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秋九年级历史第四次月考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年秋九年级历史第四次月考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12-26 22:2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三历史第四次月考卷
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20分)
1.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评价不正确的是( )。
A.是一种为赢得战争而采取的非常经济措施 B.使苏俄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完全巩固
C.有利于打败国内反革命势力的联合反扑 D.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
2.1929—1933年,当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时,苏联的经济状况是 ( )。A.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化全面加速
B.工业总产值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
C.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已经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D.新经济政策继续推行,经济恢复迅速
3.《凡尔赛和约》中,最能体现巴黎和会分赃性质的规定是( )。
A.德国边界问题 B.成立国联 C.殖民地问题 D.军备问题
4.1929年经济大危机对资本主义的影响不包括( )。
A.结束了一战资本主义世界的相对稳定时期
B.激化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引起了资本主义各国的政局动荡
C.根本上动摇了资本主义经济基础
D.各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造成战争危险
5.在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中,法西斯势力发展最快的国家是( )。
A.英国和德国 B.法国和日本 C.德国和日本 D.日本和英国
6.在2001年4月,日本政府审定通过了右翼学者编写的初中历史教科书。该教科书极力否认和美化日本的侵略历史。我们可依据下列哪些与日本相关的史实对此进行批驳? (  )。①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②1941年发动太平洋战争
③废藩置县 ④倒幕运动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7.美、日、英等九国代表在1921—1922年召开华盛顿会议是基于( )。
A.美、日两国在欧洲矛盾尖锐 B.美、日两国在非洲矛盾尖锐
C.美、日两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矛盾尖锐
D.美、日两国在美洲矛盾尖锐
8.在以下年代中,被称为“资本主义短暂繁荣”的时期是( )。
A.1918—1923年 B.1924—1929年
C.1929—1933年 D.1933—1939年
9.1929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首先开始于美国的( )。
A.工业部门 B.商业部门 C.金融部门 D.农业部门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921年,苏联成立 B.1926年起,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C.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超过英国、法国、德国,跃居世界第一位
D.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
二、对号入座(每空1分,共10分)
1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作战行动是 。它的行动代号是 。之后,盟国开始从东、西、南三面围攻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粉粹德国法西斯的最后决战阶段。
2. 在巴黎和会上通过了《国际联盟盟约》。 年,国联成立。这是人类社会第一个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国际性组织。国际联盟总部设在 。其宗旨是 、 ,但实际上成为英、法等大国操纵国际政治事务的工具。1945年,一个新的国际性组织成立,即 。1946年,国联解散。
3.1925年 的《 》一书出版,震动了整个美国,它被誉为 。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出身贫寒的青年克莱德,揭露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三、在下面关于“二战”的爆发和扩大的叙述中,出现了四处错误,请你指出并改正过来。(共8分)
德、意、日法西斯在对内实行恐怖统治的同时,对外积极进行侵略扩张,他们相互勾结,在反共的幌子下,形成三国同盟,战争的阴云日益逼近各国人民。面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西方大国采取妥协退让的绥靖政策。《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的开始,1939年,德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1年德国向苏联发动了突然的全面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在斯大林的亲自指挥下,苏联军民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打破了希特勒吹嘘的“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
(1)错误 改正
(2)错误 改正
(3)错误 改正
(4) 错误 改正
四、材料解析(共32分)
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8分)
第一条 除中国外,缔结各国协定:
(一)尊重中国之主权和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二)给予中国完全无碍之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有力巩固之政府;
(三)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四)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
(1)以上材料出自什么国际条约?(1分)它是在什么会议上签订的?(1分)
(2)该条约中所说的“友邦”实际上是些怎样的国家?(2分)
(3)该条约的实质是什么?(2分)以上材料中最能体现其实质的是哪几条? (2分)
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0分)
1921年3月8日,苏俄潘非洛弗乡的农民在给列宁的一封信中写道:
“在这封信中,我们向你叙述以下一些情况。现在几乎把我们乡的农民的一切东西——粮食、牲畜、种子、原料都拿走了。给每一个农民留下的粮食每个月只有18到30俄镑。”
(1)农民在信中向列宁反映了对哪种经济政策措施的态度?(2分)
(2)实行“新经济政策”前,苏俄的首要任务是什么?(2分)
(3)新经济政策开始实行的时间?(2分)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4)新经济政策的作用是什么?(2分)
3.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4%,各国的工业产量倒退到19世纪末的水平,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减少2/3,美、德、法、英共有29万家企业破产。资本主义世界失业工人达到3000多万,几百万小农破产,无业人口颠沛流离。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二: 1933年3月4日,美国第32任总统就任,发表了著名的就职演说:值此我就职之际,同胞们肯定期望我以我国当前情势所要求坦率、果断来发表演说。……这个伟大的国家将坚持下去,并将获得新生和繁荣。因此,首先请允许我表明自己的坚定信念,即我们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三: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全球经济放缓,美国罗斯资本合伙公司副总裁唐纳德·斯特拉斯海姆认为,中国很多出口商品都运往美国、日本和欧盟国家,这些发达国家经济放缓将导致购买力降低,影响中国产品出口,中国政府为应对这次“金融海啸”的冲击,制定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措施。2009年前三个月,我国经济仍保持了6.1%的增幅,有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的复苏将带动整个世界经济的复苏。
请回答:
(1)材料一描绘的是什么现象?(1分) 这一现象在德、日两国采取的措施是什么?(2分)
(2)材料二是谁发表的演说?(1分) 美国为应对材料一是现象,采取了什么措施?(1分)结果如何?(1分)
(3)材料三的“金融海啸”中,中国也受到了影响,这说明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什么?(1分)为应对“金融海啸”,刺激经济发展,你可能对当时的温家宝总理提出哪些合理的建议?(4分)
(4)谈谈美国为应对材料一的现象,采取的措施有什么意义?(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