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备考】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核心考点”特训十四:科学测量(2)【word,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备考】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核心考点”特训十四:科学测量(2)【word,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12-02 20:5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科学测量(2)
1.一支体温计的示数是37.2℃,某粗心护士忘了甩体温计,先后测甲、乙两个人的体温,他们的真实体温分别是36.5℃,38.8℃,经测量温度计的读数为( )
A.甲的读数是36.5℃,乙的读数是38.8℃
B.甲的读数是37.2℃,乙的读数是38.8℃
C.甲的读数是36.5℃,乙的读数是36.6℃
D.以上读数都不对
2.在初中科学中,我们需要进行大量的测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避免误差B.挑选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避免误差
C.只要测量就不可避免出现误差 D.错误和误差一样都是不可避免的
3.想要学好科学,很多时候经过自己的思考,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下列是小科同学整理的“错误操作”与对应测量结果。同学的你帮她判断一下,认为各选项中一致的是( )
选项 错误操作 测量结果
A 用拉得很紧的皮卷尺去测量某同学的跳远距离 偏大
B 在测量头发的直径时,如果把头发绕在铅笔上时没有排列紧密 偏大
C 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 偏大
D 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俯视读数 偏小
4.小科用毫米刻度尺测量一块积木的高度时,测得四次数据分别是2.12厘米、2.13厘米、2.13厘米、2.24厘米,则正确的测量结果应该是( )
A.2.12 厘米 B.2.127 厘米 C.2.13 厘米 D.2.15 厘米
5.如图所示伽利略温度计(烧瓶内有空气,细管中有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若气温下降,气体缩小,液体下降
B.若气温升高,液体膨胀,液体上升
C.若气温升高,气体膨胀,液体上升
D.A 和 B 两点的值,B 点的温度值要高点
6.有甲、乙、丙三种量筒,它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分别为甲:500毫升,10毫升;乙:100毫升,1毫升;丙:50毫升,1毫升。现要量取42ml水,应选择上述哪一种量筒进行测量( )
A.甲 B.乙 C.丙 D.都可以
7.下列各项测量会造成结果偏大的是( )
A.用力拉伸有一定弹性的皮卷尺测量跳远的距离
B.用粘有污物的砝码测量七上科学书本的质量
C.换用量程略大一些的量筒测量某液体的体积
D.用量筒测液体体积时俯视读数
8.一支温度计的刻度均匀,但示数不准,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将它放在沸水中,示数为95℃,放入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5℃,把温度计悬挂在教室的墙上,其示数为32℃,则教室内的实际温度是( )
A.30℃ B.32℃ C.37°C D.27℃
9.有一支刻度模糊不清的温度计,将它插在冰水混合物中时,水银柱的长度为 4 厘米,将它插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水银柱的长度为 24 厘米。当将此温度计插在某液体中时,水银柱的长度为 17 厘米,则此液体的温度是多少?( )
A.60℃ B.65℃ C.50℃ D.40℃
10.下列是用量筒测量小石块体积的四个步骤,其中操作正确的是( )
A.向量筒加水 B.举起读数
C.放入小石块 D.俯视读数
11.实验室用排水法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小石块体积时,老师总是强调先要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
(1)“适量”是指能用排水法测量出小石块体积的水量范围,其中最多水量是指小石块放入量筒后,会使液面上升到最大刻度线处的水量;最少水量是指小石块放入量筒后,量筒内的液面满足 ________的水量。
(2)现有 100 毫升的量筒,用排水法测出体积为 15 立方厘米的形状不规则的小 石块,需加入“适量的水”的体积合适是 。
A.5 毫升 B.50 毫升 C.80 毫升 D.95 毫升
12.请观察下图后填空,图甲中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________,被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 。图乙中温度计是利用液体_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示数为________。
13.小科路过一座大桥时,发现桥面有条宽窄相同的裂缝,他用刻度尺测得裂缝某处宽为 7.00cm,他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为得到该裂缝的平均宽度,小科应在裂缝的________(选填“同一”或“不同”)位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14.下图是某同学进行科学测量的一些示意图:
(1)他测出的水的体积是________,这一小石块的体积是________。
(2)他用刻度尺测一块橡皮擦的长度,橡皮擦的长度是________。用这把刻度尺测得《科学》课本160页的厚度为4.0毫米,则每张纸的厚度为________。
15.某注射蒸馏水瓶,按图甲放置测得底面直径为D,液面高度为H1;按图乙测得液体上部空间高度为H2。若玻璃瓶厚度不计,那么该瓶的最大容积是________。
16.甲、乙两同学分别用量筒测量一个小石块的体积。
甲同学的做法是:先将石块置于量筒中,同时往量筒中注入水,使水全部浸没石块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取出石块,记下取出石块后水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1-V2。
乙同学是:先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2-V1。
比较这两种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你将选择哪种方法________。(选填“甲“或“乙“)
(2)如果某同学实验读数如图1所示,则测得这块碎石的体积是________。
(3)实验后讨论:以下操作属于导致乙同学测量结果偏小的是 。 A.注入一定量水后俯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
B.待小石块浸没后仰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
C.在浸入小石块时不慎有水滴溅出,读数均正确
D.捆绑小石块的绳太粗,读数均正确
17.温度计是根据液体________原理制成的,图1中的温度为________ ℃。要看清体温计中液柱的位置就应沿图2中________(填字母)的方向观察。
18.(1)如图甲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__mm;铅笔的长度为________cm。
(2)图乙为体温计和温度计的一部分,其中体温计的读数为_______℃,温度计的读数为_______℃。它们的工作原理都是根据________性质制成的,体温计在使用上与温度计的不同之处有________。(写出1条)
答案及解析
1.B
【解析】体温计的液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弯曲,因此水银柱不能依靠重力流回液泡。当测量的体温高于它现在的示数时,水银柱会上升,测得的温度是准确的;当测量的体积低于或等于它现在的示数时,水银柱保持不变,测得的温度是错误的,据此分析判断。
甲的体温36.5℃<37.2℃,因此体温计的示数保持不变,还是37.2℃;乙的体温38.8℃>37.2℃,因此体温计的示数会上升,显示为38.8℃,故B正确,而A、C、D错误。2.C
【解析】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这间的差异,误差可以减小,却不能避免。
不管选用如何精密的测量仪器,或是重复实验,只要测量就不可避免误差,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错误是由于测量时不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这间的差异,C符合题意。
3.B
【解析】长度的测量结果=,据此判断;将沸水的温度与室温对比,判断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方向;
A.拉得很紧的皮卷尺,标准长度变大,根据“长度的测量结果=”可知,测量结果偏小,故A错误;
B.在测量头发的直径时,如果把头发绕在铅笔上时没有排列紧密,那么测出的就是头发直径与空隙的和,即测量结果偏大,故B正确;
C.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因为沸水的温度高于室温,所以测量结果会偏小,故C错误;
D.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俯视读数,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读出的示数偏大,故D错误。
4.C
【解析】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短,结果略有不同但相差不大,据此去掉错误数据,然后求出剩余数据的平均数即可。
比较可知,2.24cm明显偏大,将其去掉。
那么这个物体的测量值为:。
5.D
【解析】(1)质量一定的气体,温度升高,体积膨胀,气压增大;温度降低,体积缩小,压强减小;
(2)当细管中的水柱保持静止时,瓶内气压、水柱压强和外面的大气压强相互平衡,即p大气=p内+p水,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如果气温升高,那么瓶内气体体积膨胀,压强p内增大,根据p大气=p内+p水可知,水柱的压强肯定减小,因此水柱的高度减小,即此时液体下降,故A、B、C错误;
B点瓶内气体的体积大于A点,根据“热胀冷缩”的规律可知,B点的温度值比A点要高,故D正确。
6.C
【解析】选择测量工具时,要求量程要大于被测的物理量,但是稍大即可,这样分度值会更小,测量会更精确,据此分析判断。
三个量筒的量程都大于45mL,但是50毫升最小,且分度值也最小,所以测量最精确,故C正确,而A、B、D错误。
7.D
【解析】(1)根据测量结果=分析;
(2)根据测量结果=分析;
(3)量程决定最大测量值,分度值决定测量精度;
(4)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判断。
A.皮卷尺被拉伸后,标准长度变大,根据“测量结果=”可知,测量结果偏小,故A不合题意;
B.砝码沾有污物,相当于质量标准增大,根据“测量结果=”可知,测量结果偏小,故B不合题意;
C.量程大小不会影响测量液体的体积,故C不合题意;
D.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俯视读数会偏大,故D符合题意。
8.A
【解析】温度计上的刻度是均匀的,那么温度的变化量和刻度的变化量成正比。设实际温度为t,显示温度为t’,二者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据此计算。
当温度计的显示温度为32℃时,根据得到: ; 解得:t=30℃。
9.B
【解析】温度计上的刻度都是均匀的,那么水银柱的长度变化与温度变化成正比。设物体的实际温度为t,水银柱的长度为L,那么它们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当水银柱的长度L=17cm时,根据公式得到: ; 解得:t=65℃。
10.A
【解析】A.向量筒内加水时,量筒略微倾斜,试剂瓶口紧挨量筒口,故A正确;
B.读取量筒的示数时,量筒要放在水平桌面上,故B错误;
C.直接将小石块投入量筒中,很容易砸坏量筒,应该用细线悬吊着石块浸入水中,故C错误;
D.读取量筒内液体的体积时,视线应该与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故D错误。
11.(1)石块能全部浸没(2)B,C
【解析】(1)根据量筒内水的“适量”的含义分析解答;
(2)石块和水的体积之和不能大于100mL,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适量”是指能用排水法测量出小石块体积的水量范围,其中最多水量是指小石块放入量筒后,会使液面上升到最大刻度线处的水量;最少水量是指小石块放入量筒后,量筒内的液面满足石块能全部浸没的水量。
(2)5毫升水体积太小,不能将15立方厘米的石块浸没,故A错误;
50mL+15mL=65mL,50mL+15mL=95mL,二者都小于100mL,故B、C正确;
95mL+15mL=110mL>100mL,故D错误。
12.1mm;2.70cm(合理即可);热胀冷缩;-15℃
【解析】(1)根据图甲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读值分别记录物体所对两个刻度值,最后相减得到物体的长度;
(2)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解答;根据乙图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然后根据刻度增大的方向确定实际温度在0℃以上还是一下,最后根据液面的位置读出示数即可。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刻度尺上一个大格表示1cm,中间有10个小格,那么它的分度值为:1cm÷10=0.1cm=1mm,那么物体的长度为:7.70cm-5.00cm=2.70cm。
(2)图乙中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它的分度值为1℃,因为刻度值向下增大,因此实际温度在0℃以下,那么示数为-15℃。
13.毫米(mm);不同
【解析】(1)一个正确的长度的测量结果,包括准确值和估读值。从右边数起,第一位为估读数字,而第二位所在的单位就是刻度值的最小刻度值;
(2)为了减小测量误差,我们可以在不同位置多次测量,然后将测量结果相加除以次数的度平均值即可。
【解答】(1)根据裂缝宽度7.00cm可知,从右边数,第二个“0”所在的单位为mm,因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mm;
(2)为得到该裂缝的平均宽度,小科应在裂缝的不同位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14.(1)20ml;20cm3 (2)3.30厘米(3.28-3.32都可以);0.05mm
【解析】(1)根据图片确定量筒的分度值,然后读出甲的示数,也就是水的体积。甲、乙两个量筒内的示数之差就是石块的体积。
(2)根据丙图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根据准确值+估读值分别记录橡皮擦所对的两个刻度值,最后将它们相减得到橡皮擦的长度。
每张纸上有2页,据此计算出课本上纸的张数,然后用总厚度除以纸的张数即可。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量筒的分度值为2mL,那么水的体积诶20mL,乙量筒内水和石块的总体积为40mL,那么石块的体积为:40mL-20mL=20mL=20cm3;
(2)《科学》课本的纸的张数为:160÷2=80(页),那么每张纸的厚度为:。15.πD2(H1+H2)/4
【解析】题目没有直接说明圆的半径,而是说明了直径的长度D,这时可以先求出半径,半径为直径的一半,就是r=D÷ 2,接着计算圆柱底面积= π×(D÷ 2) = π×r ,将甲图放置时液面体积和乙图放置时瓶中水面上方空出的体积相加即可。
蒸馏水瓶按照甲图放置,到液面高度的圆柱体体积为:V1=, 按图乙测得液体上部圆柱体体积为:, 该瓶的最大容积是:V1+V2=。
16.(1)乙 (2)20cm3 (3)A,B,C
【解析】(1)在甲方法中,将石块从量筒中拿出时,会带出一部分水,那么计算出的体积就是石块和带出水的体积之和,从而使测量结果偏大;
(2)石块的体积等于前后两个量筒的示数之差;
(3)对各个选项中的情形进行分析,确定测量结果的变化方向即可。
【解答】(1)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我将选择方法甲。
(2)碎石的体积为:V=40ml-20ml=20ml=20cm3;
(3)A.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注入一定量水后俯视读数,会使水的体积V1偏大;如果其余读数正确,那么根据V=V2-V1可知,测量结果偏小,故A符合题意;
B.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待小石块浸没后仰视读数,会使石块和水的总体积V2偏小;那么根据V=V2-V1可知,测量结果偏小,故B符合题意;
C.在浸入小石块时不慎有水滴溅出,会使总体积V2偏小;根据V=V2-V1可知,测量结果偏小,故C符合题意;
D.捆绑小石块的绳太粗,会使总体积V2偏大;根据V=V2-V1可知,测量结果偏大,故D不合题意。
故选ABC。
17.热胀冷缩;-15;A
【解析】(1)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解答;
(2)弄清温度计的分度值,再根据液面的位置读数;
(3)根据凸透镜的放大作用分析。
【解答】(1)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2)根据图片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那么示数为-15℃;
(3)当沿图2中A的方向观察时,温度计的中间比边缘厚,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我们可以看到水银柱放大的像,看起来非常清晰。
18.(1)1;7.40(允许有误差)
(2)37.8;-12;液体的热胀冷缩;使用前,体温计需要甩几下,温度计不用。(合理即可)
【解析】(1)根据图片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记录长度的测量结果;
(2)根据图片确定体温计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解答。由于体温计的液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弯曲,所以温度计离开人体后,示数不会下降。为了保证测量准确,每次使用前都要甩几下。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那么准确值为7.4cm,估读值为0.00cm,即铅笔的长度为7.40cm。
(2)根据图乙可知,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那么温度计的读数为37.8℃。它们的工作原理都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体温计和温度计的不同之处为:使用前,体温计需要甩几下,温度计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