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
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据,中军帐里,
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诸葛亮
知人论世
作者 杜甫 生卒年 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唐) 字 子美
号 少陵野老 别名 杜少陵、杜工部 籍贯 祖籍襄阳,河南巩(今河南省巩义)人 评价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律诗中登峰造极之作 《秋兴八首》
杜集七言律第一 《登高》
诗史 三吏 《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诗歌的主要思想:
1、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同情。
2、忧国忧民,表现出深挚的爱国情感。
3、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表现强烈的憎恶之情。
4、歌咏自然景物,抒写亲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主要作品
创作背景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的春天。759年,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个人生活的艰难困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此时“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唐肃宗宠信宦官,排斥功臣。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满腔的苦闷、焦虑是可以想见的。定居在浣花溪畔的第二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唐诗介绍
古典诗歌
诗
古体诗:
近体诗
律诗:五言、七言
绝句:五言、七言
词
按字数分:小令、中调、长调
按内容分:豪放、婉约
曲
散曲:小令、套数
杂剧
四言、五言、七言、杂言
乐府诗
律诗介绍
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兴起于南朝成熟于盛唐。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句平仄相间,上下句平仄相对,每句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且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平仄示例:
丞相(平仄)祠堂(平平)何处(平仄)寻(平)
锦官(仄平)城外(平仄)柏(仄)森(平)森(平)
诵 读 感 知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八句四联
颔颈对仗
偶句押韵
讲究平仄:二四六分明
蜀 相(七律)
思考: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感伤、叹惋
涵 咏 字 句
题解
《蜀相》
(1)交代写作对象: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封为武乡侯。
(2)表达敬佩缅怀之情: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说明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个人。
(3)点明题材: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山坡羊·潼关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描其景)—抒己情
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
内容:古人——对比失落,同病相怜,个人失意,前人启示。
名地——昔盛今衰,世事变迁。
国家——叹惋国运衰微,总结历史教训。
统治者——荒淫误国,引以为戒。
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咏史抒怀;即事议论、夹叙夹议。
咏史怀古诗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所 见
所 闻
所 感
所 思
临古地
↓
思古人
↓
怀古事
↓
抒今情
写 景
怀 古
抒 情
武侯祠
诸葛亮
英 雄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1.丞相:
以官职名去称呼,含有尊敬之意。
2.“寻”这一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寻”——有意识的寻访
“何处寻” 表现了强烈的钦慕和迫切之感。
3.锦官城外:自问自答,点明地点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一、环境:写出了武侯祠历史悠久和寂静的环境;
二、环境:营造了庄严肃穆的氛围。
三、主题:“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柏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来有忠贞、高洁的意味,在这里可以视为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表达诗人参拜时内心的崇敬之感。
四、言外之意:森森不仅是茂密、繁多也给人整肃之感,说明武侯祠并非一个荒芜废弃的所在, 而是有人在悉心维护,因此这也是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自——独自/枉自 空——白白地
碧草映阶 黄鹂好音
无人光顾 无人倾听
意 境
冷清 寂寥
寄寓
寂寞 感伤
融情于景 以乐衬哀
解读一
诗眼是哪两个字?自、空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①“自”“空”二字 。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释词义)
②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却无人欣赏;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是一幅清冷、寂寥的春日图(绘景象)。
③作者寓情于景,以乐衬哀,(点手法)表现出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伤和对武侯功业被人遗忘的惋惜。(析情感/作用)。
解读一
解读一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唐·李华《春行即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宋·李清照《一剪梅》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宋·陆游《书愤》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解读二
《方舆胜览·成都府路·成都府》载:“武侯庙,在府西北二里,今为乘烟观。孔明表云:薄田十顷,桑八百株。即此地。孔明初亡,百姓遇节朔各私祭于道上。李雄称王,始为庙于少城内。桓温平蜀,夷少城,独存孔明庙。后封武兴王庙,至今祠祀不绝。”
诸葛亮在历朝历代都属于人们普遍崇敬的对象,“祠祀不绝”才是常态,何况此时成都并无战乱,平和安乐,又值春光明媚之际,很难想象杜甫前往拜谒时祠中会空荡寂寥。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解读二
所以这两个字的真正意思应该是:
青草映阶,鸟鸣婉转,春光大好,但“热闹是它们的”,诗人的心中只有对诸葛亮深深的崇敬与追怀;青草再幽媚,鸟声再动听,也人不得诗人的眼、耳,因此只能是“自春色”“空好音”。此二句写景,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渲染气氛,这里的景与诗人的心情是不相融的,只是起到反向衬托的作用。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①“自”“空”二字 。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释词义)
②青草映阶,鸟鸣婉转,春光大好,但“热闹是它们的”,我却无心去欣赏、倾听。(绘景象)
③运用反衬的手法,(点手法)表现出诗人心中只有对诸葛亮深深的崇敬和追怀。(析情感/作用)。
解读二
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
频烦——即频繁,多次。
天下计——诸葛亮通过分析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鼎足三分,联吴抗曹,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帮助刘备开创基业
济——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一片忠心。
刘备求贤若渴
侧面反映诸葛亮才干出众
雄才大略
亦略含事业艰难之意
居功至伟
忠贞不二、坚毅不拔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英雄”指的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诗句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泪满襟——表达了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之情。
“英雄”:指失败的英雄,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也包括着诗人自己。
诗人为什么会与诸葛亮这样一个悲剧英雄产生共鸣?
诗人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诗歌主旨)
诸葛亮 杜甫
时代
才情
理想
付出
结果
不同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颠沛流离,矢志不移
统一大业未成 内心壮志未酬
汉末三国 动荡不安
战争不断 安史之乱
肃宗亲小远贤,有志难骋
君臣关系融洽,鱼水相得
仕途坎坷终遭贬谪
志向未就壮志未酬
杜甫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59)初到成都之时。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
本诗是一首咏史诗,内容虽为歌咏历史,可实际为借史写己。其用意在于:
①通过讴歌诸葛亮,反衬自己壮志难酬功业无成的苦闷
②劝诫天下有志之士能像诸葛亮那样国而忘身
③希望唐肃宗能像刘备那样,礼贤下士,重用像诸葛亮那样忠心耿耿的老臣。
表层义
深层情
标题
作者
注释
意象
典故
题材
尾句
知 识 拓 展
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
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
杜甫诗歌的风格
沉郁顿挫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1、内容上沉郁丰满
2、情感表达上顿挫起伏
3、音节上铿锵浏亮
广阔的胸怀
深刻的思想
忧国忧民的情调
《蜀道难》 《蜀相》
诗体 古体诗 近体诗
句式韵律 句式灵活、跳跃性强 格律严格、对仗工整
表现手法 善用反复、大胆夸张、想象奇特 (直接抒情为主,情感强烈) 借景(事)抒情
(间接抒情为主,含蓄深沉)
语言风格 飘逸豪放 沉郁顿挫
诗歌风格 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
作业: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和“景”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