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

文档属性

名称 渡荆门送别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27 22:07:31

文档简介

课件10张PPT。诗 四 首渡 荆 门 送 别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像著名的组诗《古风》,批判朝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不能展抱负;乐府《行路难》,《梁甫吟》,《将进酒》等,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以充满想象的神奇之笔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尽管李白有的诗歌也隐含着人生如梦、纵酒狂欢的颓丧情绪,但不满于社会和政治的黑暗,追求心身自由和解放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是他诗篇的主旋律。 ???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走近作者: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写作背景:渡 荆 门 送 别
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渡远:远渡。  楚国:楚地。  平野:平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叙送别缘起)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叙事)
理解诗句: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远景)平野:平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绘山势,流水,原野) 赏析:首句形象描绘出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两岸的景色,一个“随”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了,巧妙的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一个“入”字足见江水的壮观气势,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理解诗句: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近景)
夜晚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黄昏时,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写景、想象、比喻)理解诗句:小结:从颔联到颈联写景由远而近。赏析:颈联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的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赏析:结尾二句诗人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个侧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 (抒深沉思乡之情)
理解诗句: 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1、找出诗中的写景句,说说它们的妙处。2、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诗人欣喜、
激动的感情,并以此引出他远别故乡的思乡
之情。 由游动的视觉来写景物的变化,景观壮阔,
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合作探究:【诗文小结:】    诗人远渡荆门,眼望一派壮丽的大好河山,心生豪放。抒发了自己的胸怀与进取精神,生气勃勃,意气风发。诗的前三联描写的是渡过荆门山时诗人所看到的奇妙美景。最后一联写的是诗人在欣赏荆门一带的风光时,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所产生的思乡之情。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愈发显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全诗想像瑰丽,意境高远,充满了生活的光彩。 
《渡荆门送别》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渡荆门送别》。
  2、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正确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七年级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学生齐背这首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今唐.李白《静夜思》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乡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二、教学新课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像著名的组诗《古风》,批判朝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不能展抱负;乐府《行路难》,《梁甫吟》,《将进酒》等,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以充满想象的神奇之笔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尽管李白有的诗歌也隐含着人生如梦、纵酒狂欢的颓丧情绪,但不满于社会和政治的黑暗,追求心身自由和解放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是他诗篇的主旋律。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
  2、简介写作背景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或学生听录音。
  2、理解《渡荆门送别》一诗各句的意义。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云气勃郁,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山山水水,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四、品读赏析
1、找出诗中的写景句,说说它们的妙处。
2、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
五、诗文小结:
  诗人远渡荆门,眼望一派壮丽的大好河山,心生豪放。抒发了自己的胸怀与进取精神,生气勃勃,意气风发。诗的前三联描写的是渡过荆门山时诗人所看到的奇妙美景。最后一联写的是诗人在欣赏荆门一带的风光时,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所产生的思乡之情。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愈发显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全诗想像瑰丽,意境高远,充满了生活的光彩。 
《诗四首》同步训练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秽( )  荷锄( )  候骑( )  燕然( )
  2.解释下列词句中加粗的字。
  晨兴理荒秽_______带月荷锄归_______
  但使愿无违_______长河落日圆_______
  仍怜故乡水_______拄杖无时夜叩门_______
  3.文学常识填空。
  (1)王维,字_______,_______代诗人,属_______诗派。他的田园诗有独特动人之处。
  (2)李白,字_______,号_______。他是_______代诗人,有_______美称。
  4.用原句填空。
  ①_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
  ②白头吊古风霜里,________________。
  ③衣沾不足惜,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云生结海楼。
  5.下列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晨兴理荒秽(野草)
  B.长河落日圆(长江)
  C.江入大荒流(广阔无际的原野)
  D.拄杖无时夜叩门(随时)
  二、同步解读
  (一)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6.“盛”和“稀”是两个形容词,在诗中表达了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三、四句中表明时间的词是什么?诗人为何要点出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愿”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9.请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及所押之韵。
  押韵的字有:________。
  所押之韵为:________。
  10.从体裁来看,这首诗是________。从表达方式看,首联、尾联为________,颔联、颈联为________,作者是寓情于景。
  11.请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①征蓬出汉塞。( )
  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12.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通过“属国过居延”和“都护在燕然”,形象写出了国势的强盛,充满着自豪感。
  B.颈联两句抓住景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鲜明地勾勒出塞外高原上苍茫辽阔而又壮丽雄奇的景象。
  C.“大漠孤烟直”就是说沙漠上没有一丝风,“长河落日圆”预示着一天的结束。
  D.末尾两句写快达到目的地时的所见所闻,表现了诗人那种急于赶赴边关以及他对前方将士由衷敬佩的心情。
  (三)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本诗流传千古的名句是什么?解释其含义,并说说其在内容和艺术上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描绘了长江的_______景和_______景。用了_______修辞方法。
  15.哪两句反映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有何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有没有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huìhèjìyān
  2.野草扛着只要黄河爱随时
  3.(1)摩诘唐山水田园
  (2)太白青莲居士唐诗仙
  4.①大漠孤烟直 ②老木沧波无限悲 ③但使愿无违 ④月下飞天镜。
  5.B
  二、
  (一)6.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表明作者不擅长农事,他要表达的是归隐的乐趣。
  7.晨、月。表明劳动很辛苦,但并不抱怨,后文“带月荷锄归”这一月夜归耕图就表明了这一点。
  8.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二)9.边、延、天、圆、然 an
  10.五言律诗 记叙 描写
  11.①借代 ②对偶
  12.C
  (三)1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含有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14.近远比喻
  15.“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思乡深情,言有尽而情无穷。
  16.有。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朋友的离情别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