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两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白银市两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03 11:50:21

文档简介

白银市两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答案版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选择题(60分)。
1.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答案】B
2.19世纪20—50年代,美国民主党和辉格党在全国范围内就总统、国会议员、州政府和州议会中的职位进行了公开竞争,使几乎所有的白人男性公民都获得了选举权。这反映出美国
A.所有公职人员都由选举产生 B.种族歧视问题积重难返
C.政党政治推动了民主的发展 D.民主的性质发生了转变
【答案】C
3.下表是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比例分配表,这说明此时的中国
类别 共产党员 非共产党员
百分比 44% 56%
民主党派 工人、农民代表和无党派人士
30% 26%
A.新生政权具有广泛的民主性 B.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C.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 D.资产阶级在政权中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A
4.下面为唐宋进士成分情况表。该表可以用来说明
唐(830名进士) 宋理宗宝祐四年(570名进士)
士族子弟 小姓 寒素家庭子弟 三代不仕 父亲有仕(官职多属低品) 其他
70.96% 13.14% 15.9% 53.86% 22.63% 24.51%
A.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有失公允 B.宋代社会阶层流动性得到加强
C.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大为减少 D.唐宋科举制选拔方式发生变化
【答案】B
5.1831年3月,英国首相格雷向议会下院提出议会选举制度改革方案,遭到下院否决。格雷解散下院,之后新下院通过了方案。10月间,方案提交上院时又被否决,格雷提出辞职。在群众运动的压力下,国王被迫挽留格雷并劝说上院通过了方案。这一方案的通过
A.反映出责任内阁制遭受破坏 B.顺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诉求
C.体现出民众主导了政治变革 D.表明首相的立法权显著增强
【答案】B
6.有学者指出,通常我们认为美国的中央政府结构是“三权分立”的。然而实际上权力的分割并不明显,三个行使权力的主体有时也有权限上的交叉,比如把某些立法权给政府,把某些行政权给立法部门。美国政府的这一做法
A.表明政府权责较混乱 B.利于避免权力垄断
C.创立了新的宪法体制 D.旨在提高国会效率
【答案】B
7.下表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结构变化
时间 结构
1954年 序言 总纲 国家机构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国旗、国徽、首都
1982年 序言 总纲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国家机构 国旗、国徽、首都
这一变化表明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C.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完善 D.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C
8.有学者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欲将总统制改为内阁制,但已经建立的制度改动起来殊非易事,临时参议院不得不寻求平衡,在赋予内阁行政权力的同时,保留了总统制体制下国家元首享有的若干权力,以致后来发生府院之争。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切实维护了共和体制 B.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
C.扩大了参议院的权力 D.在政体选择上因人立法
【答案】B
9.西周时期,强调“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但却少见系统化的有关礼乐的成文条例;春秋战国各诸侯国纷纷变法,魏国李悝、秦国商鞅等先后出台一系列成文法令对各阶层的行为进行明确界定和规范。这些法令的出台
A.弱化了统治阶层的权力 B.体现了儒法合流的趋势
C.提高了平民参政的热情 D.削弱了世袭贵族的实力
【答案】D
10.在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期间,清政府通过官制改革等多种方式,使地方督抚权力逐渐有所削弱。不过,清政府虽然有将新军指挥权、调遣权收归军资府和军部,但事实上两部并未能对新军进行有效的指挥和调遣。这一状况反映了
A.中国军事管理与指挥的近代化 B.地方督抚呈现治理的多元化
C.清朝中央的权威得到极大加强 D.清廷中央与地方关系复杂性
【答案】D
11.德国的工业化方式截然不同于法国。……德国开始时发展速度很慢。但是,1871年以后,德国工业以巨人般步伐前进,使欧洲其他所有国家的经济,包括英国的经济,都落后了。促进德国工业进步的主要原因(  )
A.国家统一 B.对外战争 C.实行君主立宪 D.资产阶级掌权
【答案】A
12.下图反映了就业人口比重的变化。这一变化说明工业革命 (  )
A.造成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 B.使生产组织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C.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D.使社会产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答案】D
13.“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马克思的这句名言显示,火车已成为那个时代的象征。“那个时代”是指(  )
A.农耕时代      B.蒸汽时代 C.电气时代 D.信息时代
【答案】B
14.马克思说:“通过这次革命,他们把权力保持在人民的手中,即用领导者的政权机构取代了先前统治国家的政权。”马克思肯定了巴黎公社的 (  )
A.无产阶级革命性质 B.暴力革命斗争方式 C.普选建立政权方式 D.新型政府运行机制
【答案】A
15.如图所评价的历史事件应是 (  )
局限性: (1)不彻底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剥夺性:农民可以购买土地,但是要交 大量赎金 (3)欺骗性:改革后,对农民的剥削加重
A.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B.俄国农奴制改革 C.明治维新 D.清末新政
【答案】B
16.《中央关于彻底平分土地问题给中央工委的复示》中指出:“土地会议应该采取彻底平分土地的方针,……要将地主富农两阶级多余的粮食、耕牛、农具、房屋及其他财富拿出来,适当地分配给农民中缺乏这一些东西的人们……上述现象可能出现于
A.解放战争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土地革命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答案】A
17.1972年3月,日本《读卖新闻》晚报中登载了一则有关中日关系的笑话。“熊猫去美国/孩子:不来日本吗?/妈妈:佐藤(首相)靠不住,不行。”对这一笑话解读正确的是
A.中美已正式建立起外交关系 B.熊猫是中日邦交的关键
C.熊猫是中国对外关系的象征 D.日本民众反对佐藤政府
【答案】C
18.1958年7月26日苏联大使馆安东诺夫向国内报告说“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急剧增长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政策。这个政策在党研究制定和实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总路线过程中得到了反映。”对此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中苏关系恶化影响了苏联对中国的认识
B.苏联同志对中共的国内政策持赞同意见
C.1958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得益于政策正确
D.苏联该报告意在讽刺中国大跃进的失误
【答案】B
19.2018年5月12日,谈及40年前的“孤往一掷”严宏昌略显平静“在那个环境下,每个村都可能成为小岗村,我只是刚好站在了这个节点上。”他摁灭手里的烟带,又点上一支,“但这也是我这辈子最重要和最自豪的事。”下列送项与“我这辈子最重要和最自自豪的事“无关的是
A.“包产到户",农民有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B.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创建农业生产合作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克服了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弊端
【答案】C
20.奉行“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原则,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人口最多、地域最广、潜力巨大的跨区域多边综合性组织,为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促进共同发展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该组织是
A. B.
C. D.
【答案】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简答题(40分)。
21.(11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代进士科考试录取率极低,“岁取登第者三十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宋太祖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定制,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此外,废除了唐代的公荐制度,考试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殉私的新制度.时省试中多次落第者另立名册上报皇帝,特许他们可陪同参加殿试.考试及第后,考生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北方士人长于经学而短于诗赋,而南方士人则反之.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以便为变法培养和选拔人才。
——摘编自《略论宋代科举制的发展》等
材料二 康有为曾痛陈八股取士之祸.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通过光绪皇帝,废止八股文章.1901年,清廷宣布科举改制:头场,考中国政治、历史论5篇;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科技、艺术)策5道;第三场,考四书义、五经.四书、五经考试都不再用八股文程式.1905年清廷又宣布,从次年起,所有岁科考试、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原为科举而备的专项钱款均先后拔充兴办学堂之用.1895年以前,全国仅有新式学堂20所,1895一1898年又增19所,1905年达到8277所,以后每年增加10000多所。新式学堂学生从1904年近10万人,1909年高达近164万之众.他们立志“以制造新国民为起点,以组织新政府为终局”,“把过时的满清君主专制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摘编自《千年科举制的崩塌》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科举制在宋代的发展,分析出现这一发展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科举制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简析晚清科举制改革的影响。(6分)
【答案】(1)发展:录取范围扩大;考试机会增加;考试过程更严格;考试内容更实用化。
原因: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笼络北方士人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国家政治变革选拔人才的需要;唐代科举制度的不完备。
(2)特点:形式上废除八股;内容上中西结合.过程循序渐进。
影响:有利于西学的进一步传播;有利于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有利于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有利于提高民众的参政意识;有利于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有利于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22.(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1年伦敦举办第一届世界工业产品博览会。在博览会期间,最受参观者瞩目的展品是蒸汽机、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技术型产品。
材料二 1854-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中,三种类型商品所占份额图
材料三 为了纪念独立100周年,1876年美国在费城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博览会会址建立了一个火车站,并建有通往各地的有轨电车线,突出交通设施建设成果。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世博会,展出当时世界先进的科技产品。
材料四  下图为1992年西班牙世博会主题标志。此次博览会的主题为“发现的时代”。本次世博会有100多个国家参加,观众达6 000多万人次。
(1)材料一和材料三中,世博会展品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请你设想一下,1904年世界博览会能展出哪些当时世界先进的科技产品 (6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8分)
【答案】(1)说明:工业革命进一步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产品:交通产品:汽车、飞机等;电器产品:电动机、电报、电话、电影放映机等;化工品:塑料、化肥、炸药等。
(2)现象:材料二反映了英国进口的工业原料和食品多,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多,居“世界工厂”的地位。
原因:英国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工厂制度在英国广泛确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广阔的殖民地,大肆对外掠夺原料,倾销商品。
23.(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改革开放开启时,邓小平同志就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依法治国的要求更加迫切。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郑重提出,并把过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提法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极其鲜明地突出了法治的理念。1999年,全国人大修改宪法,明确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重大部署.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法治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推动。
——摘编自高尚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和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依法治国理念发展演变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依法治国理念发展演变的历史背景。(7分)
【答案】(1)特点:与改革开放进程基本同步;从保障民主建设发展到为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服务;从“法制”发展到“法治”,突出法治理念;依法治国理念受到宪法的保障;依法治国理念与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依法治国成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和国家对法治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2)背景:改革开放的启动与不断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和基本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不断深化和完善。白银市两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选择题(60分)。
1.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2.19世纪20—50年代,美国民主党和辉格党在全国范围内就总统、国会议员、州政府和州议会中的职位进行了公开竞争,使几乎所有的白人男性公民都获得了选举权。这反映出美国
A.所有公职人员都由选举产生 B.种族歧视问题积重难返
C.政党政治推动了民主的发展 D.民主的性质发生了转变
3.下表是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比例分配表,这说明此时的中国
类别 共产党员 非共产党员
百分比 44% 56%
民主党派 工人、农民代表和无党派人士
30% 26%
A.新生政权具有广泛的民主性 B.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C.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 D.资产阶级在政权中占据主导地位
4.下面为唐宋进士成分情况表。该表可以用来说明
唐(830名进士) 宋理宗宝祐四年(570名进士)
士族子弟 小姓 寒素家庭子弟 三代不仕 父亲有仕(官职多属低品) 其他
70.96% 13.14% 15.9% 53.86% 22.63% 24.51%
A.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有失公允 B.宋代社会阶层流动性得到加强
C.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大为减少 D.唐宋科举制选拔方式发生变化
5.1831年3月,英国首相格雷向议会下院提出议会选举制度改革方案,遭到下院否决。格雷解散下院,之后新下院通过了方案。10月间,方案提交上院时又被否决,格雷提出辞职。在群众运动的压力下,国王被迫挽留格雷并劝说上院通过了方案。这一方案的通过
A.反映出责任内阁制遭受破坏 B.顺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诉求
C.体现出民众主导了政治变革 D.表明首相的立法权显著增强
6.有学者指出,通常我们认为美国的中央政府结构是“三权分立”的。然而实际上权力的分割并不明显,三个行使权力的主体有时也有权限上的交叉,比如把某些立法权给政府,把某些行政权给立法部门。美国政府的这一做法
A.表明政府权责较混乱 B.利于避免权力垄断
C.创立了新的宪法体制 D.旨在提高国会效率
7.下表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结构变化
时间 结构
1954年 序言 总纲 国家机构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国旗、国徽、首都
1982年 序言 总纲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国家机构 国旗、国徽、首都
这一变化表明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C.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完善 D.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变化
8.有学者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欲将总统制改为内阁制,但已经建立的制度改动起来殊非易事,临时参议院不得不寻求平衡,在赋予内阁行政权力的同时,保留了总统制体制下国家元首享有的若干权力,以致后来发生府院之争。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切实维护了共和体制 B.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
C.扩大了参议院的权力 D.在政体选择上因人立法
9.西周时期,强调“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但却少见系统化的有关礼乐的成文条例;春秋战国各诸侯国纷纷变法,魏国李悝、秦国商鞅等先后出台一系列成文法令对各阶层的行为进行明确界定和规范。这些法令的出台
A.弱化了统治阶层的权力 B.体现了儒法合流的趋势
C.提高了平民参政的热情 D.削弱了世袭贵族的实力
10.在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期间,清政府通过官制改革等多种方式,使地方督抚权力逐渐有所削弱。不过,清政府虽然有将新军指挥权、调遣权收归军资府和军部,但事实上两部并未能对新军进行有效的指挥和调遣。这一状况反映了
A.中国军事管理与指挥的近代化 B.地方督抚呈现治理的多元化
C.清朝中央的权威得到极大加强 D.清廷中央与地方关系复杂性
11.德国的工业化方式截然不同于法国。……德国开始时发展速度很慢。但是,1871年以后,德国工业以巨人般步伐前进,使欧洲其他所有国家的经济,包括英国的经济,都落后了。促进德国工业进步的主要原因(  )
A.国家统一 B.对外战争 C.实行君主立宪 D.资产阶级掌权
12.下图反映了就业人口比重的变化。这一变化说明工业革命 (  )
A.造成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 B.使生产组织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C.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D.使社会产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13.“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马克思的这句名言显示,火车已成为那个时代的象征。“那个时代”是指(  )
A.农耕时代      B.蒸汽时代 C.电气时代 D.信息时代
14.马克思说:“通过这次革命,他们把权力保持在人民的手中,即用领导者的政权机构取代了先前统治国家的政权。”马克思肯定了巴黎公社的 (  )
A.无产阶级革命性质 B.暴力革命斗争方式 C.普选建立政权方式 D.新型政府运行机制
15.如图所评价的历史事件应是 (  )
局限性: (1)不彻底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剥夺性:农民可以购买土地,但是要交 大量赎金 (3)欺骗性:改革后,对农民的剥削加重
A.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B.俄国农奴制改革 C.明治维新 D.清末新政
16.《中央关于彻底平分土地问题给中央工委的复示》中指出:“土地会议应该采取彻底平分土地的方针,……要将地主富农两阶级多余的粮食、耕牛、农具、房屋及其他财富拿出来,适当地分配给农民中缺乏这一些东西的人们……上述现象可能出现于
A.解放战争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土地革命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17.1972年3月,日本《读卖新闻》晚报中登载了一则有关中日关系的笑话。“熊猫去美国/孩子:不来日本吗?/妈妈:佐藤(首相)靠不住,不行。”对这一笑话解读正确的是
A.中美已正式建立起外交关系 B.熊猫是中日邦交的关键
C.熊猫是中国对外关系的象征 D.日本民众反对佐藤政府
18.1958年7月26日苏联大使馆安东诺夫向国内报告说“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急剧增长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政策。这个政策在党研究制定和实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总路线过程中得到了反映。”对此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中苏关系恶化影响了苏联对中国的认识
B.苏联同志对中共的国内政策持赞同意见
C.1958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得益于政策正确
D.苏联该报告意在讽刺中国大跃进的失误
19.2018年5月12日,谈及40年前的“孤往一掷”严宏昌略显平静“在那个环境下,每个村都可能成为小岗村,我只是刚好站在了这个节点上。”他摁灭手里的烟带,又点上一支,“但这也是我这辈子最重要和最自豪的事。”下列送项与“我这辈子最重要和最自自豪的事“无关的是
A.“包产到户",农民有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B.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创建农业生产合作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克服了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弊端
20.奉行“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原则,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人口最多、地域最广、潜力巨大的跨区域多边综合性组织,为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促进共同发展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该组织是
A. B.
C. 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简答题(40分)。
21.(11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代进士科考试录取率极低,“岁取登第者三十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宋太祖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定制,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此外,废除了唐代的公荐制度,考试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殉私的新制度.时省试中多次落第者另立名册上报皇帝,特许他们可陪同参加殿试.考试及第后,考生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北方士人长于经学而短于诗赋,而南方士人则反之.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以便为变法培养和选拔人才。
——摘编自《略论宋代科举制的发展》等
材料二 康有为曾痛陈八股取士之祸.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通过光绪皇帝,废止八股文章.1901年,清廷宣布科举改制:头场,考中国政治、历史论5篇;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科技、艺术)策5道;第三场,考四书义、五经.四书、五经考试都不再用八股文程式.1905年清廷又宣布,从次年起,所有岁科考试、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原为科举而备的专项钱款均先后拔充兴办学堂之用.1895年以前,全国仅有新式学堂20所,1895一1898年又增19所,1905年达到8277所,以后每年增加10000多所。新式学堂学生从1904年近10万人,1909年高达近164万之众.他们立志“以制造新国民为起点,以组织新政府为终局”,“把过时的满清君主专制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摘编自《千年科举制的崩塌》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科举制在宋代的发展,分析出现这一发展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科举制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简析晚清科举制改革的影响。(6分)
22.(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1年伦敦举办第一届世界工业产品博览会。在博览会期间,最受参观者瞩目的展品是蒸汽机、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技术型产品。
材料二 1854-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中,三种类型商品所占份额图
材料三 为了纪念独立100周年,1876年美国在费城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博览会会址建立了一个火车站,并建有通往各地的有轨电车线,突出交通设施建设成果。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世博会,展出当时世界先进的科技产品。
材料四  下图为1992年西班牙世博会主题标志。此次博览会的主题为“发现的时代”。本次世博会有100多个国家参加,观众达6 000多万人次。
(1)材料一和材料三中,世博会展品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请你设想一下,1904年世界博览会能展出哪些当时世界先进的科技产品 (6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8分)
23.(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改革开放开启时,邓小平同志就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依法治国的要求更加迫切。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郑重提出,并把过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提法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极其鲜明地突出了法治的理念。1999年,全国人大修改宪法,明确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重大部署.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法治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推动。
——摘编自高尚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和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依法治国理念发展演变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依法治国理念发展演变的历史背景。(7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