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选择题(60分)。
1.抗战时期,某次战役的亲历者感慨地说:“这次打仗……我们千万不能忘记鲁南的老百姓……冒着敌人的炮火,日夜奔走在战场上抬运伤兵……胜利的取得,应当归功于鲁南民众有力的支援。”这场“仗”( )
A.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粉碎了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
C.是抗战初期正面战场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
D.是在华北战场中国军队对日军的一次主动出击
2.中国共产党在某历史时期提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上述主张有利于( )
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 B.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
3.1939年3月,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提议将5月4日确定为“中国青年节”,得到党中央的批准,随后青救会组织了多场纪念“五四运动”的集会。5月,毛泽东等领导人出席“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纪念大会”。这些做法( )
A.利于争取团结广大进步青年 B.表明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C.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D.实现了党员结构的不断优化
4.武则天以皇帝的名义把《氏族志》改为《姓氏录》,规定凡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可入谱,只以官位定尊卑。同时,增加“殿试”,把初唐每年4—7个进士的录取名额增至20人,然后让这些人去巡视各地,并负责选拔推荐人才。这些做法的相同目的是( )
A.打击门阀贵族,加强皇权统治 B.削弱李氏家族,抬高武姓势力
C.提高官员地位,弱化宗法观念 D.扩大科举范围,笼络天下英才
5.顾炎武称:“唐制,凡诏敕皆经门下省,事有不便,得以封还。而给事中有驳正违失之掌,著于《六典》……人臣执法之正,人主听言之明,可以并见”。顾炎武所评述的制度( )
A.体现了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B.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
C.反映了君臣关系趋于平等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6.中国古代从曹魏开始,法律上出现了“八议制度”,即八种人(亲、故、功、贵等)犯罪,只要不是危害皇权、不孝尊长等重罪的,都可以减免刑罚。这一制度( )
A.削弱了世家大族势力 B.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
C.体现了存百姓的思想 D.维护了统治阶级特权
7.唐朝前期,在三省六部制度的政治保障下,君主励精图治,国家实现空前繁荣。唐玄宗统治后期,疏于朝政,任用奸佞,宠幸宦官,终于酿成安史之乱。高度成熟的政治设计没有能够防止唐朝由盛转衰,这说明( )
A.政体影响国家政治生态状况 B.三省六部制度的缺陷明显
C.治乱交替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规律 D.国运兴衰取决于吏治情况
8.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提到:“既可投牒自列,即不得不就而试之,应试者虽不必其皆见取,然终必于其中取出若干人。是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循私举之而不得。”材料主要体现该制度的进步性是( )
A.克服了察举制的一些弊端 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
C.保证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 D.促成儒学经义的广泛传播
9.表1是西汉到南北朝时期地方州那县的数量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表1
时间 州数 郡数 县/候国数
西汉末 13 103 1585
东汉中叶 13 105 1150
西晋 19 173 1232
南北朝初期 38 313(加镇20) 1376
南北朝末期 275 663 约1500
A.藩镇割据现象严重 B.郡国制盛行
C.中央集权加强 D.地方制度更替频繁
10.1953年10月,中共卫生部党组向中央报告,确定卫生工作的重点首先是要加强工矿卫生和城市医疗工作,使农村卫生工作和互助合作运动密切结合,并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治对人民危害性最大的疾病。这一举措的施行( )
A.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保障了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现
C.使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开始兴起 D.服务国家经济建设重点的开展
11.“一五”计划期间,全国人民节约粮食、紧缩开支,积累资金900多亿元。1956年,尽管我因遭受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灾荒,但第一季度全国重点工矿企业的总产值仍完成了国家计划的104%,这说明了当时( )
A.节约运动推动国家工业发展 B.农轻重比例得到较好的协调
C.一五计划任务已经超额完成 D.工矿企业发展处于领先地位
12.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了武汉长江大桥纪念邮票(如图4所示),邮票从侧景和鸟瞰的不同角度展现了大桥的风貌和雄姿。发行此邮票的目的是( )
图4
A.展示工业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B.为工作重心转移做准备
C.增强信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D.纪念中苏友好发展进程
13.宋代,张载提出“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王安石主持编订《三经新义》、程颐著《周易程氏传》、朱熹编撰《四书章句集注》。这说明该时期( )
A.空疏无具的风气盛行 B.科举制发展亟需标准化教材
C.理学已成为主流思想 D.儒士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意识
14.宋明理学吸取“佛老”的哲学理论成果,靠近人生哲学,得心应手地把儒学从一种政治制度的论证方式,讲成精神生活的安顿方式。这反映了( )
A.传统儒学受到异质文化的冲击 B.儒学复兴促进程朱理学的发展
C.人生哲学成为时代的精神动力 D.士人阶层实现思想的综合创新
15.葛兆光先生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就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下列能够验证这一说法的是( )
A.科举制成为古代主要选官途径 B.理学中忠孝仁义思想的世俗化
C.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D.专制集权制是维护大一统的需要
16.北宋《宣和画谱》称:李公麟画人物“能分别状貌,画尊卑贵贱,咸有区别”。比如他绘制的《孝经图》中的侍女,通常是垂首而立或低眉端坐,形象拘谨;宽衣长袖,仅从发饰上才可看出女性的性征特点。李公麟这种绘画方式旨在( )
A.再现真实的生活场景 B.宣扬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
C.呼吁尊重并体恤女性 D.开创文人画新的绘画技巧
17.两宋山水画对比
时期 北宋 南宋
代表类型 以汴梁为中心的北方山水 以临安为中心的南方山水
内容 高山大川 岸芷汀兰
植被 多表现阔叶落叶林 多表现常绿阔叶落叶林
用笔 强调笔法 强调墨法
意境 阳刚、壮美、雄浑 阴柔、优美、飘渺
某同学据上表得出“地貌差异决定了绘画风格”的结论,该同学( )
A.运用了唯物史观分析法 B.全面准确解读了表格的信息
C.忽视了政治经济等因素 D.展现了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
18.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19.蹴鞠为中国古代的足球运动,盛行于宫廷和民间,宋人记载“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下图为元代钱选所绘《宋太祖蹴鞠图》。这说明( )
A.艺术创作源于一定的社会现实 B.绘画如实再现历史场景
C.现代足球运动起源于古代中国 D.古人普遍重视体育锻炼
20.《宋史·吐蕃传》记载,当时河西走廊为西夏所据, 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地)诸国商人多绕道鄯州(今青海乐都)贸易, 西域诸国与宋朝通使亦取道于此。这反映出当时( )
A.战乱促进边疆地区商业的发展 B.政权并立局面并未阻隔中外贸易
C.青藏地区的政局相对比较稳定 D.宋朝政权积极维持与西域的联系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简答题(40分)。
2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处于抗日前线的东北广大人民和一部分爱国军队,冲破国民政府的禁令,首先展开了英勇的斗争。辽宁沈阳、抚顺等地工人纷纷举行罢工,反抗日本侵略军。广大农民组织大刀会、红枪会等各种组织,手执自制武器进行抗日斗争。9月26日,上海各界市民举行抗日救国大会,通过了对日宣战、武装民众、惩办失职失地官吏等决议案。10月18日,北平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通过迅速组织义勇军、实行对日不合作及积极募集爱国捐款等决议。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共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领导了一二九运动,使抗日救亡斗争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
——摘编自王秀鑫、郭德宏《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
材料二 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的复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称为中国复兴枢纽。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最为彻底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取得完整的独立主权有着决定性意义,因为战争的结果之一,是中国不仅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而且跻身在国际事务中具有充分发言权的大国行列。
在不同帝国主义势力支持下,中国各利益集团争权夺利,造成了中国的长期分裂,极大地破坏了民族争取独立所需的凝聚力。抗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中国内部分裂的状况。在政府与人民之间,在不同阶级阶层之间,在不同党派之间,形成了同仇敌忾、亲密合作的关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是中国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不平衡性使中国现代工业几乎因日本的侵略而彻底颠覆。1937年川、滇、黔、陕、甘、湘、桂7省工厂之和仅占全国总数的6.03%,资本总数仅占全国的4.04%。而到1943年,后方各省工厂企业已经达到4524家,与战前相比,工厂数增加了18倍,工人数增加了82倍,资本增加了164倍。
——摘编自荣维木《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成为“中国复兴枢纽”的原因。(8分)
22. (26分)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逋(bu)亡人(逃离原有户籍而出外游食之民)、赘婿、贾人……以適遣戍”,在直抵阴山的地方置“四十四县”,又派遣蒙恬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
——《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元帝竟宁元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
——《资治通鉴》司马光 卷二十九
(1)依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在民族关系处理上有哪些方式?(6分)
材料二 (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饭、胡箜筷、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竟为之。
——《后汉书·五行志》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
——《魏书·高祖纪》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民族交融具有什么特点?对中华民族发展有什么影响?(8分)
材料三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卷45《百官志一》
(3)材料三表明契丹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治国政策?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政策?(6分)
材料四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4)依据材料四,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实行的主要目的是什么?(6分)武山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答案版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选择题(60分)。
1.抗战时期,某次战役的亲历者感慨地说:“这次打仗……我们千万不能忘记鲁南的老百姓……冒着敌人的炮火,日夜奔走在战场上抬运伤兵……胜利的取得,应当归功于鲁南民众有力的支援。”这场“仗”( )
A.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粉碎了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
C.是抗战初期正面战场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
D.是在华北战场中国军队对日军的一次主动出击
【答案】C
2.中国共产党在某历史时期提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上述主张有利于( )
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 B.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
【答案】C
3.1939年3月,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提议将5月4日确定为“中国青年节”,得到党中央的批准,随后青救会组织了多场纪念“五四运动”的集会。5月,毛泽东等领导人出席“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纪念大会”。这些做法( )
A.利于争取团结广大进步青年 B.表明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C.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D.实现了党员结构的不断优化
【答案】A
4.武则天以皇帝的名义把《氏族志》改为《姓氏录》,规定凡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可入谱,只以官位定尊卑。同时,增加“殿试”,把初唐每年4—7个进士的录取名额增至20人,然后让这些人去巡视各地,并负责选拔推荐人才。这些做法的相同目的是( )
A.打击门阀贵族,加强皇权统治 B.削弱李氏家族,抬高武姓势力
C.提高官员地位,弱化宗法观念 D.扩大科举范围,笼络天下英才
【答案】A
5.顾炎武称:“唐制,凡诏敕皆经门下省,事有不便,得以封还。而给事中有驳正违失之掌,著于《六典》……人臣执法之正,人主听言之明,可以并见”。顾炎武所评述的制度( )
A.体现了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B.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
C.反映了君臣关系趋于平等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A
6.中国古代从曹魏开始,法律上出现了“八议制度”,即八种人(亲、故、功、贵等)犯罪,只要不是危害皇权、不孝尊长等重罪的,都可以减免刑罚。这一制度( )
A.削弱了世家大族势力 B.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
C.体现了存百姓的思想 D.维护了统治阶级特权
【答案】D
7.唐朝前期,在三省六部制度的政治保障下,君主励精图治,国家实现空前繁荣。唐玄宗统治后期,疏于朝政,任用奸佞,宠幸宦官,终于酿成安史之乱。高度成熟的政治设计没有能够防止唐朝由盛转衰,这说明( )
A.政体影响国家政治生态状况 B.三省六部制度的缺陷明显
C.治乱交替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规律 D.国运兴衰取决于吏治情况
【答案】A
8.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提到:“既可投牒自列,即不得不就而试之,应试者虽不必其皆见取,然终必于其中取出若干人。是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循私举之而不得。”材料主要体现该制度的进步性是( )
A.克服了察举制的一些弊端 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
C.保证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 D.促成儒学经义的广泛传播
【答案】A
9.表1是西汉到南北朝时期地方州那县的数量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表1
时间 州数 郡数 县/候国数
西汉末 13 103 1585
东汉中叶 13 105 1150
西晋 19 173 1232
南北朝初期 38 313(加镇20) 1376
南北朝末期 275 663 约1500
A.藩镇割据现象严重 B.郡国制盛行
C.中央集权加强 D.地方制度更替频繁
【答案】C
10.1953年10月,中共卫生部党组向中央报告,确定卫生工作的重点首先是要加强工矿卫生和城市医疗工作,使农村卫生工作和互助合作运动密切结合,并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治对人民危害性最大的疾病。这一举措的施行( )
A.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保障了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现
C.使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开始兴起 D.服务国家经济建设重点的开展
【答案】D
11.“一五”计划期间,全国人民节约粮食、紧缩开支,积累资金900多亿元。1956年,尽管我因遭受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灾荒,但第一季度全国重点工矿企业的总产值仍完成了国家计划的104%,这说明了当时( )
A.节约运动推动国家工业发展 B.农轻重比例得到较好的协调
C.一五计划任务已经超额完成 D.工矿企业发展处于领先地位
【答案】A
12.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了武汉长江大桥纪念邮票(如图4所示),邮票从侧景和鸟瞰的不同角度展现了大桥的风貌和雄姿。发行此邮票的目的是( )
图4
A.展示工业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B.为工作重心转移做准备
C.增强信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D.纪念中苏友好发展进程
【答案】A
13.宋代,张载提出“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王安石主持编订《三经新义》、程颐著《周易程氏传》、朱熹编撰《四书章句集注》。这说明该时期( )
A.空疏无具的风气盛行 B.科举制发展亟需标准化教材
C.理学已成为主流思想 D.儒士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意识
【答案】D
14.宋明理学吸取“佛老”的哲学理论成果,靠近人生哲学,得心应手地把儒学从一种政治制度的论证方式,讲成精神生活的安顿方式。这反映了( )
A.传统儒学受到异质文化的冲击 B.儒学复兴促进程朱理学的发展
C.人生哲学成为时代的精神动力 D.士人阶层实现思想的综合创新
【答案】D
15.葛兆光先生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就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下列能够验证这一说法的是( )
A.科举制成为古代主要选官途径 B.理学中忠孝仁义思想的世俗化
C.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D.专制集权制是维护大一统的需要
【答案】B
16.北宋《宣和画谱》称:李公麟画人物“能分别状貌,画尊卑贵贱,咸有区别”。比如他绘制的《孝经图》中的侍女,通常是垂首而立或低眉端坐,形象拘谨;宽衣长袖,仅从发饰上才可看出女性的性征特点。李公麟这种绘画方式旨在( )
A.再现真实的生活场景 B.宣扬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
C.呼吁尊重并体恤女性 D.开创文人画新的绘画技巧
【答案】B
17.两宋山水画对比
时期 北宋 南宋
代表类型 以汴梁为中心的北方山水 以临安为中心的南方山水
内容 高山大川 岸芷汀兰
植被 多表现阔叶落叶林 多表现常绿阔叶落叶林
用笔 强调笔法 强调墨法
意境 阳刚、壮美、雄浑 阴柔、优美、飘渺
某同学据上表得出“地貌差异决定了绘画风格”的结论,该同学( )
A.运用了唯物史观分析法 B.全面准确解读了表格的信息
C.忽视了政治经济等因素 D.展现了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
【答案】C
18.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答案】C
19.蹴鞠为中国古代的足球运动,盛行于宫廷和民间,宋人记载“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下图为元代钱选所绘《宋太祖蹴鞠图》。这说明( )
A.艺术创作源于一定的社会现实 B.绘画如实再现历史场景
C.现代足球运动起源于古代中国 D.古人普遍重视体育锻炼
【答案】A
20.《宋史·吐蕃传》记载,当时河西走廊为西夏所据, 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地)诸国商人多绕道鄯州(今青海乐都)贸易, 西域诸国与宋朝通使亦取道于此。这反映出当时( )
A.战乱促进边疆地区商业的发展 B.政权并立局面并未阻隔中外贸易
C.青藏地区的政局相对比较稳定 D.宋朝政权积极维持与西域的联系
【答案】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简答题(40分)。
2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处于抗日前线的东北广大人民和一部分爱国军队,冲破国民政府的禁令,首先展开了英勇的斗争。辽宁沈阳、抚顺等地工人纷纷举行罢工,反抗日本侵略军。广大农民组织大刀会、红枪会等各种组织,手执自制武器进行抗日斗争。9月26日,上海各界市民举行抗日救国大会,通过了对日宣战、武装民众、惩办失职失地官吏等决议案。10月18日,北平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通过迅速组织义勇军、实行对日不合作及积极募集爱国捐款等决议。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共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领导了一二九运动,使抗日救亡斗争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
——摘编自王秀鑫、郭德宏《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
材料二 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的复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称为中国复兴枢纽。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最为彻底的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取得完整的独立主权有着决定性意义,因为战争的结果之一,是中国不仅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而且跻身在国际事务中具有充分发言权的大国行列。
在不同帝国主义势力支持下,中国各利益集团争权夺利,造成了中国的长期分裂,极大地破坏了民族争取独立所需的凝聚力。抗日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中国内部分裂的状况。在政府与人民之间,在不同阶级阶层之间,在不同党派之间,形成了同仇敌忾、亲密合作的关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是中国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不平衡性使中国现代工业几乎因日本的侵略而彻底颠覆。1937年川、滇、黔、陕、甘、湘、桂7省工厂之和仅占全国总数的6.03%,资本总数仅占全国的4.04%。而到1943年,后方各省工厂企业已经达到4524家,与战前相比,工厂数增加了18倍,工人数增加了82倍,资本增加了164倍。
——摘编自荣维木《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成为“中国复兴枢纽”的原因。(8分)
【答案】(1)中国共产党领导;由点到面(从东北扩展到全国);具有广泛性(或各阶层参与);发展迅猛;斗争形式多样。
(2)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收回了宝岛台湾,捍卫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要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改变了原有工业布局,扩大了现代工业区域;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2. (26分)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逋(bu)亡人(逃离原有户籍而出外游食之民)、赘婿、贾人……以適遣戍”,在直抵阴山的地方置“四十四县”,又派遣蒙恬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
——《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元帝竟宁元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
——《资治通鉴》司马光 卷二十九
(1)依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在民族关系处理上有哪些方式?(6分)
材料二 (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饭、胡箜筷、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竟为之。
——《后汉书·五行志》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
——《魏书·高祖纪》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民族交融具有什么特点?对中华民族发展有什么影响?(8分)
材料三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卷45《百官志一》
(3)材料三表明契丹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治国政策?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政策?(6分)
材料四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4)依据材料四,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实行的主要目的是什么?(6分)
【答案】(1)方式:战争、移民戍边、设置管理机构,和亲等方式。(6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2)特点:相互渗透,取长补短,是“汉文化”与“胡文化”双向交融过程。(2分) 影响:缩小了民族之间的差异,为再次的全国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6分)
(3)政策:实行双轨(两种)制度,分管南北。(2分)原因:同一统治区域内不同民族地区间经济、政治、文化存在较大差异。(4分)
(4)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2分)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2分) 目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