作家头脑中记忆的重现和在精神上的想象。这种地域文化的融入,让作品变得丰满,更具时代意义。
(摘编自樊奕萌《20世纪文学整体观与河流文学》)
材料二:
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文学艺术的命脉,自古以来文学与河流之间就存在着天然而紧密的关系。中国是大河文明国家,长江、黄河孕育了璀璨、悠久的中华文明,催生了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学。中国文学的最初形态如远古神话传说、巫术活动等均有不少与河流相关,河流因其独特、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大家名家大多数都出自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珠江流域等大江大河流经之所。不同的河流自然环境又生发、积淀了不同的河流文化,形成不同的文学风格,如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文学风格便迥异。更重要的是,河流触发文学家的创作灵感,成就了不少的优秀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中,存在着大量的河流文学文本,如《诗经》《楚辞》,以及众多诗词歌赋,甚至部分明清小说,这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文学现象。
文学也在不断地想象、塑造、重构着河流景观。迈克·克朗认为:“文学作品中的诗歌、小说、故事和传奇都对空间现象进行了描述,并试着做出了解释和说明","文学作品不能被视为地理景观的简单描述,许多时候是文学作品帮助塑造了这些景观"。文学作品的"主观性”言说了地理空间的社会、文化意义。文学作为一种艺术的呈现与创造,通过艺术性的虚构、想象,以创作主体的情感审美,富于诗性的重塑河流景观,积淀、丰富了河流文化,赋予“河流”这一地理空间文化表征的意义。中华大地上的诸多河流,如长江、黄河、湘江、秦淮河等正是因为历代文人骚客的反复书写吟咏而成为质感厚重的文化之河,它们奔涌流淌在那些光华璀璨的文学作品之中。
在古代社会,河流是重要的乡土空间,在文化文明、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文学创作等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现代以来,由于政治、经济、职业等各方面的因素,各地交往日益密切,物质往来、人员流动更加频繁,人们与河流更为亲近。在现代工业文明、商业文明、城市文明的挤压下,在各种“现代”的历史语境中,“乡土”又被重新发现,成为文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乡土上具有流动性、诗意性、媒介性的“河流”这一地理空间也成为文学叙事的重要场景或主要描写对象。文学家的群体流动,如离乡、归乡,以及抗战流亡、上山下乡等都使他们的人生经历、生存体验与河流更为密切。从童年记忆、家园意识、乡愁情怀到生命哲思、文化意识等都牵涉河流,涌现出一大批河流文学大家、名家,如鲁迅、废名、茅盾、萧红、沈从文、孙犁、刘绍棠、张承志、北村等,他们以不同的书写方式展示了形形色色的河流景观与河流话语,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摘编自蒋林欣《河流文学一个新的论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学者们从上世纪末叶开始走上正确的研究轨道,将关注视角转移到人文生活的空间性。
B.对河流的书写离不开生活,作家把流域内的人和事借助想象叙写出来表现时代的意义。
C.中国的远古神话传说、巫术活动等均与河流相关,长江、黄河等流域产生了众多名家。
D.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与河流更为亲近,作家们对河流的书写也达到了新高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家的河流叙事张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可见时间的积淀能够让作家的思想更深邃。
B.作家经历的差异会影响其表达,萧红和沈从文即使生长于同一地区其风格也可能不同。
C.河流是文学艺术的命脉,缺乏河流的地区文学艺术的起源要远远晚于河流丰沛的地区。
D.文学不断地想象、塑造、重构着河流景观,文学中的河流要比自然的河流内蕴更丰富。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河流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既可属于城市,又可属于乡村,具有媒介的作用,是最具有弹性的乡土空间。
B.想象力是世界的创造者,理解力思考河流,而想象力则开掘一条新河流。
C.作家记忆中的许多干净、清澈的河流已经不存在了,他们想要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对现代化的批判提升人们对河流的保护意识。
D.诗人必须有力量把自己从自我中救出来,因为人民和生存、天和地是歌唱的源流,是唯一的海洋。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当代作家应如何书写好河流文学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照章理发
[德]拉里夫·维内尔
深夜,我走进车站理发店。
“非常抱歉,”理发师殷勤地微笑着,“按照规定,我只能为手里有车票的旅客服务。”
“反正现在你们店里连一个顾客也没有,”我试着提出异议,“既然如此,是不是可以来个例外?”
理发师朝我这边稍稍转过脸:“尊敬的先生,要知道现在是夜里,我们得遵守规定。一切都应照章行事。只有旅客才能在这儿刮脸、理发。”说完,他又把脸扭过去了。
于是我走到售票窗口。
“请给我一张火车票。”
“您上哪儿?”
“哪儿都行,反正对我都一样。”
“别装疯卖傻了!”年轻的女售票员发火了。
“我一点儿也没装疯卖傻,”我心平气静地说,“您只要卖给我一张离本站最近的那一站的票就行了。”
“您指的哪一站 ”
“可爱的姑娘,我已经说过了,随便哪一站都行。”
女售票员显然焦躁不安了:“您起码应当知道要上哪儿去呀 ”
“我根本不打算上任何地方去。”
女售票员十分好奇:“既然您不打算上任何地方,干吗买票呀 ”
“我想理个发。”
砰的一声,小窗子关上。我等了一会儿,又小心翼翼地敲了敲窗玻璃。
“姑娘,”我竭力使自己的语气和缓一些,“好了,请给我买张票吧。”
她像瞅一个疯子似的打量着我。然后开始翻一本书。
“是理发店问我要车票!”我朝紧闭的小窗子喊起来。
女售票员把窗子打开了一条缝:“理发师要什么?”
“他要车票。他只给有车票的旅客刮脸。”我重复道。直到这时,女售票员似乎才弄清楚是怎么回事。
“好吧,卖您一张去莱布尼茨的票。您付1欧元吧。”
我攥着火车票,第二次走进理发店:“请看,这是我的车票。现在我想刮脸。”
理发师的头脑并不那样简单。“您不打算乘车上路?”他问。
“我已经给您看过这张到莱布尼茨的车票了,这还不够吗?”
理发师把双手交叉在胸前,和蔼地说:“ 。”
我艰难地喘了一大口气。“劳驾!”我大喊起来,“我只要有这张车票,就可以上莱布尼茨去。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是乘客!”
“但是您并不打算上任何地方去,”理发师冷淡而有礼貌地反驳着,“这样一来,尽管您手里有车票,也不能算是乘客。”
我只好又来到售票窗。“姑娘,”我对女售票员说,“车票也不顶事,请给我退掉吧。”
“不能退。”她遗憾地把两只手一摊。
“为什么?”
“如果您是为旅行而买的车票,结果没有乘车,我可以把票钱退给您。”女售票员笑容可掬地解释,“一切都应照章办事。刚才您宣称并不打算旅行,您就无权退票。您是不是再找一下那个理发师?要知道您是为了他才买的车票。”
“也许您能代我为这张票付款?”我又找到了那位和蔼可亲的理发师。
“请等一下。”理发师放下手里的报纸,拿起桌上的电话。“好了,”打完电话,他说,“您现在可以刮脸了。”
“总算可以了!”我高兴地喊出了声。
“不过不是在这儿,”理发师说,“而是在莱布尼茨车站。”
6. 概括写出小说中车站工作人员所遵守的“章”。
7. 根据情节,补写文中画线处的内容。(不超过30字)
8. 小说的结局有什么特点?请作赏析。
9. 这篇小说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要有强大的战略定力,越是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中外文化沟通交流中,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中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在不忘本来的基础上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我们才能在世界文化漱荡中始终站稳脚跟。
(摘编自2022年7月7《人民日报》,蔡文成(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二:
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动画就深受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追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成功塑造了诸多影响至今的典型形象。作为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上映于1961年的《小蝌蚪找妈妈》真正做到让齐白石的“画”动了起来。该片借鉴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创造出一群栩栩如生的小蝌蚪形象,在中国动画史上,为南齐画家谢赫所言的“气韵生动”留下最初的注脚。
中国传统美学历来注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凡画山水,意在笔先”,旨在说明形象表达的不只是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内在意蕴。《大闹天宫》和《哪吒闹海》的民族风格表现为浓重、绚丽的格调。在山川、石头、草木等景物以及宫殿建筑的造型设计上,华美的视觉造型和活泼的内在情绪融为一体,个性鲜明的人物性格与华丽鲜艳的神奇景色相得益彰,传统绘画的形式美感和装饰美学意味有机融合,呈现出一个灿烂丰富的意象世界,于情景交融中揭示作品的内在意蕴。这些经典作品以丰富的审关意象,体现中国传统美学“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原则。以历史反观当下,走向更高层次的审美意象,以崇高和优美涵养时代、涵养人,仍是中国动画高质量发展不可多得的宝贵经验。
在今天,动画电影的竞争力主要在于承载的价值观念。呈现与表达价值观念,是典型形象塑造的目的。近年来,一批国产动画电影赓续传统,从传统题材中寻找素材,结合新的时代语境,创造出贴合当下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表达方式。这既这既是创作者文化自信的表现,也受益于科技的进步。从上世纪的《哪吒闹海》到近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的形象发生了显著变化,形象内涵也被赋予新价值、新理解和新呈现。
(摘编自2022年6月2日《人民日报》,饶曙光《中国动面:从塑造典型形象到创造经典作品》)
材料三:
近些年,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文化类节目以多种艺术形式的跨界演绎、跨圈层运作的文化策略,推动传统文化节目频频“出圈”,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类节目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让文化符号生动起来。从形成热点的节目来看,跨界已成为创新节目形式、“活化”文化经典的重要方式。《中国考古大会》《舞千年》将舞蹈作为展现中华文化丰富内涵的有效表现手段。前者借由舞蹈复现古代人的生活图景,较好地平衡了节目的专业性与通俗性;后者以中国古典舞透视中华文明,发挥舞蹈长于抒情的特性,将舞蹈的表现性和影视艺术的叙事性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了节目的感染力。融入不同艺术表现形式,并非简单地拼凑、组合,创作者要将它们有机地组织起来,使之相互配合,互为补充和加强,由此满足观众多元审美需求,重新释放传统文化的魅力。
让叙事视角更加多元。相较于曾经流行的“讲坛式”解读,当下的文化类节目呈现出更多元的叙述视角,和更加差异化的“解码”方式。一些节目“解码”文化基因,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国家宝藏》通过“国宝”的“前世今生”激活沉淀千年的中国灿烂文明,讲述薪火相传、代代守护的故事,让历史的光芒照进现实。文化类节目在进入网络文艺的生产和传播场域后,也尝试以更具“网感”的表达方式阐释传播传统文化。然而,也有一些节目充斥着吐槽、调侃、玩“梗”、解构的话语,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化的深度和意蕴,使节目趣味有余、内涵不足。如何既能适应网络文化审美特征,又在创新表达方式中坚守传统文化根脉,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让表达空间更加开阔。圈层化是网络时代的典型特征。当下部分创作者围绕圈层文化做文章,将其当作文化类节目创新表达形式、实现节目迭代的突破口。《舞千年》就是跨圈传播的产物。该节目追求的国风表达和审美旨趣与当下古风圈、汉服圈高度契合,以精准的圈层定位,成功吸引互联网年轻受众的注意。同时,节目也通过挖掘古凤视觉符号背后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内涵,对小众文化进行大众化转译,从而实现圈层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同频共振。跨圈层运作的关键还在于借助圈层粉丝赋能,提升节目的传播力。《舞千年》充分利用网络时代参与式文化的特征,通过设置互动活动号召不同文化身份的网友录制节目“反应视频”,以他们的二次创作打通圈层壁垒,激发更多年轻人关注中华传统文化。
总之,跨圈层运作是有效链接“Z世代”文化空间,实现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接合的一种尝试,它既能对小众文化、圈层文化进行积极的价值引导,也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了新的表达空间和传播路径。
(摘编自2022年7月3日《光明日报》,马立、周星《文化类节目:在跨界融合中赓续优秀传统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既立足自身、薪火相传,又汲取外来、面向未来,才能在当今复杂的环境中守护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B.《小蝌蚪找妈妈》形象地诠释了画家谢赫“气韵生动”的观点,体现了传统美学对中国动画的深远影响。
C.《舞千年》将舞蹈的表现性和影视艺术的叙事性有机结合,重现古人生活图景,节目感染力大大提升。
D.文化类节目可以通过精准的圈层定位、挖掘深层次历史文化内涵以及设置互动活动等策略实现突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二中动画电影塑造典型形象的做法,有力地印证了材料一中关于立足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阐述。
B.近年来孙悟空、哪吒的形象被赋子新的内涵,是对高层次审美意象的追求,更是对科技进步的有力促进。
C.央视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将先贤自述、经典内容再现、跨时空对话有机结合,可谓叙事视角多元。
D.文化类节目如果过度追求趣味性、高流量,就可能会消解文化的深度和意蕴,难以坚守传统文化根脉。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1979年版的《哪吒闹海》中,著名画家张仃设计的哪吒造型,既具有“神”的超凡脱俗气质,又有了“人”的生活气息。
B.《新神榜:杨戬》中二郎神杨戬,一反所向披靡、震天撼地的英勇神将形象,随着故事的进展,奋起抗争,显示了向真向善的追求。
C.《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融通了时代元素与创作理念,塑造出桀骜不驯的孙悟空,强化了经典原型充满战斗意志的特征。
D.《白蛇:缘起》在借鉴经典神话原型的基础上,另辟蹊径讲述许仙与白蛇的前世传奇,传达出现实中“亲、友、爱”的价值观念。
4.论证是思维的核心环节,论证的严密性也是论述类文本最基本的要求,请结合材料三谈谈你的理解。(4分)
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当代文化产品的创作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清风拂面
孙春平
这是个名副其实的小理发棚,简易得没法再简易。四根竹竿做桩,四片灰白布充墙。
小棚里有四个人,理发员是个高高瘦瘦的中年汉子,罩着白褂。他很健谈,手忙嘴不停,此时正跟理发的那位老者聊得欢。坐在靠边的凳上排队的便是我和另一位小伙子。棚子虽简陋,可理发员却想得周到,竹竿上挂了几本新杂志。我漫不经心地翻着一本《婚姻与家庭》。我旁边那位是个音乐爱好者,他东张张,西望望,嘴里却一刻不停地吹着口哨。
突然,口哨独奏戛然而止。我奇怪地从杂志上抬起眼睛,只见独奏者陡地站起身,竟在这比床铺大不了多少的棚子里踱起步来,踱到理发员身后,又蹲下身去扣鞋上的卡子。可那鞋卡并没有松,只见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然后站起身,把手插进裤袋……
那是一张50元的票子。棚子里好一阵没进别人,而我自己坐在这里没见地上有票子,况且站在棚子里不断活动的只有那理发员,显然,钱一定是他刚才掏东西时带出来的,而现在却进了别人的裤袋。
小伙子坐回座位,理发员回过头,淡淡地笑了笑,说:“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
“行啊,也不是在这里长住过日子。”小伙子胡乱应了一句,口哨又响起来。
我该怎么办?要不要马上把他“揪”出来,还是躲得远一点?
“喂,你们二位,谁先来呀?”老者已在对着挂在简易“墙”上的镜子“相面”了。理发员抖着围巾,转身问我们。
小伙子慌忙站起身,拔步却往外走:“哎,你理吧,我有点急事,得走。”他对我说。
走?便宜你!我一把拉住他:“喂,你有事就先理嘛,我不忙。”先稳住他,至于下一步,我还得好好想一想。
理发师傅笑着向我点点头,那有节奏的“嚓嚓”声很快伴着两个人的谈话又响起来:“要个啥发型啊?”
“你看着来吧。”
理发师傅转身抓毛巾擦了擦脸上的汗:“小伙子,工作啦,还是念书呢?”
“俺是临时工,正给热电厂撅屁股挖地沟呢。”
“甭愁,临时工也照样出息人。有句老话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当年诸葛亮未出隆中时,其实也是个待业青年,一直待到二十七岁,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汉朝还有个韩信,当待业青年时,受辱胯下都不在乎,后来为汉高祖打天下立下了大功。人生就怕没个志气,对不?”
我惊羡理发师傅的博识和引经据典的能力,我无心再看书,便也加入了谈话:“师傅,您没少读书呢。”
“倒是爱翻翻,下乡那几年,几本闲书都让我翻零碎了。唉,没赶上好时候,等熬回了城,都快三十了。”
“回城没分配工作呀?”
“分了,在纺织厂,干保全。在厂里的时候,一车间男工女工的头发,差不多都归我‘保全’。这几年,厂里放长假,咱总得找个挣饭吃的营生吧,就把业余变成专业啦。可厂里那些工友们还常大老远地跑来找我,剪完头10元20元的一扔就走人。我知道工友们的心意,可那钱咱能接吗,凡是到这儿来剪头的,不是蹬三轮就是守摊儿的。大家还想着我,还记得我的这点手艺,咱就知足啦。”
说话间,棚门口跑进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怀里抱着饭盒,进门就喊:“爸,快吃饭吧。我妈说,面条一放就打团了。”
我翻腕看表,哟,快两点了,忙说:“师傅,您还是先吃饭吧。”
“不忙,不忙,这小伙子有急事呢。”
“我等等,中。”小伙子“表态”了。
“你们年轻人的时间金贵。”师傅手中的剪刀仍在“嚓嚓”地响,又对站在旁边的姑娘吩咐:“把饭盒先放凳子上,拿着扇子给这位大哥扇扇,你看他出了多少汗。”
真的,小伙子怎么出了那么多的汗,顺着脸颊和脖颈儿往下流。天是热,可也没热到这个程度啊。
姑娘撅撅嘴,执拗地端着饭盒:“我妈今天腿又痛得厉害,强撑着做了饭就又躺回床上去了。她说今儿午后要下雨,叫你早点收摊儿呢。”
“等你这位大哥剪完我就回去。”师傅又自言自语地说,“她妈在冷冻厂,那个厂也是活不起的样子了。本来开工资都难,偏又得了个风湿性关节炎,刮风下雨的,比天气预报都灵。”
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姑娘站在身旁,不情愿地正对着那位小伙子一下一下地扇。
此时,再看那小伙子,端坐椅上,双目紧闭,是在安然领受父女二人对他尽心尽意的服务,还是在内心对自己做着谴责?
小伙子理完发,站起身,红头涨脸地摸出2元钱,往师傅手里一塞,连声“谢谢”都没说,便匆匆跑出去了。我急了,跳起来要追出去,可胳膊却被师傅紧紧地拖住了。
“师傅,不能让他跑了!”
“他忙哩。”
“您不知道……”
“我知道,知道。”师傅笑呵呵地拍拍我肩头,硬拉我坐下。
“他——”我要喊出来了。
师傅对我笑着摇摇手,然后抬起一只脚,指给我看。原来在他脚下,正踩着小伙子刚才捡去的那张50元的票子。
“唉,人哪,谁没从年轻时过过,知道错了,就中啦!”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描写小理发棚简易得不能再简易,但理发师傅却在竹竿上挂了新杂志让顾客打发时间,可见他是个周到细致、为顾客着想的人。
B.理发师傅不愿意接受工友们理发时多给自己的钱,这不仅表现了理发师傅的自尊自爱,也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同情。
C.“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天气的变化没有给小理发棚带来凉爽,这暗示了理发棚里气氛沉闷。
D.小说围绕“捡钱”事件,以小理发棚为场景,通过对理发师傅、小伙子人物形象的塑造,含蓄地表现了理发师傅的善意和小伙子的转变。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动作细致传神,表现了小伙子的机警灵活。
B.“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暗示理发师傅已察觉小伙子捡钱的动作,设置巧妙。
C.小说叙写理发师傅女儿送饭情节,主要是为了突出妻子的善良,也表现了理发师傅夫妻互相关心、和睦相处,丰富了作品内容。
D.小说中的“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参与者、见证者,“我”的情绪波动让读者身临其境,使故事更富真实性。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伙子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9.小说题目“清风拂面”有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74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3分)D(A项“开始走上正确的研究轨道”错;B项“借助想象”错;C项“均与河流相关”错)
2.(3分)C(“缺乏河流的地区文学艺术的起源要远远晚于河流丰沛的地区”错)
3.(3分)C
4.①先交代河流文学提出的时代背景②然后从流域作为审美空间和作为空间线索两个方向阐明了河流文学的研究意义;③最后举例说明河流的书写和地域文化的融入给作家作品带来的影响。(4分。答出1点给1分,答出3点给4分)
5.①用心、用情体悟河流,跟随时代的变化去感受河流的审美特征,以及它滋养的乡土;②锤炼自己的文笔,提高自己的文学功力,用优美诗意的笔触描绘与河流相关的风土人情;③通过艺术性的虚构、想象,富于诗性的重塑河流景观,积淀、丰富河流文化。(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只要合乎文本事理,亦可酌情赋分)
现代文阅读II
6. ⑴只给有车票的旅客刮脸、理发;⑵不想乘车的即使有车票也不算旅客;⑶不为旅行而买的车票不得退票。
7. 非常抱歉。如果您只是为了刮脸才买车票,您就难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8. 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留下想象余地。结局前的情节中理发师的行为固然显得机械死板,但尚能理解,现在居然让顾客去下一个车站去刮脸,令人啼笑皆非,这样一个荒诞的结局,起到了深化小说讽刺意义的作用。可以想象,“我”的心情瞬间会由“高兴”的云端跌落至惊呆的地面,小说对我的反应不作交代,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9. ⑴可从工作作风的角度谈,如工作人员不顾实际情况、只知照章办事的教条主义作风等;⑵可从工作态度的角度谈,如彬彬有礼的态度固然需要,但更重要的是为他人着想、替顾客解决问题的态度等;⑶可从思维方式的角度谈,如按部就班、死守规矩、不知变通的思维容易僵化、失去活力等。⑷可以德国民族恪守规章、遵守规定角度谈,如一切按原则办事,就可减少人为因素等等。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3分)C(“重现古人生活图景”是《中国考古大会》的特点,不是《舞千年》的特点,属于张冠李戴)
2.(3分)B(“更是对科技进步的有力促进”错)
3.(3分)C
4.(4分)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总括了跨界演绎、跨圈层运作的文化策略是文化类节目成长的宝贵经验;然后从文化符号、叙事视角、表达空间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最后总说跨圈层运作的意义。②论证语言准确严密。注重使用限制性词语,比如“有机地组织”“一定程度上”等;注重关联词的使用,强化其内部逻辑。③论证方法巧妙运用,使论证严谨有力。材料三第3段,叙事视角多元化论证时,采用正反对比,思辨性强,严谨有力。
(评分建议:每条2分,答出两条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5.(6分)①文化产品要立足优秀的传统文化、活化经典,推陈出新,实现观赏性与价值性的统一。②通过节目形态或表现形式的创新,文化产品可以利用多元审美需求,释放传统文化的魅力。③从圈层文化角度找突破,文化产品可以让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结合,挖掘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
(评分建议:每条2分,其他答案若言之成理亦可)
现代文阅读II
6.B “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同情”不当,“悲惨命运”用词过当,只是表现他们生活不易。
7.C [解析]“主要是为了突出妻子的善良”不当,应当是为了表现理发师傅一家的生活艰难。
8.①捡钱之前,吹着口哨,悠闲无聊;②捡钱时,装模作样,兴奋紧张;③捡钱后,对话心不在焉,内心慌乱;④了解理发师傅的家境后,决定放钱,内心悔悟。【评分标准】4分。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9.①指自然界的风和小姑娘用扇子扇的风,给人带来凉爽。②指理发师傅的言行让小伙子醒悟,改正错误。③理发师傅对小伙子的包容、爱护,小伙子的知错能改,像清风一样使“我”舒畅。④故事蕴含的人性光辉,像清风一样使读者愉悦。【评分标准】6分。每点2分,答三点意思答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