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与运用(27分)
1、古诗文默写(12分)
⑴、 ,西北望,射天狼。⑵、醉里挑灯看剑, 。
⑶、塞下秋来风景异, 。⑷、入则无法家拂士, 。
⑸、《诗经 关雎》中“ , 。 , 。”两句运用比兴的手法,抒发了由河州禽鸟引起青年男子迫切寻找淑女以为配偶的强烈意愿。
⑹、 ,白露为霜。 ,在水一方。
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 ,行拂乱其所为。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虔qián信 胚pēi芽 巉chán岩 吹毛求疵 断壁残垣
B、晨曦xī 慰藉jí 腌ā臜 奄奄一息 如座针毡
C、瞰gǎn望 阔绰chuò 窒shì息 一气呵成 芒刺在背
D、篷蒿hāo 荣膺yīng 骸haí骨 影影绰绰 天伦之乐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6分)
在一个村庄里,住着一位ruì( )智的老人,村里有什么疑难问题都来向他(A )。 有一天聪明又调皮的孩子,想要故意为难那位老 人。他捉了一只小鸟,握在手掌中,跑去问:“老爷爷,听说您是最有智慧的人,不过我却不相信。如果您能猜出我手中的鸟是活还是死的,我就相信了。”
老人注视着小孩子狡黠( )的眼晴,心中有数,如果他回答小鸟是活的,小孩会暗中加劲把小鸟掐死;如果他回答是死的,小孩就会张开双手让小鸟飞走。 老人拍了拍小孩的肩膀笑着说:“ ”
一位哲人说: 人生就是一连串的(B )。升学也罢,就业也好,创业亦如此。每个人的前途与命运,就像那只小鸟一样,你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直接写在短文中)(2分)。
(2)为文中A、B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写在短文中)(2分)。
备选词语:询问 请教 抉择 挑选
(3)文中划线句有一处语病,请修改后写在下面。(1分)。
(4)根据语境,在文中横线处续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语句通顺(1分)
4、关于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海底两万里》构思巧妙,情节惊险。它主要讲述尼摩船长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乘坐“诺第留斯号”潜艇在海底探险,寻找沉船宝藏的故事。
B、《伊索寓言》中的不少故事,以辛辣的笔调,深刻揭露了统治者凶残暴虐、奸诈虚伪的阶级本质,表达了下层平民和奴隶们对1的无比愤慨,如《狮子和驴》、《乌龟和老鹰》,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故事。
C、《水浒》中108位好汉只有三位女性英雄,她们分别是一丈青顾大嫂,母夜叉孙二娘,母大虫扈三娘。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计305篇,也称“诗三百”。
5、 请根据提供的材料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对下面的问题展开探究。(3分)
网络这种新兴的媒体为所有人提供了自由表达自我、自由发表自己作品的机会。过去那种环绕在专业作家头顶的神圣光环被电子网络技术的暴风骤雨吹打得烟消云散。传统理念中崇高的创作目的,迅速被网络文学的自我宣泄和自娱自乐所刷新。网络文学文字版本迅速更新,在快速互动的要求下,用符号代替表情,使语言变得幽默、简洁,更意味深长。
网络文学目前处在自发、随意的开始过程中,还难以与传统的纸上文学相抗衡,许多作品还相当幼稚。但不少网络文学作者认为,当网络成为人们更习惯和熟悉的媒体时,网络文学将成为文学流通的重要方式。
问题:网络文学有哪些特点?请归纳概括出三点。
二、古诗文阅读(19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6——9题(16分)
(甲文)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乙文)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6分)
①距 ②圉 ③诎
④寇 ⑤域 ⑥畔
7、下面两组加点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虽杀臣,不能绝也 佛印绝类弥勒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C、吾请无攻宋矣 攻亲戚之所畔
D、楚王问其故 故君子有不战
8、翻译句子(4分)
①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从两篇短文中我们对于“战争要想取胜”得到什么启示?(3分)
(二)赏析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完成第10题。(3分)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0、下面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一个“压”字,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而“开”字则写出了守军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B、颔联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C、颈联中“半卷”二字含义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D、尾联引用“黄金台”这一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国热情。
三、现代文阅读(33分)
(一)阅读下面的课内语段,完成11——12题(5分)
“不过也可能是将军家的狗……”警察把他的想法说出来。“它的脸上又没写着。……前几天我在将军家院子里看见到过这样一条狗。”
“没错儿,将军家的!”人群里有人说。
“嗯!……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象起风了,挺冷的。……你把这条狗到将军家里去,问问清楚。就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你送上的。告诉他们别再把狗放到街上来了。说不定这是条是名贵的狗,要是每个猪崽子都拿烟卷烟戳到它的鼻子上去,那它早就毁了。狗是娇贵的动物……你这混蛋,把手放下来!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这都怪你自己不好!……”
11、文中“穿大衣”这一细节描写有何作用?(2分)
12、结合全文概括一下“变色龙”的形象特征!(3分)
(二)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完成13——16题(12分)
眼界与读书 赵 畅
(1)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周总理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既立志于“中华之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时时检点自己,提醒自己,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冯友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者陷入无聊的泥潭。
(3)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还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樊篱。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之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4)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华尔特 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也许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深刻。
(5)读书不打开眼界,不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社会实际,不从书籍中思考点什么、采取点什么、解决点什么,那么我们读书做什么?
(6)我以为,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13、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 ___
14、第(2)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作用:
15、第(4)段提出了什么见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6、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三)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17——20题(14分)
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 毕淑敏
被人邀请去看一棵树,一棵古老的树。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已被唐朝的地震弯折了腰,半匍匐着,依然不倒,享受着人们尊敬的注视。
我混在人群只能感直着脖子虔诚地仰望着古树顶端稀疏的绿叶,一边想,人和树相比是多么的渺小啊。人生出来,肯定是比一粒树种要大很多倍,但人没法长得如树般伟岸。在树小的时候,人是很容易就把树枝、树干折断,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就结束了生命。就算是小树长成了大树,归宿也是被人伐了去,修成各种各样实用的物件。长的好好的树,花纹美丽木质出众,也像美女一样,红颜薄命,被人劫掠的可能性更大,于是很多珍贵的树种濒临灭绝。在这一点上,树是不如人的。美女可以人造,树却是不可以人造的。
树比人活的长久,只要假以天年,人是绝对活不过一棵树的。树并不以此傲人,爷爷种下的树,照样以硕硕果实报答那人的孙子或是其他人的后代。
通常情况下,树是绝对不伤人的。即使如前几天报上所载一些村民在树下避雨,遭了雷击致死,那元凶也不是树,而是闪电,树也是受害者。人却是绝对伤树的,地球上森林数量的锐减就是明证,人成了树的天敌。
树比人坚忍。在人不能居住的地方,树却裸身生长着,不需要炉火或是空调的保护。树回帮助人的,在饥谨的时候,人可以扒树的皮来充饥。
很多书籍记载过这棵古树,若是在树群里评选名人的话,这棵古树是一定名列前茅了。很多诗人词人咏颂过这棵古树,如果树把那些词句当作叶子一般披挂起来,一定不堪重负。唐朝的地震不曾把它压倒,这些赞美会让它扑在地上。
树的寿命是如此长久,在我们死后很多年,这棵古树还会枝叶繁茂地生长着。一想到这一点,无边的嫉妒就转成深深的自卑。作为一个人活不了那么久远,伤感让我低下头来,于是我就看到了一棵小草,一棵长在古树之旁的小草。只有细长的两三片叶子,纤细得如同婴儿的睫毛。树叶缝隙的阳光打在草叶的几丝脉络上,再落到地上,阳光变得如绿纱一样漂浮了。 这样一株柔弱的小草,在这样一棵神圣的树底下,一定该俯首称臣必恭必敬了吧?我竭力想从小草身上找出低眉顺眼的谦卑,最后以失望告终。这棵不知名的小草,毫无疑问是非常渺小的。就寿命计算,假设一岁一枯荣,老树很可能见过小草五千辈以前的祖先。就体量计算,老树抵得过千百万小草集合而成的大军。就价值来说,人们千里万里路地赶了来,只为瞻仰老树,我敢肯定没有一个人是为了探望小草。
既然我作为一个人,都在古树面前自惭形秽了,小草你怎能不顶礼膜拜?我这样想着,就蹲下来看着小草。在这样一棵历史久远声名卓著的古树旁边为邻,你岂不要羞愧死了? 小草昂然立着,我向它吐了一口气,它就被吹得蜷曲了身子,但我气息一尽,它就像弹簧般伸展了叶脉,快乐地抖动着,我向它吐了一口气,它还是在弯曲之后怡然挺立。我悲哀地发现,不停地吹下去,我有气绝倒地的一刻,小草却安然。
草是卑微的,但卑微并非指向羞惭。在庄严大树身旁,一棵微不足道的小草都可以毫不自惭形秽地生活着,何况我们万物灵长的人类!
17、与人相比,树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加以概括,分条陈述。(3分)
18、简要阐释“唐朝的地震不曾把它压倒,这些赞美会让它扑在地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9、从“仰望”大树到“蹲下来看”小草,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轨迹?(4分)
20、探究与感悟: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上文,谈谈你的体会。不少于40字。 (4分)
四、作文(63分,含书写分3分)
题目: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