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概括分析、概述题
——5大角度比对准,3步流程巧解题
教学目标
掌握概括分析、概述题的解题的技巧与方法
教学重点
5大角度比对准,3步流程巧解题
教学难点
掌握答题方法,熟练准确解答此类题目
教学过程
一 考题考向
文言文的“概述文意”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题型方面,采用客观选择题;内容方面,既有对文中信息的提炼,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的归纳与概括、综合判断与推理,也有对作者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表达的看法的分析与评价。
二 解题思路——化整为零,比对分析
文意概述题,既考查对文章的内容、观点、层次的宏观把握,也考查对文章词语、句子、手法的微观分析。因此,解答这类题目,我们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
1.宏观上,大框架阅读
从目前文言文选用的文体看,有记叙性文本和议论抒情性文本。
写人叙事性文言文:是以展示事件过程和情景为中心,以事件的发生、发展为线索组织行文的。阅读这类文章,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理清思路,看看作者叙述了什么事,文章如何开端、发展、演绎高潮乃至结束。
②文章写了哪些事 中心事件是什么 主次详略如何 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用了哪些手法 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情感如何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③注意作者的感彩,注意作者的评说褒贬,乃至议论抒情。
议论抒情性文言文:是以事件或景物为依托,发表作者观点或表达某种情感的文章,这类文章的阅读,我们要关注如下几点:
①整体把握,抓住要点,看清作者是围绕什么事(什么物)展开议论的,围绕这件事(这种物)牵涉到哪些人,每个人物有怎样的观点,作者对此有怎样的评价。
②看清层次,文章大致分为几层,每层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是并列还是层进,使用什么说理手法,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或情感,观点在文中是隐是显,情感在文中有无变化。
2.微观上,字斟句酌
字斟句酌是解答概述题的关键。题目虽然以概述出现,但牵涉到关键实词、虚词的把握,牵涉到时间、地点、事件、情感、态度的分析。因此,答题时要化整为零,落实细节,力求找出某个论点的依据,某种现象的本质,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及结果。看题目表述的准确性、恰当性,是不是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恰如其分。
三 比对方法
掌握“5大比对角度”“10大命题设误点”
角度1 比对人物
设 误 点 误解 形象 把人物的言行及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张冠 李戴 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把甲事件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结果
比对方法 要围绕“谁+何时+何地+言行+结果,体现的品质”比对
角度2 比对时间、地点
设 误 点 时序 颠倒 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
空间 错位 把不同空间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
比对 方法 特别注意选项中表述“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词语,厘清其关系
角度3 比对关键词语
设 误 点 曲解 文意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
归纳 不全 故意遗漏关于人物、事件、观点等方面的内容
比对 方法 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道理的阐述等是否有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
角度4 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
设 误 点 无中 生有 故意添加原文中没有的人、事或观点等内容
以偏 概全 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
比对 方法 检查选项是否有故意添加而原文中未涉及的内容;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信息(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况
角度5 比对关系
设 误 点 改变 因果 故意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反之,或给句子强加、改变因果关系
事件 杂糅 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或对多个人的评价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
比对 方法 辨析时厘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关系是否恰当
二、概括分析(概述)题答题“3步骤”
概括分析文意题重在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故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细读原文。按一个个事件或人物的一个个小故事给文章分层,明白事件、人物、结果。总之,考生要学会习惯性地多问自己几个问题,使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自己的脑中顺序化、网络化,这样才能信手拈来,准确答题。
②利用信息分析内容(明示的信息或隐藏的信息)。我们应注意选文的出处、注释等内容,当然也包括命题者在本题中所提供的75%的正确信息。此外考生还应结合自身所储存的有关作者的情况,有关的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段进行耐心的解读,力求读懂、读透文章。
一、叙事性文本,切片比对
第一步,还题入文,找准对应点
[例1](2021·全国甲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原 文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 ”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准曰:【A项】“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鼓,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溃,敌乘胜深入,天下可复保耶 ”帝意乃决,因问准曰:“今虏骑驰突,而天雄军实为重镇,万一陷没,则河朔皆虏境也。孰为可守 ”【B项】准以王钦若荐,且曰:“宜速召面谕,授敕俾行。”钦若至,未及有言,准遽曰:“主上亲征,非臣子辞难之日,参政为国柄臣,当体此意。”钦若惊惧不敢辞。闰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C项】契丹主隆绪同其母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辎重。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骑。契丹遂驻兵阳城淀,号二十万,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D项】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还。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
【例】(2021·全国甲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契丹军队南侵宋朝,面对强敌,寇准坚决反对退避内地,提出应当严惩主张避战的大臣,并力促皇上御驾亲征。
B.寇准举荐主张避战的王钦若镇守天雄军,并告诫钦若:皇上决定亲征,臣子不可辜负圣意。钦若惊惧不敢推辞。
C.契丹军队屡次侵犯宋朝,先攻威虏、顺安军,又攻北平砦及保州,而后又合兵攻定州,均遭到宋军迎头痛击。
D.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
第二步,切片比对,发现设误点
A.契丹军队南侵宋朝,面对强敌,寇准坚决反对退避内地,提出应当严惩主张避战的大臣,//[切片1]并力促皇上御驾亲征。//[切片2]
B.寇准举荐主张避战的王钦若镇守天雄军,并告诫钦若:皇上决定亲征,臣子不可辜负圣意。//[切片1]钦若惊惧不敢推辞。//[切片2]
C.契丹军队屡次侵犯宋朝,先攻威虏、顺安军,又攻北平砦及保州,而后又合兵攻定州,//[切片1]均遭到宋军迎头痛击。//[切片2]
D.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切片1]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切片2]
解题示范
用“ ”标出选项的观点,并与原文相对应。
[A项原文]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 ”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准曰:“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鼓,然后北伐耳! 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溃,敌乘胜深入,天下可复保耶 ”
【分析】选项切片1对应原文:九月契丹大举入寇……准曰:“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鼓,然后北伐耳……”
判断分析一:原文“大举入寇”与选项“契丹军队南侵宋朝”意思相符。原文“斩以衅鼓”意思是“斩杀这个献策之人,用他们的血涂鼓行祭”,与选项“坚决反对退避内地,提出应当严惩主张避战的大臣”相符。
选项切片2对应原文: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
判断分析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意思是“如果陛下御驾亲征,敌人应当自己逃跑”,选项与原文相符。
[B项原文]准以王钦若荐,且曰:“宜速召面谕,授敕俾行。”钦若至,未及有言,准遽曰:“主上亲征,非臣子辞难之
日,参政为国柄臣,当体此意。”钦若惊惧不敢辞。
【分析】选项切片1对应原文:“准以王钦若荐……主上亲征,非臣子辞难之日,参政为国柄臣,当体此意。’”
判断分析一:原文“准以王钦若荐”与选项“寇准举荐主张避战的王钦若镇守天雄军”意思相符。原文“主上亲征,非臣子辞难之日,参政为国柄臣,当体此意”与选项“皇上决定亲征,臣子不可辜负圣意”相符。
选项切片2对应原文:钦若惊惧不敢辞。
判断分析二:选项与原文相符。
[C项原文]契丹主隆绪同其母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辎重。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骑。
【分析】选项切片1对应原文:“攻威虏、顺安军”“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
判断分析一:原文“攻威虏、顺安军”与选项“先攻威虏、顺安军”相符,原文“又攻北平砦及保州”与选项“又攻北平砦及保州”相符。原文“复为州砦兵所败”与选项“而后又合兵攻定州”意思相符。由此可见,选项“契丹军队屡次侵犯宋朝”与原文相符。
选项切片2对应原文:“三路都部署击败之”“复为州砦兵所败”“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骑”。
判断分析二:由原文“击败之”“为州砦兵所败”“拒于唐河,击其游骑”可知,选项与原文相符。
[D项原文]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
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惧来,请盟。
【分析】选项切片1对应原文:“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遣使。’”
判断分析一:由原文“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可知,不是宋朝皇帝主动议和,而是契丹主动议和。因此,选项错误,属于人物设误。
选项切片2对应原文: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
判断分析二:由原文“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可知,选项与原文相符。
答案:D。
二、议论性文本,定点分析
第一步,文题齐读,找准关键点
[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与曹操论盛孝章书
孔 融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①,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永年矣!
《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②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③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④之人,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因表不悉。
注:①孙氏:指孙权。最终,曹操任命盛孝章都尉,未及赴任,已被孙权害死。②吾祖:指孔子,曾提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说。③朱穆所以绝交:朱穆,字公叔,东汉时人。他有感于当时不讲交友之道的衰败风俗,写了《崇厚论》《绝交论》两篇文章,表示对世风的不满。④九牧: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州的长官称牧,所以称九州为九牧,也就是“天下”的意思。
下列对选文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孔融从交友之道和为国求贤两方面来写此信之目的,是想请曹操出手援救其好友盛孝章。当时盛孝章正受孙权困辱。
比对原文: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正之之术,实须得贤。 其人困于孙氏。
分析 A项:从信的内容和写信的目的两个角度概述,第二段结尾写营救盛孝章能弘扬“友道”,第三段引述“燕君市骏马之骨”是为了说明人才的可贵,且说“实须得贤”;第一段中有“其人困于孙氏”,可知A项表述正确。
信中引举《春秋传》中齐桓公未能成功援救诸侯小国而引以为耻,而燕昭王重用郭隗,招引了魏国乐毅等人,振兴燕国等事例,其目的是暗示曹操拯救孝章是义不容辞的事情。
比对原文: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
比对分析 B项:此项也可切分为三个片段,第一句由“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印证;第二句由“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的实例印证;第三句从兴复汉室,“惟公”一人的角度暗示曹操责无旁贷、义不容辞。B项正确。
孔融在信中说自己的引经据典不是为了炫耀和卖弄知识,而是在于援救朋友,推荐人才,说得既委婉又恳切。
比对原文: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
比对分析 C项:文章结尾是此项的命题依据。这句话的意思是,“上面谈到的人和事,本来就是您知道的,但我还是再次提及,是想要您推崇重视这交友的道义”。作者虽救友心切,却说“欲公崇笃斯义也”,可见“既委婉又恳切”。C项正确。
D.作为“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是个恃才傲物、刚毅坦诚之人。但为了援救好友性命,他在曹操面前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委曲求全,足见其重情重义,义薄云天。
比对原文: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欲公崇笃斯义也。
比对分析D项:“他在曹操面前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委曲求全”错误。从这些关键句看,孔融态度磊落,不卑不亢,谨慎从事。既揣摩到了曹操要建功立业、网罗人才的心理,又注意到了曹操位高权重,所以说话时谦逊有礼,很有分寸。D项分析不当。
答案 D
三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1.[原文]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因以讽谏。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皇太后闻之,亦大喜。
[选项]当皇帝不听其他大臣进谏时,刘敞犯颜直谏,用一身正气折服了皇帝。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误解形象的角度设误。“刘敞犯颜直谏”对人物性格的概括与原文不符,原文为“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也就是说,刘敞是用典籍和历史故事来“讽谏”,讽谏后“帝竦体改容”,并非“犯颜直谏”。
附【译文】
刘敞侍奉英宗担任讲读,常常依据经书谈论事情,借此来讽谏。当时两宫正有小人说离间的话,进谏的人有揭发的却过于直率。刘敞在皇帝面前讲读《史记》,讲到尧把天下交给舜时,刘敞拱手进言说:“舜,(出身)极其低微,尧把帝位禅让给了他,天地享有他,百姓爱戴他,不是有别的办法,只是舜有孝亲友爱的品德,光耀于天地百姓罢了。”皇帝恭敬地站起身子表情严肃起来,知道刘敞是用道理来讽喻。皇太后听说了这件事,也非常高兴。
2.[原文](2020·全国卷Ⅰ)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选项]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对照原文可知,“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是苏轼向朝廷的请求,不是苏轼减免的。
附【译文】
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3.[原文](2019·全国卷Ⅰ)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选项]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时序颠倒的角度设误。选项“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错误,属时序颠倒,偷换时间、地点。从原文来看,是汉孝文帝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然后才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
附【译文】
又过了一年多,贾谊被征召到京城晋见皇帝。正赶上文帝坐在宣室接受神的赐福。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便询问鬼神的本源。贾谊就详细说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一直谈到夜半,文帝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向贾谊面前移动。谈完之后,文帝说:“我好久不见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了他,今天看来还是不如他。”时间不长,就任贾谊为梁怀王的太傅。
4.[原文](2020·全国卷Ⅱ) 宣和元年,拜尚书右丞;三年,为左丞。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
[选项]王安中外放任职,仕途屡遭坎坷。金人前来归顺,他自请燕山府任职,与辽降将郭药师共事;靖康初,因此前的行事备受指责,仕途随之沉浮不定。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曲解文意的角度设误。“金人来归燕”在文中是“金人来朝归还燕山旧地”的意思,而选项理解成了“金人前来归顺”,曲解文意。
附【译文】
宣和元年,授任尚书右丞;宣和三年,任左丞。金人来朝归还燕山旧地,朝廷谋求帅臣,安中请求前往。王黼向皇上赞誉他,皇上授任他为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国降将郭药师任同知府事。
5.[原文](朱筠) 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而人爱思之。
[选项]朱筠致力文教,奖掖后进。他督学地方,尊崇先贤,引领学风;对寒门才俊极口称善,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归纳不全的角度设误。原文是说“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并非只是“待门下学子”。
附【译文】
(朱筠)当学政时,遇到贤能的老师和学生,跟他们说话谈论就好像同辈人一样,鼓励、勉励别人为学要先从识字开始,语气神情诚恳殷切,离开之后别人喜欢回想他说的话。
6.[原文](2018·天津卷)康之由,革弊兴利,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利兴,故府有羡财;政成,故居多暇日。是以余力济高情,成胜概,三者旋相为用,岂偶然哉 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
[选项]作者将谢、柳、龚、黄四人与杨汉公加以对比,对他们四人没有良好的政绩有批评之意。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以偏概全的角度设误。“四人没有良好的政绩”表述不当。由原文“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可知,谢、柳治理郡县没有好的政绩,但龚、黄治理郡县有好的政绩。
附【译文】
安康的缘由,在于兴利除弊,像改革茶法、改变税书等这类事。利益兴起了,所以政府有多余的财用;政务成功了,所以平日就有空闲的时光。因此有余力抒发高雅的情怀,建成优美的景象,三者互相为用,难道是偶然吗 昔日谢、柳治理郡县,以山水为乐,追求高雅情怀,却没有听到有好的政绩;龚、黄治理郡县,为黎民百姓担忧,有好的政绩,却没有看到优美的景象。二者都具备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
7.[原文](2020·江苏卷)太夫人姓赵氏,其先江陵人,景泰间徙公安,遂占籍,四传为处士文深。赠中宪东谷公与处士同里闬,雅相欢也,因悉太夫人勤慎状,曰:“是真我家妇。”遂命方伯公委禽焉。
[选项]赵太夫人当年待字闺中时,烧得一手好菜,父亲的好友十分欣赏,命其子前来求亲。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改变因果的角度设误。“赵太夫人当年待字闺中时,烧得一手好菜,父亲的好友十分欣赏”说法有误。原文中说“因悉太夫人勤慎状,曰:‘是真我家妇。’遂命方伯公委禽焉”,所以提亲下聘礼的原因应是清楚赵太夫人勤俭谨慎的人品。而“烧得一手好菜”是在太夫人出嫁后。
附【译文】
太夫人姓赵,她的祖先是江陵人,景泰年间迁徙到公安,于是入籍定居,传到第四代是处士赵文深。赠号为中宪的东谷公与处士同住在一个里巷,平素交情很好,因此了解太夫人勤俭谨慎的品行,说:“这才真应该是我家的儿媳。”于是让方伯公下聘礼提亲。
8.[原文](2020·浙江卷)自三代以来,最喜读太史公、韩退之之文。司马迁奇迈慷慨,自其少时,周游天下,交结豪杰。其学长于讨论寻绎前世之迹,负气敢言,以蹈于祸。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鼎俎,至其放逸超卓,不可收揽,则极言语之怀巧,有不足以过之者。嗟乎!退之之于唐,盖不试遇矣。然其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而其学又能独出于道德灭裂之后,纂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则愈之文章虽欲不如是,盖不可得也。
[选项]作者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评价司马迁和韩愈因触犯君主,遭遇灾祸,一生理想郁结于心,而文风典雅,如同庙堂礼器。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事件杂糅的角度设误。从原文中可以看出,司马迁是“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文风特点是“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韩愈文风特点是“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鼎俎”,遭遇是“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选项把二人的遭遇和文风特点混为一谈,犯了事件杂糅的错误。
附【译文】
自三代以来,我最喜读司马迁、韩愈的文章。司马迁超群出俗,慷慨激昂,从他年少时,周游天下,结交豪杰。他的学问擅长于讨论寻究前世的踪迹,凭恃意气敢于说话,而遭遇灾祸。因此他的文章疏荡明白,简朴奔放。只因他的平生志向郁积于心,因此他的只言片语,常有感怀激愤却不能宣泄。韩愈的文章如先王衣冠,庙堂礼器,奔放飘逸超凡卓越,一发不可收,极尽言语的巧妙,有不足也有过头的地方。唉!韩愈在唐朝,大概也是命途多舛。然而他冒犯君王,对抗权臣,面对道义而忘记自我,刚直勇毅而守信诚实,而他的学识又能独自在道德灭裂之后,继承孔孟散文的遗风而自立其说,那么韩愈的文章虽然不想这样,却不能实现。(共45张PPT)
第三部分
文言文阅读
04 文言文阅读
5大角度比对概括分析、概述题
考点突破
2023
高考一轮复习
内容索引
启航课 3年真题入手,明确备考方向
任务一 了解文类特征,掌握阅读技巧
任务二 掌握文言断句的技巧与方法
任务三 古代文化常识题解题技巧与方法
任务四 掌握概括分析题的技巧与方法
任务五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任务六 从三个方面决胜主观简答题
任务七 文言实词的推断及句式
任务八 文言虚词的用法
掌握概括分析题的技巧与方法
文言文的“概述文意”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题型方面,采用客观选择题;内容方面,既有对文中信息的提炼,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的归纳与概括、综合判断与推理,也有对作者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表达的看法的分析与评价。
化整为零,比对分析
文意概述题,既考查对文章的内容、观点、层次的宏观把握,也考查对文章词语、句子、手法的微观分析。因此,解答这类题目,我们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
1.宏观上,大框架阅读
从目前文言文选用的文体看,有记叙性文本和议论抒情性文本。
写人叙事性文言文:是以展示事件过程和情景为中心,以事件的发生、发展为线索组织行文的。阅读这类文章,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理清思路,看看作者叙述了什么事,文章如何开端、发展、演绎高潮乃至结束。
②文章写了哪些事 中心事件是什么 主次详略如何 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用了哪些手法 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情感如何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③注意作者的感彩,注意作者的评说褒贬,乃至议论抒情。
议论抒情性文言文:是以事件或景物为依托,发表作者观点或表达某种情感的文章,这类文章的阅读,我们要关注如下几点:
①整体把握,抓住要点,看清作者是围绕什么事(什么物)展开议论的,围绕这件事(这种物)牵涉到哪些人,每个人物有怎样的观点,作者对此有怎样的评价。
②看清层次,文章大致分为几层,每层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是并列还是层进,使用什么说理手法,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或情感,观点在文中是隐是显,情感在文中有无变化。
2.微观上,字斟句酌
字斟句酌是解答概述题的关键。题目虽然以概述出现,但牵涉到关键实词、虚词的把握,牵涉到时间、地点、事件、情感、态度的分析。因此,答题时要化整为零,落实细节,力求找出某个论点的依据,某种现象的本质,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及结果。看题目表述的准确性、恰当性,是不是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恰如其分。
关键能力·切中肯綮
一、掌握“5大比对角度”“10大命题设误点”
角度1 比对人物
设 误 点 误解 形象 把人物的言行及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张冠 李戴 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把甲事件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结果
比对方法 要围绕“谁+何时+何地+言行+结果,体现的品质”比对
角度2 比对时间、地点
设 误 点 时序 颠倒 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
空间 错位 把不同空间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
比对 方法 特别注意选项中表述“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词语,厘清其关系
角度3 比对关键词语
设 误 点 曲解 文意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
归纳 不全 故意遗漏关于人物、事件、观点等方面的内容
比对 方法 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道理的阐述等是否有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
角度4 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
设 误 点 无中 生有 故意添加原文中没有的人、事或观点等内容
以偏 概全 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
比对 方法 检查选项是否有故意添加而原文中未涉及的内容;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信息(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况
角度5 比对关系
设 误 点 改变 因果 故意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反之,或给句子强加、改变因果关系
事件 杂糅 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或对多个人的评价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
比对 方法 辨析时厘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关系是否恰当
二、概括分析(概述)题答题“3步骤”
【微点拨】
概括分析文意题重在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故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细读原文。按一个个事件或人物的一个个小故事给文章分层,明白事件、人物、结果。总之,考生要学会习惯性地多问自己几个问题,使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自己的脑中顺序化、网络化,这样才能信手拈来,准确答题。
②利用信息分析内容(明示的信息或隐藏的信息)。我们应注意选文的出处、注释等内容,当然也包括命题者在本题中所提供的75%的正确信息。此外考生还应结合自身所储存的有关作者的情况,有关的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段进行耐心的解读,力求读懂、读透文章。
一、叙事性文本,切片比对
第一步,还题入文,找准对应点
典例突破·学以致用
一、叙事性文本,切片比对
第一步,还题入文,找准对应点
[例1](2021·全国甲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原 文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 ”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准曰:【A项】“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鼓,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溃,敌乘胜深入,天下可复保耶 ”帝意乃决,因问准
曰:“今虏骑驰突,而天雄军实为重镇,万一陷没,则河朔皆虏境也。孰为可守 ”【B项】准以王钦若荐,且曰:“宜速召面谕,授敕俾行。”钦若至,未及有言,准遽曰:“主上亲征,非臣子辞难之日,参政为国柄臣,当体此意。”钦若惊惧不敢辞。闰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C项】契丹主隆绪同其母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辎重。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骑。契丹遂驻兵阳城淀,号二十万,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D项】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
许之。”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还。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
A.契丹军队南侵宋朝,面对强敌,寇准坚决反对退避内地,提出应当严惩主张避战的大臣,并力促皇上御驾亲征。
B.寇准举荐主张避战的王钦若镇守天雄军,并告诫钦若:皇上决定亲征,臣子不可辜负圣意。钦若惊惧不敢推辞。
C.契丹军队屡次侵犯宋朝,先攻威虏、顺安军,又攻北平砦及保州,而后又合兵攻定州,均遭到宋军迎头痛击。
D.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
第二步,切片比对,发现设误点
A项 契丹军队南侵宋朝,面对强敌,寇准坚决反对退避内地,提出应当严惩主张避战的大臣, 并力促皇上御驾亲征。
原文 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鼓,然后北伐耳! 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奈何弃庙社……
比对分析 A项:从“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鼓”句可以看出寇准对主张“退避内地”行为的不满;“然后北伐耳”是明确主张北伐;“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这句话,是劝说皇帝亲征;“奈何弃庙社……”是从反面说明退避内地的危害,激励皇帝亲征。整体看,A项概述正确。
B项 寇准举荐主张避战的王钦若镇守天雄军, 并告诫钦若:皇上决定亲征,臣子不可辜负圣意。
原文 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 准以王钦若荐,且曰:“宜速召面谕,授敕俾行。” 准遽曰:“主上亲征,非臣子辞难之日,参政为国柄臣,当体此意。”
比对分析 B项:“准以王钦若荐”意思是“寇准举荐王钦若”,从上文“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可知,这个人主张避战。“主上亲征,非臣子辞难之日”的意思是:主上亲征,不是臣子以困难而推辞之时。“辞”,拒绝、推辞。选项概述符合文意。
C项 契丹军队屡次侵犯宋朝,先攻威虏、顺安军, 又攻北平砦及保州,
原文 契丹主隆绪同其母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辎重。 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
比对分析 C项:选项中有地名,可以准确找到原文对应处。由“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可知契丹军队屡次侵犯宋朝,均遭到宋军迎头痛击。概述正确。
D项 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 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
原文 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 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
比对分析 D项:“是时”是指前文所说的契丹“均遭到宋军迎头痛击”的当时,对宋而言,正是“战局有利”。“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错误,原文为“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从“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可以看出,并非宋朝皇帝主动议和,而是契丹主动议和。找出这处错误后,其余就不用再多加分析,就可以确定答案。
答案 D
参考译文 九月,契丹大规模侵入宋境,当时因为虏寇深入中原境内,全国震惊。皇帝召群臣来询问应对策略。王钦若是临江人,请真宗去金陵;陈尧叟是阆州人,请真宗到成都去。皇帝问寇准的意见如何,寇准说:“不知道谁替陛下谋划了这两个对策 ”皇帝说:“你姑且判断一下计策能否施行,不要问谋划的人是谁。”寇准说:“我想要得到献计的人,杀了他用他的血来祭祀战鼓,然后进行北伐!现在陛下神圣英武,武将文臣都同心协力,如果您亲自出征,敌人自然会逃走;纵令敌人不逃,我们可派出奇兵去破坏他们的计谋,同时坚守城池以待他们的军队疲怠,如此以逸待劳,我们也稳操胜券。为什么要抛弃宗庙社稷而去楚、蜀那样遥远的地方,致使所到之处人心涣散呢 倘若敌人乘机深入我国境内,天下还能够保得住吗 ”皇帝心中已有决断,于是问寇准说:“现在契丹兵快速冲来,而天雄军实在是重镇,万一陷没,那么河朔都会成为契丹的境地。谁可以去镇守 ”寇准把王钦若推荐给皇
帝,并且说:“应该迅速召见他并当面下达命令,让他陪您前行。”王钦若来了后,还来不及说话,寇准就说:“主上要御驾亲征,不是臣子推辞困难的时候,你作为国家的重臣,应当能明白其中的利害。”王钦若惊恐不敢推辞。闰月乙亥,让参知政事王钦若镇守天雄军并兼都部署。契丹主耶律隆绪和他的母亲萧氏派遣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打威虏、顺安军,宋军三路都部署打败了他们,斩杀了偏将,获得了契丹军的军械、粮草等。契丹军又去攻打北平砦和保州,又被两个地方的宋军所打败。挞览、契丹主及他的母亲合兵攻打定州,宋军在唐河进行抵御,攻击辽军的游骑。契丹于是在阳城淀驻兵,号称二十万军,常常纵使游动骑兵掠夺,稍稍失利就撤退,来回游荡没有斗志。这个时候,以前的宋将王继忠对契丹说讲和后会得到的利益,契丹认为说得很对,就派遣李兴前去议和。皇帝说:“朕难道会想着穷兵黩武吗,我也希望休战。如果答应往来和好,我们也立即派遣使者。”冬十月,宋派遣曹
利用到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拿着文书与曹利用一起来,请求订立盟约。曹利用说契丹想要得到关南这个地方。皇帝说:“所说的归还土地的事情实在是没有理由。如果一定要求,我当决一死战!如果想要货物钱财,汉朝曾赐给匈奴单于玉帛,有先例,应当答应他们。”契丹仍然觊觎着关南,派遣他的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拿着文书再来商议,皇帝不答应然后离开了。曹利用最终用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与契丹达成约定后回去了。
二、议论性文本,定点分析
第一步,文题齐读,找准关键点
[例2]下列对选文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原 文
与曹操论盛孝章书
孔 融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①,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永年矣!
《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②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③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④之人,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因表不悉。
注:①孙氏:指孙权。最终,曹操任命盛孝章都尉,未及赴任,已被孙权害死。②吾祖:指孔子,曾提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说。③朱穆所以绝交:朱穆,字公叔,东汉时人。他有感于当时不讲交友之道的衰败风俗,写了《崇厚论》《绝交论》两篇文章,表示对世风的不满。④九牧: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州的长官称牧,所以称九州为九牧,也就是“天下”的意思。
A.孔融从交友之道和为国求贤两方面来写此信之目的,是想请曹操出手援救其好友盛孝章。当时盛孝章正受孙权困辱。
B.信中引举《春秋传》中齐桓公未能成功援救诸侯小国而引以为耻,而燕昭王重用郭隗,招引了魏国乐毅等人,振兴燕国等事例,其目的是暗示曹操拯救孝章是义不容辞的事情。
C.孔融在信中说自己的引经据典不是为了炫耀和卖弄知识,而是在于援救朋友,推荐人才,说得既委婉又恳切。
D.作为“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是个恃才傲物、刚毅坦诚之人。但为了援救好友性命,他在曹操面前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委曲求全,足见其重情重义,义薄云天。
第二步,依项寻文,发现设误点
A项 孔融从交友之道和为国求贤两方面来写此信之目的,是想请曹操出手援救其好友盛孝章。 当时盛孝章正受孙权困辱。
原文 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正之之术,实须得贤。 其人困于孙氏。
比对分析 A项:从信的内容和写信的目的两个角度概述,第二段结尾写营救盛孝章能弘扬“友道”,第三段引述“燕君市骏马之骨”是为了说明人才的可贵,且说“实须得贤”;第一段中有“其人困于孙氏”,可知A项表述正确。
B项 信中引举《春秋传》中齐桓公未能成功援救诸侯小国而引以为耻, 而燕昭王重用郭隗,招引了魏国乐毅等人,振兴燕国等事例,
原文 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 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
比对分析 B项:此项也可切分为三个片段,第一句由“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印证;第二句由“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的实例印证;第三句从兴复汉室,“惟公”一人的角度暗示曹操责无旁贷、义不容辞。B项正确。
C项 孔融在信中说自己的引经据典不是为了炫耀和卖弄知识,而是在于援救朋友,推荐人才,说得既委婉又恳切。 C项
原文 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 原文
比对分析 C项:文章结尾是此项的命题依据。这句话的意思是,“上面谈到的人和事,本来就是您知道的,但我还是再次提及,是想要您推崇重视这交友的道义”。作者虽救友心切,却说“欲公崇笃斯义也”,可见“既委婉又恳切”。C项正确。
D项 作为“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是个恃才傲物、刚毅坦诚之人。 但为了援救好友性命,他在曹操面前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委曲求全,足见其重情重义,义薄云天。
原文 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欲公崇笃斯义也。
比对分析 D项:“他在曹操面前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委曲求全”错误。从这些关键句看,孔融态度磊落,不卑不亢,谨慎从事。既揣摩到了曹操要建功立业、网罗人才的心理,又注意到了曹操位高权重,所以说话时谦逊有礼,很有分寸。D项分析不当。
答案 D
参考译文 光阴不能停留,像流水一样消逝。五十岁的年龄,很快就到了。您是才满,而我已经超过两岁了。国内的相识知交,差不多都要死光了,只有会稽的盛孝章还活着。他受到东吴孙氏政权的困辱,妻子儿女都已死去,只留下他孤单无助的一个人,处境非常危险,心情十分痛苦。假使忧愁可以损害人的健康,孝章恐怕不能长寿了!
《春秋传》里说:“诸侯之间有相互并吞的,齐桓公没有加以救援,自己感到是一种羞耻。”盛孝章确实是当今男子中的豪杰,天下一些善于言谈议论的人,常要依靠他来宣扬自己的名声,而他本人却不能避免被囚禁,生命朝不保夕,那么孔子就不应该谈论朋友好坏的问题,也无怪朱穆要写他的《绝交论》了。您如果能赶快派遣一个使者,再带上一封短信,就可以把孝章招来,而交友之道也可以发扬光大了。
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说前辈的坏话,或许有人会对孝章加以讥讽评论。总的说来孝章是一个在天下有盛名的人,天下人都称赏赞美他。燕君购买骏马的尸骨,不是要它在道路上奔驰,而是通过它来招致千里马。我想您正在拯救和恢复汉朝王室,使将要覆灭的政权重新安定下来。天下要安定,关键在于得到贤才。珠玉不生脚,却能够到人的身边来,就是因为有人喜欢它们,更何况贤士们是生了脚的啊!燕昭王筑了黄金台来尊崇郭隗,郭隗虽然是一个才能不高的人,却得到厚待,终于能传播明主的诚心。所以乐毅从魏国前去,剧辛从赵国前去,邹衍从齐国前去。假如当初郭隗处于困苦危急之中,昭王不去帮助他,正像落水将要淹死的时候不去援救他,那么其他贤士也都将远走高飞,没有肯到北方燕国去的人了。上面谈到的人和事,本来就是您知道的,但我还是再次提及,是想要您推崇重视这交友的道义。实在不能详尽地表达我的意思。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1.[原文]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因以讽谏。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皇太后闻之,亦大喜。
[选项]当皇帝不听其他大臣进谏时,刘敞犯颜直谏,用一身正气折服了皇帝。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译文】
刘敞侍奉英宗担任讲读,常常依据经书谈论事情,借此来讽谏。当时两宫正有小人说离间的话,进谏的人有揭发的却过于直率。刘敞在皇帝面前讲读《史记》,讲到尧把天下交给舜时,刘敞拱手进言说:“舜,(出身)极其低微,尧把帝位禅让给了他,天地享有他,百姓爱戴他,不是有别的办法,只是舜有孝亲友爱的品德,光耀于天地百姓罢了。”皇帝恭敬地站起身子表情严肃起来,知道刘敞是用道理来讽喻。皇太后听说了这件事,也非常高兴。
答案:从误解形象的角度设误。“刘敞犯颜直谏”对人物性格的概括与原文不符,原文为“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也就是说,刘敞是用典籍和历史故事来“讽谏”,讽谏后“帝竦体改容”,并非“犯颜直谏”。
2.[原文](2020·全国卷Ⅰ)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选项]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译文】
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答案: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对照原文可知,“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是苏轼向朝廷的请求,不是苏轼减免的。
3.[原文](2019·全国卷Ⅰ)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选项]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时序颠倒的角度设误。选项“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错误,属时序颠倒,偷换时间、地点。从原文来看,是汉孝文帝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然后才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
附【译文】
又过了一年多,贾谊被征召到京城晋见皇帝。正赶上文帝坐在宣室接受神的赐福。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便询问鬼神的本源。贾谊就详细说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一直谈到夜半,文帝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向贾谊面前移动。谈完之后,文帝说:“我好久不见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了他,今天看来还是不如他。”时间不长,就任贾谊为梁怀王的太傅。
4.[原文](2020·全国卷Ⅱ) 宣和元年,拜尚书右丞;三年,为左丞。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
[选项]王安中外放任职,仕途屡遭坎坷。金人前来归顺,他自请燕山府任职,与辽降将郭药师共事;靖康初,因此前的行事备受指责,仕途随之沉浮不定。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曲解文意的角度设误。“金人来归燕”在文中是“金人来朝归还燕山旧地”的意思,而选项理解成了“金人前来归顺”,曲解文意。
附【译文】
宣和元年,授任尚书右丞;宣和三年,任左丞。金人来朝归还燕山旧地,朝廷谋求帅臣,安中请求前往。王黼向皇上赞誉他,皇上授任他为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国降将郭药师任同知府事。
5.[原文](朱筠) 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而人爱思之。
[选项]朱筠致力文教,奖掖后进。他督学地方,尊崇先贤,引领学风;对寒门才俊极口称善,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译文】
(朱筠)当学政时,遇到贤能的老师和学生,跟他们说话谈论就好像同辈人一样,鼓励、勉励别人为学要先从识字开始,语气神情诚恳殷切,离开之后别人喜欢回想他说的话。
答案:从归纳不全的角度设误。原文是说“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并非只是“待门下学子”。
6.[原文](2018·天津卷)康之由,革弊兴利,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利兴,故府有羡财;政成,故居多暇日。是以余力济高情,成胜概,三者旋相为用,岂偶然哉 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
[选项]作者将谢、柳、龚、黄四人与杨汉公加以对比,对他们四人没有良好的政绩有批评之意。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以偏概全的角度设误。“四人没有良好的政绩”表述不当。由原文“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可知,谢、柳治理郡县没有好的政绩,但龚、黄治理郡县有好的政绩。
附【译文】
安康的缘由,在于兴利除弊,像改革茶法、改变税书等这类事。利益兴起了,所以政府有多余的财用;政务成功了,所以平日就有空闲的时光。因此有余力抒发高雅的情怀,建成优美的景象,三者互相为用,难道是偶然吗 昔日谢、柳治理郡县,以山水为乐,追求高雅情怀,却没有听到有好的政绩;龚、黄治理郡县,为黎民百姓担忧,有好的政绩,却没有看到优美的景象。二者都具备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
7.[原文](2020·江苏卷)太夫人姓赵氏,其先江陵人,景泰间徙公安,遂占籍,四传为处士文深。赠中宪东谷公与处士同里闬,雅相欢也,因悉太夫人勤慎状,曰:“是真我家妇。”遂命方伯公委禽焉。
[选项]赵太夫人当年待字闺中时,烧得一手好菜,父亲的好友十分欣赏,命其子前来求亲。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译文】
太夫人姓赵,她的祖先是江陵人,景泰年间迁徙到公安,于是入籍定居,传到第四代是处士赵文深。赠号为中宪的东谷公与处士同住在一个里巷,平素交情很好,因此了解太夫人勤俭谨慎的品行,说:“这才真应该是我家的儿媳。”于是让方伯公下聘礼提亲。
答案:从改变因果的角度设误。“赵太夫人当年待字闺中时,烧得一手好菜,父亲的好友十分欣赏”说法有误。原文中说“因悉太夫人勤慎状,曰:‘是真我家妇。’遂命方伯公委禽焉”,所以提亲下聘礼的原因应是清楚赵太夫人勤俭谨慎的人品。而“烧得一手好菜”是在太夫人出嫁后。
8.[原文](2020·浙江卷)自三代以来,最喜读太史公、韩退之之文。司马迁奇迈慷慨,自其少时,周游天下,交结豪杰。其学长于讨论寻绎前世之迹,负气敢言,以蹈于祸。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鼎俎,至其放逸超卓,不可收揽,则极言语之怀巧,有不足以过之者。嗟乎!退之之于唐,盖不试遇矣。然其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而其学又能独出于道德灭裂之后,纂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则愈之文章虽欲不如是,盖不可得也。
[选项]作者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评价司马迁和韩愈因触犯君主,遭遇灾祸,一生理想郁结于心,而文风典雅,如同庙堂礼器。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事件杂糅的角度设误。从原文中可以看出,司马迁是“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文风特点是“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韩愈文风特点是“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鼎俎”,遭遇是“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选项把二人的遭遇和文风特点混为一谈,犯了事件杂糅的错误。
附【译文】
自三代以来,我最喜读司马迁、韩愈的文章。司马迁超群出俗,慷慨激昂,从他年少时,周游天下,结交豪杰。他的学问擅长于讨论寻究前世的踪迹,凭恃意气敢于说话,而遭遇灾祸。因此他的文章疏荡明白,简朴奔放。只因他的平生志向郁积于心,因此他的只言片语,常有感怀激愤却不能宣泄。韩愈的文章如先王衣冠,庙堂礼器,奔放飘逸超凡卓越,一发不可收,极尽言语的巧妙,有不足也有过头的地方。唉!韩愈在唐朝,大概也是命途多舛。然而他冒犯君王,对抗权臣,面对道义而忘记自我,刚直勇毅而守信诚实,而他的学识又能独自在道德灭裂之后,继承孔孟散文的遗风而自立其说,那么韩愈的文章虽然不想这样,却不能实现。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概括分析、概述题
——5大角度比对准,3步流程巧解题(学案)
学习目标
掌握概括分析、概述题的解题的技巧与方法
一 考题考向
文言文的“概述文意”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题型方面,采用客观选择题;内容方面,既有对文中信息的提炼,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的归纳与概括、综合判断与推理,也有对作者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表达的看法的分析与评价。
二 掌握“5大比对角度”“10大命题设误点”
角度1 比对人物
设 误 点 误解 形象 把人物的言行及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张冠 李戴 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把甲事件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结果
比对方法 要围绕“谁+何时+何地+言行+结果,体现的品质”比对
角度2 比对时间、地点
设 误 点 时序 颠倒 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
空间 错位 把不同空间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
比对 方法 特别注意选项中表述“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词语,厘清其关系
角度3 比对关键词语
设 误 点 曲解 文意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
归纳 不全 故意遗漏关于人物、事件、观点等方面的内容
比对 方法 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道理的阐述等是否有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
角度4 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
设 误 点 无中 生有 故意添加原文中没有的人、事或观点等内容
以偏 概全 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
比对 方法 检查选项是否有故意添加而原文中未涉及的内容;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信息(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况
角度5 比对关系
设 误 点 改变 因果 故意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反之,或给句子强加、改变因果关系
事件 杂糅 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或对多个人的评价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
比对 方法 辨析时厘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关系是否恰当
一、叙事性文本,切片比对
第一步,还题入文,找准对应点
[例1](2021·全国甲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原 文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 ”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准曰:【A项】“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鼓,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溃,敌乘胜深入,天下可复保耶 ”帝意乃决,因问准曰:“今虏骑驰突,而天雄军实为重镇,万一陷没,则河朔皆虏境也。孰为可守 ”【B项】准以王钦若荐,且曰:“宜速召面谕,授敕俾行。”钦若至,未及有言,准遽曰:“主上亲征,非臣子辞难之日,参政为国柄臣,当体此意。”钦若惊惧不敢辞。闰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C项】契丹主隆绪同其母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辎重。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骑。契丹遂驻兵阳城淀,号二十万,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D项】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还。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
【例】(2021·全国甲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契丹军队南侵宋朝,面对强敌,寇准坚决反对退避内地,提出应当严惩主张避战的大臣,并力促皇上御驾亲征。
B.寇准举荐主张避战的王钦若镇守天雄军,并告诫钦若:皇上决定亲征,臣子不可辜负圣意。钦若惊惧不敢推辞。
C.契丹军队屡次侵犯宋朝,先攻威虏、顺安军,又攻北平砦及保州,而后又合兵攻定州,均遭到宋军迎头痛击。
D.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
二、议论性文本,定点分析
第一步,文题齐读,找准关键点
[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与曹操论盛孝章书
孔 融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①,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永年矣!
《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②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③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④之人,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因表不悉。
注:①孙氏:指孙权。最终,曹操任命盛孝章都尉,未及赴任,已被孙权害死。②吾祖:指孔子,曾提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说。③朱穆所以绝交:朱穆,字公叔,东汉时人。他有感于当时不讲交友之道的衰败风俗,写了《崇厚论》《绝交论》两篇文章,表示对世风的不满。④九牧: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州的长官称牧,所以称九州为九牧,也就是“天下”的意思。
下列对选文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孔融从交友之道和为国求贤两方面来写此信之目的,是想请曹操出手援救其好友盛孝章。当时盛孝章正受孙权困辱。
比对原文:
信中引举《春秋传》中齐桓公未能成功援救诸侯小国而引以为耻,而燕昭王重用郭隗,招引了魏国乐毅等人,振兴燕国等事例,其目的是暗示曹操拯救孝章是义不容辞的事情。
比对原文:
孔融在信中说自己的引经据典不是为了炫耀和卖弄知识,而是在于援救朋友,推荐人才,说得既委婉又恳切。
比对原文:
D.作为“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是个恃才傲物、刚毅坦诚之人。但为了援救好友性命,他在曹操面前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委曲求全,足见其重情重义,义薄云天。
比对原文:
三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1.[原文]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因以讽谏。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皇太后闻之,亦大喜。
[选项]当皇帝不听其他大臣进谏时,刘敞犯颜直谏,用一身正气折服了皇帝。
[分析]
2.[原文](2020·全国卷Ⅰ)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选项]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分析]
3.[原文](2019·全国卷Ⅰ)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选项]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分析]
4.[原文](2020·全国卷Ⅱ) 宣和元年,拜尚书右丞;三年,为左丞。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
[选项]王安中外放任职,仕途屡遭坎坷。金人前来归顺,他自请燕山府任职,与辽降将郭药师共事;靖康初,因此前的行事备受指责,仕途随之沉浮不定。
[分析]
5.[原文](朱筠) 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而人爱思之。
[选项]朱筠致力文教,奖掖后进。他督学地方,尊崇先贤,引领学风;对寒门才俊极口称善,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
[分析]
6.[原文](2018·天津卷)康之由,革弊兴利,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利兴,故府有羡财;政成,故居多暇日。是以余力济高情,成胜概,三者旋相为用,岂偶然哉 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
[选项]作者将谢、柳、龚、黄四人与杨汉公加以对比,对他们四人没有良好的政绩有批评之意。
[分析]
7.[原文](2020·江苏卷)太夫人姓赵氏,其先江陵人,景泰间徙公安,遂占籍,四传为处士文深。赠中宪东谷公与处士同里闬,雅相欢也,因悉太夫人勤慎状,曰:“是真我家妇。”遂命方伯公委禽焉。
[选项]赵太夫人当年待字闺中时,烧得一手好菜,父亲的好友十分欣赏,命其子前来求亲。
[分析]
8.[原文](2020·浙江卷)自三代以来,最喜读太史公、韩退之之文。司马迁奇迈慷慨,自其少时,周游天下,交结豪杰。其学长于讨论寻绎前世之迹,负气敢言,以蹈于祸。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鼎俎,至其放逸超卓,不可收揽,则极言语之怀巧,有不足以过之者。嗟乎!退之之于唐,盖不试遇矣。然其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而其学又能独出于道德灭裂之后,纂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则愈之文章虽欲不如是,盖不可得也。
[选项]作者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评价司马迁和韩愈因触犯君主,遭遇灾祸,一生理想郁结于心,而文风典雅,如同庙堂礼器。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