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备考】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核心考点”特训十五:科学探究(1)【word,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备考】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核心考点”特训十五:科学探究(1)【word,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12-02 20:5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科学探究(1)
1.全球流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小科同学在晨检时,发现自己体温偏高,于是到医院去检查,医生给他量体温、化验血液等。医生采取这些行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 A.建立假设 B.获取事实与证据 C.制定计划 D.提出问题
2.有人说:“由于地球自转的原因,在南北半球,马桶下水的旋转方向不同。”小科为验证这个观点是否正确,以下做法属于获取证据的是( )
①相信这种说法 ②建立新的假设
③查找资料研究 ④亲自动手实验 ⑤向南半球的朋友求证
A.①③①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3.某同学为证明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为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他应该再设计一组对照试验,下列设计最恰当的是(  )
A.盆中装水和沙 B.盆中装沙,无机盐
C.盆中只装沙 D.盆中装水和沙
4.实验室测定链霉素对三种细菌的抗生素效应,用3种细菌在事先准备好的琼脂平板上画3条等长的平行线,如图甲所示,将平板置于37℃恒温箱内培养3天,结果如图乙所示,从实验结果看,下列对链霉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它能阻止结核杆菌生长 B.它可以用于治疗伤寒病人
C.它对结核杆菌比对霍乱菌更有效 D.它对结核杆菌比对伤寒菌更有效
5.水稻喜高温、多湿,幼苗发芽最适温度为28~32℃,但今年有些地区由于气温普遍比以往稍低,且发生了水稻秧苗白化的现象(叶呈现黄白色)。下列各项中能更好探究水稻白化病的发生与是由光照引起的还是温度引起的是(  )
组别 水稻苗/株 光照 温度/℃
① 200 有 30
② 200 无 30
③ 200 有 25
④ 200 无 25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6.灰雁栖息在沼泽地,它们的巢比较简陋,孵化前有些卵会滚出巢,但灰雁总能设法将卵滚回去。请根据如下实验记录,分析灰雁依据什么识别自己的卵?( )
编号 模型卵的特点 灰雁的反应
1 形状大小与灰雁卵相同 不弄回巢中
2 形状大小、颜色与灰雁卵相同 不弄回巢中
3 形状大小、颜色、褐色斑点与灰雁卵相同 弄回巢中
4 带褐色斑点的方块 弄回巢中
A.褐色斑点 B.形状大小和颜色
C.形状大小、颜色和褐色斑点 D.形状大小
7.某兴趣小组就“不同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其实验记录如下表:
你认为该实验设计的不妥之处是( )
水质 水量 水温 蛙卵数 孵出的蝌蚪数
A组 河水 500mL 23℃ 30个 28只
B组 蒸馏水 500mL 10℃ 30个 9只
A.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B.水量过多 C.水温太高 D.水中没有水草
8.小李在探究影响鱼呼吸速度(即鱼每分钟开闭鳃盖的次数)的因素时:
(1)请你写出小李的另一个猜测:
①鱼呼吸速度可能与水温有关;
②________ 。
(2)小李为研究水温对鱼呼吸速度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取五条相同的金鱼放在不同的水温下(其他条件相同),测出每分钟鱼呼吸次数,请你分别写出测量水温和时间的仪器:________、________。
(3)小李在实验中得到的四组不同温度下呼吸速度如下表:
温度(摄氏度) 18 20 22 24
呼吸速度(次/分) 92 98 106 116
根据上表的数据,写出得出的结论:________。
9.某同学发现他家种植的菊花出现了异常现象,靠近马路一侧的菊花不开花,远离马路一侧的菊花开花。观察周围环境后,他发现马路边安装了许多路灯。他和爸爸选择靠近路灯的一株未开花的菊花,晚上用黑色塑料袋套起来,白天取下,观察一段时间,看它是否开花。 (1)该实验方案的设计基于的假设是________。
(2)他们应该选择________作为这株菊花的对照组。
(3)他们的实验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
10.科学家琴纳在调查时发现,几乎家家都有天花的受害者。只有养牛场的挤奶女工(得过轻微天花)没有人再得天花。这是为什么呢?琴纳想:也许得过一次天花就会对天花产生免疫力。1796年5月,琴纳从一位挤奶女工的手中取出微量牛痘脓浆。接种到一个男孩儿的手臂上。一个多月后,琴纳在这个男孩子手臂上再接种人类的天花痘浆。竟没有出现任何天花病症。人类也从此获得了抵御天花的有效办法--种牛痘。
(1)“琴纳想,也许得过移植天花就会对天花产生免疫力”。这属于科学研究的________环节?
(2)现在“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制需要对病毒经过灭活处理,且必须经过前后3期的临床实验后方可推广使用。由此你认为琴纳的研究忽视了什么问题?________
11.海鲜馆里有一道菜叫“西施舌(一种软体动物)炒九层塔(一种香料植物)”媒体报道九层塔含有黄樟素。(甲)小明认为微量黄樟素会导致癌症;(乙)于是,他准备了两组老鼠,一组长期喂含有微量黄樟素的食物,另一组喂正常食物;(丙)一年后,两组老鼠都没患癌症。 (1)上文(甲)应属于科学探究方法的哪一步?答:________;
(2)当实验结果不符合假设时,说明假设是________;
(3)步骤________采用的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常用的对照实验;
(4)科学探究的方法很多,下列方法中①观察,②调查,③收集和分析资料,④实验,属于科学探究方法________。
12.为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如下
探究实验:
提出的问题:废电池对种子萌发有影响吗
实验器材:
大豆种子、废电池浸出液、清水、培养皿、滤纸纱布。
实验方案:
I.取相同的2个培养皿,编为1号和2号,底部垫上几层吸水纸。
II.向两个培养皿中分别放入大豆种子各20粒,在种子上面覆盖纱布,放在温暖处培养。
Ⅲ.每天向1号培养皿纱布上酒适量的电池浸出液,保持种子湿润,2号培养皿不做任何处理。
IV.观察大豆种子的萌发情况并做好记录。
实验结果:10天后两组培养皿中的种子都没有萌发。
根据实验方案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该实验中的变量是________该实验假设是________,
(2)设计2号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
(3)从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看,能否说明废电池浸出液对种子萌发有影响________
(4)想达到预期实验结果,必须对原实验方案进行修改,即每天向1号培养皿纱布上洒适量的电池浸出液的同时,还应向________号培养皿纱布上________
(5)大豆种子各20粒的原因是________.
13.小柯看到香烟盒上印有“吸烟有害健康”,于是他利用实验探究“烟草浸出液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实验材料:黄豆、烟草及其他材料。
探究步骤:
Ⅰ.用烟草、蒸馏水制得烟草浸出液(原浸液),浓度视为100%,再通过稀释原浸液得到浓度为70%、40%的浸出液。
Ⅱ.取4个同规格的培养皿,编号为1、2、3、4,并在里面铺上等量的干棉花。
Ⅲ.在每个培养皿中放20粒同样饱满的黄豆,盖上盖子。
Ⅳ.每天定时向各培养皿中喷洒等量、对应浓度的浸出液,并记录数据。其中第5天的数据如表:
编号 喷洒的浸出液浓度 第5天的平均芽长和萌发率
芽长(cm) 萌发率
1 0% 10 100%
2 40% 4 95%
3 70% 1.2 65%
4 100% 0.5 35%
(1)本实验中编号为________的培养皿作为对照组。
(2)步骤Ⅱ中的棉花不预先湿润的原因是________。
(3)分析表中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14.酸雨对植物的生长会有影响吗?小宇同学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制定计划并实施:
⑴在一个花盆里播10粒的大豆种子,等它们长成幼苗后做实验;
⑵向食醋中加清水,配制成“模拟酸雨”.
⑶向花盆里的大豆幼苗喷洒“模拟酸雨”,每天一次,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结果:几天后,花盆中大豆幼苗全部死亡.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小宇做出的假设是什么?________
(2)小宇同学制定的计划中有什么缺陷?________
(3)如果需要,你认为下列哪一组可以做为其对照组__________________
A.同时设置另一盆条件完全相同的大豆幼苗,每天喷洒等量清水
B.同时设置另一盆条件完全相同的大豆幼苗,既不喷洒清水,也不喷洒“模拟酸雨”
C.同时设置另一盆条件完全相同的大豆幼苗,放在阴暗的环境中
D.同时设置另一盆条件完全相同的大豆幼苗,并放在低温环境中
(4)根据小宇的实验结果,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5)有人认为只要用1粒大豆种子做实验就行了,你觉得对不对?简述你的理由。________ 15.一种以地下茎繁殖为主的多年生野菊分别生长在海拔10m、500m和1000m的同一山坡上。在相应生长发育阶段,同一海拔的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但不同海拔的野菊株高随海拔的增高而显著变矮。为检验环境和遗传因素对野菊株高的影响,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
⑴实验处理:春天,将海拔500m和1000m处的野菊幼芽同时移栽至海拔10m处。
⑵实验对照:生长于原海拔处的野菊幼芽。
⑶收集数据:第二年秋天________。
⑷预测支持下列假设的实验结果:
假设一: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移栽的野菊株高________(选填序号,下同)
①与生长在10m处的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②与生长在10m处的野菊株高有显著差异。
假设二: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移栽的野菊株高________。
①与原海拔处野菊的株高无显著差异;②与原海拔处野菊的株高有显著差异。
假设三:野菊株高的变化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实验结果:移栽的野菊株高________。
①比10m处野菊株高高,比原海拔处野菊株高矮;②比10m处野菊株高矮,比原海拔处野菊株高高。
⑸该实验中运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_。
答案及解析
1.B
【解析】科学探究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索、质疑和研究。小科同学量体温、化验血液都是为了获取事实与证据;故B正确;
2.D
【解析】实验研究也称为实验性研究,是收集直接数据的一种方法。
①相信这种说法,对结论的认可,不是获取证据;故 ① 错误;
②建立新的假设,不是获取证据,而是建立假设;故 ②错误;
③查找资料研究,属于获取证据的过程;故 ③正确;
④亲自动手实验,属于获取证据的过程;故 ④正确;
⑤向南半球的朋友求证,属于获取证据的过程;故 ⑤正确;
3.D
【解析】探究实验要控制变量的唯一,本题是探究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的,所以无机盐是变量,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其它条件都一样,且都是适宜的,因此题中叙述的实验组应该是有阳光、温度、土壤(含无机盐)、水分等适宜的条件,对照组应该有阳光、温度、沙土(不含无机盐)、水分等条件,然后做详细的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进而得出结论。
4.B
【解析】抗生素是真菌(另外还有放线菌)产生的可杀死某些致病菌的物质,可以用来治疗相应的疾病。如图所示,实验结果表明,链霉菌产生的链霉素是一种抗生素类物质,它可以抑制某些细菌的繁殖。分析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链霉素对结核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对霍乱菌的抑制作用弱,对伤寒菌几乎无抑制作用。由于对伤寒菌几乎无抑制作用。它不可以用于治疗伤寒病人。
5.C
【解析】对照实验具有变量的唯一性,①和②能形成对照,变量是光照,能探究水稻白化病的发生与是由光照引起的;①和③能形成对照,变量是温度,能探究水稻白化病的发生与是由温度引起的。
6.A
【解析】1、形状大小与灰雁卵相同,不弄回巢中,说明不是依据形状大小;
2、形状大小、颜色与灰雁卵相同,不弄回巢中,说明不是依据形状大小和颜色;
3、形状大小、颜色、褐色斑点与灰雁卵相同,弄回巢中,说明有可能依据形状大小和颜色和褐色斑点;
4、带褐色斑点的方块,弄回巢中,进一步说明灰雁只依据褐色斑点识别自己的卵。
7.A
【解析】探究实验要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只能存在一个变量;这样两组所出现不同的实验现象,才能说明是由这一环境因素引起的。单一变量原则就是在两组对照实验中只保留一个变量,这个变量也就是你所要探究的因素。
该兴趣小组就“不同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进行探究,但实验变量除了水质外,还有水温不同,出现了两个变量,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A符合题意。
8.(1)鱼呼吸速度可能与水中含氧量有关
(2)温度计;秒表
(3)温度越高,鱼的呼吸速率越快
【解析】鱼类必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当水由口流入后经鳃盖后缘流出,水中的氧气将进入到鳃丝中的毛细血管。
(1)鱼呼吸速度即开闭鳃盖的次数可能与水温、水中含氧量等因素有关。
(2)进行探究实验时,测量水温用温度计,测量时间用秒表。
(3)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结论:温度越高,鱼的呼吸速率越快。
9.(1)菊花不开花可能是因为光照时间过长
(2)靠近路灯,不套黑色塑料袋的未开花的菊花
(3)只选一株菊花(或样本数量太少),实验存在偶然性
【解析】 实验设计原则: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
(1)光决定植物的生理和分布,也影响动物的繁殖和活动时间等。春天和秋天主要的差别是光照强度不同,菊花秋天开花,这种差别主要是光照不同造成的。小明的设计方案是用于证明影响菊花开放的环境因素是日照时间的长短。
(2)对照实验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远离马路一侧开花的菊花作为实验组, 靠近路灯,不套黑色塑料袋的未开花的菊花 作为对照组。
(3)此实验设计不足之处在于只选了一株菊花,具有偶然性,因此应选多株菊花。
10.(1)猜想(2)接种疫苗的安全性问题。
【解析】(1)题干叙述过程中,属于抗原的是抗体,病毒进入人体后,淋巴细胞产生抵抗该病毒的天花病毒。所以患过天花的人不会再患天花,它的免疫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2)实验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表达交流。
【解答】(1)“琴纳想,也许得过移植天花就会对天花产生免疫力”,这属于科学研究的猜想环节。
(2)一个是人数太少,可能会有偶然性。还有一个是琴纳在一个多月之后就开始接种人类天花,应该在两年之后还要再做一次实验,提高疫苗的安全性。
11.(1)作出假设
(2)错误
(3)乙
(4)①②③④
【解析】1、科学探究的步骤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寻找事实与证据、做出评价、合作与交流;
2、实验是检验一切的标准,当实验结果不符合假设时说明假设是错误的;
3、对照实验由对照组和实验组构成,实验时对某一变量控制不同而控制其他条件都相同;
4、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收集和分析资料 ;4,实验探究等。
【解答】(1)上文(甲)是人的主观判断,未经实验证明,所以是一种假设,可填作出假设;
(2)实验是科学的基础,只有被实验证实的才是正确的。所以当实验结果不符合假设时,说明假设是错误;
(3)步骤乙中“准备了两组老鼠,一组长期喂含有微量黄樟素的食物,另一组喂正常食物”,控制了食物不同是对照实验;
(4)科学探究的方法很多,下列方法中①观察,②调查,③收集和分析资料,④实验,属于科学探究方法①②③④。
12.(1)废电池浸出液的有无;废电池浸出液会降低(提高)种子萌发率
(2)对照作用
(3)不能,种子都没有萌发无法判断是否有影响。
(4)2;等量的清水
(5)排除实验的偶然性,使结论具有普遍意义。
【解析】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1)在探究实验中作假设时,我们要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作出科学的假设,本题可假设:废电池对种子萌发有影响(或废电池对种子萌发没有影响)。在设计实验过程中,一组加入废电池浸出液,另一组加入等量的清水,所以变量就是废电池浸出液的有无。该实验假设是废电池浸出液会降低(提高)种子萌发率。
(2)探究实验中要设置对照组,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2号实验的目的就是做对照,探究实验中要控制变量的唯一,除了变量不一样,其它条件要都一样,且都是适宜条件。
(3)从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看,不能说明废电池浸出液对种子萌发有影响, 种子都没有萌发无法判断是否有影响。
(4)想达到预期实验结果,必须对原实验方案进行修改,即每天向1号培养皿纱布上洒适量的电池浸出液的同时,还应向2号培养血纱布上 洒等量的清水。
(5)大豆种子各20粒的原因是用多颗种子防止实验的偶然性,使结论具有普遍意义。
13.(1)1
(2)防止稀释喷洒的浸出液的浓度
(3)烟草浸出液对黄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抑制作用;烟草浸出液浓度越大对黄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抑制作用越明显
【解析】本题通过探究“烟草浸出液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认识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的生长受烟草的浸出液的影响,从而认识吸烟有害健康。
【解答】(1)一般不做处理的空白实验组为对照组。本实验中编号为1即“ 喷洒的浸出液浓度 ”为0%的这组未经过任何处理,是对照组。
(2)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烟草浸出液浓度的不同引起的,就应当使实验环境中除烟草浸出液浓度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即在对照实验中,要保证实验变量的唯一。为减小实验的误差、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步骤Ⅱ中的棉花不预先湿润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喷洒的浸出液的浓度稀释。
(3)分析表中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烟草浸出液对黄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抑制作用;烟草浸出液浓度越大对黄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抑制作用越明显。
14.(1)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
(2)缺少对照组
(3)A
(4)酸雨使植物死亡
(5)不对,实验材料太少,导致实验结果有偶然性
【解析】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所造成的。酸雨为酸性沉降中的湿沉降,酸性沉降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 、 雪 、 雾或雹等降水形态而落到地面者,后者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 酸雨是大气受污染的一种现象.可导致水体、土壤酸化对植物、建筑物造成腐蚀性危害 。
【解答】(1)由于题干中小宇同学提出问题为:酸雨对植物的生长会有影响吗?那么可以作出假设:酸雨对植物的生长会有影响。
(3)该实验的缺点为没有设置对照组。
(4)根据小宇的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为酸雨使植物死亡。
(5)对照实验的特征之一为必须保证变量的唯一性,该实验探究酸雨对植物的生长的影响,那么实验的唯一变量应为--酸雨,因此可以设置另一盆条件完全相同的大豆幼苗,每天喷洒等量清水。
(6)若使用一粒种子完成实验,实验的偶然性太大,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15.测量野菊株高并记录数据;①;①;②;控制变量法
【解析】本实验主要采用控制变量法探究野菊株高影响因素。
(3)收集数据:第二年秋天测量野菊株高并记录数据。
(4)假设一: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移栽的野菊株高与生长在10m处的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
假设二: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移栽的野菊株高与原海拔处野菊的株高无显著差异。
假设三:野菊株高的变化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实验结果:移栽的野菊株高比10m处野菊株高矮,比原海拔处野菊株高高。
(5)该实验中运用的科学方法是控制变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