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3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3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9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2 15:2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核心素养 目标定位]
1.语言目标:掌握语言基础知识,理解文本内涵。
2.思维目标:把握两文的思想观点,理解文章重点句子的含意。
3.审美目标:学习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对比说理的写作方法。
4.文化目标:要重视阅读,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提高自身修养。
[情境导引 任务驱动]
关于读书,古人有很多我们熟悉的说法,比如“开卷有益”,比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比如“书山有路勤为径”……那么,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又应该怎样去读书?而读书又会有怎样的乐趣?学习《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两篇课文,也许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微任务1:自主合作探究,夯基础增素养
通过完成“字音、字形、词语”等题目,增加语言素养积淀。
[通读——理解与梳理]
微任务2:描绘思维导图,理清作者思路
1.下面是《读书:目的和前提》的思维导图,在横线上填出相应的文字。
答:①__找到生活的意义__ ②__回忆阅读经历__
2.下面是《上图书馆》的思维导图,在横线上填出相应的文字。
答:①__由西蒙娜·德·波伏瓦钟情法国国立图书馆导入话题__
②__留学(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__
[深读——阅读与鉴赏]
微任务3:梳理文章脉络,理解文章内容
3.阅读两篇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作者身份 写作目的 阅读对象
《读书:目 的和前提》 作家 试图从教育和修养方面探索人性 所有人
《上图书馆》 翻译家、教授 呼吁广大学生去图书馆读书 学生
4.《上图书馆》一文中,作者记录了哪几个图书馆?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作者又有什么独特的收获呢?
法国国立 图书馆 公书林 清华图书馆 包德林 图书馆 英国博物馆的 圆形图书馆
环 境 华美的房子,坐落于巴黎里胥力欧大街 宽敞,舒服,而且环境优雅;馆外一片绿色,馆内幽静整洁 文艺复兴式的红色外表,大理石的门厅,玻璃地板的书库,软木地板的阅览室;温情宁静的光 天花板上有彩画,四壁有过去的名人画像,华美的建筑 建筑华美,气象万千,高耸的大圆顶
藏 书 几百万册书 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全部开架,连中学生也可以随便阅览 单指定参考书阅览室内就有哲学、历史学方面的东西
收 获 身心愉悦;养成阅读习惯;满足好奇心;学到英文 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将内心的无奈和苦闷寄托在图书馆中,得以排除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
微任务4:赏析论证手法,分析内在情感
5.《上图书馆》开头和结尾各有一处引用,二者在引用形式上有什么区别?这两次引用的作用是什么?
答: (1)文章开头引用了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结尾引用了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莱特》中的台词。开头部分的引用是间接引用,结尾部分的引用是直接引用,所以,结尾的引用有引号,开头的引用没有引号。开头部分还指出了引用部分引自何人,结尾部分没有说明。
(2)作用:开头部分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是为了引出“我”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结尾部分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是用来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 
6.在《读书:目的和前提》和《上图书馆》中,两位作者都回顾了自己的读书经历,试比较两篇文章读书目的、读书作用、读书途径的不同。
课文 读书经历
读书的观点
读书目的 读书作用 读书途径
《读书:目的 和前提》 早早开始读书生活,选读世界文学/少年时代读巴尔扎克/若干年后读中国丛书 获得真正 的教养 获得真正的教养,从而完善精神和心灵,找到生活的意义 研读世界文学; 认识自己,进而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 不必要追求数量,爱、敬重、心的教养
《上图书馆》 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 享受读书 的乐趣 学习可以扩大知识, 学习可以丰富情感, 学习可以开阔胸怀, 学习可以提升境界 上图书馆读书
[联读——比较与探究]
微任务5:拓展比较阅读,联系挖掘探究
7.《读书:目的和前提》和《上图书馆》这两篇文章在谈到读书时,都强调了一个重点 “爱”。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 示例:《读书:目的和前提》的作者倡导的是“爱的阅读”。文中说:“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阅读,要有心的教养,要有对知识的敬重。
《上图书馆》的作者是因为对读书生活的热爱,才去了那么多图书馆去读书。文章开篇引用西蒙·德波伏娃的话就是为了引出作者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文中还说:“仅仅摸着那些书,看看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也使我高兴。”表明了作者对书籍的喜爱之深。 
读书,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南官平
暮春,子夜,繁忙的城市。散落在高楼大厦、田间地头的图书馆分馆、和合书苑、24小时便利书店内,依然开门服务。几盏灯光,时钟嘀嗒,手指划过书页,颇有“夜深还照读书窗”的意境。人们不禁感慨,夜晚书屋的灯光,在城市的夜空显得格外明亮,它是对阅读价值、文化价值,乃至文明价值的一种守望。
其实,优秀的人生绝不是只有一种维度,成功也无法用一种标准衡量。努力生活、热爱阅读、启迪新知,回过来再去更好地生活,不也是一种理想的生活轨迹?近来的相关数据显示,国人的人均阅读量,无论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在路桥的街头巷尾,各种读书活动频频上演,迎来的是一双双渴求新知的眼睛,述说的正是一个个努力改变的故事。
忙,或者累,或许是大多数人不读书的说辞。但读书与其说是外假于物,不如说是内求于心。其实,若是真要读书,在家可读,在野可读,热闹之地可读,行走之时可读。我们早已告别了书荒的年代,便宜的书籍价格,加之随时可读的电子读物,已经让阅读变得触手可及。再退一步说,即便你的眼睛和手都十分忙碌,一刻都不能离开,现在的“听书”服务,也能让你在书籍的海洋中遨游。
绝不是“无书可读”,而是“无心去读”。吹去一堆堆泛黄书籍上的灰尘,“忙”和“累”也有另一番场景。觥筹交错、迎来送往、烟酒无度,增的是“粗鄙之气”,少的是“书卷香气”。铁了心纸醉金迷的人或许没有意识到,若是没有精神的自足,再多的钱财、再高的地位、再重的权势,也没有什么意义。吹嘘“读书无用论”的人或许没有想到,正是当下的鼠目寸光挡住了你前进的脚步,限制了你成长的空间。拿着手机刷七拼八凑的成功学心灵鸡汤,非但不能滋养心田,反而会让那里变得荒芜一片,疾瘤丛生。
宋人黄庭坚有一句话说:“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阅读是一种向上的力量。古往今来,只要以沉潜之心坐得住冷板凳,总能激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思想活力,得到“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的智慧启发,滋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浩然之气。读书,不为别的,正是为了在一个更好的世界中遨游,从而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
古之读书为己,今之读书为人。读书读给别人看的,这是最大的误区。谋得一官半职、挣得一些财富,也绝不是读书的最终目的。今天,面对市场经济的名利考验、网络时代的信息浪潮,给自己安置一张“平静书桌”,已不再是要谋求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而是要安顿自己的心灵家园。这一时代的拷问,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用心去阅读、去思考、去回答。
8.《读书:目的和前提》和《读书,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在读书的作用认知上不尽相同,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__《读书:目的和前提》认为读书是获得真正的教养的途径,它能帮助个体完善精神和心灵,从而找到生活的意义;《读书,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认为在市场经济对名利追求的当下,读书可以安顿我们自己的心灵家园,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职责。__
微任务6:相关主题文本阅读
1.主题佳句碎片阅读
2.主题资料延伸阅读
与书为友
〔英〕塞缪尔·斯迈尔斯
欲知其人,常可观其所读之书,恰如观其所交之友。与书为友,如同与人为友,都应与其最佳最善者常相伴相依。
好书可引为诤友,一如既往,永不改变,耐心相伴,陶陶其乐。当我们身陷困境或处于危难,好书终不会幡然变脸。好书与我们亲善相处,年轻时从中汲取乐趣与教诲,到鬓发染霜,则带给我们以亲抚和安慰。
同好一书之人,往往可以发现彼此间习性也有相近,恰如二人同好一友,彼此间也可引以为友。古时有句名谚:“爱我及犬”,若谓为“爱我及书”,则更不失为一智语。人们交往若以书为纽带,则情谊更为真挚高尚。对同一作家之钟爱,使人们的所思所感,欣赏与同情,都能交相融会。作家与读者,读者与作家,也能相知相通。
英国文艺评论家赫兹利特说:“书籍深透人心,诗随血液循环。少小所读,至老犹记。书中所言他人之事,却使我们如同身历其境。无论何地,好书无须倾尽其囊,便可得之。而我们的呼吸也会充满了书香之气。”
一本好书常可视作生命的最佳归宿,一生所思所想之精华尽在其中。对大多数人而言,他的一生便是思想的一生,因此好书即为金玉良言与思想光华之总成,令人感铭于心,爱不忍释,成为我们相随之伴侣与慰藉。菲利浦·西德尼爵士言:“与高尚思想相伴者永不孤独。”当诱惑袭来,高尚纯美的思想便会像仁慈的天使,翩然降临,一扫杂念,守护心灵。高尚行为的愿望随之产生。良言善语常会激发出畅举嘉行。
书籍具有不朽的本质,在人类所有的奋斗中,唯有书籍最能经受岁月的磨蚀。庙宇与雕像在风雨中颓毁坍塌了,而经典之籍则与世长存。伟大的思想能挣脱时光的束缚,即使是千百年前的真知灼见,时至今日仍新颖如故,熠熠生辉。只要拂动书页,当时所言便历历在目,犹如亲闻。时间的作用淘汰了粗劣制品。就文学而言,只有经典明言(明智睿哲的话)方能经久传世。书籍将我们引入一个高尚的社会,在那里,历代圣人贤士群聚,仿佛与我们同处一堂,让我们亲聆所言,亲见所行,心心相印,欢悦与共,悲哀同历,我们仿佛也嗅到他们的气息,成为与他们同时登台的演员,在他们描绘的场景中生活、呼吸。
凡真知灼见决不会消逝于当世,书籍记载其精华而远播天下,永成佳音,至今为有识之士所倾耳聆听,古时先贤之影响,仍融入我们生活的氛围,我们仍能时时感受到逝去已久的人杰们一如当年,活力永存。
【深度点评】书籍最能经受岁月的磨蚀,就文学而言,只有经典明言才能经久传世。作者认为好书可以守护心灵的原因是:能产生高尚纯美的思想,让人拒绝诱惑。
谈读书
周国平
读书犹如采金。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破万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点石成金,随手翻翻,便成巨富。
书籍少的时候,我们往往从一本书中读到许多东西。我们读到书中有的东西,还读出了更多的书中没有的东西。
如今书籍愈来愈多,我们从书中读到的东西却愈来愈少。我们对书中有的东西尚且挂一漏万,更无暇读出书中没有的东西了。
自我是一个凝聚点。不应该把自我溶解在大师们的作品中,而应该把大师们的作品吸收到自我中来。对于自我来说,一切都只是养料。
有两种人不可读太多的书:天才和白痴。天才读太多的书,就会占去创造的工夫,甚至窒息创造的活力,这是无可弥补的损失。白痴读书愈多愈糊涂,愈发不可救药。
天才和白痴都不需要太多的知识,尽管原因不同。倒是对于处在两极之间的普通人,知识较为有用,可以弥补天赋的不足,可以发展实际的才能。所谓“貂不足,狗尾续”,而貂已足和没有貂者是用不着续狗尾的。
要读好书,一定要避免读坏书。所谓坏书,主要是指那些平庸的书。读坏书不但没有收获而且损失挺大。一个人平日读什么书,会在听觉中形成一种韵律,当他写作的时候,他就会不由自主地跟着这韵律走。因此,大体而论,读书的档次决定了写作的档次。
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书往往是我们年轻时读的某一本书,它的力量多半不缘于它自身,而缘于它介入我们生活的那个时机。那是一个最容易受影响的年龄,我们好歹要崇拜一个什么人,如果没有,就崇拜一本什么书。后来重读这本书,我们很可能对它失望,并且诧异当初它何以使自己如此心醉神迷。但我们不必惭愧,事实上那是我们的精神初恋,而初恋对象不过是把我们引入精神世界的一个诱因罢了。当然,同时它也是一个征兆,我们早期着迷的书的性质大致显示了我们的精神类型,预示了我们后来精神生活的走向。
年长以后,书对我们很难再有这般震撼效果了。无论多么出色的书,我们和它都保持着一个距离。或者是我们的理性已经足够成熟,或者是我们的情感已经足够迟钝,总之,我们已经过了精神初恋的年龄。
【深度点评】文章论及读书的效用、方法、需注意的问题等内容,幽默、睿智的语言带给读者多方面的启迪,耐人寻味。
?微思考
这两篇文章在“读书”的情感、态度方面有何异同?
答:__相同点:这两篇文章都强调了读书对人生的重大教益。不同点:《与书为友》主要从正面强调了要选择好书来读。《谈读书》则从反面谈及读坏书的危害。__
【拓展阅读】
谈读书
朱光潜
朋友: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扪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工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做成的。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不必远说,你应该还记得,国父孙中山先生,难道你比那一位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还要忙些么?他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你只要看他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你便知道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不读书讲革命,不知道“光”的所在,只是窜头乱撞,终难成功。这个道理,孙先生懂得最清楚的,所以他的学说特别重“知”。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你不看见现在许多叉麻雀抽鸦片的官僚们绅商们乃至于教员们,不大半由学生出身么?你慢些鄙视他们,临到你来,再看看你的成就罢!但是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的。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比不上三五岁的小孩子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达尔文在自传里曾经说过,他幼时颇好文学和音乐,壮时因为研究生物学,把文学和音乐都丢开了,到老来他再想拿诗歌来消遣,便寻不出趣味来了。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比方打网球,你在中学时欢喜打,你到老都欢喜打。似如你在中学时代错过机会,后来要发愿去学,比登天边要难十倍。养成读书习惯也是这样。
你也许说,你在学校里终日念讲义看课本就是读书吗?讲义课本着意在平均发展基本知识,固亦不可不读。但是你如果以为念讲义看课本,便尽读书之能事,就是大错特错。第一,学校功课门类虽多,而范围究极窄狭。你的天才也许与学校所有功课都不相近,自己在课外研究,去发现自己性之所近的学问。再比方你对于某种功课不感兴趣,这也许并非由于性不相近,只是规定课本不合你的口胃。你如果能自己在课外发现好书籍,你对于那种功课的兴趣也许就因而浓厚起来了。第二,念讲义看课本,免不掉若干拘束,想藉此培养兴趣,颇是难事。比方有一本小说,平时自由拿来消遣,觉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用预备考试的方法去读,便不免索然寡味了。兴趣要逍遥自在地不受拘束地发展,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你自己自然不会选择,须去就教于批评家和专门学者。我不能告诉你必读的书,我能告诉你不必读的书。许多人曾抱定宗旨不读现代出版的新书,因为许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一时社会心理,实在毫无价值,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读一遍两遍以至于无数遍。我不敢劝你完全不读新书,我却希望你特别注意这一点,因为现代青年颇有非新书不读的风气。别的事都可以学时髦,惟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我所指不必读的书,不是新书,是谈书的书,是值不得读第二遍的书。走进一个图书馆,你尽管看见千卷万卷的纸本子,其中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难上十卷百卷,你应该读的只是这十卷百卷的书。在这些书中间,你不但可以得较真确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其他像“文学大纲”“科学大纲”以及杂志报章上的书评,实在都不能供你受用。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你也许要问我像我们中学生究竟应该读些什么书呢?这个问题可是不易回答。你大约还记得北平京报副刊曾征求“青年必读书十种”,结果有些人所举十种尽是几何代数,有些人所举十种尽是《史记》《汉书》。这在旁人看起来似近于滑稽,而应征的人却各抱有一番大道理。本来这种征求的本意,求以一个人的标准做一切人的标准,好像我只喜欢吃面,你就不能吃米,完全是一种错误见解。各人的天资、兴趣、环境、职业不同,你怎么能定出万应灵丹似的十种书,供天下无数青年读之都能感觉同样趣味发生同样效力?
我为了写这封信给你,特地去调查了几个英国公共图书馆。他们的青年读物部最流行的书可以分为四类:(一)冒险小说和游记,(二)神话和寓言,(三)生物故事,(四)名人传记和爱国小说。其中代表的书籍是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和《海底二万里》,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大仲马的《三剑客》,霍桑的《奇书》和《丹谷闲话》,金斯利的《希腊英雄传》,法布尔的《鸟兽故事》,安徒生的《童话》,骚塞的《纳尔逊传》,房龙的《人类故事》之类。这些书在国外虽流行,给中国青年读,却不十分相宜。中国学生们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学时代就欢喜煞有介事地谈一点学理。他们——你和我自然都在内——不仅欢喜谈谈文学,还要研究社会问题,甚至于哲学问题。这既是一种自然倾向,也就不能漠视,我个人的见解也不妨提起和你商量商量。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注重发达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注重发达想象。所以初中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
谈到这里,我还没有答复应读何书的问题。老实说,我没有能力答复,我自己便没曾读过几本“青年必读书”,老早就读些壮年必读书。比方在中国书里,我最欢喜《国风》、《庄子》、《楚辞》、《史记》、《古诗源》、《文选》中的书笺、《世说新语》、《陶渊明集》、《李太白集》、《花间集》、张惠言《词选》、《红楼梦》等等。在外国书里,我最欢喜济慈、雪莱、柯尔律治、布朗宁诸人的诗集,索福克勒斯的七悲剧,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李尔王》和《奥瑟罗》,歌德的《浮士德》,易卜生的戏剧集,屠格涅夫的《处女地》和《父与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莫泊桑的小说集,小泉八云关于日本的著作等等。如果我应北平京报副刊的征求,也许把这些古董洋货捧上,凑成“青年必读书十种”。但是我知道这是荒谬绝伦。所以我现在不敢答复你应读何书的问题。你如果要知道,你应该去请教你所知的专门学者,请他们各就自己所学范围以内指定三两种青年可读的书。你如果请一个人替你面面俱到的设想,比方他是学文学的人,他也许明知青年必读书应含有社会问题科学常识等等,而自己又没甚把握,姑且就他所知的一两种拉来凑数,你就像问道于盲了。同时,你要知道读书好比探险,也不能全靠别人指导,你自己也须得费些功夫去搜求。我从来没有听见有人按照别人替他定的“青年必读书十种”,或“世界名著百种”读下去,便成就一个学者。别人只能介绍,抉择还要靠你自己。
关于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但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记着这两点,其他琐细方法便用不着说。各人天资习惯不同,你用那种方法收效较大,我用那种方法收效较大,不是一概而论的。你自己终究会找出你自己的方法,别人决不能给你一个方单,使你可以“依法炮制”。
你嫌这封信太冗长了罢?下次谈别的问题,我当力求简短。再会!
你的朋友:光潜
【点睛】朱光潜先生在关于读书中这样说:要使读书像一棵花,一只鸟或是一个人,成为一种活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把“死”知识变“活” 。“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之乐乐无穷。”是的!喜欢读书之人,心灵如清泉晶莹透彻,视野宽阔如海,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精神的愉悦,更是一种境界。
[相关“整本书阅读”书目]
(一)整本荐读
1.樊登《读书是一辈子的事》(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2.〔德〕叔本华《读书与书籍》(四川人民出版社)
3.温儒敏《温儒敏谈读书》(商务印书馆)
(二)好文荐读
1.《读书的艺术》(林语堂)
2.《读书使人优美》(毕淑敏)
3.《读书与生活》(李霁野)
微任务7:自选情境任务, 实践迁移运用
【对接高考写作】
9.请从以下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参照示例,以课文为材料写一则素材运用。
示例:“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能让心灵闪烁出爱的光辉,能让生命散发出教养的芬芳。黑塞就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他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提高自我修养。高中阶段是阅读的黄金时期,让我们徜徉书海,撷取知识的浪花,采集智慧的珠贝,洗去少年的懵懂和世俗的尘垢。让我们远离肤浅的感官刺激,走进经典,与大师交流、沟通,不断探索收获,一步步走向丰富与崇高。
答:__略__
【情境任务清单】
10.请自由选择以下一项情境任务,按照要求完成任务,并展示实践成果。
(1)《上图书馆》这篇文章寓情于事,写在清华读书时,“‘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表达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留学期间,北平也解放了,作者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心境也豁然开朗,表达出作者内心的喜悦。本文在叙事中,将情
感融入其中,情感真挚,读来耐人寻味。请以“一瓶辣酱”为话题,写一个生活片段,运用寓情于事的手法,不少于300字。
(2)曾有一篇《读书无用,反正我家里有钱》的公众号文章在朋友圈刷屏,通篇言辞犀利嚣张,观点就如标题所言,引发众多讨论。同学们都对此文很反感,大家商议后决定注册一个“民智呐喊”的公众号,请你起笔写一篇头条文章对此进行反驳。要求据理分明,论述反驳有力。
【分享展示】,选择任务:__(1)__,实践成果:__示例:那天晚上,我们吃得很愉快也聊得很尽兴。临别的时候,主人送我到门口,校长夫人忽然塞给我一个小包,她说:“这是一瓶辣酱,厨师特意说是送给你的。我们吃饭的时候他在旁边看着,发现只有你一个人喜欢吃他的辣酱,他说他反正做了很多,这瓶让你拿回去吃。”我其实并不十分喜欢那种偏甜的辣酱,吃它原是基于一点善意,不料竟回收了更大的善意。我千恩万谢收了那瓶辣酱——这一次,我倒真的爱上这瓶辣酱了,为了厨师的那份情意。我只是好意的一个善举,竟蒙对方厚赠,想来,生命之宴也是如此吧?我对生命中的涓滴每有一分赏悦,上天总立即赐下万道流泉;我每为一个音符凝神,它总倾下整匹的音乐如素锦。生命的厚礼,原来只是赏赐给那些肯于一尝的人。__,))
(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