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下册6.2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同步测试(A)(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1·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A港口的名称是( )
A.大连
B.秦皇岛
C.天津
D.烟台
2.A港口所在的海域是( )
A.渤海
B.黄海
C.东海
D.南海
3.(2018·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东北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
A.汉族 B.满族 C.蒙古族 D.朝鲜族
4.(2018·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关于图中②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简称吉,行政中心是哈尔滨 B.东部有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
C.该省与哈萨克斯坦隔江相望 D.该省处于我国的第二级阶梯
5.(2019·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黑龙江省原是我国最大甜菜糖产地.自1997年制糖开始,新疆甜菜糖产量连续数年居全国首位.与黑龙江省相比,新疆甜菜糖生产的最明显优势是( )
A.甜菜产地离糖厂近 B.耕地及后备资源面积大
C.甜菜含糖率高 D.离甜菜糖消费市场近
6.(2019·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从哈尔滨到浙江长兴的铁路线陆上段已经建成,只待烟大铁路轮渡建成投入使用,贯穿南北的沿海铁路即可全线畅通.回答哈尔滨市内“海鲜酒楼”越来越多,这主要得益于( )
①交通运输技术进步
②市场需求增大
③冷冻保鲜技术的提高
④拥有商品经济发达的广阔腹地
⑤提高居民生活水平需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③④⑤
7.(2019·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下列铁路线中,连接东北地区三个省级行政中心的是( )
A.滨洲线 B.哈大线 C.滨绥线 D.沈大线
8.(2019·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以下四句话,可以用于描述三江平原的是 ( )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B.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C.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D.黄天厚土大河长,沟壑纵横风雨狂
9.(2018·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关于我国东北地区地表结构的描述,最为准确的是( )
A.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B.黄土遍地,沟壑纵横
C.支离破碎,水乡处处 D.呈半环状的三带
10.(2018·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东北地区是我国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集中在
A.沿海地区 B.自然资源丰富地区 C.沿边地区 D.交通干线沿线地区
11.(2017·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哈大线、滨洲线、滨绥线的交点是( )
A.哈尔滨 B.大连 C.满洲里 D.绥芬河
12.(2021·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图中A所在地区主要农作物及其作物熟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春小麦、玉米、大豆 一年一熟
B.水稻、油菜、棉花 一年两熟
C.冬小麦、水稻、花生 两年三熟
D.谷子、油菜、甜菜 一年一熟
13.(2018·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目前国家决定停止在三江平原开垦荒地,同时建立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是( )
A.天然林 B.水源林 C.湿地 D.草场
14.(2015·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下列能说明东北地区城市分布特点的是( )
A.沿河流分布 B.沿海分布
C.沿铁路分布 D.沿山脉分布
15.(2018·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黑龙江省的地表结构特点是( )
A.山环水绕、平原居中 B.三山夹两盆
C.中高、周低 D.地表坦荡
二、解答题
16.(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闯关东”和“走西口”是中国历史上的两次人口大迁移。读“中国两次人口迁移部分路径图”,结合所给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闯关东”是指19世纪,中原地区的人口增长到饱和状态,山东、直隶(今河北)两省的人地矛盾尖锐,恰逢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江浙地区已经没有多余的土地;而当时东北地区地广人稀,于是大批灾民涌入东北,时人称之为“闯关东”。这意味着中原的农耕文化已经大规模地向东北游牧文化发展。
材料二“走西口”是指在明清时代,因地狭人稠加上天灾频临,不少人背井离乡;而长城之外地广人稀,当地人出于各种需要,主动招募内地人垦种,恰逢清朝政府逐渐放宽移民政策,鼓励放垦蒙地,因此大批山西、陕西等地民众前往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草原垦荒、经商。“走西口”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长城内外的繁荣和发展。
(1)“闯关东”是指山东、直隶两省的人口迁入_________(地形区)的过程;相比江浙地区,迁入地人口密度_________,灾民迁至此地后可开发的土地较多。
(2)阅读资料分析,造成山东省居民“闯关东”的气象灾害可能是_________。
(3)读图可知,“走西口”是指中国山西、陕西等地的居民向_________(四大地理区域)地区迁移,或途经该区域进入今a_________国的人口迁移过程;在迁移过程中,居民跨越了中国种植业与畜牧业的分界线,该线也是中国_________mm年等降水量线。
(4)下列对两次人口迁移的理解,不正确的是_________(填选项)。
A.“闯关东”为东北带来了劳动力,为其工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B.“走西口”加强了长城内外人民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
C.自然环境对人口规模、迁移有深刻的影响
D.国家政策不会对人口的迁移产生导向作用
17.(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结合我国部分地区1月份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区域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是_______。甲地地形是______,平均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______(高、低)。
(2)乙地是______(河流)和______(河流)主航道的交汇处,是我国领土的最东端。丙所在省区的省会城市是________,该省东部是我国______(少数民族)的聚居区。
(3)甲山脉是我国_______毫米年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西侧的丁地是广阔坦荡的______(地形区),东侧是我国面积最大的______平原,主要由______江、嫩江和_______河冲积而成。
18.(2015·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玲玲和贝贝沿京哈线去东北地区考察,玲玲考察当地民族风情,贝贝考察当地的城市分布。
(1)玲玲在考察过程中找到几件当地的民族服饰,请将它们与民族名称连接起来。
(2)玲玲发现这些民族服饰的共同点是都能 ,是为了抵御当地的 天气。
(3)贝贝在东北地区经过的省会城市有哪几个
(4)贝贝发现东北的大城市和工矿业大多沿铁路分布,试帮他分析原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下册6.2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同步测试(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21·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A港口的名称是( )
A.大连
B.秦皇岛
C.天津
D.烟台
2.A港口所在的海域是( )
A.渤海
B.黄海
C.东海
D.南海
【答案】1.A 2.B
【解析】1.从图中可知,该港口在辽宁,是大连港;故选:A。
2.我国主要海域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从图中可知,A港口所在的海域是黄海;故选:B。
3.(2018·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东北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
A.汉族 B.满族 C.蒙古族 D.朝鲜族
【答案】B
【详解】东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区之一,主要少数民族有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满族在东北地区分布较广,是东北地区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
4.(2018·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关于图中②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简称吉,行政中心是哈尔滨 B.东部有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
C.该省与哈萨克斯坦隔江相望 D.该省处于我国的第二级阶梯
【答案】B
【详解】图中②省是黑龙江省,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行政中心是哈尔滨,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其地表结构呈山环水绕、平原居中的特点,东部有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故选B.
5.(2019·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黑龙江省原是我国最大甜菜糖产地.自1997年制糖开始,新疆甜菜糖产量连续数年居全国首位.与黑龙江省相比,新疆甜菜糖生产的最明显优势是( )
A.甜菜产地离糖厂近 B.耕地及后备资源面积大
C.甜菜含糖率高 D.离甜菜糖消费市场近
【答案】C
【详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甜菜含糖率高,当地干旱气候密切相关,即,日照时数多;太阳辐射强;热量丰富;气温昼夜相差大;故C正确.
6.(2019·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从哈尔滨到浙江长兴的铁路线陆上段已经建成,只待烟大铁路轮渡建成投入使用,贯穿南北的沿海铁路即可全线畅通.回答哈尔滨市内“海鲜酒楼”越来越多,这主要得益于( )
①交通运输技术进步
②市场需求增大
③冷冻保鲜技术的提高
④拥有商品经济发达的广阔腹地
⑤提高居民生活水平需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③④⑤
【答案】A
【详解】.海鲜是沿海地区的特产,且保质期较短,而能快速的在哈尔滨销售,反映了交通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也是市场需求增大的体现,故选A。
7.(2019·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下列铁路线中,连接东北地区三个省级行政中心的是( )
A.滨洲线 B.哈大线 C.滨绥线 D.沈大线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的知识可知,连接东北地区三个省级行政中心的是哈大线;滨绥线、滨洲线连接黑龙江省的行政中心哈尔滨;沈大线连接辽宁省级行政中心沈阳;故答案选B。
8.(2019·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以下四句话,可以用于描述三江平原的是 ( )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B.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C.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D.黄天厚土大河长,沟壑纵横风雨狂
【答案】C
【详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指的是南方地区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指的是以畜牧业为主的内蒙古高原东部;“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指的是北方地区的三江平原,由于这里纬度高,冬季气温低,积雪时间长;“黄天厚土大河长,沟壑纵横风雨狂”指的是黄土高原地区,故选C.
9.(2018·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关于我国东北地区地表结构的描述,最为准确的是( )
A.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B.黄土遍地,沟壑纵横
C.支离破碎,水乡处处 D.呈半环状的三带
【答案】D
【详解】东北地区的地形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地表结构大致呈半环状的三带:外围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中间是山地和丘陵,内部则是广阔的平原.依据题意.故选D.
10.(2018·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东北地区是我国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集中在
A.沿海地区 B.自然资源丰富地区 C.沿边地区 D.交通干线沿线地区
【答案】D
【详解】东北地区人口分布不均匀.中部和南部平原地区人口多,工业和交通运输发达的地区人口多,其中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人口较为稠密.东北地区是中国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主要集中在交通干线沿线地区,特别是哈大线(哈尔滨-大连)、滨洲线(哈尔滨-满洲里)、滨绥线(哈尔滨-绥芬河)沿线地区;故选D。
11.(2017·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哈大线、滨洲线、滨绥线的交点是( )
A.哈尔滨 B.大连 C.满洲里 D.绥芬河
【答案】A
【详解】依据我国东北地区主要交通枢纽的分布情况可知,哈大线从哈尔滨到大连,滨洲线从哈尔滨到满洲里,滨绥线从哈尔滨到绥芬河,因此哈大线、滨洲线、滨绥线的交点是哈尔滨。故根据题意选A。
12.(2021·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图中A所在地区主要农作物及其作物熟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春小麦、玉米、大豆 一年一熟
B.水稻、油菜、棉花 一年两熟
C.冬小麦、水稻、花生 两年三熟
D.谷子、油菜、甜菜 一年一熟
【答案】A
【详解】北方地区的年降水量大致在400~800毫米之间,这就决定了区内农业以旱作为主.因气候关系,长城以北一般只能一年一熟,主要农作物有春小麦、玉米、高粱、大豆、马铃薯、甜菜等.长城以南则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冬小麦能够越冬,还可以连种玉米、棉花、荞麦、甘薯、谷子等农作物,故选A。
13.(2018·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目前国家决定停止在三江平原开垦荒地,同时建立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是( )
A.天然林 B.水源林 C.湿地 D.草场
【答案】C
【详解】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停止黑土地开荒,建立三江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保护三江平原的湿地.故选C.
14.(2015·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下列能说明东北地区城市分布特点的是( )
A.沿河流分布 B.沿海分布
C.沿铁路分布 D.沿山脉分布
【答案】C
【详解】东北的铁路运输发达,大多数城市和工矿业中心沿铁路分布。故选C。
15.(2018·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黑龙江省的地表结构特点是( )
A.山环水绕、平原居中 B.三山夹两盆
C.中高、周低 D.地表坦荡
【答案】A
【详解】由吉林省北行,就进入黑龙江省.黑龙江省南与吉林省山水相连,其地表结构呈山环水绕、平原居中的特点,大兴安岭山地是我国著名的林区和木材生产基地,松嫩平原是具有全国意义的粮食、大豆、甜菜生产基地。故选A。
二、解答题
16.(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闯关东”和“走西口”是中国历史上的两次人口大迁移。读“中国两次人口迁移部分路径图”,结合所给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闯关东”是指19世纪,中原地区的人口增长到饱和状态,山东、直隶(今河北)两省的人地矛盾尖锐,恰逢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江浙地区已经没有多余的土地;而当时东北地区地广人稀,于是大批灾民涌入东北,时人称之为“闯关东”。这意味着中原的农耕文化已经大规模地向东北游牧文化发展。
材料二“走西口”是指在明清时代,因地狭人稠加上天灾频临,不少人背井离乡;而长城之外地广人稀,当地人出于各种需要,主动招募内地人垦种,恰逢清朝政府逐渐放宽移民政策,鼓励放垦蒙地,因此大批山西、陕西等地民众前往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草原垦荒、经商。“走西口”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长城内外的繁荣和发展。
(1)“闯关东”是指山东、直隶两省的人口迁入_________(地形区)的过程;相比江浙地区,迁入地人口密度_________,灾民迁至此地后可开发的土地较多。
(2)阅读资料分析,造成山东省居民“闯关东”的气象灾害可能是_________。
(3)读图可知,“走西口”是指中国山西、陕西等地的居民向_________(四大地理区域)地区迁移,或途经该区域进入今a_________国的人口迁移过程;在迁移过程中,居民跨越了中国种植业与畜牧业的分界线,该线也是中国_________mm年等降水量线。
(4)下列对两次人口迁移的理解,不正确的是_________(填选项)。
A.“闯关东”为东北带来了劳动力,为其工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B.“走西口”加强了长城内外人民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
C.自然环境对人口规模、迁移有深刻的影响
D.国家政策不会对人口的迁移产生导向作用
【答案】(1) 东北平原 小
(2)水灾、旱灾
(3) 西北 蒙古 400
(4)D
【分析】 (1)“闯关东”是指山东、直隶两省的人口主要迁入我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的过程,相比江浙地区,迁入地由于纬度高、气温低,人口密度小,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地方,迁入后可开发的耕地多。
(2)由材料可知,造成山东居民“闯关东”的气象灾害是干旱和洪涝,山东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位于黄河下游,受降水不稳定的影响,经常遭受旱涝灾害。
(3)“走西口”是指中国山西、陕西等地的居民向西北地区迁移,或途经该区域进入a表示的蒙古境内的人口迁移过程;在迁移过程中,居民跨越了中国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分界线,也就是我国400毫米等降水量线,该线以东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是种植区,以西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是畜牧区。
(4)“闯关东”为东北带来了劳动力,为其工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故A正确,不合题意。 “走西口”加强了长城内外人民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故B正确,不合题意。自然环境对人口规模、迁移有深刻的影响,故C正确,不合题意。国家政策也会对人口的迁移产生导向作用,如政府的鼓励政策或是开发某个地区都有导向作用,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17.(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结合我国部分地区1月份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区域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是_______。甲地地形是______,平均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______(高、低)。
(2)乙地是______(河流)和______(河流)主航道的交汇处,是我国领土的最东端。丙所在省区的省会城市是________,该省东部是我国______(少数民族)的聚居区。
(3)甲山脉是我国_______毫米年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西侧的丁地是广阔坦荡的______(地形区),东侧是我国面积最大的______平原,主要由______江、嫩江和_______河冲积而成。
【答案】 自南向北逐渐降低 山地 低 黑龙江 乌苏里江 长春市 朝鲜族 400 内蒙古高原 东北 松花 辽
【详解】(1)图示区域为我国东北地区,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气温的分布规律是自南向北逐渐降低,从-8℃,降至-28℃。甲地是东北地区西部的大兴安岭,故地形为山地,由于海拔高,气温低,因此平均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
(2)乙地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交汇处,是我国领土的最东端。从图中可以看出丙是吉林省,其省会城市是长春。该省东部与朝鲜接壤,故东部有大量的朝鲜族聚居。
(3)甲山脉是大兴安岭,是我国400mm年降水量经过的地方,400mm等降水量大致是沿着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脉一线,大兴安岭西侧是广阔坦荡的内蒙古高原,东侧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东北平原,东北平原主要是由松花江、嫩江和辽河冲击而成。
18.(2015·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玲玲和贝贝沿京哈线去东北地区考察,玲玲考察当地民族风情,贝贝考察当地的城市分布。
(1)玲玲在考察过程中找到几件当地的民族服饰,请将它们与民族名称连接起来。
(2)玲玲发现这些民族服饰的共同点是都能 ,是为了抵御当地的 天气。
(3)贝贝在东北地区经过的省会城市有哪几个
(4)贝贝发现东北的大城市和工矿业大多沿铁路分布,试帮他分析原因。
【答案】(1)略。
(2)保暖 严寒
(3)沈阳、长春、哈尔滨。
(4)东北地区的运输以铁路为主,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城市的发展。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图能力。各民族的民族服饰既能反映民族风情,又能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东北地区冬季多严寒天气,民族服饰都能体现出保暖的特征。京哈铁路连接了东北地区的三个省会城市。东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货物运输量大,所以大城市和工矿业大多分布在铁路沿线,铁路的建设又推进了城市和经济的发展。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