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语文 必修下册
15 [谏逐客书]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遂散六国之从
B.河海不择细流
C.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D.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解析】 A项,“从”同“纵”;B项,“择”同“释”;C项,
“藉”同“借”。
D
【解析】 C项和例句均为名词做状语。A项,使动用法,
使……来;B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明显;D项,
使动用法,使……成就功业。
C
3.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取由余于戎(状语后置句)
B.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省略句)
C.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判断句)
D.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宾语前置句)
【解析】 D项是定语后置句。
D
【解析】 施:延续。
B
D
【解析】 A项,都为连词,表目的,来。B项,都为介
词,相当于“于”。C项,都为副词,竟然。D项,①连词,
表转折,译为“却”。②连词,表并列。
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不是书信,而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
文体,与“表”性质类似。
B.丹青: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
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可指代史册、史籍。
C.陛下:当臣子与帝王谈话时,不敢直呼天子,必须先
呼台阶下的侍者而告之,因而称“陛下”。
D.纵横:即合纵连横,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连横
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
D
【解析】 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
张仪。
7.下列对《谏逐客书》中相关词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
A.客,指外来的人,与“主”相对。也指外出或寄居、旅
居他乡的人。文中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B.本文中“六国”指与秦国并称的包括郑国、卫国等六个
诸侯国,而苏洵《六国论》中的“六国”指齐国、燕国、
赵国、韩国、魏国、楚国等六个诸侯国。
C.三川之地,指黄河、洛水、伊水相交之地。秦惠王
时,张仪请出兵三川,未能实现。至秦武王时攻取。
B
D.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当时平民用黑
巾裹头,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如汉贾谊
《过秦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解析】 B.通过阅读全文可知,本文中“六国”不包括
郑、卫。
8.给下面短文拟写一个标题。(12字以内)
事实上,“一带一路”倡议推动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合
作,更是文明互通的基础建设,是连接世界上不同文明的
“带”与“路”。它以文明对话为引领,强调不同文明的
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与交流融合,其路径很清晰:基础设
施建设先行,贸易发展紧随,伴着人民交往、文化交流,
逐渐实现沿线国家民众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和平共处、
共同发展,最终达至民心相通,文化相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带一路”推动文明互通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
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韩国国君得知秦国有攻战韩国的野心,便派“水利专
家”郑国赴秦为间谍,劝说秦国开凿泾水,从中山西起一直
到瓠口,开一条河渠,沿着北山向东注入洛水,长三百多
里,可用河渠之水灌溉田地。以此达到消耗秦国的国力,
使秦国没有余力攻战韩国的目的。后来阴谋败露,震惊朝
野,引起轩然大波,于是秦国贵族__①__,认为外国人不
会真心为秦国着想,都暗地里忠心于他们的祖国。自然李
斯也在驱逐之列,__②__,这篇文章不但文采斐然,而且
说理性极强,从历史上列举实例,并用了许多非常恰当而
有创意的比喻,可谓精美绝伦,无懈可击, __③__,平息
了秦国贵族的排外风波。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纷纷议论要驱逐外国人
于是他写下了著名的《谏逐客书》
成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令
【解析】 本题考查句子补写的能力,第①句根据上文“阴
谋败露”和下文贵族们认为“外国人不会真心为秦国着想”“
驱逐之列”等信息可推断出要赶走外国人;第②句根据语段
中的文章特色介绍,再结合课内学习的课文《谏逐客书》,
可推断出他写出了《谏逐客书》;第③句跟后文“平息了秦
国贵族的排外风波”有关,因此应该是成功说服秦王撤销
此政令。
二、名篇名句默写
10.将下面句中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1)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____________________。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2)臣闻地广者粟多,__________________,兵强则士勇。
____________________,故能成其大;________________,
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3)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______________。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国大者人众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河海不择细流
而愿忠者众
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4)《谏逐客书》中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
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文章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
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
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人。
(5)《谏逐客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
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十分形象。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
退弹筝而取《昭》《虞》
若是者何也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
故能就其深
(6)《谏逐客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话列举秦穆公求贤若渴的
事实,十分有说服力。
西取由余于戎
东得百里奚于宛
迎蹇叔于宋
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尚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颂称始皇威德。齐人淳于越进谏曰:“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
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丞相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 曰:“……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明年,又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会稽,并海上,北抵琅邪。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始皇有二十余子,长子扶苏以数直谏上,上使监兵上郡,蒙恬为将。少子胡亥 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书及玺皆在赵高所,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余群臣皆莫知也。李斯以为上在外崩,无真太子,故秘之。置始皇居辒辌车中,百官奏事上食如故,宦者辄从辒辌车中可诸奏事。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
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B.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
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C.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
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D.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
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D
【解析】 句中“沙丘”做“至”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公
子扶苏”是一个词语,中间不能断开;“曰”提示后文,其
后需要断开;“已”做“封”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陛下,原来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后来借用为
对帝王的敬称。
B.会稽,中国古代郡名,因会稽山而得名,秦朝始置。
今一般为绍兴的别称。
C.崩,古代指帝王和王后去世,也叫“驾崩”。而诸侯和
大夫去世称“薨”。
D.太子,是对我国封建时代帝王法定继承人的称谓。有
时也用东宫来借指太子。
C
【解析】 C项,“诸侯和大夫去世称‘薨’”错,大夫去世称
“卒”。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斯借秦始皇让他处理淳于越谏言的机会,促使秦始
皇没收并焚烧《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文章。
B.李斯为秦初统治秩序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修明
法制、制定律令、统一文字、平定四方少数民族等,
他都出了不少力。
C.李斯的大儿子李由请假回咸阳,在家中设酒宴,文武
百官都前去向李由敬酒祝贺,李斯慨然长叹,不知道
归宿在何方。
C
D.秦始皇死后,李斯认为皇帝在外面去世,没有正式确
立太子,于是跟宦官赵高等人一起隐瞒秦始皇病逝的
消息。
【解析】 C项,是李斯设酒宴,百官向李斯敬酒祝贺,不
是李由。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丞相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谬:意动用法,认为……荒谬;绌:废黜;辞:言
辞。(2)黔首:百姓;驽:驽钝;下:低下;擢:提拔。
李斯认为他的说法是荒谬的,废黜了他的言辞,
就上书给皇帝。
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街巷里的百姓,皇帝不
了解我驽钝低下,才把我提拔到这样高的地位。
15.本文选取李斯早年看到老鼠的感叹,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选取了李斯早年生活中的一个典型事件,就是
他看到了厕所中的老鼠和粮仓中的老鼠,同为鼠类但境遇
不同,由此认识到人也同老鼠一样,有出息与没出息,是
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他认为爬上高位的自然有出息,沦
落下层的自然没本领,表现了李斯倾慕富贵荣华的心理。
【参考译文】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他年轻的时候,曾在郡里当小吏,看到办公处附近厕所里的老鼠在吃脏东西,每逢有人或狗走来 时,就受惊逃跑。后来李斯又走进粮仓,看到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囤积的粟米,住在大屋子之下,不用有见到人或狗受惊逃跑的担忧。于是李斯就慨然叹息道:“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在咸阳宫设宴招待群臣,博士仆射周青臣等人称颂秦始皇的武威盛德。齐人淳于越劝谏道:“现在陛下您虽统一天下,但子弟却还是平民百姓,若一旦出现
了田常、六卿夺权篡位的祸患,在朝中又没有强有力的辅佐之臣,靠谁来相救呢?做事情不学习古代经验而能长期统治的朝代,我还没有听说过。现在周青臣等人又当面阿谀奉承来加重您的错误,不是忠臣。”始皇把这种议论交给丞相李斯处理。李斯认为他的说法是荒谬的,废黜了他的言辞,就上书给皇 帝。说:“……我请求把人们收藏的《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著作,都一概扫除干净。”秦始皇批准了他的建议,没收了《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著作,以便使人民愚昧无知,使天下人无法用古代之事来批评当今朝廷。修明法制,制定律令,都从秦始皇开始;统一文字,在全国各地修建离宫别馆;第二年,始皇又四处巡视,平定了四方少数民族。这些措施,李斯都出了不少力。
李斯的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儿子们娶的都是秦国的公主,女儿们嫁的都是秦国的皇族子弟。三川郡守李由请假回咸阳时,李斯在家中设下酒宴,文武百官都前去给李斯敬酒祝 贺,门前的车马数以千计。李斯慨然长叹道:“哎呀!我听荀卿说过‘事情不要盛大得过了头’。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街巷里的百姓,皇帝不了解我驽钝低下,才把我提拔到这样高的地位。现如今做臣子的没有人比我职位更高,可以说是富贵荣华到了极点。然而事物发展到极点就要开始衰落,我还不知道归宿在何方啊!”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十月,他巡行出游到会稽,沿海北上,到达琅邪山。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兼符玺令赵高都随同前往。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长子扶苏因多次直言劝谏皇帝,始皇派他到上郡监督军队,蒙恬任将军。小儿子胡亥很受宠 爱,要求随行,始皇答应了。其他的儿子都没跟着去。
这一年七月,秦始皇到达沙丘,病得非常严重,命令赵高写好诏书给公子扶苏说:“把军队交给蒙恬,赶快到咸阳参加葬礼,然后安葬。”书信都已封好,但还没交给使者,秦始皇就去世了。书信和印玺都在赵高手里,只有小儿子胡亥、丞相李斯和赵高以及五六个亲信宦官知道始皇去世,其余群臣都
不知道。李斯认为皇帝在外面去世,又没正式确立太子,所以要保守秘密。把始皇的尸体安放在一辆既能保温又能通风凉爽的车子中,百官奏事及进献饮食还像往常一样,宦官就假托皇帝从车中批准百官上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