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民生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民生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03 11:44:48

文档简介

民生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选择题(60分)。
1.宋代保留隋唐传统官称,仅代表资历、俸禄高低。文官有称为“职”的衔号,如殿阁学士、修撰等,其实际工作、权力则有差遣决定,多称为权知(或提举、提点)某机构事、充(或判、行等)某职之类,表示为临时委派之职事。此举意在(  )
A.继承隋唐政治传统 B.防止官员专擅权力
C.提高士人政治地位 D.创新官员监察机制
2.宋代皇帝不可未经中书门下(三省)和枢密院将“圣旨”以“指挥”形式直接下达有关机构,否则,便不符合“国体”。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在接到皇帝的“指挥”后也要参照前后敕令,审度可否,还要付录门下省审读,然后行下。这表明,宋代中枢机构(  )
A.具有严密的运作程序 B.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
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 D.相权受到进一步分割
3.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曹翰知颍州,“部内不治”。其下属汝阴县令孙崇望告发曹翰“盗用官钱,擅筑烽台,私蓄兵器,擅补牙官,取官租羡利钱五百万,绢百匹”等,太宗因而削夺曹翰官爵。据此可知,北宋前期(  )
A.地方行政制度混乱 B.州县官员权势过重
C.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D.君主专制制度完善
4.南宋时期,出现了“圩田”、“沙田”、“涂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稻麦两熟制得以推广,也有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蔬菜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这些现象(  )
A.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 B.表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受到当时土地政策的影响
5.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阶段。以下事件成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开端的是(  )
①一五计划 ②三大改造 ③中共八大 ④《论十大关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1951年初夏,河北、安徽、湖北等省发生蝗灾,面积达1300多万亩。在中央要求下,各级政府领导民众加入捕蝗、灭蝗的队伍。朱德总司令亲自批准人民空军出动了4架飞机协助灭蝗,这是中国飞机治虫史上的第一页,最终有效抗击了蝗灾。这次灭蝗大战(  )
A.推动了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体现了新中国体制的优越性
C.得益于“一五计划”的成就 D.凸显了新技术的决定性作用
7.漫画作为一种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其本身虽然不一定“真实”,但我们仍能从中发掘出当时世事变迁的信息。下图的漫画反映了当时(  )
A.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左”倾错误的影响
B.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增产明显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D.中国在世界农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8.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 实 结 论
A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 结束了全国不统一的混乱局面
B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C 1955年万隆会议 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D 1972年尼克松访华 中国和美国重新走到了合作的起点
9.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经济极其落后的基础上,开始大规模工业建设,各行各业掀起劳动建设高潮。1955年3月,天津制表业的工人们在缺少资金设备、没有图纸资料的情况下,奋战数月,研制出第一块国产手表,用智慧的双手结束了“中国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由此可以看到当时(  )
四名工人在简陋的条件下研制手表
A.国民经济恢复的重要成果 B.工业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
C.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D.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10.《齐民要术》记载:“其(桑)下常斸掘,种菉豆(即绿豆)、小豆。二豆良美润泽益桑。”“楮,和麻子漫散之,秋冬仍留麻勿刈,为楮作暖。”这表明当时(  )
A.农业经营模式发生改变 B.传统经济政策得以实施
C.生态农学观念已经出现 D.精耕细作技术取得突破
11.唐代韩愈认为“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的做法,会导致国人全都要沦为夷狄的危险,继而他(  )
A.反对佛教的来世说 B.推动宗教相互融合
C.力主复兴传统儒学 D.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12.唐人李白曾这样描述一书法家的作品风格:“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旭惊雷,状如楚汉相攻战。”下列与其风格相似的作品是(  )
13.表1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
表1
时 期 概 况
高祖,太宗时期 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
高宗、武后时期 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
玄宗时期 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
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14.唐代以尚书省六部通过寺监和州县维持国家正常运行,以御史台三院(台院、殿院、察院)通过中央直贯基层的使职系统对政务运行中出现的违反律令格式犯罪行为进行纠核,即“台省”并列。据此可知,唐代(  )
A.权力制衡特征明显 B.“台省”平行和平等
C.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D.监察权成为最高层级
15.表1是关于“赤壁之战”的记述,由表格信息可知(  )
表1
《魏书·武帝纪》 公(曹操)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资治通鉴》 (周瑜)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A.疾疫爆发影响赤壁之战战局 B.疫病流行加剧军阀混战
C.曹操借瘟疫推卸战败的责任 D.赤壁之战导致疾疫蔓延
16.与白居易诗句“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描述相符的是(  )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均田制 D.科举制
17.在唐代,标志着我国传统耕犁基本定型的是(  )
A.耦犁 B.耧车 C.曲辕犁 D.翻车
18.“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该诗体现了王、谢家族的衰落,其根源是(  )
A.集权制度强化 B.科举制度创立 C.封建经济发展 D.中央官制演进
19.唐中期出现了“恣行吞并,莫惧竟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面对这种现实,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唐政府实行了(  )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募役法 D.方田均税法
20.“朕今观法师词论典雅,风节贞峻,非惟不愧古人,亦乃出之更远”。这是唐太宗对其在位时发生的某件事给予的高度评价。唐太宗评价的是(  )
A.松赞干布遣使来长安请求通婚 B.外国商人到中国定居、做官并且通婚
C.日本遣唐使、僧侣来中国学习 D.玄奘为促进中印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简答题(40分)。
21.(20分)钱乘旦说:“无论什么国家,制度都要越完善越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注:如“参知政事”、“参议得失”、“参知机务”、“专典机密”等)。
——(宋)欧阳修《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 玄宗时,以中书省事务繁多、文书多雍滞,选用一些文人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后正式改名为“翰林学士”,并特置学士院以安置。安史之乱后,“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被称为“内相”。宪宗元和年间,中书小吏滑涣,勾结知枢密刘光琦(宦官),“宰相议事有与光琦异者,令涣达意,常得所欲。……郑余庆与诸相议事,涣从旁指陈是非,余庆恕叱之,未几,罢相。”……《唐阙史》卷下记云:“一日,枢密使(宦官)出至中书,奉宣与宰臣商量镇州事。”
——戴显群《唐后期政治中枢的演变与唐王朝的灭亡》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初期三省的职责和特点,分析唐初实行这一制度的意图。(8分)
(2)据材料一、二,概括三省制实际运行中的调整及其对三省制产生的影响。(6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省制演变与唐朝兴衰之间关系,并谈谈你对此的认识。(6分)
21.(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1
图2
(1)结合图1及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中后期政治、经济状况。(8分)
(2)比较图1和图2,指出图2中北宋政治所发生的变化。(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2的变化给北宋统治带来的主要问题,并说明为解决上述问题,王安石采取了哪些变法措施。(8分)民生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答案版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选择题(60分)。
1.宋代保留隋唐传统官称,仅代表资历、俸禄高低。文官有称为“职”的衔号,如殿阁学士、修撰等,其实际工作、权力则有差遣决定,多称为权知(或提举、提点)某机构事、充(或判、行等)某职之类,表示为临时委派之职事。此举意在(  )
A.继承隋唐政治传统 B.防止官员专擅权力
C.提高士人政治地位 D.创新官员监察机制
【答案】B
2.宋代皇帝不可未经中书门下(三省)和枢密院将“圣旨”以“指挥”形式直接下达有关机构,否则,便不符合“国体”。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在接到皇帝的“指挥”后也要参照前后敕令,审度可否,还要付录门下省审读,然后行下。这表明,宋代中枢机构(  )
A.具有严密的运作程序 B.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
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 D.相权受到进一步分割
【答案】A
3.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曹翰知颍州,“部内不治”。其下属汝阴县令孙崇望告发曹翰“盗用官钱,擅筑烽台,私蓄兵器,擅补牙官,取官租羡利钱五百万,绢百匹”等,太宗因而削夺曹翰官爵。据此可知,北宋前期(  )
A.地方行政制度混乱 B.州县官员权势过重
C.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D.君主专制制度完善
【答案】C
4.南宋时期,出现了“圩田”、“沙田”、“涂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稻麦两熟制得以推广,也有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蔬菜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这些现象(  )
A.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 B.表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受到当时土地政策的影响
【答案】A
5.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阶段。以下事件成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开端的是(  )
①一五计划 ②三大改造 ③中共八大 ④《论十大关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B
6.1951年初夏,河北、安徽、湖北等省发生蝗灾,面积达1300多万亩。在中央要求下,各级政府领导民众加入捕蝗、灭蝗的队伍。朱德总司令亲自批准人民空军出动了4架飞机协助灭蝗,这是中国飞机治虫史上的第一页,最终有效抗击了蝗灾。这次灭蝗大战(  )
A.推动了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体现了新中国体制的优越性
C.得益于“一五计划”的成就 D.凸显了新技术的决定性作用
【答案】B
7.漫画作为一种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其本身虽然不一定“真实”,但我们仍能从中发掘出当时世事变迁的信息。下图的漫画反映了当时(  )
A.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左”倾错误的影响
B.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增产明显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D.中国在世界农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答案】A
8.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 实 结 论
A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 结束了全国不统一的混乱局面
B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C 1955年万隆会议 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D 1972年尼克松访华 中国和美国重新走到了合作的起点
【答案】D
9.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经济极其落后的基础上,开始大规模工业建设,各行各业掀起劳动建设高潮。1955年3月,天津制表业的工人们在缺少资金设备、没有图纸资料的情况下,奋战数月,研制出第一块国产手表,用智慧的双手结束了“中国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由此可以看到当时(  )
四名工人在简陋的条件下研制手表
A.国民经济恢复的重要成果 B.工业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
C.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D.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答案】D
10.《齐民要术》记载:“其(桑)下常斸掘,种菉豆(即绿豆)、小豆。二豆良美润泽益桑。”“楮,和麻子漫散之,秋冬仍留麻勿刈,为楮作暖。”这表明当时(  )
A.农业经营模式发生改变 B.传统经济政策得以实施
C.生态农学观念已经出现 D.精耕细作技术取得突破
【答案】C
11.唐代韩愈认为“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的做法,会导致国人全都要沦为夷狄的危险,继而他(  )
A.反对佛教的来世说 B.推动宗教相互融合
C.力主复兴传统儒学 D.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答案】C
12.唐人李白曾这样描述一书法家的作品风格:“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旭惊雷,状如楚汉相攻战。”下列与其风格相似的作品是(  )
【答案】C
13.表1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
表1
时 期 概 况
高祖,太宗时期 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
高宗、武后时期 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
玄宗时期 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
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答案】D
14.唐代以尚书省六部通过寺监和州县维持国家正常运行,以御史台三院(台院、殿院、察院)通过中央直贯基层的使职系统对政务运行中出现的违反律令格式犯罪行为进行纠核,即“台省”并列。据此可知,唐代(  )
A.权力制衡特征明显 B.“台省”平行和平等
C.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D.监察权成为最高层级
【答案】A
15.表1是关于“赤壁之战”的记述,由表格信息可知(  )
表1
《魏书·武帝纪》 公(曹操)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资治通鉴》 (周瑜)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A.疾疫爆发影响赤壁之战战局 B.疫病流行加剧军阀混战
C.曹操借瘟疫推卸战败的责任 D.赤壁之战导致疾疫蔓延
【答案】A
16.与白居易诗句“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描述相符的是(  )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均田制 D.科举制
【答案】D
17.在唐代,标志着我国传统耕犁基本定型的是(  )
A.耦犁 B.耧车 C.曲辕犁 D.翻车
【答案】C
18.“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该诗体现了王、谢家族的衰落,其根源是(  )
A.集权制度强化 B.科举制度创立 C.封建经济发展 D.中央官制演进
【答案】C
19.唐中期出现了“恣行吞并,莫惧竟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面对这种现实,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唐政府实行了(  )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募役法 D.方田均税法
【答案】B
20.“朕今观法师词论典雅,风节贞峻,非惟不愧古人,亦乃出之更远”。这是唐太宗对其在位时发生的某件事给予的高度评价。唐太宗评价的是(  )
A.松赞干布遣使来长安请求通婚 B.外国商人到中国定居、做官并且通婚
C.日本遣唐使、僧侣来中国学习 D.玄奘为促进中印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
【答案】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简答题(40分)。
21.(20分)钱乘旦说:“无论什么国家,制度都要越完善越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注:如“参知政事”、“参议得失”、“参知机务”、“专典机密”等)。
——(宋)欧阳修《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 玄宗时,以中书省事务繁多、文书多雍滞,选用一些文人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后正式改名为“翰林学士”,并特置学士院以安置。安史之乱后,“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被称为“内相”。宪宗元和年间,中书小吏滑涣,勾结知枢密刘光琦(宦官),“宰相议事有与光琦异者,令涣达意,常得所欲。……郑余庆与诸相议事,涣从旁指陈是非,余庆恕叱之,未几,罢相。”……《唐阙史》卷下记云:“一日,枢密使(宦官)出至中书,奉宣与宰臣商量镇州事。”
——戴显群《唐后期政治中枢的演变与唐王朝的灭亡》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初期三省的职责和特点,分析唐初实行这一制度的意图。(8分)
(2)据材料一、二,概括三省制实际运行中的调整及其对三省制产生的影响。(6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省制演变与唐朝兴衰之间关系,并谈谈你对此的认识。(6分)
【答案】(1)职责: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4分)特点:相互合作;相互牵制。(2分)意图: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效率;巩固唐王朝统治。(4分)
(2)调整:官员任职多任用低级官员或他职兼宰相权职;三省长官不轻易授人;选用文人学士参与军政;宦官执掌枢密,参与决策。(任答三点,6分)影响:三省地位不断下降;逐渐名存实亡。(2分)
(3)关系:前期三省制分工合作,对唐朝盛世有积极推动作用;后期不断被削弱和架空,对唐朝中后期的社会动乱有一定的消极影响。(4分)认识:社会发展离不开制度的稳定执行(围绕制度执行、保障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
21.(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1
图2
(1)结合图1及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中后期政治、经济状况。(8分)
(2)比较图1和图2,指出图2中北宋政治所发生的变化。(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2的变化给北宋统治带来的主要问题,并说明为解决上述问题,王安石采取了哪些变法措施。(8分)
【答案】(1)政治上: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4分)经济上:北方战乱,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海上丝绸之路兴盛。(4分,回答出其中2点即可)
(2)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废道改路;北宋面临的少数民族威胁更加严重(或辽、西夏和北宋之间争战不已);失去了幽云地区。(4分,回答出其中2点即可)
(3)问题:出现积贫积弱局面。(2分)举措:为改变积贫局面,推行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均输法。(4分,回答出其中两条措施即可)为改变积弱局面,推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4分,回答出其中两条措施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