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二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件(共1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二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件(共1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02 15:45: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2张PPT)
交流范围有限,交流物种较少。
结合教材课前导言,概括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特点。
“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8页。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新航路开辟以前,食物物种交流主要在彼此邻近的地区和各大洲内部进行,也有一些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公元前6000年左右,西亚的小麦、大麦等进入了欧洲。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也从亚洲传到罗马。
相对孤立
连成整体
课标要求: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纲要下: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多元特征;
学习聚焦:受地理和历史条件影响,古代文明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1.物种: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南瓜等;
2.时间与路径: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由西班牙和葡萄牙人从美洲带到欧洲,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概况(代表性物种、时间与路径)
(二)表现
类型 物种 传入欧洲 传入中国
粮食作物 玉米
马铃薯
甘薯 庭院种植→推广南欧 →传遍欧洲
16世纪中叶起 17世纪
供观赏 主粮和饲料 仅次于小麦
的粮食作物
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时间、途径: 明朝时传入(三路并进)
种植分布:丘陵山地→平原地区
清朝前期,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多种途径、
逐渐扩展
现今世界的植物食品中,约有三分之一的品种源自美洲
材料一 番薯种出海外吕宋(今菲律宾)。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通 莳,栽种),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土地坚硬不肥沃)之地遍形栽播。
——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材料二 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今 越南)者,公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未几伺间遁归。……壬午夏,乃抵家焉。……初,公至自安南也,以薯非等闲物,栽植花坞,冤白日(泛指时光),实已蕃滋,掘啖益美,念来自酋,因名“番薯”云。
——《凤冈陈氏族谱》(东莞人)
【学思之窗】p9
依据上述材料,谈谈甘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陈益从越南引种番薯到广东东莞
明朝万历年间,甘薯在亚洲通过海外贸易传入中国。
陈振龙从菲律宾引种番薯到福建
P8 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
类型 物种 传入欧洲 传入中国
粮食作物 玉米
马铃薯
甘薯 蔬菜作物 番茄
辣椒
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观赏→食用栽培→农艺家改良品质
①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
②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明万历年间引入,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清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种植
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传播途径: 明朝时传入(三路并进)
丘陵山地→平原地区
清朝前期,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
庭院种植→推广南欧 →传遍欧洲
16世纪中叶起 17世纪
供观赏 主粮和饲料 仅次于小麦
的粮食作物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二)表现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类别 物种
农作物 粮食类
水果类
蔬菜类
经济类
禽畜
小麦、大麦、水稻
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黄瓜、甜瓜、豌豆
甘蔗等
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
双向交流、互补
小麦:仅供富人→迅速推广
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鸡、牛、驴、马、猪、羊等
水稻:西班牙人带入,18世纪中期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非洲:玉米使干旱的非洲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中国:玉米、甘薯丰富了粮食种类,扩大了种植面积。
欧洲:马铃薯提高了抗饥荒能力,加速了人口增长。
1.提高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2.改变饮食习惯。(课本插图)
①改变了当地的饮食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
②(用作饲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没有玉米,就必须休耕:休耕,众人就饥饿不足。任何乡间居民若有此作物可以仰赖,可以为小麦季做准备,同时还可以让他们的牲口肥壮,就等于拥有一大宝物。 ——《哥伦布大交换》
3.推动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北美:水稻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中国:玉米等外来高产农作物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粮食投入市场出售,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一)积极影响
(二)消极影响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美洲
4.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马牛羊繁殖数量远超土地承载能力;
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地表植被遭到破坏。
过度垦荒造田,也导致水土流失。
中国明清
思考: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有何特点?
提示:内容、范围、时间、交流、结果等角度
欧洲(殖民者)具有主导性; 范围具有全球性;
交流具有双向互补性;内容具有丰富性;
结果具有双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
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
美洲物种的外传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蔬菜作物(番茄、辣椒)
农作物(粮食、水果、蔬菜等)
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禽畜(鸡、牛、驴、马、猪、羊)
提高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推动当地经济贸易的发展
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概况、特点、影响)
积极
消极
小结
凡是名称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为两汉两晋时由西北引入;凡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北朝后由海外引入;冠以“番”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
——农史学家石声汉
新航路开辟后的
食物物种交流
哥伦布
大交换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二)物种交换
1、原因:
2、表现:
人口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
知识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7课
欧亚→ 美洲(选必二第2课第2子目) 美洲 → 世界(选必二第2课第1子目)
植物
动物 ——
病原体 农作物:小麦、燕麦、大麦、 裸麦等
水果:橄榄、葡萄等
马、牛、猪、羊、鸡等
特产: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等
各种疾病和传染病病菌
(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梅毒等)
(二)物种交换
3.影响:
(1)积极:
丰富食物结构、增加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促进经济开发、促进文明交流与融合
(2)消极:
各种疾病的传播,造成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欧洲人在美洲迅速建立起殖民统治。
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补充阅读:纲要下 历史纵横 “玉米和甘薯传入中国”
高产作物传入中国的影响?
玉米和甘薯的传入,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对明清时期中国人口的增长和贫瘠地区的开发产生了直接影响。
丰富了农产品结构,促进农产品商品化,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