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地理粤教版八年级下册5.1地理区域同步测试(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地理区域中属于自然区域的是( )
A.珠江三角洲 B.香港特别行政区 C.沪宁杭工业区 D.广东省
【答案】A
【详解】由于地理、气候等自然原因形成的区域,如珠江三角洲、青藏高原、黄土高原、柴达木盆地,是自然区域。按省、市、县等形成区划划分的区域,如香港特别行政区、四川省、天津市,是行政区域。经济相互协作分工,联系比较紧密,形成一个相对密不可分的整体,如深圳经济特区、京津唐工业区、环渤海经济带等是经济区域.所以珠江三角洲属于自然区域类型。
2.图为我国四大地理单元及部分代表性景观照片示意图,导致照片甲、乙所示景观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是()
A.水文
B.气候
C.植被
D.地形
【答案】B
【详解】甲图所示的是南方地区水乡景观,乙图所示的是西北地区的沙漠景观,造成我国南方地区水乡景观与西北地区沙漠景观的决定性因素是气候。
3.“绵延的青山,无边的草原,成群的牦牛,胆怯的羚羊,湛蓝的天空,虔诚的喇嘛”这是下列什么地区写照 ( )
A.南方地区 B.西北地区 C.青藏地区 D.北方地区
【答案】C
【详解】试题分析:湛蓝的天空,绵延的雪山,无边的草原,成群的牦牛,虔诚的喇嘛,同时这里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该地区是我国的青藏地区。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4.如下图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示意图,图中①区域是(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答案】A
【详解】读图可知,根据我国四大区域划分,图中①区域位于秦岭-淮河以北是北方地区。故选A。
5.“我国疆域辽阔,各地环境千差万别。”这里的“千差万别”主要体现在( )
A.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民居生活 B.自然条件方面
C.人文条件方面 D.地理位置方面
【答案】A
【详解】“我国疆域辽阔,各地环境千差万别”,这里的“千差万别”主要体现在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等方面,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读“我国四大区域图”,完成下面小题
6.区域③与区域④相比具有的优势是()
A.水能资源丰富
B.地热资源丰富
C.天然气资源丰富
D.太阳能资源丰富
7.北方地区与南水地区分别以小麦、水稻为主,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降水 C.土壤 D.光照
8.甲乙两条地理区域分界线的确定,主要考虑的因素分别()
A.降水、地形 B.气温、地形
C.地形、降水 D.气温、降水
【答案】6.D 7.B 8.A
【解析】6.③是青藏地区,青藏地区的水能、太阳能、可燃冰、地热能都是洁净无污染的能源,青藏高原被喻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这里年日照时间超过3000小时,太阳能资源极为丰富。
7.北方平原广阔,耕地多,降水较少,以旱地为主,主要农作物是小麦,作物熟制大多是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南方多丘陵、山地,降水丰沛,以水田为主,主要农作物是水稻,作物熟制是一年两熟到三熟.因此,导致我国南方和北方粮食作物不同的主要因素是降水。
8.读图可得,甲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乙是青藏高原边缘线,两条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分别是降水和地形。
9.读下图,图中兰新高铁路跨越了我国三大地理区域,没有经过的区域是( )
A.北方地区 B.西北地区 C.南方地区 D.青藏地区
【答案】C
【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该铁路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没有经过南方地区。
10.读“我国四大地理分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四大地理分区划分的依据是( )
A.各区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同 B.各区的地形不同
C.各区的降水不同 D.各区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不同
【答案】D
【详解】在中国地图上,把秦岭-淮河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小河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结合起来,并根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做一定的调整,就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故答案选D。
11.地跨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省级行政区划是( )
A.青海 B.甘肃 C.四川 D.贵州
【答案】B
【详解】青海省跨青藏地区、西北地区;甘肃跨西北地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青藏地区四个地区;四川省跨青藏地区、南方地区;贵州省在南方地区;故答案选B。
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分布图,完成下题。
12.区域内河流稀少,且大多数是内流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3.位于④区内著名的旅游景点是( )
A.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 B.哈尔滨的冰雕世界
C.西双版纳的热带植物园 D.美丽的天山风光
14.有色金属资源相当丰富的区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5.符合①区自然景观的描述是( )
A.雪山连绵,冰山广布 B.降水稀少,沙漠广布
C.河网密布,鱼米之乡 D.“黑土地”,“北大仓”
【答案】12.C 13.A 14.B 15.D
【解析】12.图中,①北方地区②南方地区③西北地区④青藏地区,③西北地区,降水少,区域内河流稀少,且大多数是内流河,故C符合题意。
13.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在青藏地区;哈尔滨的冰雕世界在北方地区;西双版纳的热带植物园在南方地区;美丽的天山风光在西北地区。
14.我国②南方地区有色金属资源相当丰富。
15.青藏地区景观-雪山连绵,冰山广布 ;西北地区景观-降水稀少,沙漠广布;南方地区景观-河网密布,鱼米之乡 ;北方地区景观-“黑土地”,“北大仓”。
二、解答题
16.读中国略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语句描述A区域的是( )
A.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D.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2)图中由②—①的自然景观呈现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推测造成这种景观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区域被誉为“黑土地和黄土地”,其中“黑土地”是指____________(地形区)。
(4)C区域成为我国重要的水田农业区的气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A区域与D区域的相似之处是( )
A.热量充足 B.水资源丰富
C.日照充足 D.土壤肥沃
【答案】(1)B (2)距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海陆因素) (3)东北平原 (4)气候湿热(水热条件优越) (5)C
【详解】(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北方地区的景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西北地区的景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南方地区的景观,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是青藏地区的景观。
(2)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分界线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该界线考虑的主导因素是降水量,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是高寒。
(3)图中由②--①的自然景观呈现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造成这种景观变化的原因是距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
(4)北方地区的东北平原被誉为“黑土地”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被誉为“黄土地”,南方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水田农业区的气候原因是气候湿热。
(5)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相似之处是日照充足且昼夜温差大。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歌词一:“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赞歌更嘹亮…”
歌词二:“大海边哟沙滩上,风吹榕树沙沙响,渔家姑娘在海边,织呀织渔网…”
歌词三:“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日头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的窑洞,晒着我的胳膊,还有我的牛跟着我…”
(1)歌词一,二,三分别描写的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________地区、________地区和________地区。
(2)歌词一所描写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是________。该地区的主要发展的农业类型是________业。
(3)歌词二所描写地区位于秦岭淮河线以________,植被类型主要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耕地多为________;歌词三所描写地区位于秦岭淮河线以________, 植被类型主要是________,耕地多为________。
【答案】(1)西北 南方 北方
(2)干旱
(3)水田 温带落叶阔叶林 气候 (每空1分,共7分)
【详解】试题分析:
(1)“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赞歌更嘹亮…”描述的是我国西北地区的景观,这里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降水稀少,光照充足;“大海边哟沙滩上,风吹榕树沙沙响,渔家姑娘在海边,织呀织渔网…”描述的是我国南方地区的景观,这里离海近,降水丰富,人们以打鱼为生;“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日头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的窑洞,晒着我的胳膊,还有我的牛跟着我…”描述的是我国北方地区的黄土高原地区景观。
(2)歌词一所描写的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处于非季风区,降水少,所以其主要自然特征是干旱。
(3)歌词二所描写的南方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发育的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由于降水较多,所以耕地多为水田;歌词三所描写的黄土高原地区,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其植被类型主要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由于雨水少,故耕地多为旱地。这些都是气候因素存在差异造成的。
18.读图,完成下列内容
(1)每年春季,我国东部地区都要遭受几次沙尘暴或者扬沙天气的影响。沙尘暴或扬沙天气的沙源地是图中的______地区(填序号),该地成为沙源地的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
(2)图中④地区土地利用方式是_____,①地区土地利用方式是________。
【答案】(1) ② 气候干旱或沙漠广布、植被稀疏
(2) 水田 旱地
【分析】(1)据所学知识可知,每年春季,我国东部地区都要遭受几次沙尘暴或者扬沙天气的影响。沙尘暴或扬沙天气的沙源地是图中的②西北地区,该地成为沙源地的主要自然原因是深居内陆,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气候干旱、沙漠广布、植被稀疏。
(2)据图可知,图中④为南方地区,其土地利用方式是水田,①为北方地区,其土地利用方式是旱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地理粤教版八年级下册5.1地理区域同步测试(B)(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地理区域中属于自然区域的是( )
A.珠江三角洲 B.香港特别行政区 C.沪宁杭工业区 D.广东省
2.图为我国四大地理单元及部分代表性景观照片示意图,导致照片甲、乙所示景观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是()
A.水文
B.气候
C.植被
D.地形
3.“绵延的青山,无边的草原,成群的牦牛,胆怯的羚羊,湛蓝的天空,虔诚的喇嘛”这是下列什么地区写照 ( )
A.南方地区 B.西北地区 C.青藏地区 D.北方地区
4.如下图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示意图,图中①区域是(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5.“我国疆域辽阔,各地环境千差万别。”这里的“千差万别”主要体现在( )
A.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民居生活 B.自然条件方面
C.人文条件方面 D.地理位置方面
读“我国四大区域图”,完成下面小题
6.区域③与区域④相比具有的优势是()
A.水能资源丰富
B.地热资源丰富
C.天然气资源丰富
D.太阳能资源丰富
7.北方地区与南水地区分别以小麦、水稻为主,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降水 C.土壤 D.光照
8.甲乙两条地理区域分界线的确定,主要考虑的因素分别()
A.降水、地形 B.气温、地形
C.地形、降水 D.气温、降水
9.读下图,图中兰新高铁路跨越了我国三大地理区域,没有经过的区域是( )
A.北方地区 B.西北地区 C.南方地区 D.青藏地区
10.读“我国四大地理分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四大地理分区划分的依据是( )
A.各区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同 B.各区的地形不同
C.各区的降水不同 D.各区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不同
11.地跨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省级行政区划是( )
A.青海 B.甘肃 C.四川 D.贵州
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分布图,完成下题。
12.区域内河流稀少,且大多数是内流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3.位于④区内著名的旅游景点是( )
A.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 B.哈尔滨的冰雕世界
C.西双版纳的热带植物园 D.美丽的天山风光
14.有色金属资源相当丰富的区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5.符合①区自然景观的描述是( )
A.雪山连绵,冰山广布 B.降水稀少,沙漠广布
C.河网密布,鱼米之乡 D.“黑土地”,“北大仓”
二、解答题
16.读中国略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语句描述A区域的是( )
A.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D.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2)图中由②—①的自然景观呈现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推测造成这种景观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区域被誉为“黑土地和黄土地”,其中“黑土地”是指____________(地形区)。
(4)C区域成为我国重要的水田农业区的气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A区域与D区域的相似之处是( )
A.热量充足 B.水资源丰富
C.日照充足 D.土壤肥沃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歌词一:“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赞歌更嘹亮…”
歌词二:“大海边哟沙滩上,风吹榕树沙沙响,渔家姑娘在海边,织呀织渔网…”
歌词三:“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日头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的窑洞,晒着我的胳膊,还有我的牛跟着我…”
(1)歌词一,二,三分别描写的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________地区、________地区和________地区。
(2)歌词一所描写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是________。该地区的主要发展的农业类型是________业。
(3)歌词二所描写地区位于秦岭淮河线以________,植被类型主要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耕地多为________;歌词三所描写地区位于秦岭淮河线以________, 植被类型主要是________,耕地多为________。
18.读图,完成下列内容
(1)每年春季,我国东部地区都要遭受几次沙尘暴或者扬沙天气的影响。沙尘暴或扬沙天气的沙源地是图中的______地区(填序号),该地成为沙源地的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
(2)图中④地区土地利用方式是_____,①地区土地利用方式是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