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备考】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核心考点”特训十六:科学探究(2)【word,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备考】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核心考点”特训十六:科学探究(2)【word,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12-02 20:5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科学探究(2)
1.课间,小科发现同桌趴在桌上,满脸通红。小王说他可能发烧了,提出用体温计测量。对于“提出用体温计测量”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哪个环节(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设计方案 D.收集证据
2.如表为家蚕卵孵化实验的记录,分析错误的是( )
组别 ① ② ③
蚕卵数(个) 100 100 100
培养温度(℃) 16 20 30
孵化出幼虫所需时间(天) 10 9 8
孵化率(%) 90 98 68
A.探究的问题是“温度对蚕卵的孵化有影响吗?”
B.控制蚕卵数相同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C.“孵化出幼虫所需要时间”和“孵化率”是实验结果
D.由表可知,家蚕卵孵化的最佳温度为16℃
3.戴口罩是防止病毒和雾霾颗粒物等进入人体的一种有效措施,市场上口罩品种繁多。为探究口罩的防护功能,小敏在三只如图所示瓶内装少量激光打印粉,将甲、乙、丙三种口罩分别在瓶口系紧,外面覆盖一张餐巾纸,通过打气筒打气,使粉末飞扬。根据实验结果,则防护功能最好的口罩为(  )
A.甲口罩 B.乙口罩 C.丙口罩 D.无法确定
4.将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它会繁殖并形成菌落,如图某实验小组欲检测A、B两种抗生素的杀菌作用,下列实验方案中最合理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探究玉米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在甲、乙、丙、丁四个广口瓶底部分别放上纱布,再将相同数量的玉米种子放在上面,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培养,数周后记录发芽情况如下:
装置 种子所处的环境 实验结果
甲 干燥的纱布,25℃的温箱 种子不萌发
乙 潮湿的纱布,25℃的温箱 种子萌发
丙 潮湿的纱布,4℃的冰箱 种子不萌发
丁 种子完全浸没在水中,25℃的温箱 种子不萌发
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丙装置可作为甲装置的对照
B.乙装置证明适宜的温度是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C.本实验探究了种子萌发的三个环境条件
D.本实验证明种子的胚完整而且有活力是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
6.在进行户外运动的时候,甲同学提出可以涂上防晒霜防止皮肤被晒伤:而乙同学对防晒霜的功能提出的质疑,认为没有效果。因此,几位同学准备利用这次户外活动做一个关于防晒霜的实验,看他是否有效。设计方案如下
学生 实验
甲 脸上涂上防晒霜,手背不涂。一天后比较脸与手背被灼伤的程度。
乙 第一天在脸上涂上防晒霜,第二天不涂。比较第一天与第二天脸的灼伤程度。
丙 在一只手背上涂上防晒霜,另一只不涂。一天后比较两只手背的灼伤程度
丁 在另一同学的两只手背上涂防晒霜,自己不涂。一天后比较自己与另一同学手背的灼伤程度
你认为4人种谁的实验方案最好(  )
A.甲 B.乙 C.丙 D.丁
7.周日,张丽同学帮助妈妈去市场买菜,发现包心菜外面的叶子是绿色的,里面的叶子是白色的。她又发现大葱和韭菜埋在地下的部分是白色的,露出地面的部分却是绿色的。于是她对此进行了研究:
(1)①提出问题:________?
②作出假设: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照有关。
③设计实验方案:将相同数量的蒜瓣分别栽种在甲、乙两个花盆中,然后将甲花盆放在阳光下,乙花盆放在黑暗环境中,定时观察记录蒜苗叶子的颜色。
④获取事实与证据……
(2)请你预测实验现象:________。
(3)此实验的变量是有无光照,设计甲乙两组实验的目的是 ________。
8.小明利用矿泉水瓶等器材制作了“会旋转的瓶子”。将矿泉水瓶去掉顶部,在靠近底部同一高度的侧壁上等距打若干个相同的小孔,小孔中插入吸管,再用细线将其悬挂起来,如图甲所示。
【实验目的】探究矿泉水瓶旋转快慢的影响因素。
【实验过程】往瓶中加水至一定水位,同时拔出吸管口的盖子,水从吸管中喷出,瓶子发生旋转。通过调节注水速度使瓶内水位保持不变。记录矿泉水瓶旋转5周所需时间。
【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编号 水位深度 吸管数量/根 矿泉水瓶旋转5周所时间/秒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1号 15 2 15.1 15.3 16.1
2号 4 7.9 7.3 8.2
3号 6 4.9 4.5 4.7
4号 7.5 2 5.0 5.3 5.5
5号 4 2.4 2.6 3.1
(1)根据图乙中吸管的出水方向,可判断矿泉水瓶沿________时针旋转。(选填“顺”或“逆”)
(2)实验中,1号矿泉水瓶旋转1周所需时间________秒。
(3)根据本实验数据可获得的结论是________。
9.为了研究光照对蚯蚓活动的影响,同学们给出了不同的猜想: 猜想一:光照对蚯蚓的活动没有影响。
猜想二:光照对蚯蚓的活动有影响,而且蚯蚓不喜欢强光照射。
小柯组:取一纸盒并在其底部均匀地铺上湿土,将纸盒的一半用黑纸盖住以遮光。在遮光和不遮光的交界处放一条蚯蚓,并将装置放在阳光下。
(1)如果猜想二成立,将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2)本实验存在明显不足,请写出一点:________。
(3)完善方案后进行实验,实验结果与猜想不符。对此, 该小组应采取的措施是 。
A.放弃自己的实验结果
B.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
C.适当修改实验结果以保持与原有假设一致
D.不管实验结果,直接根据假设得出结论
10.小明在一条长线的一端系一个螺母做成了一个如图所示的单摆,小明发现螺母往返摆动过程中,每摆一个来回所用时间几乎相等。于是小明想到这样一个问题:螺母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猜想A:可能跟螺母摆动的角度θ有关;
猜想B:可能跟绳子的长度L有关。
(1)为验证猜想,除了铁架台、细线和螺母外,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有刻度尺、量角器和秒表。
小明在不同条件下,测出螺母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t后,得到表中的一些数据如下表:
①对比1、2两次实验,可得出结论:螺母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t与________有关。
②对比2、3两次实验,可验证猜想________(填字母),得出的结论是:螺母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t与螺母摆动的角度________(填“有关”或“无关”)。
(2)综合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同一地点的单摆摆动一次的时间t只跟绳子的长度L有关,且绳子越长,螺母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t越________。摆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有一次小明发现家里的摆钟变慢了,要把它调准,小明应将摆钟的摆长调________(选填“长”或“短”)。
(3)实验中发现,瓶子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很难测准,请你帮他想一个更准确的测量方法:________。
11.某校科学小组的同学观察发现:蚂蚁常常会取食饼干之类的含糖食物,但从来没有看到它们吃酸味、辣味的食物。他们想知道蚂蚁是否吃辣的东西,于是设计了以下实验。
材料用具:蚂蚁数只,纸盒一个,滴管两支,消毒棉花团若干,浓辣椒汁、清水各一份。
实验步骤:
a. 取两小块相同的棉花团,分别滴入等量浓辣椒汁和清水,放置在纸盒的一侧。
b. 将数只蚂蚁饿饲后(不喂水和其他食物),放在纸盒的另一侧。
请根据实验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1)滴入清水的一组起________作用,选用数只蚂蚁而不是一只蚂蚁来做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
(2)重复几次后,若加辣椒水棉花团周围都几乎没有蚂蚁,则说明________。
(3)像蚂蚁一样属于昆虫的动物很多,请举出其中一例,如________。
12.小明为研究“土壤的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他设计了一组探究活动。请你将他的探究活动报告填写 完整。
提出问题:土壤的湿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作出假设:________。
制定计划:
【材料用具】a.1 只鼠妇,b.10 只鼠妇,c.湿土,d.干土,e.铁盒,f.玻璃板,g.纸板,h.阴暗,i.明亮, j.潮湿,k.干燥。请选择本实验用到的材料用具________(用字母填空)。 【实验装置】在铁盒内以横轴中线为界,左右两侧分别放置________,这样在铁盒内就形成了________两 种环境。(用字母填空)
【方法步骤】
①全班分成 6~8 个小组进行实验;
②将鼠妇放入实验装置,注意两侧的中央放的鼠妇数量要________;
③每分钟统计一次两侧的鼠妇数目,要统计 10 次;
④实验结果:________。
实施计划: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可将鼠妇在不同湿度下的分布数量记录下来。①在探究过程中要注意的关键是________。
②为了使探究的结果更趋于准确,要计算出全班各组数据的平均值目的是________。
得出结论:________。
表达和交流。
答案及解析
1.C
【解析】科学探究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索、 质疑和研究。提出用体温计测量体温,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方案环节;
2.D
【解析】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得出结论。
该探究实验将研究对象蚕卵分成三组,每组都有蚕卵100个,可它们培养的温度并不相同,因此探究的问题是“温度对蚕卵的孵化有影响吗?”实验结果表明。三组蚕卵孵化所用的时间不同,孵化率也不同。而处于20℃下的②组孵化率最高,说明家蚕卵孵化的最佳温度为20℃,D符合题意。
3.C
【解析】甲口罩中粉末最多,乙口罩中的粉末少于甲口罩,丙口罩没有粉末,因此防护功能最好的口罩是丙口罩,C符合题意。
4.C
【解析】该目的是检验两种抗生素的杀菌作用,设计实验时,应遵循对照原则,即设计只有细菌的空白对照组,将来与含有抗生素的实验组进行对比分析;还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如抗生素的有无或抗生素的种类。可见C正确。
5.C
【解析】A.甲和丙有两个变量水分和温度,因此丙装置不可作为甲装置的对照,A错误。
B.乙装置证明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是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而不是证明适宜的温度是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B错误。
C.本实验通过三组对照实验,探究了种子萌发的三个环境条件: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C正确。
D.本实验证明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是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而不能证明种子的胚完整而且有活力是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D错误。
6.C
【解析】A.甲同学脸上涂上防晒霜,两手背上都不涂,因手和脸本来白皙的程度不同,所以这样比较起不到很好的比较的效果,故A不符合题意;
B.乙同学虽然说是第一天都涂得都是手背,但是第二天都不涂,可能在第一天就被晒黑了,所以也无法比较。故B不符合题意;
C.丙同学同时一只手涂上防晒霜,一只手不涂,形成一个对比,通过两只手背晒黑的程度,能够看出此防晒霜是否有效。故C符合题意;
D.在不同的同学手上涂上防晒霜,可能这两个同学本来皮肤就不同,所以也无法确定防晒霜是否有效。故D不符合题意。
7.(1)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照有关吗?(合理即可)
(2)甲盆中长出的蒜苗叶子是绿色的,乙盆中长出的蒜苗叶子是白色。
(3)对照
【解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
【解答】(1)假设是根据提出的问题得出的,因此由假设可知,该实验提出的问题是: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照有关吗?
(2)如果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照有关,即结果是:有光照的植物是绿色的,没有光照的植物是白色的;
如果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照无关,即结果是两组实验的植物都是绿色的;
(3)甲乙两组存在变量光照,是为了形成对照作用,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
8.(1)逆
(2)3.1
(3)水位深度相同时,吸管根数越多矿泉水瓶旋转越快;吸管数量相同时,水位深度越小矿泉水瓶旋转越快。
【解析】(1)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分析;
(2)将1号矿泉水瓶旋转的时间相加,然后求出平均数,最后再除以5得到旋转1周所用的时间;
(3)比较1、2、3,分数吸管数量对旋转的影响;比较实验1、4或2、5,分析水位深度对旋转速度的影响即可。
【解答】(1)根据图乙可知,吸管沿顺时针方向喷水,即对水施加沿顺时针方向的力,同时水对吸管施加沿逆时针方向的力,因此矿泉水瓶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2)1号矿泉水瓶旋转5圈的时间:;
矿泉水瓶旋转1周的时间:。
(3)根据本实验数据可获得的结论是:水位深度相同时,吸管根数越多矿泉水瓶旋转越快;吸管数量相同时,水位深度越小矿泉水瓶旋转越快。
9.(1)蚯蚓向遮光一侧移动
(2)只有一条蚯蚓,实验存在偶然性/未进行多次实验(合理即可)
(3)B
【解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
【解答】(1) 猜想二是光照对蚯蚓的活动有影响,而且蚯蚓不喜欢强光照射,所以猜想二成立时,观察到的是蚯蚓会向遮光一侧移动;
(2)实验过程中只使用了一条蚯蚓,实验对象太少,存在偶然性,并且该实验只做了一次,没有重复多次实验;
(3)AC、对于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结论都要尊重事实,不能修改和放弃;故AC错误;
B、当实验结果与猜想不符时,要通过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故B正确;
D、结论必须以实验结果为基础;故D错误;
10.(1)细线长度;A;无关
(2)长;短
(3)测多次摆动的时间,然后求平均值
【解析】1、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时,设置对照实验,控制要研究的因素不同,而使其他因素相同,可通过实验的结果确定该因素的作用;
2、根据摆长与摆动时间的关系,摆长越长摆动一次的时间变长,当摆钟变慢时要把它调准可使摆动一次的时间变短,需要调短摆长;
3、摆动一次的时间很难测主要是难以准确把握起点和终点,可通过测量多次的摆动时间求平均值,使没得的一次时间更准确。
【解答】(1) ①实验1、2中,控制了细线长度L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所以研究的螺母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与细线长度的关系,表格数据发现,细线长的时间长,所以可得出结论:螺母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t与细线长度有关;
② 实验中2与3控制了螺母摆动的角度 θ 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所以实验是难猜想A,实验结果螺母摆动一次的时间相同,所以得出结论是:螺母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t与螺母摆动的角度无关;
(2)在实验1、2中细线越长的摆动一次的时间越长,所以可得出同一地点的单摆摆动一次的时间t只跟绳子的长度L有关,且绳子越长,螺母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t越长。摆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有一次小明发现家里的摆钟变慢了,要把它调准,就是要让摆钟摆一次的时间减小,所以小明应将摆钟的摆长调短;
(3)实验中发现,瓶子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很难测准,请你帮他想一个更准确的测量方法:测多次摆动的时间,然后求平均值。
11.(1)对照;避免实验偶然性
(2)蚂蚁不吃辣的东西
(3)蝗虫
【解析】本实验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探究蚂蚁对食物的选取情况,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1)滴入清水的一组起对照作用,选用数只蚂蚁而不是一只蚂蚁来做实验的目的是避免实验偶然性。
(2)重复几次后,若加辣椒水棉花团周围都几乎没有蚂蚁,则说明蚂蚁不吃辣的东西。
(3)像蚂蚁一样属于昆虫的动物很多,请举出其中一例,如蝗虫。
12.鼠妇适于生活在潮显(或干燥)的土壤里;b、c、d、e、g;c和d;j和k;相等;鼠妇朝湿十—侧爬行,且在湿十—侧数量多;控制单一变量(土壤湿度),设计对照实验;减小实验误差;土壤的湿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解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在设计对照实验时要注意变量的惟一性。
【解答】由于提出问题:土壤的湿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那么根据提出的问题提出猜想,鼠妇适合生活在潮湿的土壤里。
选用10只鼠妇减小误差,湿土和干土是不同的鼠妇生活环境可以作对照,铁盒作鼠妇生活的空间,纸板用来隔离湿土和干土的空间。因此本实验用到的材料用具有: b、c、d、e、g。
在铁盒内以横轴中线为界,左右两侧分别放置c和d,这样在铁盒内就形成了j和k两种环境。
将鼠妇放入实验装置,注意两侧的中央放的鼠妇数量要相等,目的是为了保证变量的惟一性,减少其他因素的干扰。
实验结果:鼠妇朝湿十—侧爬行,且在湿十—侧数量多。
在探究过程中要注意的关键是控制单一变量(土壤湿度),设计对照实验,因为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题目中提出的是“ 土壤的湿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那么设计对照实验中除了土壤湿度以外,其他条件如鼠妇的数目、温度等都应当相同。在设计实验时,给鼠妇提供干燥和潮湿的两种环境,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就是形成以土壤潮湿为惟一变量的对照实验组。
为了使探究的结果更趋于准确,要计算出全班各组数据的平均值目的是减小实验误差。
得出结论:土壤的湿度会影响鼠妇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