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一、单选题
1.(2022·吉林长春·八年级期末)小洋将量程为-30℃~50℃的寒暑表放在窗台外测气温。一段时间后,寒暑表的示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寒暑表的分度值为1℃
B.该寒暑表无法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
C.当时的气温为11℃
D.寒暑表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2022·吉林长春·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下列测量水温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3.(2022·吉林长春·八年级期末)标准大气压下海波的熔点为48℃,则标准大气压下48℃的海波( )
A.一定处于固态 B.一定处于液态
C.一定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以上都有可能
4.(2022·吉林四平·八年级期末)下列图像中属于晶体熔化时温度变化曲线的是( )
A. B.
C. D.
5.(2022·吉林延边·八年级期末)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在使用冷暖空调的房间窗户玻璃表面,有时都会出现小水珠,那么,关于这种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
B.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C.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
D.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
6.(2022·吉林长春·八年级期末)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A.给湿头发吹热风
B.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
C.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D.将玻璃板上的水滴向周围摊开
7.(2022·吉林白山·八年级期末)下列物态变化事例中,属于汽化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 B.清晨树叶上的露珠
C.灯丝用久了变细 D.路面上的水被太阳晒干
8.(2022·吉林吉林·八年级期末)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的智慧结,它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2016年11月30,“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列描述中发生液化现象的是( )
A.甲图中立春时节冰雪消融 B.乙图中冬至时节房檐下的冰挂
C.丙图中大雪时节地上的雪 D.图中白露时节草叶上的露珠
9.(2022·吉林松原·八年级期末)下列现象属于凝固的是( )
A.初春,冰雪消融 B.盛夏,朝露晶莹
C.晚秋,霜打枝头 D.严冬,滴水成冰
二、填空题
10.(2022·吉林白山·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小明用体温计测量体温,体温计的示数是____℃。在防疫期间该温度属于_______(填“正常”或“不正常”)。
11.(2022·吉林白山·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在探究冰的熔化特点时,为测量试管中碎冰的温度,应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碎冰______,图中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
12.(2022·吉林吉林·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物质温度 T 随加热时间 t变化的图象,由图像可知:______物质是晶体,该晶体的熔点为______℃ ;乙物质在 BC段处于_____ 状态。
13.(2022·吉林长春·八年级期末)在标准大气压下,对某物质进行加热,该物质从熔化直至沸腾,在此过程中根据测量数据画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从图象中分析可知。
(1)该物质是 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在BC段所示的过程中,该物质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是 ______状态;
(3)由图像可知它的沸点是 ______℃,它在沸腾过程中,温度 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14.(2022·吉林四平·八年级期末)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如图甲所示,实验前需要调节铁圈的高度,此时的酒精灯应___________(选填“点燃”或“不点燃”);如图乙所示,实验过程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____;图丙是水的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像,由图像可知,水在沸腾的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___________。
15.(2022·吉林·八年级期末)“这是一枚从冰箱冷藏室拿出的鸡蛋,在常温下的状态,寒气慢慢从里面冒出,凝结成水珠,这就是排寒湿。”以上是一个保健品的广告词,指出广告词的一处科学性错误并给出判断依据。
错误之处:______。
判断依据:______。
16.(2022·吉林延边·八年级期末)农谚说“霜前冷,雪后寒”,其中蕴含的道理是:气温低的时候水蒸气会 __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霜,雪 __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水的过程中需要 __ 热.
17.(2022·吉林白山·八年级期末)科技人员发明了一种新型材料,该物质在250℃开始熔化,直到温度升高到300℃时,才熔化结束,这种物质一定是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英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激光橡皮”,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高温的碳蒸气,字迹便消失,此过程要___________热量。
18.(2022·吉林松原·八年级期末)小明打开冰箱门,发现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这是水蒸气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夏天的早晨,室外的花草上常有小露珠,这是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
三、实验题
19.(2022·吉林吉林·八年级期末)利用图甲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除温度计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
(2)按照实验规范要求,调整铁圈B确定其高度时,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 要”)点燃酒精灯。
(3)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水温是______。
(4)图乙为某小组绘制的温度一时间图象,分析图象可知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是:______。
20.(2022·吉林白山·八年级期末)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
(1)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水的沸点是___________℃。水在沸腾过程中,虽然温度保持不变,但要用酒精灯持续加热,说明水在沸腾的过程中要不断___________。
(2)水的沸腾是一种剧烈的___________现象。
(3)某小组实验中发现给水加热至沸腾所用的时间较长,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21.(2022·吉林长春·八年级期末)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实验时,用“水浴法”加热,试管里应装有适量的较______(选填“大”或“小”)的冰块;
(2)加热到某一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物质的温度是______℃;
(3)在第8min时物质处于______态,冰熔化经历了______min。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图丙中折线ABCD图象,由图象可以推知冰是______体;
(4)试管中的冰完全熔化后,若持续加热,最终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得到图丙中的DE段图象。
22.(2022·吉林延边·八年级期末)如上图所示,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时,按照__________(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安装器材更合理。
(2)水沸腾过程中,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可知水的沸点为______。
(3)图丙a、b是给水加热过程中出现的情景,则这两种情景出现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选填“”或“”)。
(4)实验中,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较长,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四、简答题
23.(2022·吉林四平·八年级期末)夏天,在教室的地面上洒水感到凉快.为什么?
24.(2022·吉林松原·八年级期末)一块金属在冰箱中被冷冻后,取出放一会儿,表面会变湿.如果马上用干毛巾擦,能擦干吗?为什么?
25.(2022·吉林白山·八年级期末)舞台上经常用喷撒干冰的方法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26.(2022·吉林延边·八年级期末)在“新冠”疫情期间,口罩成为防疫“神器”,戴眼镜的人常常因为口罩佩戴不严实,出现眼镜“起雾”的情况,试着用物理知识解释眼镜起雾的原因。
参考答案:
1.C
【解析】A.如图所示,每一大格代表10℃,平均分成10小格,每小格1℃,即分度值为1℃,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这个寒暑表的量程为-30℃~50℃,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超过了寒暑表的量程,所以不能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如图所示,此时的示数由下向上在变小,表明0℃在上方,即液柱的位置在0℃以下,分度值为1℃,此时的温度为-9℃;故C错误,C符合题意;
D.温度难以直接准确感知,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此寒暑表就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B
【解析】AC.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故AC错误;
B.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没有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故B正确;
D.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浸入被测液体中,故D错误。
故选B。
3.D
【解析】海波是晶体,在到达熔点48℃时,海波有三种存在的可能:固态、固液共存态、液态;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A
【解析】AD.晶体熔化前,吸收热量,温度上升,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熔化完成后,吸收热量,温度上升,选项A中温度变化曲线与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变化规律相符,选项D中温度一直上升,所以不是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变化曲线,故A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BC.选项B中物质的温度在不断下降,选项C中物质温度先下降、再不变、又下降,所以均与晶体熔化时温度变化不相符,故BC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B
【解析】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所以夏天开空调室内温度低,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开空调室内温度高,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选项B符合题意为答案.选项A、C、D不符合题意.
6.B
【解析】A.给湿头发吹热风,既加快了空气流动,又提高了温度,可以加快水份的蒸发,故A不合题意;
B.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减慢了酒精周围的空气流动,从而减慢了酒精的蒸发,故B符合题意;
C.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既加快了空气流动,又提高了温度,可以加快水份的蒸发,故C不合题意;
D.将玻璃板上的水滴向周围摊开,增大了液体表面积,可以加快水份的蒸发,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7.D
【解析】A.冰雪消融,是冰雪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过程,故A不符合题意;
B.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B不符合题意;
C.灯丝变细,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水被晒干,由液态变为气态,属于汽化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8.D
【解析】A.冰雪消融,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A错误;
B.房檐下的冰挂的形成,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B错误;
C.雪是水蒸气直接变为固态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故C错误;
D.露珠是水蒸气遇冷变为液态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9.D
【解析】A.冰雪消融是固态的冰吸热后变成液态的水,属于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朝露晶莹中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变成的小水珠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B不符合题意;
C.霜打枝头中的霜是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极低的温度中遇冷放热变成的小冰晶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滴水成冰是指水在低温环境中放热变成了固态的冰,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0. 37.3 不正常
【解析】[1][2]由图可知该体温计每1℃分成了10小格,所以每小格为0.1℃,即分度值为0.1℃,该温度计示数为37.3℃;防疫期间温度超过37℃都属于不正常的。
11. 充分接触 -4
【解析】[1]用温度计测量碎冰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碎冰充分接触,但不能将其碰到试管底或者试管壁,防止影响测量结果。
[2]由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在0的下面,是零下,所以其示数为。
12. 乙 210 固液共存
【解析】[1]由图象知,甲物质在加热过程中,温度一直升高,乙物质在BC段温度保持不变,所以乙物质是晶体。
[2][3]乙物质在BC段温度保持不变,即此过程是熔化过程,由图象知,乙物质的熔点为210℃,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13. 晶体 吸收 固液共存 100 不变
【解析】(1)[1]从图象可以看出,物质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
(2)[2][3]由图象可知,在BC段所示的过程中,是物质的熔化过程,物质温度不变,有固定的熔点,吸收热量,是固液共存状态。
(3)[4][5]由图象知DE段是物质的沸腾过程,物质的沸点是100℃,水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14. 点燃 92 不变
【解析】[1]要根据酒精灯外焰确定铁圈高度,所以此时的酒精灯应点燃。
[2]温度计分度值1℃,所以温度为92℃。
[3]由图,水沸腾后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98℃不变。
15. 寒气慢慢从里面冒出,凝结成水珠,这就是排寒湿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鸡蛋,放热液化成水珠,附着在鸡蛋上
【解析】[1][2]“寒气慢慢从里面冒出,凝结成水珠”不符合科学事实,从冰箱拿出来的鸡蛋的温度低于常温,常温下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鸡蛋,放热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鸡蛋上形成所谓的“排寒湿”现象。
16. 凝华 熔化 吸
【解析】[1][2][3]农谚说“霜前冷,雪后寒”,其中蕴含的道理是:气温低的时候水蒸气会凝华形成霜,凝华放热,所以感觉霜前冷;雪熔化形成水的过程中要吸热,所以雪后寒.
17. 非晶体 升华 吸收
【解析】[1]该物质在250℃开始熔化,直到温度升高到300℃时,才熔化结束,说明固体物质熔化时没有一定的熔点,此物质是非晶体。
[2][3]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变为高温碳蒸气,即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也就是发生了升华现象,升华吸热。
18. 凝华 液化
【解析】[1]由于冷冻室的温度低于0℃,水蒸气在低温环境中放热直接变成了小冰晶,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属于凝华现象,故侧壁上有很多霜是凝华形成的。
[2]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变成的小水珠形成的,由气态变成液态属于液化,要放热,故露的形成过程是液化。
19. 秒表 需要 93 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解析】(1)[1] 除温度计外,好需要秒表,用于计时。
(2)[2]由于需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故固定B时,需要点燃酒精灯。
(3)[3]从下往上,刻度变大,故是零上,分度值为1℃,故读数为93℃。
(4)[4]从图像可知,水沸腾后温度一直保持不变。
20. 99 吸热 汽化 水量多
【解析】(1)[1]由图可知,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即水的沸点是99℃。
[2]水在沸腾过程中,虽然温度保持不变,要保持水的沸腾,需要用酒精灯持续加热,说明水在沸腾的过程中要不断吸热。
(2)[3]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水的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
(3)[4]某小组实验中发现给水加热至沸腾所用的时间较长,加热时间长,说明水吸收的热量多,由可知,原因可能是水量多。
21. 小 22 液 4 晶 能
【解析】(1)[1]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时,为了使冰受热均匀,加热时用“水浴法加热”且用碎冰块。
(2)[2]由图乙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且液面在零上,因此读数为22℃。
(3)[3][4]由图丙可知,在2~6min是冰的熔化过程,6min时完全熔化,因此第8min时物质处于液态,冰熔化经历了4min。
[5]图丙中BC段表示熔化过程,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由此可知冰是晶体。
(4)[6]试管中的冰完全熔化后,若持续加热,烧杯中的水会沸腾,水沸腾时持续吸热,温度不变。试管中的冰熔化变成水,最终可以从烧杯中的水中吸热达到沸点,不能继续吸热,不会沸腾,但是温度会保持在沸点不变,所以可得到图丙中的DE段图象。
22. 自下而上 99 b→a 水的质量较大或初温较低
【解析】(1)[1]为保证使用酒精灯外焰加热,且温度计液泡浸没在水中但不触碰杯壁,则应自下而上按照器材。
(2)[2]如图乙,温度计分度值为1℃ ,则可读沸点为99℃ 。
(3)[3]水沸腾前,由于下部水温更高,由热胀冷缩可知,气泡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小,水沸腾后,上下温度相同,气泡上升过程中,受到水的压强逐渐减小,气泡逐渐变大,则顺序应为b→a。
(4)[4]加热时间过长可能是水太多或者水的初温太低。
23.见解析
【解析】夏天,在教室的地面上洒水,水汽化(蒸发)吸收热量,使室内温度降低,故会感到凉快.
24.水蒸气会液化
【解析】擦不干,从冰箱中取出的金属块温度低,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金属块,就会液化成水,咐着在金属块上,擦干后,马上又有水蒸气液化成水。
25.见解析
【解析】舞台上喷洒的干冰升华需从周围的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我们看到的“白雾”。
26.见解析
【解析】答:戴口罩时,呼出的热空气通过口罩与鼻梁之间的空隙,与冷的眼镜片接触,其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附在镜片上,,从而导致眼镜“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