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盛世之治·盛世之疆·盛世之危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清代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通过认识清代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核心概念
康乾盛世 奏折制度 军机处 文字狱 边疆管理
目 录
一、盛世之治·君权巅峰: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二、盛世之疆·边疆治理:疆域的奠定
三、盛世之危·落日余晖:统治危机的初显
奠定了统一多民族
封建国家的疆域基础
蒙古
西藏
东北地区
设伊犁将军
对外闭关锁国
康雍乾时期
的君主专制
统治
危机的初显
东南地区
1684
1757年
1689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政府在台湾设府
中俄
尼布楚条约
开始派遣驻藏大臣
击败准噶尔部
设立
军机处
1727年
1762年
鸦片战争前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内部统治危机
雍正帝
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四个一:
一个危机:嘉道危机
一个顶峰:君主专制顶峰
一种国策:闭关锁国
统一台湾,巩固东南边疆
雅克萨之战,巩固东北边疆
平定叛乱,巩固北部西北边疆
四个巩固:
直辖西藏,巩固西南边疆
时空坐标
一、盛世之治·君权巅峰: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一)康乾盛世
论疆域,比明朝扩大了一倍以上,且东西南朔,“四夷咸服”。
论财力,“内外度支,有盈无细,府库所贮,月羡岁增”,经济总量占居世界首位;
论人口,从1700年到1794年的不足百年时问里已不止翻了一番,达3.13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 ;
论文化,完成了包括《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在内的“御纂诸书”;
论城市,当时世界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共有10个,中国就占了6个。 ——上海社科院周武《论康乾盛世》
1、时间
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时,出现100多年的鼎盛局面。
2、表现
政局稳定,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人口众多;
注重文治,成就突出;四夷咸服,万国来朝。
万国来朝图
四库全书
《姑苏繁华图》
疆域辽阔
一、盛世之治·君权巅峰: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一)康乾盛世:乾纲独断
与明朝皇帝往往怠政不同,清朝皇帝基本上一直保持大权独揽、勤于政事的传统。并且大都具有较高的政治才能。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今天下大小事物,皆朕一身亲理”、“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康熙
“朕自朝自夕,凝坐殿室,披览各处奏章,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谕诸臣日不下数千百言”。
——雍正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 ——乾隆
3、特点:皇帝勤政,乾纲独断,大权独揽
一、盛世之治·君权巅峰: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一)康乾盛世
4、原因(了解)
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足瘸,不能拽载,仍加鞭策,以为尔即踣毙,必有更换者。惟从旁笑视,竟无一人怜恤,俾其更换休息者。 ——康熙
4:00 朝祭,早膳,读圣训
7:00-12:00 处理政务
12:00-15:00 听学者讲解经史
15:00-23:00 晚膳,处理政务
雍正的作息表
政局稳定;民族交融;轻徭薄赋;皇帝勤政;君主专制加强;农耕技术进步……
一、盛世之治·君权巅峰: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二)君主专制的加强(表现)
1、密折制度
内容
特点
作用
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
雍正奏折批示示意
迅速、机密
奏折匣
一、盛世之治·君权巅峰: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二)君主专制的加强
1、密折制度
内容
特点
作用
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
迅速、机密
①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
地获取信息;
②提高了决策效率;
③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使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均向皇帝集中
年羹尧颇不喜尔,尔须加意防范,勿露破绽,被伊指摘。 ——雍正帝给凉州镇总兵宋可的批示
通过奏折制度,清朝皇帝能够做到多渠道地了解下情,使不同等级、不同部门地官员进行复杂而秘密地互相监督,皇帝则从中充分施展权术,或进行“私人”教感情联络,或挑拨离间令臣下互相猜疑,对官僚地控制因而大为强化。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一、盛世之治·君权巅峰: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二)君主专制的加强
2、中枢秘书机构——军机处
原因
特点
影响
加强皇权的需要
机构简单,人员精干
根本
直接
处理西北军务
简
速
密
办事快捷
地处内廷,保密性强
养心殿
军机处
职能
性质
一、盛世之治·君权巅峰: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二)君主专制的加强
2、中枢秘书机构——军机处
原因
特点
影响
加强皇权的需要
机构简单,人员精干
根本
直接
处理西北军务
简
速
密
办事快捷
地处内廷,保密性强
职能
跪受笔录,承旨遵办
性质
中枢秘书机构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皇上曰可,臣亦曰可;皇上曰否,臣亦曰否。上有忧勤之圣,下无翼赞之贤,此其所以逊于唐、虞也。
——齐周华《名山藏副本》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 军机大臣年序表》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
一、盛世之治·君权巅峰: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二)君主专制的加强
3、大兴文字狱
目的
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影响
思想文化专制,阻碍科技进步
雍正八年,徐骏在奏章里将“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将其革职。后又有人揭发他的诗集中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等句,被认为是存心诽谤,照大不敬律,徐骏被判斩立决。
君主专制的演变 秦朝 三公九卿制 君主专制确立
汉朝 中外朝制 巩固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完善
宋朝 二府三司制 加强
元 一省二院制 发展
明清 废丞相,设内阁;清军机处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趋势:
影响:
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积极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消极 专制易滋生腐败,阻碍经济发展与思想文化、科技的进步。
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一、盛世之治·君权巅峰: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 )
A.君主的高度集权
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
C.南书房地位提高
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书房是皇权高度集中的产物和象征,地方官员敬畏皇权而敬畏南书房行走周兴岱,他才以此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A项正确;材料没有官员俸禄入不敷出的信息,排除B项;雍正设立军机处后,南书房地位下降,“嘉庆七年”与此不符,排除C项;“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是地方不是中央吏治混乱,排除D项。
A
二、盛世之疆·边疆治理:疆域的奠定
(一)边疆治理
东南地区 ——管辖台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和内地统一建制)
东北地区 ——雅克萨之战 背景:17C中叶,沙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
结果: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以法律形式明确领土主权。
西北地区——管辖蒙古和新疆 平定叛乱:平定准噶尔叛乱
加强管辖:蒙古设立盟、旗两级单位;1972年新疆设伊犁将军
西南 册封达赖和班禅;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治理;改土归流
中央 设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1、措施
2、特点
恩威并施,剿抚并用;
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二、盛世之疆·边疆治理:疆域的奠定
(二)疆域奠基
册封达赖、班禅
派驻藏大臣
伊犁将军
盟旗制度
总督—巡抚
北接西伯利亚
西跨葱岭
(今帕米尔高原)
东临太平洋
西北至巴尔喀什湖
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
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南至南海诸岛
二、盛世之疆·边疆治理:疆域的奠定
(三)意义
清朝在继承历代中央王朝边疆治理和民族、宗教政策的基础上,通过实施武力征伐、平定叛乱…等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制度,既巩固了边疆,又对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演进产生了重要影响。
——段红云《清代中国疆域的变迁及其对中国民族发展的影响》
如果没有康乾盛世期间的统一大业,中国就没有现在的版图,更就谈不上现在的统一;而且那时候不统一,中国将是一盘散沙,在近现代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后,势必分崩离析。后来列强入侵,中国各族人民都起来反抗侵略,应该说是康乾盛世奠定了这一根基。
——戴逸
推动了边疆开发,促进了边疆与内地经济文化联系。
推动了民族交融,促进了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版图。
2、清入关后,统治者将传统的“大一统”思想发展成为“华夷一体”的新“大一统”政治思想,通过大规模的改土归流,破除土司割据局面,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团结。这( )
A.加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B.奠定了现代中国疆域版图
C.推动了民族地区的快速发展 D.实现了各民族的一律平等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清入关后,采用了“华夷一体”的新“大一统”政治思想,并通过一些列措施,来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团结,这些做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奠定了现代中国疆域版图,排除B项;材料措施无法表明推动民族地区的快速发展,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实现了各民族的一律平等,排除D项。
A
(一)时期
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经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19世纪前期,嘉庆、道光皇帝在位时,衰象更为明显。
三、盛世之危·落日余晖:统治危机的初显
(二)表现
1、内部危机:社会矛盾激化。
①人地矛盾:清朝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年份 《清实录》人口数 年份 《清实录》人口数
康熙三十九年 (1700年) 2010万 嘉庆二十五年 (1820年) 3.5亿
乾隆六年 (1741年) 1.4亿 道光二十年 (1840年) 4.1亿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3亿 咸丰元年 (1851年) 4.3亿
年度 人口数 人均田数(亩)
顺治12年 1403万 27.63
康熙50年 2462万 28.15
雍正12年 2736万 32.54
乾隆18年 10275万 6.89
乾隆31年 20809万 3.56
三、盛世之危·落日余晖:统治危机的初显
知识拓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废除人头税,客观上是对最底层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予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将中国实行的两千年的人头税废除,而并入土地税。
一条鞭法
(明朝后期)
规定农民不再为官府服役,改交役银。根据每户人丁、土地两项标准算出役银的具体数目,与该户的田赋合并,折银征收。
摊丁入亩(清朝)
首先将役银中按人丁摊派的部分“丁银”加以固定。
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帝宣布“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雍正帝即位后,进一步将这笔数额固定的丁银完全分摊到田赋当中
三、盛世之危·落日余晖:统治危机的初显
(二)表现
①人地矛盾:清朝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②阶级矛盾:政治腐败,贫富矛盾积累,农民起义频发。
庸庵全集》记录和珅被查抄的部分家产有:房屋3000间,田地8000顷,银铺42处,当铺75处,赤金60000两,大金元宝100个(1000两一个),小银元宝56600个(100两一个),银锭900万个,洋钱58000元,一米以上的珊瑚树11支……和珅贪贿财物合人民币约1620—1800亿元之间。
1、内部危机:社会矛盾激化。
三、盛世之危·落日余晖:统治危机的初显
(二)表现
①西方: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2、外部危机:中西差距扩大。
②清朝:实行闭关自守政策,严格限制外商在华活动,严厉禁止民间出海贸易。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变化,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巾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二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任从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欲求上岸交易,天朝法制森严,各处守土文武恪遵功令,尔国船只彼……定当立时驱逐出洋……
——《清高宗实录》
探究:明清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一)特点
1、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都体现了继承性,而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发展。
2、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宰相制度的废除、特务机构的设置、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施行等方面。
3、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发展到顶峰,封建制度由盛转衰。
(二)影响
1、积极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能够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民族交融、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探究:明清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二)影响
2、消极
经济: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政治上:皇帝专断独裁,在决策上易出现失误;强化了对人民的控制,政治风气日益僵化腐败。
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专制,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文化进步和民主思想的发展。
中西差距扩大:落日余晖·盛世悲歌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44年,清朝建立
西方
中国
1689颁布
《权利法案》
1689《尼布楚条约》
1729设军机处
1757
一口通商
1765英国工业革命
1776《独立宣言》
1789《人权宣言》
17C、18C
启蒙运动
1793
马戛尔尼访华
1840鸦片战争
制度: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
经济: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科学: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思想:启蒙运动、理性主义、思想解放
对外:殖民扩张
政治:腐败的封建专制统治
经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科技:逐渐落后(李约瑟难题)
思想:八股取士,文化专制
对外政策:闭关锁国
1796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盛世之治·君权巅峰: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康乾盛世
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堂小结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重难点突破
盛世之危·落日余晖:
统治危机的初显
盛世之疆·边疆治理:
疆域的奠定
外部危机:
中西差距扩大
边疆治理措施
密折制度
中枢秘书机构:军机处
大兴文字狱
疆域奠基
人地矛盾
阶级矛盾
内部危机:
社会矛盾尖锐
谢
谢
聆
听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