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月考
语文试题
说明:
1.本试卷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请将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杜风格,论者纷纭,而以严羽的两句话最为中肯:“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沧浪诗话·诗评》)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格的形成,取决于李杜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具体则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上。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切,但从意象的虚实上看,的确可以看出李杜风格的不同。
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用一些表面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拼接成具有浓烈艺术效果的图画。《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李白的夸张是最大胆的,像“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杜甫虽然也有夸张的手法,但总的看来却是偏于写实的,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给人以逼真之感。他的一些记游诗,如《铁堂峡》《盐井》《泥工山》等简直是一幅幅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图画,可补地理记载之不足。
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细微波澜。杜甫写诗往往从实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局的问题上。杜甫曾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夸赞画家王宰,说他能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杜甫自己的诗也是如此。杜甫有些诗是从身边琐事中引出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还有些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细节穿插起来。《春望》中,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处着眼,何等悲壮!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改从小处落笔,又是何等细腻!又如《北征》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整个国家的变化。在纵论国家大事之中,插入一段关于儿女衣着的细节描写,用这个真实的细节反映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
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写安史之乱的古体诗,但虚实的处理不同。《古风》大半是写游仙,最后四句才写到安史之乱,也似乎不甚着力。但它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深刻的,诗人的忧虑和悲愤也流露在字里行间。《悲陈陶》则围绕着陈陶战役,官军、安史军和长安人民三个方面都写到了,犹如用诗写成的通讯报道,真实而深挚,是典型的沉郁之作。
李白写诗往往在虚处用力,虚中见实。杜甫写诗则在实处用力,实中有虚。在虚处用力,妙在烘托。虚写好了,实可以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不粘不滞,显得飘逸。在实处用力,妙在刻画,在深入的刻画之中见出气魄,意象不浮不泛,显得沉郁。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材料二:
意象可分为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自然意象以自然景物为象,包括日月山川、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风雨阴晴等。社会意象以社会现象为象,包括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人物和人类生活景象,以及作为人类社会生活曲折反映的神仙鬼怪的景象等。诗歌中的意象是使用语言来表现的。这种语言不同于一般性的语言,可称之为意象性的语言。意象性语言是一种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象征性、拟喻性的语言。诗歌中,明月、江水、青松、翠竹、晚照、晴空、来鸿、去燕、宿鸟、鸣虫、三尺剑、六钧弓、清暑殿、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菱烟雨溪边晚钓之翁等,都是意象性的语言,也可说是意象。在这里,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意象是语言的内涵。
诗人写诗,常运用意象性的语言,构建某种意境,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凫雁满回塘”等都是意象,尤其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把六种形象性的词语(鸡声、茅店、月、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并列在一起,这些词语描述的形象,已不再只是事物的客观物象,而是融入了作者凄凉悲怆体验的意象了。诗人正是利用这些意象的组合,构成一种“道路辛苦、羁旅愁思”的意境。
(摘编自张得良《诗得意象自生光——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浅谈》)
1. 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的一些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记游诗,可以作为地理研究的辅助资料。
B. 李白诗飘逸,杜甫诗沉郁,不同的诗歌风格是由二人不同的思想和性格决定的。
C. 意象包括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人物是社会意象的一部分。
D. 诗人写诗运用意象性的语言构建某种意境,其目的是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意象虚实的处理上《古风(其十九)》和《悲陈陶》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B. 诗歌中的意象性语言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象征性、拟喻性等特点。
C.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把六种意象并列在一起,构成了一种凄凉悲怆的意境。
D. 严羽认为,在意象的运用上,李白诗万景皆虚,杜甫诗万景皆实,说法准确恰当。
3. 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通过江水、枫叶、荻花等意象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意境,表达诗人的离愁别绪。
B.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把急风、高天、猿鸣、清渚、白沙、飞鸟六种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了肃杀凄凉的意境,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C.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厌恶。
D.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塑造了周瑜这一人物意象,表现其儒雅风流气度,表达了词人对周瑜的景仰之情。
4. 请结合材料一内容,简要概括李杜诗歌在意象运用上有哪些不同。
5.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人的火树银花
胡天翔
掂起墙根的帆布提包,刘小海刚走三步,裤兜里的手机响了。将提包放到地上,刘小海摸出手机,食指滑一下屏,贴近耳朵,听到一个女子的声音。女子说的是普通话,吐字清晰,语音轻柔,刘小海听来却似五雷轰顶。挂了电话,刘小海愣愣地站一会儿,慢慢走到床边,一屁股蹲了下去。床被压得“吱呀”一声。
腊月二十九,武汉封城了。刘小海没想到疫情如此严重!
老家回不去了,就在武汉过年吧。中午,刘小海煮了一桶方便面。午觉醒来,在手机上刷了一会儿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刘小海急忙去药店买口罩。药店结账的人排着长队,有人买三袋板蓝根颗粒,有人买四盒双黄连口服液,有人买五瓶医用酒精,不管有用没用,大家手里都提着药品。口罩已涨价了,十个装的两包口罩花了三十元。出门戴上口罩,刘小海赶到超市。超市的人更多,刘小海割了六斤肉,提着一袋小米、半兜土豆,两捆葱和蒜苗,排队八分钟才结了账。
回到出租屋,刘小海先给儿子打电话。刘小海严厉地教导儿子,要戴口罩,要少出门,儿子“嗯嗯”地应着,听起来并不上心。每次和儿子联系,刘小海鼻子都会发酸。儿子没读完高中就出来打工了,父子俩憋着劲,想着干三四年就可以盖两层小楼,但一场车祸让爷俩梦想落空了。前年夏天,骑自行车的刘小海和一辆电动车撞上了。刘小海尾椎骨粉碎性骨折,对方伤得也不轻,双方各负其责。刘小海出院了,攒的钱也花完了。打了十三年的工,单亲爸爸刘小海没给儿子盖起两层小楼。
嘱咐过儿子,刘小海又联系老家的大哥。父亲去世五年了,八十岁的母亲和大哥一起生活。大哥说村里已经广播了,劝人不要走亲戚。大哥还告诉刘小海,刘小海因病致贫,乡里把他纳入贫困户,还帮他盖了三间新房,三间堂屋就快上楼板了……
除夕夜里,想起每年父子的春节一聚,想起大哥说的三间快成的新房,刘小海辗转反侧,最后干脆起身浏览新闻。武汉封城的悲壮,国家战胜疫情的决心,医生和护士的逆行,让刘小海心潮澎湃。看到建设火神山医院的新闻,刘小海心里一动:“建筑工地上需要很多焊工,能帮就帮,咱也去出一份力吧。”
奇了怪了,下了决心,刘小海很快入睡了。
大年初一,刘小海早早就起床了。吃过饭,刘小海将剩下的肉和蔬菜给了房东大哥,他要去火神山医院当志愿者。
到了工程部,刘小海说:“俺是一名电焊工,来支援火神山医院建设的。”
大年初二,数百台挖掘机在平垫土地,成千名工人在卸载建材。忙了一上午,刘小海边吃着盒饭边看护施工定位旗。一个女子拿着手机朝他走过来。“录小视频,宣传火神山医院建设的吧。”刘小海心想。
“师傅,你们很辛苦吧?”
“不辛苦,还可以。”
“师傅,您是河南人?”
“是的,俺在武汉打工,封城了,回不去,就来这儿当志愿者了。”
“谢谢,谢谢您!”
刘小海没想到自己在网上火了。很多人转载他的视频,上百万人为他这个河南人点赞。晚上下班,刘小海正看自己视频呢,儿子给他打来了电话。
“爹,俺看到你的视频了,很多人夸你呢。”
儿子是在为自己骄傲呢!刘小海却在电话里叮嘱儿子不要给奶奶说。刘小海不想让母亲担忧。
“中,你要照顾好自己啊。”儿子爽快地答应了。
第二天,老家的很多媒体也希望通过视频连线采访刘小海。刘小海就在工作间隙接通视频,给他们介绍工地的情况。有个记者问刘小海想对母亲说点什么。刘小海哽咽了。刘小海说希望娘好好的,疫情结束就回家好好陪陪她。
刘小海希望母亲看不到视频。
夜晚,工地上的灯亮起来。上千个工人还在不知疲倦地忙碌着。刘小海扛着焊机来到工作点,刚把焊机电线连好,大哥打来了视频通话。
“小海,俺都看到你的视频了,都说你给咱村人长脸哩。”大哥笑着说。“哥,你别给咱娘说啊,她该担心哩。”刘小海说。
“小海,娘也知道了,娘让俺给你打电话,娘要给你说话哩。”大哥把手机递给躺在椅子上的娘。
“海儿啊,娘好好的,你别担心娘,你要好好干活。”刘小海看到了娘的白发。
“海儿啊,你做得对,大家都该出一份力呢。”娘继续说。
“海儿啊,照顾好自己,娘——娘等着你回家。”娘流泪了。
“娘——”刘小海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他哭了。
挂了电话,刘小海戴上口罩。左手拿着面罩,右手的焊钳稳稳地夹起焊条,一下二下地触碰着眼前的钢管,瞬间流溢的焊花四处飞散,就像盛开的火树银花。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生动形象地绘了刘小海知道不能回家时的震惊,凸显出了疫情的严重性。
B. 刘小海主动给儿子和大哥打电话的相关情节,反映了刘小海一家的生活愿望和困境以及国家扶贫政策惠及他家给予刘小海的希望。
C. 因为浏览新闻时为武汉封城的悲壮、国家战胜疫情的决心、医生和护士的逆行所感动,刘小海决心到火神山工地当电焊工,不再畏惧疫情。
D. 因为小视频,刘小海的家人和村民们都为他自豪。家人的视频电话说出了家人对他的支持和担心。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从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入手,绘了刘小海的震惊,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小说运用排比手法写大家买药品的场面,表现了人们面对突发疫情的不安和慌张,突出了疫情的严重,烘托了紧张气氛。
C. 小说写刘小海联系大哥的那通电话,既交待了刘小海的家庭状况,也推动了后文情节的发展。
D. 小说从刘小海得知武汉封城落笔,中间插叙他和儿子外出打工的艰辛及家庭境况,最后写他到火神山医院当志愿者,表现了非常时期中国普通老百姓朴实的家国情怀,以小见大,彰显主题。
8. 请赏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9. 结合文本,分析刘小海在疫情中的选择所体现出的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泽在襄阳,闻黄潜善复倡和议,上疏曰:“臣虽驽怯,当躬冒矢石,为诸将先,得捐躯报国恩足矣。”帝览其言而壮之。及开封尹阙,李纲言:“绥复旧都,非泽不可。”乃以为东京留守,知开封府。时敌骑留屯河上,金鼓之声日夕相闻。而京城楼橹尽废,兵民杂居,盗贼纵横,人情汹汹。泽威望素著,既至,首诛舍贼者数人,下令曰:“为盗者,赃无轻重,悉从军法。”由是盗贼屏息。因抚循军民,修治楼橹,屡出师以挫敌。
十二月,宗泽闻金人将谋侵汴,遣刘衍趋滑州,刘达趋郑州,以分其势。二年春正月,金兀术自郑抵白沙,去汴京密迩,都人震恐。僚属入问计,宗泽曰:“何事张皇?刘衍等在外,必能御敌。”乃选精锐数千使绕出敌后伏其归路金人方与衍战伏兵起前后夹击之金人果败刘衍还,金人复入滑,泽部将张撝往救之。撝至滑,众寡不敌,或请少避之,撝曰:“避而偷生,何面目见宗公!”力战而死。泽遣王宣往援,已不及,因与金人大战,破走之,金自是不复犯东京。
河北盗往来京西、淮南、河南侵掠。泽遣人谕以祸福,悉招降之。河东巨寇王善,拥众七十万,车万乘,欲据京城。泽单骑驰至善营,泣谓之曰:“朝廷危难之时,使有如公一二辈,岂复有敌患乎?今日乃汝立功之秋,不可失也。”善感泣曰:“敢不效力?”遂解甲件。
泽聚兵储粮,结诸路义兵,自谓渡河克复可指日计。前后请帝还京二十馀奏,皆为黄潜善、汪伯彦所抑。泽忧愤成疾,疽发于背。诸将入问疾,泽矍然曰:“吾以二帝蒙尘,愤愤至此。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众皆流涕。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卒,年七十。都人号恸。
(摘编自《宋史纪事本末 宗泽守汴》)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乃选精锐数千/使绕出敌后/伏其归路/金人方与衍战/伏兵起前后/夹击之/金人果败/
B. 乃选精锐数千/使绕出敌后/伏其归路/金人方与衍战/伏兵起/前后夹击之/金人果败/
C. 乃选精锐数千/使绕出/敌后伏其归路/金人方与衍战/伏兵起/前后夹击之/金人果败/
D. 乃选精锐数千/使绕出/敌后伏其归路/金人方与衍战/伏兵起前后/夹击之/金人果败/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楼橹:战争中供守兵瞭望敌军动静的无顶盖高台,文中代指防御工事。
B. 汴京:即北宋的都城东京开封府。元明时代,开封又被称为“汴梁”。
C. 万乘:一车四马为一乘,“万乘”常代指天子或大国,文中指代后者。
D. 蒙尘:即“蒙受风尘”之意,文本中指徽钦二帝失位被俘,蒙受屈辱。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封府尹空缺时,李纲认为恢复旧都的重任,只有宗泽才能担当。于是朝廷任用其主持开封政务。
B. 张撝到滑州抗击金军,但兵力不及敌军,有人劝说他暂时躲避,张撝并没有听从,最终为国捐躯。
C. 河东巨寇王善坐拥强大的军事力量,本想强占京城,宗泽以家国大义劝说他,王善最终归顺朝廷。
D. 宗泽认为已经做好战备,可以渡过黄河收复失地,但他二十多篇出兵奏疏都被权臣压制,计划落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泽威望素著,既至,首诛舍贼者数人。
(2)善感泣曰:“敢不效力?”遂解甲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陶诗
宋·陆游
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
退归亦已晚,饮酒或庶几。
雨余锄瓜垄,月下坐钓矶。
千载无斯人,吾将谁与归?
14. 下列对本诗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出了诗人仰慕陶渊明,却因为时空阻隔,不能当面造访的遗憾。
B. 颔联指出诗人未能如陶渊明及时归隐,酒量上或许与陶渊明相差无几。
C. 尾联诗人用典,展现出了与范仲淹“微斯人,吾谁与归”相似的心境。
D. 全诗语言上不加雕饰,具有平易质朴,明白晓畅,却余味悠长的特点。
15. 本诗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 1 分,共6分)
16. 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曹操《短歌行》中,把贤者比喻为高空的明月并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
(2)杜甫《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两句是“______ ,____”。
(3)当不愿意低三下四去侍奉权贵时,许多有志之士会引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名句“_____ ,________”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坦克素有“陆战之王”之称。自问世以来,它在陆战场上凭借钢甲护体、快速前进和凶猛火力的优势,击溃拦阻,撕开防线,冲锋陷阵,立下赫赫战功。然而,随着各种侦察手段的不断演进,可视侦察、红外侦察、雷达侦察、无线电侦察以及声音侦察等诸多手段“_____________”,让现代坦克在战场上越来越难以藏身,生存力遭到严重挑战。对此,现代坦克当然不会_____________。在讲求“发现即摧毁”的现代战场上,要想提高生存率和战斗力,必须实现对侦察手段“免疫”,拥有隐身技巧。见招拆招,_____________,让对手对自己庞大的身躯“_____________”,是现代坦克“玩转”隐身技巧的不二法门。可视侦察主要有人力侦察、可视卫星侦察以及无人机侦察3种常见类型。自诞生以来,坦克就一直与可视侦察“作斗争”。在漫长的比武过招中,它在这方面的伪装能力也水涨船高。
17.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大显身手 坐以待毙 对症下药 司空见惯 B. 虎视眈眈 知难而退 有的放矢 司空见惯
C. 虎视眈眈 坐以待毙 有的放矢 视若无睹 D. 大显身手 知难而退 对症下药 视若无睹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讲求“发现即摧毁”的现代战场上,要想提高生存率和战斗力,必须拥有隐身技巧,实现对侦察手段“免疫”。
B. 在讲求“发现即摧毁”的现代战场上,坦克要想提高生存率和战斗力,必须拥有隐身技巧,实现对侦察手段“免疫”。
C. 讲求“发现即摧毁”的现代战场,要想提高生存率和战斗力,必须拥有隐身技巧,实现对侦察手段“免疫”。
D. 在讲求“发现即摧毁”的现代战场上,坦克要想提高生存率和战斗力,必须实现对侦察手段“免疫”,拥有隐身技巧。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时间2021年7月4日14时57分,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①______________,标志着我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这是继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后,( ),也是空间站阶段中国航天员的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此次出舱活动,天地间大力协同、舱内外密切配合,圆满完成了舱外活动相关设备组装、全景相机抬升等任务,首次检验了我国新一代舱外航天服的功能性能,首次检验了航天员与机械臂协同工作的能力及出舱活动相关支持设备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为 ②_______奠定了重要基础。
神州十三号航天员乘组自6月17日进驻天和核心舱以来,③___________,目前3名航天员状态良好,后续在轨飞行期间还将进行一次出舱活动。
20.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航天员再次实施的空间出舱活动
B. 出舱活动进行得很是顺利
C. 中国航天员再次顺利出舱
D. 中国航天员进行的一次出舱活动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作文(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习主席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提到了全军英模张超,守岛卫国32年的王继才,称这些在平凡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和巨大牺牲的英雄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习主席在2020年新年贺词提到,把青春和生命献给脱贫事业的黄文秀,为救火而捐躯的四川木里31名勇士,用自己身体保护战友的杜富国等,赞扬他们“以普通人的平凡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
习主席在2021新年贺词中说,从白衣天使到人民子弟兵,从科研人员到社区工作者,从志愿者到工程建设者,从古稀老人到“90后”、“00后”青年一代。“无数人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将涓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伟力,构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向所有平凡的英雄致敬!”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答案
1. B 2. D 3. C
4. ①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而杜诗的意象常取自现实生活。②李诗从虚处入手,借助想象和夸张串联起表面看来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虚中有实。杜诗从实处着笔,借助细致的描写把生活琐事和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有机结合,实中有虚。
5. ①论证结构上: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第一段:引用严羽的话引出文章观点——从意象的虚实上可以看出李诗和杜诗风格的不同。第二至四段:具体分析李诗和杜诗在意象运用方面的不同点。第五段:总结全文,强化观点。②论证方法上:综合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使论证更充分有力。如材料一开头引用严羽的话引出观点,增强说服力;材料一主体部分将李诗和杜诗在意象运用方面进行具体的举例说明;等等。
6. C 7. A
8. ①照应标题。通过对刘小海劳作场景的描写照应了文章标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②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了刘小海劳作时的专注认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运用比喻,把“瞬间流溢的焊花”比作“盛开的火树银花”,既是实写,又是虚写,在寒冷的夜里让人感到明亮温暖。
③揭示主题。小说通过刘小海的劳作场景赞美了普通劳动者身上体现出来的奉献与担当,以刘小海为代表的普通劳动者在非常时期绽放出如火树银花般的光华,也让我们看到疫情中的希望。
9. 刘小海身上体现的中国精神:朴实善良能吃苦、友爱孝顺懂感恩、无私奉献有担当。刘小海自愿选扑到火神山医院当焊工,不仅体现了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奉献和担当,也源自于他对政府帮他盖了三间新房的最朴素的感恩。于大处说,社会要进步,国家要繁荣,企业要发展,都离不开有奉献精神、有责任担当的人;从小处而言,在个人的成长中,会感恩、懂奉献、有担当都是宝贵的品质,是人得以进步的阶梯。
10. B 11. C 12. D
13. (1)宗泽威望向来很高,来到开封后,首先诛杀了几个留宿盗贼的人。
(2)王善感动落泪说:“我怎么敢不为朝廷效力?”于是放下武器(脱下铠甲)投降。
14. A 15. (1)画面:有时在雨后耕锄瓜地,有时月下坐在水边的钓鱼石上。
(2)情感:表面上写出了诗人退居生活的悠闲恬静,实际上表现了内心的孤独。
16. ①. 明明如月 ②. 何时可掇 ③. 无边落木萧萧下 ④. 不尽长江滚滚来 ⑤.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⑥. 使我不得开心颜
17. C 18. B
19. ①“作斗争”是属于人的行为动作,这里把坦克和可视侦察手段作为一组作斗争的对手,使其具有人的特性。②这样描写使读者能够通过所写,了解到两者长期的对立关系,增加了形象性与生动感,使阅读更有趣味性。
20. A
21. ①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
②空间站后续出舱活动的顺利实施
③按计划开展了各项工作
2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