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重点中学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重点中学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2 18:33:30

文档简介

语文
2022.11
考生注意:
1.本试卷由四个部分组成。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題卡上各题的答题
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一至四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拿起精巧的洛阳铲,拆开热销的文物育盒“挖土”;社交平台上,传统文化类节目和视频屡屡
刷屏:每到节假日,“打卡”博物馆成为热潮:重大考古发现揭晓,引发全民国观…今天,我们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遇愈加频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日益融入
日常生活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层出不穷的惊喜。
惊喜源于供给侧的“更新”,越来越多人专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匠心演绎和创新呈
现。不久前,一段水下中国舞圈粉无数。绚丽多姿的舞美光影、精美绝伦的水下舞蹈,衣袂飘飘
间,“潮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形象穿越千年,跃然眼前。这个不到2分钟却收获一致好评的
节目,背后饱含着各种不易:编导用精巧的构思重现《洛神赋》,工作人员在水下泡了26个小时,
一天出水入水200次,舞者身上需要带几公斤的配重…正是创意的出彩、样式的多彩、科技的
添彩,让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示柜中沉淀的历史记忆,演绎为可感可知的时代风采,收获
更多人的热爱和尊重。
惊喜也来自需求侧的“迭代”,公众逐渐萌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热情,并不断提升
审美素养。近年来,从文物斗图大赛到文物雪糕打卡,从对三星堆新发现的固观探讨到文创产
品走俏市场,传统文化持续攀升的热度,折射的是公众越来越广泛的参与度。因为喜欢博物馆,
有人选择成为文物摄影师,在镜头里穿越时间:因为热爱传统建筑,有人选择在自家小院里,用
榫卯技术复原经典;因为醉心于非遗传承,有人选择拜师学艺,在非凡的技艺中感受历史魅
力…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各种各样的打开方式,只要心有所向,定能寻得亲近之道,领
略传统之美。
(摘编自《植根文化沃土绽放创新活力》)
【高一期中考试语文卷第1页(共8页)】
材料二:
习俗因传永而深入人心,文化因赓续而繁荣兴盛。今天,端午节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厚重的
历史文化,还塑造着影响至深的文化自信。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传承、弘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思接千古,积蓄前行的力量。
又是一年端阳至,“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斯丝缠角棕”。近期,人们吃棕子、饮雄黄、插艾
草、戴香囊、划龙舟、荡秋千,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品读传统文化、欢度传统佳节。
习俗因传承而深入人心。在浙江云龙镇,10余支龙舟伴随肴喜庆的锣鼓,在长山江上竞逐
争先:在陕西白水县,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手工香囊;在湖南益阳市,小朋友们在博物
馆里全身心投入五彩绳的编织…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瑞午的节日内涵,也表达了人们寄
情言志、团圆孝亲、强身健体的良好祝愿。
文化因縻续而繁荣兴盛。中国文化恰似长河,昼夜奔腾、源远流长。作为率先入选世界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承载着多样且厚重的传统文化,需要进一步挖掘。除了
参与体验端午节日的仪式感,更重要的是,要讲好传统节日故事。一些地方通过开展端午诗会、
专题展览、读书分享会等活动,借助动漫、情景剧、微纪录片等形式,培植爱国情怀,培肓天人合
一的自然观、除秽驱病的健康观,已成为传承、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精髓的创新途径。可以说,这
些深具文化内涵的活动与形式,赋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以文化魅力,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中
华民族的精神操守、道德力量根植人心。
今年端午节之际,很多更县时代感的活动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不久前,“天问一号”着陆火
星,回答了屈原2000多年前发出的“天问”,一些地方开设相关航天展引来游人如织;在抗击新
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一些地方开展健康讲座、中医体验活动,中草药香包备受欢迎;端午节也
是厚植家国情怀的契机,今年适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一些地方组织红色文艺演出、走访慰问
老党员老英模,让更多人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新形式、新样态为传统节日赋予新的活力,那
些记录时代、表达真情、充满创意的活动,也成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尝试。
(摘编自《赋予传统节日更多文化内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日益融入日常生活,还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层出不穷的惊喜。
B.打卡文物雪糕、围观探讨三星堆新发现等体现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参与度越来越广泛。
C.端午节的各种民俗活动通过表达人们寄情言志、团圆孝亲、强身健体的良好祝愿以丰富节
日内涵。
D.开设相关航天展引来游人如织,这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尝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匠心演绎和创新呈现,比如圈粉无数的水下中国舞,带给人们许多
的惊喜。
B.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示柜中沉淀的历史记忆,只有让舞者演绎,才能收获热爱和
尊重。
C.作为唯一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所传承的传统文化需要进一
步挖掘
D.传承、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精髓的创新途径是吃棕子、饮雄黄、插艾草、戴香囊、划龙舟、荡
秋千。
【高一期中考试语文卷第2页(共8页)】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C项,“以丰富节日的内涵”错误,由材料二第四段“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端午的节日内涵,也表达了人
们寄情言志、团圆孝亲、强身健体的良好祝恩”可知,“表达人们寄情言志、团圆孝亲、强身健体的良好祝愿”与
“丰富节日内涵”之间不构成因果关系。)
2.A(B项,“只有让舞者演绎,才能收获热爱和尊重”错误,材料一第二段的表述为“正是创意的出彩、样式的多
彩,科技的添彩,让泛黄的故纸堆里、博物馆展示柜中沉淀的历史记忆,演绎为可感可知的时代风采,收获更
多人的热爱和尊重”。C项,“唯一”错误,材料二第五段的表述是“作为率先人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
传统节日”。D项,“吃棕子、饮雄黄,插艾草、戴香囊、划龙舟、荡秋千”不属于传承、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精髓的
创新途径,而属于传承途径。)
3.D(A,B,C三项体现的都是“文化因赓续而繁荣兴盛”。)
4.材料一首先提出观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日益融入日常生活的同时,也给人们带
来层出不穷的惊喜”。(2分)接着从供给侧的“更新”和需求侧的“迭代”两个方面来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是怎样给人们带来惊喜的。(2分)
5.①积极举办弘扬传统节日的活动,让民俗活动深入日常,深入民心。②采用各种新形式、新样态的活动为传
统节日赋予新的活力,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有益尝试,推动传统文化发展,将中华民族的精
神操守,道德力量根植人心。③不断提升公众的审美素养,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他们
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寻找亲近之道,领略传统之美。(每点2分)
6,B(A项,“这表明‘我’是一个冷血无情的人”错误,通读全文可知,“我”当时的冷漠、不耐烦是因为“我”对父亲
有误解,不能据此说“我”就是一个冷血无情的人。C项,“是父亲对·我'不孝的惩罚,由此可见父亲对‘我'极
度失望”错误,父亲说只立一根孝子棒是为了让“我”能够尽孝于自已的亲生父母。D项,“‘我'被父亲打了一
记响亮的耳光后幡然醒悟”错误,原文表述是“我的灵魂被父亲的良心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且“我”幡然醒
悟也是在父亲跟“我”交代了“我”的身世之后。)
7.C(C项,“主要采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错误,文中刻画父亲的形象主要采用的是语言,动作描写,不包括
心理描写。)
8.①因为“我”是父亲捡来的,父亲认为大学生就业会比较容易,做人要讲良心,他不想亏待别人的孩子。②家
里穷,父亲怕“我”和哥哥都上学的话最终都会上不了大学,只能选择让大哥辍学顶替他。③“我”自幼体弱多
病,父亲认为读书会比在工厂上班轻松一些,出于对“我”的疼爱而选择让“我”上大学。(每点2分,答对两
点、言之有理即可)
9,①从行文线索上来说,小说通过“良心”串联起父亲对“我”的默默的无私的爱和“我”良心的发现,使小说结构
完整。②从中心主旨上来说,小说讴歌了父亲的善良无私、讲良心,并用他的“良心”感化了“我”,使“我”找回
了自己的良心。③从人物形象上来说,“良心”概括了小说中父亲这一人物最鲜明的品质。(每点3分,答对
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10.C(原文标点为: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公围张绣于猥。夏五月,刘表遣兵教绣,以绝军后。公将引
还,绣兵来追。)
11.C(C项,“含义相同”错误,“尝趋百里外”的“趋”意为奔赴。)
12.D(D项,“只有桥玄识得他有雄才大略”错误,从“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顾异焉”可知,曹公年
轻时,识得他有雄才大略的是“桥玄、何颗”两人,而非只有桥玄。)
13.(1)太祖年轻时就机智敏锐,不注重德行和学业的修养,所以当时的人并不认为他奇特。(“机警”“行业”
“奇”各1分,句意1分)
(2)适逢天亮,贼军认为曹公已逃走,就全军出动前去追赶。(“谓”“遁”“悉”各1分,句意1分)
14.①下葬以后,就除去丧服;②凡是带兵在外戍守的将领,都不准离开驻守之地,官吏们要各尽其职:③装殓用
当时所穿的衣服,不要放金银珠宝作陪葬。(每点1分。直接摘抄原文酌情扣分:若回答“天下尚未安定,未
得遵古也”,可酌情给1分)
【参考译文】
太祖式皇帝,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太祖年轻时就机智敏锐,不注重德行和学业的修养,所以当
时的人并不认为他奇特:只有梁国桥玄、南阳何顾两人认为他非同常人。桥玄曾对太祖说:“天下将大乱,不是
闻名于世的杰出人才是不能济世拯民的,能安定天下的,大概就是您吧!”20岁时,被举荐为孝廉,做了郎官,
(随后)出任洛阳北部都附。建安元年(196)秋七月,汉献帝回到洛阳,太祖便赶到洛阳,保卫京都。此时洛阳城
【高一期中考试·语文卷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3168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