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七章 内能
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册
第2节 比热容(2)
---热量的计算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根据比热容公式能够进行简单的吸热、放热计算;
科学思维:能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现象;并通过比热容
的运用,感受物理学与生活的联系;
探究实践:熟练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态度责任:通过比热容的运用,感受物理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知导入
复习:
1、什么是比热容?单位是什么?
2、水的比热容是多少?表示什么物理含义?
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每升高 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C),单位:J /(kg·℃)。
水的比热容c水=4.2×103 J/(kg·℃)
表示:
质量为1kg的水,温度每升高(降低)1℃所吸收(放出)的热量为4200J。
活动:
试利用水的比热容c水=4.2/(kg·℃)解题:
1、质量为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时所吸收的热量为 。
2、质量为2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时所吸收的热量为______。
3、质量为2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0℃时所吸收的热量为______。
4、若用c表示水的比热容,用m表示水的质量,用t0表示初温,t表示末温,那么水升温时所吸收的热量可表示为:
Q吸热=___ ;同理,Q放热= 。
4.2×103J
8.4×103J
8.4×104J
cm(t-t0)
cm(t0-t)
一、热量的计算公式
1、吸热时热量的计算公式:
2、放热时热量的计算公式:
新知讲解
Q吸=cm(t-t0)
其中,Q吸表示物质吸收的热量(单位:J),c表示物质的比热容[单位:J/(kg·℃)],m表示物质的质量(单位:kg), t0表示物质的初温(单位:℃),t表示物质升温后的末温(单位:℃)。
Q放=cm(t0-t)
其中,Q放表示物质吸收的热量(单位:J),c表示物质的比热容[单位:J/(kg·℃)],m表示物质的质量(单位:kg), t0表示物质的初温(单位:℃),t表示物质降温后的末温(单位:℃)。
例题讲解:
例题1、
把质量为2.5 kg、温度为 20℃的水在标准大气压下加热到沸腾,水需要吸收多少热量?
解:
已知m=2.5 kg,初温t0=20℃,末温t=100℃, c水=4.2×103J/(kg·℃),求水吸收的热量Q吸。
根据物质吸热的公式,可得:
Q吸=cm(t-t0)
= 4.2×103J/(kg·℃)×2.5kg×(100℃-20℃)
=8.4×104J
答:水吸热8.4×104J。
二、例题讲解
例题讲解
例题2、
质量为5kg,温度为 500℃的铁块,让它自然冷却到20℃,它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解:
已知m=5 kg,初温t0=500℃,末温t=20℃, c铁= 4.5 ×102J/(kg·℃),求铁放出的热量Q放。
根据物质吸热的公式,可得:
Q放=cm(t0-t)
=4.5×102J/(kg·℃)×5kg×(500℃-20℃)
=1.08×106J
答:铁放热1.08×106J。
讨论交流
比较例题1与例题2的解题过程,可以发现虽然吸热升温时的Q吸=cm(t-t0)、还是放热降温时的Q放=cm(t0-t),但是具体计算时, 无论是(t-t0)还是(t0-t)都是表示 的温度,从而采用 的方法进行计算。
所以,若我们用⊿t表示温度的变化量,则上述两公式就要统一表示成:
Q= 。
高温减去低温(t高-t低)
变化的温度(升高或降低)
cm⊿t
3、公式的变形
Q吸=cm(t-t0) Q放=cm(t0-t)
新知讲解
Q=cm⊿t
Q
c=
m⊿t
Q
m=
c⊿t
Q
⊿t=
cm
其中,⊿t表示升高或降低的温度(温度的变化量)
视频: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及变形
(点击图片播放)
新知讲解
例题3、
质量为1kg的铝壶,内盛 5L水,壶和水的初温度均为 20℃。标准大气压下当把这壶水煮沸,铝壶与水一共吸收了多少热量?
解:
已知m水=ρ水V水=1.0×103kg/m3×5×10-3m3=5kg,m铝=1kg,水和铝升高的温度⊿t=100℃-20℃=80℃,c水= 4.2×103J/(kg·℃),c铝= 0.9×103J/(kg·℃),求Q水吸+Q铝吸。
Q水=c水m水⊿t=4.2×103J/(kg·℃)×5kg×(100-20)℃=1.68×106J
Q铝=c铝m铝⊿t=0.9×103J/(kg·℃)×1kg×(100-20)℃=7.2×104J
Q总=Q水+Q铝= 1.68×106J+ 7.2×104J=1.752×106J
答:共吸热1.752×106J。
例题讲解
例题4、
一杯热水,温度从70 ℃下降到20 ℃,放出了1.05 ×105焦的热量,问这杯水的质量是多少?
解:
根据Q=cm⊿t可知
m=Q/c⊿t= 1.05×105 J/ [4.2×103J/(kg·℃)×(70-20)℃]=0.5kg
答:水的质量为0.5kg。
例题讲解
例题5、
质量为2kg,温度为15℃的水,当吸收了1.68×105J的热量后,温度升高到多少度 [c水=4.2×103 J/(kg·℃)]
解:
根据Q=cm⊿t可知
⊿t=Q/cm= 1.68×105 J/ [4.2×103J/(kg·℃)×2kg]=20℃
因为水吸热升温,所以t=t0+⊿t=15℃+20℃=35℃
答:最后温度升到35℃。
例题讲解
例题6、
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水和某种液体,用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给它们加热,每隔一分钟分别记录一次水和某种液体的温度,测得的数据如表:
(1)请根据测得的数据求出该液体的比热容;
(2)要使100g该液体温度从15℃升高到35℃,需要吸收多少热量?
解:
由表中数据可知,质量相等的水和某种液体,在相同时间内Q吸相同,但⊿t液体=2⊿t水,由Q=cm⊿t得,c液体=1/2c水=4.2×103J/(kg·℃)/2
=2.1×103J/(kg·℃)
解:Q=cm⊿t=2.1×103J/(kg·℃)×0.1kg×(35-15)℃
=4.2×103J
视频:
例题讲解
(点击图片播放)
课堂练习
1、 一瓶酒精,倒出一半后,则剩余的酒精 ( )
A. 质量变为原来的1/2,密度变为原来的1/2,比热变为原来的1/2
B. 质量变为原来的1/2,密度不变,比热变为原来的2倍
C. 质量,密度,比热都不变化
D. 质量变为原来的1/2,密度、比热都不变
D
课堂练习
2、在“比较不同液体的比热容大小”的实验中,用相同的酒精灯对四种液体加热,得到如表所示的数据,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1次实验中,水吸收的热量等于酒精燃烧放出的热量
B.第1、2次实验中,甲液体吸收的热量比水吸收的热量少
C.甲和乙升高的温度相同,比热容一定也是相同的
D.丙液体的比热容大于乙液体的比热容
D
课堂练习
3、水和干泥土的比热容之比是5:1,质量之比是1:2,吸收的热量之比是3:2,则水和干泥土升高的温度之比是( )
A.5:3 B.3:5
C.15:4 D.15:1
B
课堂练习
4、用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给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同时加热,两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液体的比热容大于乙液体的比热容
B.乙液体的比热容大于甲液体的比热容
C.升高相同的温度,甲液体的加热时间比较长
D.加热相同的时间,甲液体升高的温度小于乙液体
B
课堂练习
5、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国家疫情防控要求,体温达37.3℃及以上者需要进行医学观察。小明入校体温检测时体温计示数如图A所示,则小明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进行医学观察。
(2)“五一”假期,为响应国家防疫号召,小明一家就近选择驾车到本市陈毅故里参观。经过某路口时,小明注意到交通指示牌如图B所示,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达到陈毅故里最少还需要 分钟。
(3)用同样的电加热器给相同质量的A、B两种液体加热,得到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C所示,则A、B两种液体的比热容CA CB(选填“>”或“<”)。
不需要
18
>
课堂练习
6、甲、乙两物体,质量和初温都相同。把甲放在一杯冷水中,搅拌后,水的温度升高了5 ℃,将甲取出,再把乙放进去(假设没有热损失)搅拌后,水的温度又升高了5 ℃。由此可知( )
A. 甲的比热大 B. 乙的比热大
C. 两者的比热一样大 D. 无法比较两者的比热
B
课堂练习
7、小明用相同的酒精灯分别给水和煤油加热(如图甲),以探究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
(1)本实验需要用到天平这一测量工具,
目的是 ;
(2)加热10min,水吸收的热量 (填 “大于”、“小于”或“等于”)煤油吸收的热量;
(3)由实验数据作出了水和煤油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图乙),可知,水的沸点是 ℃,煤油的比热容是 J/(kg ℃)【c水=4.2×103J/(kg ℃)】
控制不同物质的质量相同
等于
98 2.1×103
课堂练习
8、如图所示是一款多功能洗衣机的简化电路图。此款洗衣机额定电压220 V,它有两个挡位,当开关置于位置1时(电路接入R1和R2)为加热状态,消耗功率为2 400 W;当开关置于位置2时(电路接入R2和电动机)为保温洗涤状态。已知电阻R1的阻值为22Ω,水的比热容为c水=4.2×103 J/(kg ℃)。
(1)在洗衣机内加入质量为20kg、初温为20℃的冷水,
求加热到70 ℃时水吸收的热量。
(2)求R2的阻值。
(3)已知洗衣机在保温洗涤状态下工作时,电动机的功率为240 W,则此时通过电路的总电流为多少?
课堂练习
水需要吸收的热量Q吸=c水m(t-t0)
=4.2×103 J/(kg·℃)×20 kg×(70 ℃-20 ℃) =4.2×106 J;
R1的功率P1=U2/R1=(220V)2/22Ω=2200W;开关接1时为加热,R1与R2并联,则P2=P加热-P1=2400W-2200W=200W;由P=U2/R得R2=U2/P=(220V)2/200W=242Ω
洗衣机保温洗涤时,电动机与R2并联,则P总=P2+P电动机=200W+240W
=440W;由P=UI得,电路中总电流I=P总/U=440W/220V=2A。
课堂总结
升温吸热:Q吸=cm(t-t0)
降温放热:Q放=cm(t0-t)
c比热容,m质量,t末温,t0初温
通用公式:
Q=cm t
其中 t=t高-t低
板书设计
热量的计算
作业布置
1、复习本课时主要内容;
2、完成作业本中相应练习;
3、完成学案中“课后巩固”;
4、复习“7.2比热容”全部内容。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