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一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相关信息及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工(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复制原作内容和形式,再现原作的艺术现实,剑造一个
新的艺术实体。作为一种再创作的文学翻译最重要的功能是满足社会的美学要求,
使译文读者能够享受到和原文读者相同的美学感受。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用
本族语言的艺术形式,再现原作的形象、情感和语言的艺术美。
艺术形象是文学作品的基本单位,文学作品就是由众多的艺术形象组成的形象
体系。任何小说都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一部小说的美感也是同人物性格的塑造分不
开的。翻译文学作品时,就要尽量把原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口气表现出来,以让
读者感知人物的性格。文学作品之所以感人,使人受到启迪,获得美的享受,不仅是
它的人物形象具体可感,更重要的是包含在人物形象中的情感。它体现的是作者的
爱和恨,传达了作者的作品态度。文学作品的语言手段不只是语言外内容的中介,而
且是作品的美学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属于文学作品的美学结构。我们在进行文学翻
译的时候既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又要注意语言的表现力,才不会影响原作美学价值
的传达。拿莎剧的翻译为例。莎剧是戏剧,同时又是诗,而且基本上是用有格律的韵
文行所组成,叫做戏剧诗,现今又叫诗剧。在翻译它们时就必须考虑它们的节奏声调
之美。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选词造句都有自己的特色。原作者在英语原文中
运用的语言形式,是为了让他的读者得到一种形式上的审美享受,而我们的译作则应
高三语文试题第1页共12页
通过译者让中国读者也享受到同样或相近的审美效果。
思维方式、思雏特征和思维风格是语言生成的哲学机制。作为从一种语言向另
一种语言转换的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思雏活动。我们在翻译
实践中遇到的许多困难,正是由于语言对思维的支配作用而造成的。思维的差异会
给文学翻译造成影响。如思雏风格不同,句子中心各异,会影响译文质量,破坏原文
美感。英语习惯把要点在句首先说,而汉语习惯最后点出话语的信息中心。又如思
雏侧重,点不同,造成表达形式各异,进而影响译文的自然、流畅。英语重形合,汉语重
意合,在翻译中如果我们忽视了这种由思雏差异而造成的句式特点,那么我们的译文
会支离破碎,或会冗长板结。如果把“Mary didn't remember her mother who died
when she was two years old”译成“玛丽不记得她那在她两岁时死去的母亲了”,就有
悖于汉语表达法。
(摘编自云虹《文学作品的翻译与审美》)
材料二:
杜甫被国人尊为“诗圣”,其诗歌被称为“诗史”。杜诗的翻译历来受到国内外翻
译家的重视,国内目前翩译杜诗最多的是许渊冲先生,而海外翩译最多的是宇文所
安①,他翻译了杜诗全集。
对二人的杜诗译介也呈现两种大相径庭的观,点:一种对宇文所安翻译杜诗全集
的努力表示赞赏,认为其翻译能较大程度地接近杜诗的原旨;另一种则称颂许渊冲先
生翻译的都是杜诗的经典,译出了杜诗的神韵。宇文所安与许渊冲的杜诗翻译,那一
个更优美和准确,是否有高下之分?他们的杜诗译介是否存在误读?
不同译者对诗歌翻译的韵律、节奏以及思想感情表达等方面,都遵循各自的原
则。许渊冲认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艺术,他在翻译诗歌时,采取
“三美”原则。他认为翻译不仅要忠实于诗歌原意,体现出音美和形美,更重要的是再
现原文的意境美,比如象征意义、双关意义等,也就是要注重“意美”。宇文所安在翻
译过程中力求流畅通顺,采取直译的方法,他说:“多数情况下,我宁取表面笨拙的译
文,以便让英文读者能看出一点中文原文的模样。这种相对直译的译文自然僵硬有
余,文雅不足。”实际上,直译和“三美”原则并不是完全冲突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
可以有所融合,从而丰富译诗的形式。
高三语文试题第2页共12页2022-2023学年上高三期中参考答案
A 【解析】B.“首先”表述错误。文中举了莎士比亚诗剧的翻译来强调“我们在进行文学翻译的时候既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又要注意语言的表现力”,但是并未提及先后。C.“从‘优美’和‘准确’两方面一一对其作出评价”错误,原文相关内容为“作为中国翻译家,许渊冲虽然具有丰富的翻译经验,但为了追求诗歌的音美、形美、意美的极致效果,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了创造性翻译,有时为了传达杜诗的意境美,并没有很好地表达出具体词句的原意。相比之下,宇文所安的翻译策略是为呈现杜诗的完整性服务,在内容与韵律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忠实于内容,叙述出一个个逻辑合理、字词对应、情节完整的故事,成为宇文所安杜诗英译的显著特色”,可见并没有将这两个方面一一进行对应评价。D.“这是他译作的优点所在”错误,原文为“忠实于内容,叙述出一个个逻辑合理、字词对应、情节完整的故事,成为宇文所安杜诗英译的显著特色”,并未说这是他的优点,而只是说是特色。
A 【解析】A.“相较而言前者更具体,后者更抽象”错误,两者侧重点有所不同,不能以“具体”和“抽象”简单论之。
C 【解析】此题设置不辨翻译水平的高下,而辨翻译风格的不同。译作体现了翻译者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等,题干说朱生豪极善于将莎剧与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相结合,各选项中C选项的“离合悲欢”和“哀怨辛酸”在内容和声韵上构成对应,“古往今来”和“谁曾见”也具备文言的典雅风格。A.改自曹禺的译本,原译本是“人间的故事不能比这个更悲惨/像幽丽叶和她的柔密欧所受的灾难”。B.为梁实秋的译本。D.为方平的译本。这三位翻译家的翻译虽然都在尾字押韵,但表述更为直接,着重形译。
4. ①首先介绍文学翻译的概念,从美学的角度提出文学翻译要再现原作的艺术美感;②接着分而论之,运用了举例论证等方式,提出翻译要考虑从形象、情感、语言形式三个方面来达成目标;③然后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入手,指出语言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活动,并举中英文的翻译 实例来说明思维的差异会给文学翻译造成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第一段,“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复制原作内容和形式,再现原作的艺术现实”“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用本族语言的艺术形式,再现原作的形象、情感和语言的艺术美”,首先介绍文学翻译的概念,从美学的角度提出文学翻译要再现原作的艺术美感;
第二段,“翻译文学作品时,就要尽量把原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口气表现出来,以让读者感知人物的性格”“更重要的是包含在人物形象中的情感”“在进行文学翻译的时候既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又要注意语言的表现力,才不会影响原作美学价值的传达”“拿莎剧的翻译为例。莎剧是戏剧,同时又是诗……”,接着分而论之,运用了举例论证等方式,提出翻译要考虑从形象、情感、语言形式三个方面来达成目标;
第三、四段,“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是语言生成的哲学机制”“思维的差异会给文学翻译造成影响”“如果把……译成‘玛丽不记得她那在她两岁时死去的母亲了’,就有悖于汉语表达法”,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入手,指出语言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活动,并举中英文的翻译实例来说明思维的差异会给文学翻译造成影响。
5.(1)侧重点:许渊冲的翻译保留了拟人的修辞,遵从了“意美”,增加了生动活泼之感;宇文所安的翻译采取“直译”的方式,在表达上更忠实于原文。
(2)原因:二人来自不同民族,文化背景迥异,导致思维方式不同;二人秉持的翻译原则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侧重点:杜诗写雨“潜入”,为拟人修辞,许渊冲翻译为“偷”,保留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符合他的“三美”原则,“他认为翻译……更重要的是再现原文的意境美,比如象征意义、双关意义等,也就是要注重‘意美,”,遵从了“意美”,增加了生动活泼之感;
宇文所安把“嵌入”翻译为“进入”,采取“直译”的方式,取风随雨来之原意,在表达上更忠实于原文。
原因:结合“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是语言生成的哲学机制”“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总会按照自己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去解读另一种文化,其过程必然伴随着某种程度的文化过滤。“由于接受主体不同的文化传统、社会历史背景、审美习惯等原因而造成接收者有意无意地对信息交流选择、变形、伪装、渗透、创新等作用,从而造成源交流信息内在内容、形式发生变异”可概括出,二人来自不同民族,文化背景迥异,导致思维方式不同;
结合“不同译者对诗歌翻译的韵律、节奏以及思想感情表达等方面,都遵循各自的原则”“他在翻译诗歌时,采取‘三美’原则”“宇文所安在翻译过程中力求流畅通顺,采取直译的方法”可概括出,二人秉持的翻译原则不同。
6.A 【解析】“反抗的开始”无中生有。
7.C 【解析】 分析错误,改“踢”为“提”,主要是怕自己的坛子坏掉,从后文他把坛子推倒可以看出,他并不在意迪马大叔的安危。
8. ①“多好的胶水”是迪马大叔在夸赞自己的胶水很有效,坛子经修复后,唐 罗洛使劲提也没有再裂开;②同时也表明他期待有人能够理解和欣赏他的发明;③迪马大叔被坛子囚禁着,依然忘不了夸赞自己的胶水,表现了他对自已发明的自信,还有乐观淡定的性格。(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 ①符合人物形象。唐 罗洛气急败坏,将坛子推下山坡,是他暴躁易怒的性格特点的表现。②极富趣味性。吝啬的唐 罗洛居然自己推倒了坛子,人物形象的反差增强了小说的趣味性,使小说更加精彩。③表现作者的创作意图。批判、讽刺了自私自利的农庄主,表达了对迪马大叔等劳动百姓的同情。(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0.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句意:如今秦王暴虐无道,兴强暴之师、兵临城下威胁周君,还索要九鼎。我东周君臣在宫廷内寻思对策,我们认为:与其把九鼎送给暴秦,实在不如送给贵国。保全面临危亡的国家,这是美好的声名啊;得到九鼎,这是尊贵的宝物啊。希望大王考虑这件事。“也”,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呀”,其后应断开,排除AD;名词“内”作动词“画计”的状语,“内自画计”是偏正短语,中间不能断开,其后应断开,排除C。
11.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文中因东周时天下支离破碎,故称之”错误,弊邑是古代对自己的国家以及出生或出守之地的谦称;用于称臣于他国时自称。
12.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齐王权衡再三后”错误,文中“大悦”一词,说明齐王非常高兴,马上同意了派兵救援。
13. (1)保全面临危亡的国家,这是美好的声名啊;得到九鼎,这是尊贵的宝物啊。希望大王考虑这件事。 (2)如今大王即使有这种人力,从哪条路把九鼎运出呢?我私下为大王担忧这事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存”,保全;“厚”,尊贵的;“图”,考虑。 (2)“纵”,即使;“何途之从”为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标志,正常语序为“从何途”;“窃”,私下里。
14. ①向齐国借兵:诱之以名利。②让齐国放弃九鼎:畏之以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可知,“美名”“厚宝”二词表明颜率向齐国借兵“诱之以名利”。由“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可知,颜率说运送九鼎人力多,无路可行,表明通过“畏之以难”让齐国放弃九鼎。
【参考译文】
秦国兴师兵临城下威胁东周,而且向东周君索要九鼎(国宝),周君为此忧心忡忡,就将这件事告诉了颜率。颜率说:“君王不必忧虑,可由臣往东去齐国借兵求教。”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如今秦王暴虐无道,兴强暴之师、兵临城下威胁周君,还索要九鼎。我东周君臣在宫廷内寻思对策,我们认为:与其把九鼎送给暴秦,实在不如送给贵国。保全面临危亡的国家,这是美好的声名啊;得到九鼎,这是尊贵的宝物啊。希望大王考虑这件事。”齐王一听非常高兴,立刻派遣五万大军,任命陈臣思为统帅前往救助东周,秦兵果然撤退。当齐王准备向周君要九鼎,以兑现颜率的诺言时,周君又一次忧心忡忡。颜率说:“大王不必担心,请允许臣去齐国解决这件事。”颜率来到齐国,对齐王说:“这回我东周仰赖贵国的义举,才使我君臣父子得以保全,因此心甘情愿把九鼎献给大王,但是却不知贵国要借哪条道路把九鼎从东周运回到齐国?”齐王说:“寡人准备借道梁国。”颜率说:“不可以借道梁国,因为梁国君臣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们在晖台和少海一带谋划这件事已很长时间了。所以九鼎一旦进入梁国,必然不会再运出来。”于是齐王又说:“那么寡人准备借道楚国。”颜率回答说:“这也不行,因为楚国君臣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叶庭(地方名)进行谋划。假如九鼎进入楚国,也不会再运出来”。齐王说:“那么寡人究竟从哪里把九鼎运到齐国呢?”颜率说:“我东周君臣也在私下为大王这件事忧虑。因为所谓九鼎,并不是像醋瓶子或酱罐子一类的东西,可以提在手上或揣在怀中就能拿到齐国,也不像群鸟聚集、乌鸦飞散、兔子奔跳、骏马疾驰那样飞快地进入齐国。当初周武王伐殷纣王获得九鼎之后,为了拉运一鼎就动用了九万人,九鼎就是九九共八十一万人。士兵、工匠,搬运工具和被服粮饷等条件都具备才能完成此事。如今大王即使有这种人力,从哪条路把九鼎运出呢?我私下为大王担忧这事啊。”齐王说:“您说来说去,还是不想把九鼎给寡人了!”颜率赶紧解释说:“我怎敢欺骗贵国呢,只要大王能赶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我们东周可迁移九鼎听候命令。”齐王终于打消了获得九鼎的念头。
15.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B.“颔联高度认同了屈原笔下柑橘树‘秉德无私’的品质”错误,“秉德无私”虽出自屈原《橘颂》,诗中只是说因为读“楚客”屈原的《橘颂》而引起他对柑橘树的喜爱;“更以种柑橘树可发家致富,表爱木之情”错误,作者爱柑理由并非是想要以种柑发家致富。颔联的意思是我像屈原一样喜爱这天生的美树,不学李衡那样把柑树当作木奴来谋利。
16. ①尾联写如果将来能够亲眼看到橘树长大成林,有朝一日能以自己亲手种出的柑橘来养老,何尝不是一种乐趣呢?②但“坐待成林”对于一个志向高远、不慕荣利的诗人而言,是有志难酬的悲痛,不堪忍受的压抑。③貌似宽解语,实则不平气。诗人反话正说,用平缓的语调表达深深的痛苦,形成了一种韵味深厚的意蕴,让人读来回味无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结句自伤迁谪之久,恐见柑之成林也。而托词反平缓,故佳。”
结句“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意思是如果让我等到柑树成林的那一天,它的美味还能够让我这个老叟滋养受益。“坐待成林日”表明时间之久,彼时作者也已年老,“滋味”“养老夫”更是作者的一种期待和喜悦,足见作者乐在其中。
结合注释①可知,此诗写于革新失败后被贬谪柳州期间,作者曾中进士登科第,入朝为宫并积极参与革新。“坐待”一词表明了作者虽有志向但又无法实现而不得不忍受的压抑与悲痛。由此可见,作者自伤迁谪之久,只能望柑之成林的无奈。
“若教”的假设说来轻松,似是宽慰自己,实则是无奈的表现,平缓之下是作者内心的沉重,喜悦之下是作者更深的悲痛,反话正说,更具增强了悲情之浓厚,引人深思。可见清人姚鼐所评“而托词反平缓,故佳”。
【诗文赏析】苏轼曾说柳宗元的诗歌“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卷二),能做到“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此诗正是这样一首好诗。
诗题点明写作时间是在贬官柳州时期。诗的内容是抒发种柑树的感想。开头用叙事语泛泛写来。首句特别点明“手种”和株数,可见诗人对柑树的喜爱和重视。次句用“新”字来形容柑叶的嫩绿,用“遍”字来形容柑叶的繁盛,不仅状物候时态,融和骀荡,如在目前,而且把诗人逐树观赏、遍览城隅的兴致暗暗点出。
关于自己对柑橘树怀有如此深情的原因,诗人这样说:“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原来他爱柑橘是因为读“楚客”屈原的《橘颂》引起了雅兴,而不是像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那样,想通过种橘来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事见《太平御览》果部三引《襄阳记》)心交古贤,寄情橘树,悠然自得,不慕荣利,诗人的心地是很淡泊的。然而透过外表的淡泊,正可以窥见诗人内心的波澜。屈原当年爱橘、怜橘,认为橘树具有“闭心自慎,终不过失”和“秉德无私”的品质,曾作颂以自勉。柳宗元自己秉德无私,却远谪炎荒,此情此心,无人可表。只有这些不会说话的柑橘树,才是自己的知音。这一联的对偶用反对而不用正对,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分别灌注到两个含意相反的典故中去,既做到形式上的对称,又做到内容上的婉转曲达,并能引起内在的对比联想,显得深文蕴蔚,余味曲包。
接着,诗人从幼小的柑树,远想到它的开花结实。颈联两句“几岁”“何人”都上承“怜”字来。“怜”之深,所以望之切。由于柑树已经成了诗人身边唯一的知音,所以愈写他对于柑树的怜深望切,就愈能表现出他的高情逸致,表现出他在尽力忘怀世情。这一联用“喷雪”形容柑树开花,下一个“闻”字,把“喷雪”奇观与柑橘花飘香一笔写出,渲染出一种热闹的气氛;用“垂珠”形容累累硕果,展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但这毕竟出于想象。从想象回到现实,热闹的气氛恰恰反衬出眼前的孤寂。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难道自己真的要在这里待到柑橘开花结果的一天吗?
尾联本可以顺势直道胸臆,抒发感慨,然而诗人仍以平缓的语调故作达观语:“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字面的意思是说:如果让我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的。但这是托辞,实际上的意思是感伤自己迁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
这首诗的整个语调都是平缓的,而在平缓的语调后面,却隐藏着诗人一颗不平静的心。这是形成“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的重要原因。其妙处,借用欧阳修的话来说,叫做“初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全诗言淡意远,韵味深厚。
①君子生非异也 ②善假于物也 ③万里悲秋常作客 ④百年多病独登台 ⑤醉不成欢惨将别 ⑥别时茫茫江浸月
18.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在……的点缀下,使整个窗户……”主语残缺,删掉“在……下”或“使”。二是“增添了人居环境轻松灵动”成分残缺,应在“轻松灵动”后加“的感觉”。另原句“在花心、格子等几何纹、套环纹细节的点缀下”具有突出“花心、格子等几何纹、套环纹细节的点缀”的作用,与前文“注重细部的装饰”相呼应,选项C将句子变动为“整个窗户在花心、格子等几何纹、套环纹细节的点缀下”后少了强调的意味,不如原句好。
19.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点睛之笔”,文章或艺术作品传神绝妙之处。“生花妙笔”,比喻文笔美妙,写作能力极佳。根据语境“让粉墙上的一扇扇花窗成为”应填“点睛之笔”。
第二空:“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或种类十分丰富。“千娇百态”,极言女子容态之美丽动人。根据语境“用瓦片、薄砖、木竹制作的圆形、矩形、回纹、万字、冰纹、花鸟、山水等几何形体和自然形体的江南符号,呈现出的”应填“千姿百态”。
第三空:“朦朦胧胧”,人意识不十分清晰或事物界限不清。“模模糊糊”,思想上模糊不清的样子。根据语境“让人们在虚虚实实”应填“朦朦胧胧”。
第四空:“历经沧桑”,形容饱经忧患,经历了许多变故。“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种种艰难困苦生活的磨练。根据语境“演绎着一段段浪漫的传奇”应填“历经沧桑”。
20. ①修辞手法:比喻、通感。②表达效果:将一扇扇的花窗喻为一团花影,将看到的花窗转化为嗅觉,即一缕花香,将视觉和嗅觉融合在一起,生动描写出花窗精美、迷人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花窗的喜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一扇扇诱人的花窗,似一团花影,如一缕花香,让江南春色关不住”运用了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
“似一团花影”将一扇扇的花窗喻为一团花影,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花窗美丽、诱人的特点。
“如一缕花香”是通感,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嗅觉形象,将两种感觉贯通,生动描写出花窗精美、令人着迷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花窗的喜爱之情。
21. 黛玉吃了寒性的螃蟹,因此觉得胸口微痛,宝玉便叫人烫了一壶合欢花浸的烧酒,然后让她饮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句式变换之长句变短句的能力。
首先从原句中提取句子的主干为:宝玉便叫人烫了一壶合欢花浸的烧酒,让黛玉饮用。
然后把“因黛玉吃了寒性的螃蟹觉得胸口微痛”拆成因果关系的复句,即:黛玉吃了寒性的螃蟹,因此觉得胸口微痛。
最后,把以上拆出的短句,按照两层复句关系,整理成若干短句为:黛玉吃了寒性的螃蟹,因此觉得胸口微痛,宝玉便叫人烫了一壶合欢花浸的烧酒,然后让她饮用。
22. ①更是一部养生宝典(或“更是一部让现代人参详的养生宝典”);②必饮屠苏酒;③蕴含着许多养生门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句“不仅”一词可知,要填的内容与前句是递进关系;再根据后句中“是怎样把养生融入生活的”等信息,可知此处的关键词是“养生书”,故补写内容“更是一部养生宝典”或“更是一部让现代人参详的养生宝典”。
第二空,“也是为了驱除瘟疫,预防春瘟”是解释前面人们某一行为的目的,前句“屠苏酒其实是一种药酒,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说到屠苏酒的药效,故此处的关键词是“饮屠苏酒”,所以补写内容是“必饮屠苏酒”。
第三空,后句“所以说,读《红楼梦》,有时也是在学养生”是一结论,可推知此处是说贾府大小宴席中蕴含中华的养生之道,关键词“含养生门道”,故补写内容应是“蕴含着许多养生门道”。
23.参照2022年高考作文评价标准,以45分为基准分。
本次作文题目由写作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仍然是任务驱动型作文。
(1)解读材料
材料共有三句话。第一句“大贤秉高鉴,公烛无利光”出自孟郊的诗作《上达奚舍人》。意思是真正的贤人要随时准备拿出大镜子来照自己,不让自己有丝毫的瑕疵,做官做人要有自己的清廉准则,连公家的蜡烛这样的小东西、小利益,也绝对不会拿来给自己私用。
第二句话以周恩来、张定宇、廖俊波为例,体现他们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如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因而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人民英雄”“人民的好公仆”。
第三句话言简意赅,回答他们获此殊荣的主要原因——人民在他们的心中无比重要(即人民至上)。
(2)分解写作任务
从写作要求来看,这是明显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任务一:背景任务——“2022年10月16日,收看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报告的实况直播之后”
必须明确体现此背景,可以是中国共产党或共产党员将“人民至上”奉为圭臬的事例,也可以是此方面的说理,至少应该明确提及此背景,出现类似“在2022年10月16日上午,收看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报告”这样的句子。
任务二:内容任务——“作为中国未来的建设者,高中生应如何理解‘人民至上’”
必须明确回答此问题,写作内容有自己对“人民至上”的思考,选准角度,提出明确的观点。考生可以举例论述,具体阐释和分析材料中列举的事例(因为周恩来、廖俊波、张定宇正是共产党员中视人民为至上的先进人物),亦可以列举中国历史上古代先贤忧国忧民的事例。考生可以道理论证,如引用材料中的唐代诗句,引用材料外与此相关的名句;也可以由此生发联想,提出自己对此问题的见解。考生还可以对比论述:视人民为至上者,被人民牢记;视人民为奴仆者,人民唾弃等等。
任务三:应用任务——“宣讲稿”
细化为:写作者身份——高中生宣讲者,既是团员代表,也是和听众身份一样的一名中国未来建设者;听讲对象——学校的全体团员:——全体团员们。
既是宣讲稿,在开篇之前应在格式上有所体现,如有“称呼”——全体团员们,有问候语,有“我的宣讲内容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等等,总之,能体现出是一篇宣讲稿即可。
参考立意
(1)坚持人民至上。
(2)为人民谱写新时代。
(3)民之所向,心之所向。
(4)以民为本,国家永昌。
(5)以民为本,人心所向。
任务驱动型作文技法指导之选准角度
选准角度,是写作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关键。角度偏离,就会出现立意偏差。确定写作角度,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
角度的选择范围不能离开材料的具体内容。所谓任务驱动作文题,就是在材料的基础上,加了任务驱动的指令,明确了写作的任务。
2、角度的选择相对自由,自主空间大。如2019年全国卷Ⅱ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可以选择五个场景中的任何一个作为写作角度。
3、角度选定后要“从一而终”,不能中途易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