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03.1 古代文化常识题解题技巧与方法
教学目标
掌握古代文化常识题解题的技巧与方法
教学重点
比较近5年文化常识题的考题变化,注重教材知识积累
教学难点
掌握答题方法,熟练运用整理积累的知识解答此类题目
教学过程
一 题型考向
1.历年文化常识题型考向
古代文化常识题考查的知识多是常见的,重在考查识记能力,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内容包括诸多方面:①古代政府机构;②官职的升迁;③古代的礼法习俗;④古代的时间与地理方位;⑤古人的称谓;⑥文学典故与常识等。头绪繁多,面广量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中,能运用恰当的方法对典型的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整理并识记。
但由于文化常识题考查的词语是从文言材料中引发出来的,故有个别选项也兼考理解和推断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掌握一定的答题方法,能熟练运用整理积累的知识解答此类题目。
如2018-2021国考4套试卷文化常识题示例
(2020年新高考1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辇下,又称为辇毂下,意恩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称。
B.东宫是古代皇家宫殿的称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宫,文中用来借指太子。
C.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礼尊意味次于敬称皇帝的陛下。
D.追比指旧时地方官吏严逼限期办事,逾期以杖责等表示警惩,继续追逼。
【答案】C 【】丞相不能称“殿下”
(2021年新高考1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答案】D
【】D.“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错误。庶务,就是指国家的各种政务。亦指这些事务的经办人员。
故选D。
(2018年全国乙卷)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答案】D
【】D项,“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错误。“师”无“国都”这一义项。
(2019年全国乙卷)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答案】B
【】汤武是商汤王与周武王的并称。
小结:
2021年之前,国考四套卷文化常识的考核都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即可作答。
2022年题型新变化
2022年国考4套卷文化常识题型出现了明显变化:
(2022新高考1卷)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答案】C
【】C.“与……‘王之蔽’的‘蔽’相同”错误,“王之蔽”的“蔽”是“蒙蔽”,这里指受蒙蔽,与“赵蔽”的“蔽”不同。
(2022新高考2卷)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衔枚指在口中横衔着枚。枚的形状像筷子,是古代行军时用以禁止喧哗的器具。
B.差强人意,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后来的意思转变为勉强令人满意。
C.尊重,文中是尊贵显要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视,二者的意思不同。
D.车驾,文中以帝王所乘车马代指帝王,与古诗文中“丝竹”代指音乐用法相同
【答案】 B
【】 B.“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错,光武帝说“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意思是,吴汉比较令人满意,他隐然就是一个对国家有举足轻足影响的人。可见“差强人意”在文中也是表现令人满意的意思。 故选B。
(2022全国甲卷)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
B.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
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
D.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
【答案】A
【】A.“约车”的“约”是“拴套、准备”之意,“与诸将约”的“约”是“约定”之意,二者含义不同。说法错误。
B.“宣言”是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作文告的“宣言”是指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的宣传号召,二者含义不同。说法正确。
C.“孤国”中的“孤”是孤单、孤立的意思;《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是孤单之意,二者含义相同。说法正确。
D. “阴合”的“阴”是私下、暗中的意思,《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指阴晦的气象,二者含义不同。说法正确。故选A。
(2022全国乙卷)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
B.“而汤放之”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
C.“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
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
【答案】A
【】A.“饥者则食之”意思是“饥饿的人就给他粮食吃”,“食”是名词作动词,拿食物给人吃;“食野之苹”意思是“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艾蒿”,“食”,吃。两者含义不同。
小结:从2022国考4套卷比较可以看出,文化常识的命题均指直接指向教材,而且明确的指向教材中的重点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岳阳楼记》《鸿门宴》《赤壁赋》《短歌行》《屈原列传》《孔雀东南飞》这些均属于初高中教材文言文精读篇目,其中前三篇是初中教材,后5篇是高中教材,命题意图十分明显——紧扣教材,考题在教材外,答案在教材内!
二 方法诀窍
1.紧扣教材,抓住重点
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语文教材始终是我们展开复习的根本。立足教材、紧扣教材是我们高考取胜的不二法门。我们不妨高度关注教材中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初高中教材中所选课文的作家及作品介绍;②课文注释中的重要文化常识;③课文中涉及到的重要文化常识。总之,立足教材,抓住重点,随文复习,随文整理。
诀窍2 强化训练,整理笔记
做好教材复习的同时,适量的试题训练也必不可少。练习不是做得多效果就一定好,做一定练习是为了了解命题的一般规律,明白其导向。在这一过程中,面对丰富博杂的文化常识,我们必须重视笔头的记载、笔记的整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不妨结合具体试题例句,把我们在强化训练过程中遇到的文化常识,及时归类整理到笔记本上,或及时整理制作成专题知识卡片,利用课余的零散时间随时随地加以记忆。
诀窍3 分门别类,把握实质
我国古代文化常识博大精深,覆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给广大考生的复习备考带来了不小的阻碍。所以,我们的笔记整理工作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比如,我们可以采用分门别类的方法,按照古代官职、人物称谓、科举制度、天文历法、礼仪知识等标准进行分类,将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或者,我们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把常识性知识列成一览表,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便于记忆;或者,我们还可以进行对比记忆,比如把表示官职提升与表示官职贬降的词语进行对比,表官职提升的词语有“升”“迁”“晋”“进”等,表官职贬降的词语有“谪放”“贬谪”“左迁”“迁谪”等,分组对比,巧妙记忆,印象会更加深刻。在记忆时,我们尤其要注意认真把握每个条目中的最基本的主干知识,它们既是考查的重点,也是理解复杂的古代文化现象的基础,是核心知识。例如人的称谓中关于“姓”“名”“字”“号”的基本知识就是如此。对这些基础知识的理解,还需要深入进去,把握其具体的内涵,而不能仅作肤浅的识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掌握具体的文化概念。
古代文化常识记忆“3方法”)(详见课件)
1.分类串记法
(1)文体记忆法 (2)基数记忆法
(3)归类记忆法
将相关的文化常识进行归类识记。如官职类,“晋侯、秦伯围郑”“毋内诸侯”“答司马谏议书”“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为楚怀王左徒”可以串起来记忆。
2.联想记忆法
(1)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如记忆官职变动:
(2)教材是宝库,联系教材中学到的知识进行记忆。如“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中的“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居住的宫殿,也指太子本人。由此联想记忆“陛下”等常识。
3.分清易混法
文学文化常识中有一些易混知识点一定要分清,如“谥号”“庙号”“年号”等的区别。
常见“号”的区别:
(1)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2)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谥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3)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亦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4)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到了明代,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高宗的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
(5)尊号、徽号。“尊”为尊敬,“徽”为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号起于唐代,往往在皇帝和皇后生前就有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诀窍4 了解古代文化常识题常见设误方式
1.混淆官职职权范围或名字称谓
(1)阐释:考查某一官职或部门的职责时,添加了不属于它的职责,扩大了职权范围。将古人的字、号用法混淆,将帝王的年号、谥号、庙号的说法以及官职等方面的称谓张冠李戴。
(2)例析:如“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2015·全国卷Ⅰ)中的“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是错误的。
2.弄错宗法礼俗、天文历法等内容
(1)阐释:考查关于宗法礼仪、天文历法知识时,将相关知识表述错误。
(2)例析:2021年全国甲卷,“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表述是错误的。应该是“指加在某月之后的那个月”。
其他主要的设误方式还有以今释古、脱离背景、无中生有等。备考时需特别注意。
整体规律识记表:
三 解题技巧
判断选项中有关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表述的正误,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构成这个文化常识的词语本身的意思;
其二,我们学过的教材中与之有关的知识;
其三,根据常识出现的具体语境进行验证。
要想做对文化常识题,关键是了解文化常识。在答题时,考生往往因脱离语境,造成判断失误。
具体方法:
1.
古代文化常识题的四个选项多与文本联系不紧密,这就只能依仗我们平时的积累,答题时我们可以凭积累先锁定熟悉的选项,直接判定正误。余下的个别选项有时需要借助语境,从语句体现出来的相关背景、句意等来判断。如“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中“首相”一词,显然与当今君主宪制国家内阁的最高官职的含义并不相同,应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结合语境,才能知道“首相”的具体内容。
2.
虽然古代文化常识的意思未必就是构成这个词语的各个语素意思的叠加,但从每个语素的意思能够进行初步判断。如“建储”一词,联系“建都”一词,“建”应是设立、确立,动词;联系“王储”一词,“储”应是已经确定继承皇位等最高统治权的人,名词:可推知“建储”一词为动宾结构。
紧扣教材分析比较(详见上述2022年国考4套文化常识题比较)
四 边练边悟
(2020·全国卷Ⅲ,有改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皓白,时人谓之王白须。初除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从伯导谓曰:“选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计,自当任之于时。至于超迁,是所不愿。”遂为郎。累迁御史中丞、侍中、廷尉。时永嘉太守谢毅,赦后杀郡人周矫,矫从兄球诣州诉冤。扬州刺史殷浩遣从事收毅,付廷尉。彪之以球为狱主,身无王爵,非廷尉所料,不肯受,与州相反复。穆帝发诏令受之。彪之又上疏执据,时人比之张释之。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执政,访彪之应有赦不。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不染。若以之不复入宫,则直侍顿阙,王者宫省空矣。”朝廷从之。及简文崩,群臣疑惑,未敢立嗣。或云,宜当须大司马处分。彪之正色曰:“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咨,必反为所责矣。”于是朝议乃定。及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冲幼,令温依周公居摄故事。事已施行,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停滞,稽废山陵,未敢奉令。谨具封还内,请停。”事遂不行。加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未拜。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即以光禄为赠,谥曰简。
(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
B.立嗣可指无子而以同宗之子承继,又可指确立王位继承人,文中则指后者。
C.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最终夺取天下。
D.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制度。
[解题思维]
第一步:读原文,把握语境知大意 选段主要介绍了王彪之的以下几个事迹: 1.年少须白,不计职位高低,屡次升迁。 2.坚持原则,认为谢毅杀周矫案不应交付廷尉审理,面对诏令,据理力争。 3.直陈郊祀大赦容易让百姓产生侥幸心理,谏议被采纳。 4.进言家人染疫官员百日不得入宫的旧例的不妥之处,被朝廷采纳。 5.简文帝驾崩,坚持让皇太子即位。 6.拒绝太皇太后因孝武帝年幼想让桓温代幼主执政的命令。 选文通过对王彪之的生平事迹的描写,赞扬了传主维护朝廷大局、坚持原则、纠正时弊的品质,意在引导读者学习其优秀品质,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第二步:借语境,依据积累直接判 通览4个选项,A、C两项可依据平时积累直接判定,无须结合语境。A项错在“军事、科举”上。太守为行政长官,掌管行政事务,古代民政、司法隶属行政,而军事、科举不在行政权力范围内。一般说来,太守的职责包括治民(民政)、进贤(举荐人才)、决讼(司法)、检奸(查究奸邪),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第三步:析语境,回归原文慎推断。 B项,由原文“及简文崩,群臣疑惑,未敢立嗣”可知,到简文帝去世时,群臣疑惑,不敢立太子为帝。由此可知“立嗣”在文中指确立王位继承人,该项正确。D项,由原文“及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冲幼,令温依周公居摄故事”可知,孝武帝即位后,太皇太后因皇帝年幼,令桓温依照周公的旧例摄政。由此可知“居摄”指古代孝武帝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桓温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该项正确。
答案 A
【参考译文】
王彪之,字叔武。二十岁时,胡须鬓角都白了,当时人称他为王白须。最初任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堂伯父王导对他说:“选官要任你为尚书郎,你有幸可以做朝官了。”王彪之说:“职位的高低本来不值得计较,应当在合适的时候任职,至于破格提拔,这并不是我的愿望。”于是做了尚书郎。多次升迁,担任御史中丞、侍中、廷尉。当时永嘉太守谢毅,大赦后处死当地人周矫,于是周矫堂兄周球向扬州府诉说冤情。扬州刺史殷浩派从事拘捕谢毅,交付廷尉审理。王彪之认为周球是诉讼案件的当事人,没有爵位,不在廷尉职责范围以内,不肯受理,这件事在州里颠过来倒过去。穆帝发出诏令命王彪之受理此案。王彪之又上疏据理力争,当时人们把他比作西汉廷尉张释之。当时要在南郊祭天,简文帝任抚军,执掌国政,向王彪之询问是否应该大赦。他回答说:“自从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大赦,我认为不合时宜。为什么呢?老百姓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认为每逢郊祀必定大赦,到这个时候凶恶愚蠢之辈又要产生侥幸的心理了。”于是就听从了他的意见。永和末年,多发传染病。按旧例,朝中大臣之家有传染病,家中传染三人以上的,即使自身无病,百日内也不得进宫。此时,文武百官多称家有时疾而不入朝理事。王彪之又进言道:“瘟疫之年,没有哪一家不传染。如果因此就不入宫,那恐怕连近侍也无人充当,皇宫将会空无一人了。”朝廷听从了王彪之的进谏。等到简文驾崩,群臣犹豫不定,没有敢立继承人。有人说,这件事应该当由大司马来决定。王彪之严肃地说:“国君驾崩,太子应当即位为君,大司马怎能有资格提出异议?如果事先在大司马的面前询问,那么一定会被责备的。”于是朝廷的议论才平息下来。等到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因为孝武帝年幼而下达命令,令桓温沿袭周公代替周成王摄政的旧例。命令已经公布,王彪之说:“这些不同寻常的违背天命的事,大司马一定要再三辞让,如果导致政务停顿,耽误先帝陵墓的修筑,我不敢遵奉命令,谨将诏书密封归还宫内,请求停止这件事。”于是事情也就没能实行。王彪之被加封为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没有正式任命。病重后,皇帝派黄门侍郎探病问候,赐钱三十万给他治病。太元二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就赠以光禄的官职,谥号是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郭宗皋,字君弼。嘉靖八年进士。擢御史。宗皋劝帝惇崇宽厚,察纳忠言,勿专以严明为治。帝大怒,下诏狱,杖四十释之。坐夺俸两月。寻进兵部右侍郎。隆庆改元,从戍所起刑部右侍郎,改兵部,协理戎政。旋进南京右都御史,就改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宗皋亦自以年老求去,诏许之。万历中,再存问,岁给廪隶。
(节选自《明史·郭宗皋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诏狱,指皇帝下令查办的案件或关押钦犯的牢狱。文中指后者。
B.夺俸,官吏因过失而被罚扣其俸禄。俸即俸禄,指官吏每年或每月所领的薪金。
C.兵部,古代官署名,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兵械、军令等,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D.存问,指慰问并进行请教,在古代,多用于君主对臣下的一种关心和虚心纳谏。
[答案]D
[]对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推断,有两种常用的方法:①从具体的语境中把握词语的意思;②根据拆分词语后得到的词语的意思进行推断。A项,①从“帝大怒,下诏狱,杖四十释之”的整体意思和“下(到……去)”字来分析,文中“诏狱”是监狱的意思;②拆分“诏狱”,“诏”为皇帝下命令,“狱”有案件和监狱的意思。A项正确。B项,①从“杖四十释之。坐夺俸两月”的语意分析,“夺俸”是一种处罚方式;②拆分“夺俸”,“夺”为剥夺,“俸”为俸禄。B项正确。C项,①“右侍郎”是职官名,“兵部”是古代的衙门机构,即官署;②拆分“兵部”,“兵”有兵器、军队、军事等意思,故“兵部”是有关军队的部门。C项正确。D项,①从前文郭宗皋以自己年老请求退休,并得到准许判断,朝廷只是通过慰问表示关心,所以选项中的“进行请教”“虚心纳谏”的表述错误;②拆分“存问”,“存”有慰问、省视的意思,“问”有问候、慰问的意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到彦之字道豫,彭城武原人。及文帝入奉大统,以徐羡之等新有篡虐,惧,欲使彦之领兵前驱。彦之曰:“了彼不贰,便应朝服顺流;若使有虞,此师既不足恃,更开嫌隙之端,非所以副远迩之望也。”会雍州刺史褚叔度卒,乃遣彦之权镇襄阳。元嘉三年,上于彦之恩厚,将加开府,欲先令立功。七年,遣彦之等北侵。及还,凡百荡尽。文帝收彦之下狱,免官。九年,复封邑,固辞。
(节选自《南史·到彦之传》)
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释褐,新进士要行释褐礼,脱去布衣而换穿官服,即做官的意思。
B.干戈,本来是类似矛的武器,因此以“干戈”作兵器的通称,后引申为战争。
C.近侍,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有的人对帝王有着比较大的影响。
D.别驾,汉朝设置的州刺史佐吏。刺史出巡辖境时,别乘一车随行,因而得名。
[答案]B
[]A项,“释”有解开、脱去的意思,“褐”指颜色,特指穿褐色衣服的平民;结合起来分析,即脱去平民的衣服,以此形容开始做官。B项,“干”指盾牌,“戈”指进攻的类似矛的武器,两者连用泛指古代兵器。选项解释为“类似矛的武器”错误。C项,“近”指亲近、近旁,“侍”指侍卫。D项,“别”指另外,“驾”指车。但作为官职名,其有着本身的意思,拆分不能完全判断其正误,还需要平时识记。(共38张PPT)
第三部分
文言文阅读
03 .1文言文阅读
古代文化常识题解题技巧与方法
考点突破
2023
高考一轮复习
内容索引
启航课 3年真题入手,明确备考方向
任务一 了解文类特征,掌握阅读技巧
任务二 掌握文言断句的技巧与方法
任务三 古代文化常识题解题技巧与方法
任务四 掌握概括分析题的技巧与方法
任务五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任务六 从三个方面决胜主观简答题
任务七 文言实词的推断及句式
任务八 文言虚词的用法
一 题型考向
1.历年文化常识题型考向
古代文化常识题考查的知识多是常见的,重在考查识记能力,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内容包括诸多方面:①古代政府机构;②官职的升迁;③古代的礼法习俗;④古代的时间与地理方位;⑤古人的称谓;⑥文学典故与常识等。头绪繁多,面广量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中,能运用恰当的方法对典型的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整理并识记。
但由于文化常识题考查的词语是从文言材料中引发出来的,故有个别选项也兼考理解和推断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掌握一定的答题方法,能熟练运用整理积累的知识解答此类题目。
【答案】C
【】丞相不能称“殿下”
【答案】D
【】D项,“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错误。“师”无“国都”这一义项。
【答案】B
【】汤武是商汤王与周武王的并称。
小结:
2021年之前,国考四套卷文化常识的考核都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即可作答。
2022年题型新变化
2022年国考4套卷文化常识题型出现了明显变化:
【答案】C
【】“与……‘王之蔽’的‘蔽’相同”错误,“王之蔽”的“蔽”是“蒙蔽”,这里指受蒙蔽,与“赵蔽”的“蔽”不同。
【答案】B
【】B.“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错,光武帝说“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意思是,吴汉比较令人满意,他隐然就是一个对国家有举足轻足影响的人。可见“差强人意”在文中也是表现令人满意的意思。
【答案】A
【】A.“约车”的“约”是“拴套、准备”之意,“与诸将约”的“约”是“约定”之意,二者含义不同。说法错误。
【答案】A
【】“饥者则食之”意思是“饥饿的人就给他粮食吃”,“食”是名词作动词,拿食物给人吃;“食野之苹”意思是“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艾蒿”,“食”,吃。两者含义不同。
小结:从2022国考4套卷比较可以看出,文化常识的命题均指直接指向教材,而且明确的指向教材中的重点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岳阳楼记》《鸿门宴》《赤壁赋》《短歌行》《屈原列传》《孔雀东南飞》这些均属于初高中教材文言文精读篇目,其中前三篇是初中教材,后5篇是高中教材,命题意图十分明显——紧扣教材,考题在教材外,答案在教材内!
二 方法诀窍
1.紧扣教材,抓住重点
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语文教材始终是我们展开复习的根本。立足教材、紧扣教材是我们高考取胜的不二法门。我们不妨高度关注教材中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初高中教材中所选课文的作家及作品介绍;
②课文注释中的重要文化常识;
③课文中涉及到的重要文化常识。
总之,立足教材,抓住重点,随文复习,随文整理。
2.强化训练,整理笔记
做好教材复习的同时,适量的试题训练也必不可少。练习不是做得多效果就一定好,做一定练习是为了了解命题的一般规律,明白其导向。在这一过程中,面对丰富博杂的文化常识,我们必须重视笔头的记载、笔记的整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不妨结合具体试题例句,把我们在强化训练过程中遇到的文化常识,及时归类整理到笔记本上,或及时整理制作成专题知识卡片,利用课余的零散时间随时随地加以记忆。
3.分门别类,把握实质
我国古代文化常识博大精深,覆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给广大考生的复习备考带来了不小的阻碍。所以,我们的笔记整理工作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比如,我们可以采用分门别类的方法,按照古代官职、人物称谓、科举制度、天文历法、礼仪知识等标准进行分类,将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或者,我们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把常识性知识列成一览表,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便于记忆;或者,我们还可以进行对比记忆,比如把表示官职提升与表示官职贬降的词语进行对比,表官职提升的词语有“升”“迁”“晋”“进”等,表官职贬降的词语有“谪放”“贬谪”“左迁”“迁谪”等,分组对比,巧妙记忆,印象会更加深刻。在记忆时,我们尤其要注意认真把握每个条目中的最基本的主干知识,它们既是考查的重点,也是理解复杂的古代文化现象的基础,是核心知识。例如人的称谓中关于“姓”“名”“字”“号”的基本知识就是如此。对这些基础知识的理解,还需要深入进去,把握其具体的内涵,而不能仅作肤浅的识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掌握具体的文化概念。
关键能力·切中肯綮
一、古代文化常识记忆“3方法”
1.分类串记法
(1)文体记忆法
体裁 释义及代表作品
语录体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思想的记录
编年体 《左传》《资治通鉴》是按年代顺序编写的史书
国别体 《国语》《战国策》是分国别叙述的以记言为主的史书
纪传体 记载帝王、诸侯、社会各界著名人物事迹,如《史记》
纪事本 末体 指以历史事件为主的史书体例。分两种:一是“一书备诸事之本末”;二是“一书具一事之本末”
(2)基数记忆法
(3)归类记忆法
将相关的文化常识进行归类识记。如官职类,“晋侯、秦伯围郑”“毋内诸侯”“答司马谏议书”“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为楚怀王左徒”可以串起来记忆。
称谓 具体内容
殿试一甲等 状元、榜眼、探花
政务三省制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许慎六书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古国九州 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
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六经 《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2.联想记忆法
(1)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如记忆官职变动:
(2)教材是宝库,联系教材中学到的知识进行记忆。如“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中的“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居住的宫殿,也指太子本人。由此联想记忆“陛下”等常识。
3.分清易混法
文学文化常识中有一些易混知识点一定要分清,如“谥号”“庙号”“年号”等的区别。
常见“号”的区别:
(1)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2)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谥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3)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亦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4)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到了明代,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高宗的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
(5)尊号、徽号。“尊”为尊敬,“徽”为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号起于唐代,往往在皇帝和皇后生前就有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二、了解古代文化常识题常见设误方式
1.混淆官职职权范围或名字称谓
(1)阐释:考查某一官职或部门的职责时,添加了不属于它的职责,扩大了职权范围。将古人的字、号用法混淆,将帝王的年号、谥号、庙号的说法以及官职等方面的称谓张冠李戴。
(2)例析:如“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2015·全国卷Ⅰ)中的“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是错误的。
2.弄错宗法礼俗、天文历法等内容
(1)阐释:考查关于宗法礼仪、天文历法知识时,将相关知识表述错误。
(2)例析:2021年全国甲卷,“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表述是错误的。应该是“指加在某月之后的那个月”。
其他主要的设误方式还有以今释古、脱离背景、无中生有等。备考时需特别注意。
三、古代文化常识题解题“2步骤”
整体规律识记表:
三 解题技巧
判断选项中有关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表述的正误,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构成这个文化常识的词语本身的意思;
其二,我们学过的教材中与之有关的知识;
其三,根据常识出现的具体语境进行验证。
要想做对文化常识题,关键是了解文化常识。在答题时,考生往往因脱离语境,造成判断失误。
具体方法:
1. 分析语境,巧妙判断
古代文化常识题的四个选项多与文本联系不紧密,这就只能依仗我们平时的积累,答题时我们可以凭积累先锁定熟悉的选项,直接判定正误。余下的个别选项有时需要借助语境,从语句体现出来的相关背景、句意等来判断。如“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中“首相”一词,显然与当今君主宪制国家内阁的最高官职的含义并不相同,应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结合语境,才能知道“首相”的具体内容。
2. 拆分词语,剖析语素
虽然古代文化常识的意思未必就是构成这个词语的各个语素意思的叠加,但从每个语素的意思能够进行初步判断。如“建储”一词,联系“建都”一词,“建”应是设立、确立,动词;联系“王储”一词,“储”应是已经确定继承皇位等最高统治权的人,名词:可推知“建储”一词为动宾结构。
3.紧扣教材分析比较(详见上述2022年国考4套文化常识题比较)
3.紧扣教材分析比较
(详见上述2022年国考4套文化常识题比较)
四 边练边悟
(2020·全国卷Ⅲ,有改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皓白,时人谓之王白须。初除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从伯导谓曰:“选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计,自当任之于时。至于超迁,是所不愿。”遂为郎。累迁御史中丞、侍中、廷尉。时永嘉太守谢毅,赦后杀郡人周矫,矫从兄球诣州诉冤。扬州刺史殷浩遣从事收毅,付廷尉。彪之以球为狱主,身无王爵,非廷尉所料,不肯受,与州相反复。穆帝发诏令受之。彪之又上疏执据,时人比之张释之。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执政,访彪之应有赦不。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
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不染。若以之不复入宫,则直侍顿阙,王者宫省空矣。”朝廷从之。及简文崩,群臣疑惑,未敢立嗣。或云,宜当须大司马处分。彪之正色曰:“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咨,必反为所责矣。”于是朝议乃定。及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冲幼,令温依周公居摄故事。事已施行,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停滞,稽废山陵,未敢奉令。谨具封还内,请停。”事遂不行。加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未拜。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即以光禄为赠,谥曰简。
(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
B.立嗣可指无子而以同宗之子承继,又可指确立王位继承人,文中则指后者。
C.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最终夺取天下。
D.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制度。
第一步:读原文,把握语境知大意 选段主要介绍了王彪之的以下几个事迹:1.年少须白,不计职位高低,屡次升迁。2.坚持原则,认为谢毅杀周矫案不应交付廷尉审理,面对诏令,据理力争。3.直陈郊祀大赦容易让百姓产生侥幸心理,谏议被采纳。4.进言家人染疫官员百日不得入宫的旧例的不妥之处,被朝廷采纳。5.简文帝驾崩,坚持让皇太子即位。6.拒绝太皇太后因孝武帝年幼想让桓温代幼主执政的命令。选文通过对王彪之的生平事迹的描写,赞扬了传主维护朝廷大局、坚持原则、纠正时弊的品质,意在引导读者学习其优秀品质,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第二步:借语境,依据积累直接判 通览4个选项,A、C两项可依据平时积累直接判定,无须结合语境。A项错在“军事、科举”上。太守为行政长官,掌管行政事务,古代民政、司法隶属行政,而军事、科举不在行政权力范围内。一般说来,太守的职责包括治民(民政)、进贤(举荐人才)、决讼(司法)、检奸(查究奸邪),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第三步:析语境,回归原文慎推断。 B项,由原文“及简文崩,群臣疑惑,未敢立嗣”可知,到简文帝去世时,群臣疑惑,不敢立太子为帝。由此可知“立嗣”在文中指确立王位继承人,该项正确。D项,由原文“及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冲幼,令温依周公居摄故事”可知,孝武帝即位后,太皇太后因皇帝年幼,令桓温依照周公的旧例摄政。由此可知“居摄”指古代孝武帝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桓温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该项正确。
[解题思维]
答案 A
王彪之,字叔武。二十岁时,胡须鬓角都白了,当时人称他为王白须。最初任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堂伯父王导对他说:“选官要任你为尚书郎,你有幸可以做朝官了。”王彪之说:“职位的高低本来不值得计较,应当在合适的时候任职,至于破格提拔,这并不是我的愿望。”于是做了尚书郎。多次升迁,担任御史中丞、侍中、廷尉。当时永嘉太守谢毅,大赦后处死当地人周矫,于是周矫堂兄周球向扬州府诉说冤情。扬州刺史殷浩派从事拘捕谢毅,交付廷尉审理。王彪之认为周球是诉讼案件的当事人,没有爵位,不在廷尉职责范围以内,不肯受理,这件事在州里颠过来倒过去。穆帝发出诏令命王彪之受理此案。王彪之又上疏据理力争,当时人们把他比作西汉廷尉张释之。当
[参考译文]
时要在南郊祭天,简文帝任抚军,执掌国政,向王彪之询问是否应该大赦。他回答说:“自从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大赦,我认为不合时宜。为什么呢?老百姓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认为每逢郊祀必定大赦,到这个时候凶恶愚蠢之辈又要产生侥幸的心理了。”于是就听从了他的意见。永和末年,多发传染病。按旧例,朝中大臣之家有传染病,家中传染三人以上的,即使自身无病,百日内也不得进宫。此时,文武百官多称家有时疾而不入朝理事。王彪之又进言道:“瘟疫之年,没有哪一家不传染。如果因此就不入宫,那恐怕连近侍也无人充当,皇宫将会空无一人了。”朝廷听从了王彪之的进谏。等到简文驾崩,群臣犹豫不定,没有敢立继承人。有人说,这件事应该当由大司马来决定。王彪之严肃地说:“国君驾崩,太子应当即位为君,大司马怎能有资格提出异议?如果事先在大司马的面前询问,那么一定会被责备的。”于是朝廷的议论才平息下来。等到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因为孝武帝年幼而下达命令,
令桓温沿袭周公代替周成王摄政的旧例。命令已经公布,王彪之说:“这些不同寻常的违背天命的事,大司马一定要再三辞让,如果导致政务停顿,耽误先帝陵墓的修筑,我不敢遵奉命令,谨将诏书密封归还宫内,请求停止这件事。”于是事情也就没能实行。王彪之被加封为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没有正式任命。病重后,皇帝派黄门侍郎探病问候,赐钱三十万给他治病。太元二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就赠以光禄的官职,谥号是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郭宗皋,字君弼。嘉靖八年进士。擢御史。宗皋劝帝惇崇宽厚,察纳忠言,勿专以严明为治。帝大怒,下诏狱,杖四十释之。坐夺俸两月。寻进兵部右侍郎。隆庆改元,从戍所起刑部右侍郎,改兵部,协理戎政。旋进南京右都御史,就改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宗皋亦自以年老求去,诏许之。万历中,再存问,岁给廪隶。
(节选自《明史·郭宗皋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诏狱,指皇帝下令查办的案件或关押钦犯的牢狱。文中指后者。
B.夺俸,官吏因过失而被罚扣其俸禄。俸即俸禄,指官吏每年或每月所领的薪金。
C.兵部,古代官署名,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兵械、军令等,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D.存问,指慰问并进行请教,在古代,多用于君主对臣下的一种关心和虚心纳谏。
[答案]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到彦之字道豫,彭城武原人。及文帝入奉大统,以徐羡之等新有篡虐,惧,欲使彦之领兵前驱。彦之曰:“了彼不贰,便应朝服顺流;若使有虞,此师既不足恃,更开嫌隙之端,非所以副远迩之望也。”会雍州刺史褚叔度卒,乃遣彦之权镇襄阳。元嘉三年,上于彦之恩厚,将加开府,欲先令立功。七年,遣彦之等北侵。及还,凡百荡尽。文帝收彦之下狱,免官。九年,复封邑,固辞。
(节选自《南史·到彦之传》)
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释褐,新进士要行释褐礼,脱去布衣而换穿官服,即做官的意思。
B.干戈,本来是类似矛的武器,因此以“干戈”作兵器的通称,后引申为战争。
C.近侍,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有的人对帝王有着比较大的影响。
D.别驾,汉朝设置的州刺史佐吏。刺史出巡辖境时,别乘一车随行,因而得名。
[答案]B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03.1 古代文化常识题解题技巧与方法
学习目标
掌握古代文化常识题解题的技巧与方法
一 题型考向
1.历年文化常识题型考向
古代文化常识题考查的知识多是常见的,重在考查识记能力,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内容包括诸多方面:①古代政府机构;②官职的升迁;③古代的礼法习俗;④古代的时间与地理方位;⑤古人的称谓;⑥文学典故与常识等。头绪繁多,面广量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中,能运用恰当的方法对典型的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整理并识记。
但由于文化常识题考查的词语是从文言材料中引发出来的,故有个别选项也兼考理解和推断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掌握一定的答题方法,能熟练运用整理积累的知识解答此类题目。
如2018-2021国考4套试卷文化常识题示例
(2020年新高考1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辇下,又称为辇毂下,意恩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称。
B.东宫是古代皇家宫殿的称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宫,文中用来借指太子。
C.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礼尊意味次于敬称皇帝的陛下。
D.追比指旧时地方官吏严逼限期办事,逾期以杖责等表示警惩,继续追逼。
(2021年新高考1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2018年全国乙卷)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2019年全国乙卷)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总结规律:2021年之前,国考四套卷文化常识的考核都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即可作答。
2022年题型新变化
2022年国考4套卷文化常识题型出现了明显变化:
(2022新高考1卷)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2022新高考2卷)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衔枚指在口中横衔着枚。枚的形状像筷子,是古代行军时用以禁止喧哗的器具。
B.差强人意,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后来的意思转变为勉强令人满意。
C.尊重,文中是尊贵显要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视,二者的意思不同。
D.车驾,文中以帝王所乘车马代指帝王,与古诗文中“丝竹”代指音乐用法相同
(2022全国甲卷)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
B.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
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
D.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
(2022全国乙卷)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
B.“而汤放之”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
C.“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
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
小结:从2022国考4套卷比较可以看出,文化常识的命题均指直接指向教材,而且明确的指向教材中的重点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岳阳楼记》《鸿门宴》《赤壁赋》《短歌行》《屈原列传》《孔雀东南飞》这些均属于初高中教材文言文精读篇目,其中前三篇是初中教材,后5篇是高中教材,命题意图十分明显——紧扣教材,考题在教材外,答案在教材内!
二 方法诀窍
1.紧扣教材,抓住重点
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语文教材始终是我们展开复习的根本。立足教材、紧扣教材是我们高考取胜的不二法门。我们不妨高度关注教材中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初高中教材中所选课文的作家及作品介绍;②课文注释中的重要文化常识;③课文中涉及到的重要文化常识。总之,立足教材,抓住重点,随文复习,随文整理。
2.强化训练,整理笔记
做好教材复习的同时,适量的试题训练也必不可少。练习不是做得多效果就一定好,做一定练习是为了了解命题的一般规律,明白其导向。在这一过程中,面对丰富博杂的文化常识,我们必须重视笔头的记载、笔记的整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不妨结合具体试题例句,把我们在强化训练过程中遇到的文化常识,及时归类整理到笔记本上,或及时整理制作成专题知识卡片,利用课余的零散时间随时随地加以记忆。
3.分门别类,把握实质
我国古代文化常识博大精深,覆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给广大考生的复习备考带来了不小的阻碍。所以,我们的笔记整理工作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比如,我们可以采用分门别类的方法,按照古代官职、人物称谓、科举制度、天文历法、礼仪知识等标准进行分类,将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或者,我们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把常识性知识列成一览表,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便于记忆;或者,我们还可以进行对比记忆,比如把表示官职提升与表示官职贬降的词语进行对比,表官职提升的词语有“升”“迁”“晋”“进”等,表官职贬降的词语有“谪放”“贬谪”“左迁”“迁谪”等,分组对比,巧妙记忆,印象会更加深刻。在记忆时,我们尤其要注意认真把握每个条目中的最基本的主干知识,它们既是考查的重点,也是理解复杂的古代文化现象的基础,是核心知识。例如人的称谓中关于“姓”“名”“字”“号”的基本知识就是如此。对这些基础知识的理解,还需要深入进去,把握其具体的内涵,而不能仅作肤浅的识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掌握具体的文化概念。
整体规律识记表:
三 解题技巧
判断选项中有关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表述的正误,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构成这个文化常识的词语本身的意思;
其二,我们学过的教材中与之有关的知识;
其三,根据常识出现的具体语境进行验证。
要想做对文化常识题,关键是了解文化常识。在答题时,考生往往因脱离语境,造成判断失误。
具体方法:
1.
古代文化常识题的四个选项多与文本联系不紧密,这就只能依仗我们平时的积累,答题时我们可以凭积累先锁定熟悉的选项,直接判定正误。余下的个别选项有时需要借助语境,从语句体现出来的相关背景、句意等来判断。如“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中“首相”一词,显然与当今君主宪制国家内阁的最高官职的含义并不相同,应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结合语境,才能知道“首相”的具体内容。
2.
虽然古代文化常识的意思未必就是构成这个词语的各个语素意思的叠加,但从每个语素的意思能够进行初步判断。如“建储”一词,联系“建都”一词,“建”应是设立、确立,动词;联系“王储”一词,“储”应是已经确定继承皇位等最高统治权的人,名词:可推知“建储”一词为动宾结构。
紧扣教材分析比较(详见上述2022年国考4套文化常识题比较)
四 边练边悟
(2020·全国卷Ⅲ,有改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皓白,时人谓之王白须。初除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从伯导谓曰:“选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计,自当任之于时。至于超迁,是所不愿。”遂为郎。累迁御史中丞、侍中、廷尉。时永嘉太守谢毅,赦后杀郡人周矫,矫从兄球诣州诉冤。扬州刺史殷浩遣从事收毅,付廷尉。彪之以球为狱主,身无王爵,非廷尉所料,不肯受,与州相反复。穆帝发诏令受之。彪之又上疏执据,时人比之张释之。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执政,访彪之应有赦不。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不染。若以之不复入宫,则直侍顿阙,王者宫省空矣。”朝廷从之。及简文崩,群臣疑惑,未敢立嗣。或云,宜当须大司马处分。彪之正色曰:“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咨,必反为所责矣。”于是朝议乃定。及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冲幼,令温依周公居摄故事。事已施行,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停滞,稽废山陵,未敢奉令。谨具封还内,请停。”事遂不行。加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未拜。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即以光禄为赠,谥曰简。
(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
B.立嗣可指无子而以同宗之子承继,又可指确立王位继承人,文中则指后者。
C.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最终夺取天下。
D.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制度。
[解题思维]
第一步:读原文,把握语境知大意 选段主要介绍了王彪之的以下几个事迹: 1.年少须白,不计职位高低,屡次升迁。 2.坚持原则,认为谢毅杀周矫案不应交付廷尉审理,面对诏令,据理力争。 3.直陈郊祀大赦容易让百姓产生侥幸心理,谏议被采纳。 4.进言家人染疫官员百日不得入宫的旧例的不妥之处,被朝廷采纳。 5.简文帝驾崩,坚持让皇太子即位。 6.拒绝太皇太后因孝武帝年幼想让桓温代幼主执政的命令。 选文通过对王彪之的生平事迹的描写,赞扬了传主维护朝廷大局、坚持原则、纠正时弊的品质,意在引导读者学习其优秀品质,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第二步:借语境,依据积累直接判 通览4个选项,A、C两项可依据平时积累直接判定,无须结合语境。A项错在“军事、科举”上。太守为行政长官,掌管行政事务,古代民政、司法隶属行政,而军事、科举不在行政权力范围内。一般说来,太守的职责包括治民(民政)、进贤(举荐人才)、决讼(司法)、检奸(查究奸邪),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第三步:析语境,回归原文慎推断。 B项,由原文“及简文崩,群臣疑惑,未敢立嗣”可知,到简文帝去世时,群臣疑惑,不敢立太子为帝。由此可知“立嗣”在文中指确立王位继承人,该项正确。D项,由原文“及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冲幼,令温依周公居摄故事”可知,孝武帝即位后,太皇太后因皇帝年幼,令桓温依照周公的旧例摄政。由此可知“居摄”指古代孝武帝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桓温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该项正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郭宗皋,字君弼。嘉靖八年进士。擢御史。宗皋劝帝惇崇宽厚,察纳忠言,勿专以严明为治。帝大怒,下诏狱,杖四十释之。坐夺俸两月。寻进兵部右侍郎。隆庆改元,从戍所起刑部右侍郎,改兵部,协理戎政。旋进南京右都御史,就改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宗皋亦自以年老求去,诏许之。万历中,再存问,岁给廪隶。
(节选自《明史·郭宗皋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诏狱,指皇帝下令查办的案件或关押钦犯的牢狱。文中指后者。
B.夺俸,官吏因过失而被罚扣其俸禄。俸即俸禄,指官吏每年或每月所领的薪金。
C.兵部,古代官署名,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兵械、军令等,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D.存问,指慰问并进行请教,在古代,多用于君主对臣下的一种关心和虚心纳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到彦之字道豫,彭城武原人。及文帝入奉大统,以徐羡之等新有篡虐,惧,欲使彦之领兵前驱。彦之曰:“了彼不贰,便应朝服顺流;若使有虞,此师既不足恃,更开嫌隙之端,非所以副远迩之望也。”会雍州刺史褚叔度卒,乃遣彦之权镇襄阳。元嘉三年,上于彦之恩厚,将加开府,欲先令立功。七年,遣彦之等北侵。及还,凡百荡尽。文帝收彦之下狱,免官。九年,复封邑,固辞。
(节选自《南史·到彦之传》)
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释褐,新进士要行释褐礼,脱去布衣而换穿官服,即做官的意思。
B.干戈,本来是类似矛的武器,因此以“干戈”作兵器的通称,后引申为战争。
C.近侍,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有的人对帝王有着比较大的影响。
D.别驾,汉朝设置的州刺史佐吏。刺史出巡辖境时,别乘一车随行,因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