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3 07:56: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和田地区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注 意 事 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与西方的建筑文化自古就有着根本的区别。
人与建筑截然分离,是欧洲建筑文化的一个根本性前提。对欧洲人来说,建筑是人之外的观赏品,或只是住人的容器。欧洲教堂尽高大深邃之能事,远远超出人的尺度,是神在人间的居室,而神绝非人,所以建筑仍然与人分离。西方的哲学思想主张征服自然,其教堂、宫室、竞技场、歌剧院等建筑中难见人与自然的和谐。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大体型、大进深、大层高、大面阔,与自然接触的外墙与窗面积较小。西方建筑中连有限的花园也造得与自然相对立,它从总体布局到水池、花草、雕塑、花盆以及小品建筑都对称严谨,树木也修剪成几何体型,花卉和灌木则被修剪成地毯状的模纹花坛,如凡尔赛宫中的花园。这同崇尚“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中国古典园林截然相反。
以“天人合一”为文化内涵的中国古典建筑则是以人为主,在这里建筑与生活是一体的,建筑随生活而变,以生活为主。而西方建筑中,人只是旁观者,人与建筑相分离。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是人与自然和谐,“道法自然”的观念见于各类建筑。法自然而极变化之能事,这是古民居的特征。因气候、地形、材料、生态等的不同,建筑也各有特点。乡镇民居多为字、曲尺、三合院、自由式等格局,即使是四合院,也体现出日照、风体、绿化共享的功能,极力与大自然、与人相和谐。
中西方在建筑文化方面还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差别,那就是中国宫殿类建筑十分发达,而西方宗教类建筑十分繁荣,两者强烈的反差反映出建筑文化与其他人类文化一样,也是以人神间的冲突与调和作为其永恒的文化主题的。
中国长久以来以“人”的观念为中心,而西方则一直以“神”的观念为中心。中国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于一切的时代。中国人信教也信神,但又总是把神和人摆在同等的地位去崇拜,去尊重。西方则不然,一部建筑史其实就是一部神庙和教堂的历史。虽然中国建筑以“人”为中心而西方建筑以“神”为中心,但在这两类文化的价值观念中,“神”都是永恒的,“人”都是暂时的。正因如此,中国建筑发展了木结构材料,而西方建筑发展了石结构材料。石结构的长久性与木结构的短暂性都充分说明了中国建筑以“人”为中心的理念。
从审美来看,中国古典建筑以木为材,在质感上显得朴素、自然而优美;而以石为材的欧洲古典建筑质地坚硬、沉重而阳刚十足。因此,以木为材的中国建筑比以石为材的欧洲建筑更具有可人的生命情调;比较起来,冰冷的石材会使建筑与人的关系显得略微有些紧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西方建筑呈现出人与建筑的“分离”或“融合”的迥异特征,不同的建筑文化都受到了各自哲学思想的影响。
B.对于欧洲人来说,建筑只是人之外的观赏品,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建筑等同于生活,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
C.中国建筑在必须面对自然时,不是像西方那样把建筑看作征服自然的手段与方式,而是努力融渗在自然中,与自然对话。
D.人神之间的冲突和调和作为一种永恒的文化主题,在中西方建筑文化中的表现之一就是宫殿类建筑和宗教类建筑的各自繁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立足比较的思路,采用总分的结构,从两个大的方面谈中西方建筑在文化上的差别。
B.用哲学思想和文化命题来作为支撑论点的依据,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增添了文本的文化内涵。
C.文章在论证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不同特点时,都运用了相当丰富的具体建筑实例,增强了真实性和准确性。
D.“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建筑的影响是本文反复强调和重点论证的一个方面,哪怕是宫殿类建筑也体现出人本特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的教堂、歌剧院等建筑具有大体型、大进深、大层高等特点,而外墙和窗户的面积则相对小得多,这是与自然截然分离的体现。
B.中国古民居“法自然而极变化之能事”,乡镇民居呈现出字、曲尺、三合院、四合院、自由式等不同格局,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道法自然”的观念。
C.中国的宫殿是一种将帝王的权威神化了的建筑,宫殿建筑的发达,与中国人把神和人摆在同等的地位去尊崇的观念有关。
D.中西方建筑的木结构材料和石结构材料呈现出质朴和阳刚的不同审美风格,这是以 “君权”为中心和以“神权”为中心的不同价值观念造成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芬兰一直较为注重开展培养学生生存技能的劳动教育。中小学生阶段开设与劳动教育相关的课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技术课、纺织课和家庭经济学课程。技术课和纺织课在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开设。技术课上,学生学习使用锯、刨子等工具,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木工制作。纺织课上,学生要学会使用缝纫机,学生在小学阶段进行简单的布艺制作,比如靠垫、手机包等;初中阶段,设计相对复杂,计算机设计、制作等方式会被学生引入课堂制作。初中阶段还开设有家庭经济学课程。学生在课上学习烹饪、熨烫衣物等。一堂家庭经济学课,学生准备、制作一顿美食并现场享用,其间还插空熨烫衣物。男女学生都积极投入其中,竭尽全力制作出自己满意的作品。
(摘编自张永军《他山之石》,《光明日报》2018年10月9日)
材料二:
我国的劳动教育时废时兴,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劳动教育缺位成为我国当前教育的严峻现实,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我国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从学校来讲,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占用,师资、场地、经费缺乏,劳动教育无计划、无考核;有的把劳动当惩罚手段,劳动多教育少,忽视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培养。从家庭来讲,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只要学习好,什么都不用干。从社会来讲,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有所蔓延,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被淡化。好逸恶劳、看不起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现象客观存在。
(摘编自吴安春《培养劳动精神为孩子幸福奠基》)
材料三:
劳动教育关系国家命运、民族未来。我们需要从国家命运,民族未来的角度思考劳动教育体系的建构。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已经出现刘易斯拐点,未来劳动年龄人口可能将不再增加。这一形势,要求我国劳动人口人力资源的开发应该由过去主要依靠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增加转变为主要依靠劳动年龄人员文化素质的提高。
劳动教育不是一项简单的教学任务,它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制定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渐进的学习体系,精心策划、合理安排,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安排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适切的教育和锻炼。劳动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重视和努力,需要全社会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实现劳动认知与劳动价值的回归,让孩子在劳动中体验生活,收获技能,学会与人交往,锻炼各种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家长和学校需要积极配合,培育孩子的劳动观念,社会要营造尊重劳动者的氛围,形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共同的价值观。
新课程改革以来,在设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平均每周1课时,这样是搞不好劳动教育的。应结合各科教学,挖掘蕴含在各科中的劳动教育内容,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形成教育合力,使劳动教育经常化、日常化。将劳动教育纳入督导考核体系,加强督导督查。杜绝劳动课只反映在课表上,平时却被语文、数学课或自由活动代替的现象发生;杜绝口头上重视,行动上忽视的现象发生;克服场地紧张,工具不齐的难题。通过学校自身建设、拓展社会资源共建等方式,建立劳动基地、劳技教育中心、素质教育基地、实践教育基地等,使劳动教育逐渐走上常态化发展的轨道。
(摘编自万作芳《劳动教育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芬兰劳动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比如开设跟劳动教育相关的技术课、纺织课和家庭经济学课程。
B.对学校劳动教育进行督导考核,督导考核内容包括劳动课是否被其他课占用,师资、场地、工具、经费是否缺乏等。
C.劳动教育关系国家命运、民族未来,但严峻的现实是我国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劳动教育长期缺位。
D.把劳动当成惩罚手段,这与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价值观是格格不入的,不利于劳动精神的培养。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好逸恶劳、看不起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现象,都不利于中小学生劳动意识的形成。
B.芬兰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安排不同层次的劳动教学内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C.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缺位原因复杂,有学校方面的,也有家庭方面的,还有社会方面的,扭转形势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D.许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忽视劳动习惯培养,比如打扫卫生、烧菜做饭、洗衣叠被等,缺乏劳动教育观念。
6.我国劳动教育无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午饭铃声刚刚响过,从一排排高低错落的石窑洞里,就跑出来了一群一伙的男男女女。他们把碗筷敲得震天价响,踏泥带水、叫叫嚷嚷地跑过院坝,向南面总务处那一排窑洞的墙根下蜂涌而去。偌大一个院子,霎时就被这纷乱的人群踩踏成了一片烂泥滩。
在校园内的南墙根下,现在已经按班级排起了十几路纵队。各班的值日生正在忙碌地给众人分饭菜。每个人的饭菜都是昨天登记好并付了饭票的,因此程序并不复杂,现在值日生只是按饭表付给每人预订的一份。菜分甲、乙、丙三等。甲菜以土豆、白菜、粉条为主,里面有些叫人嘴馋的大肉片,每份三毛钱;乙菜其它内容和甲菜一样,只是没有肉,每份一毛五分钱。丙菜可就差远了,清水煮白萝卜——似乎只是为了掩饰这过分的清淡,才在里面象征性地漂了几点辣子油花。不过,这菜价钱倒也便宜,每份五分钱。
各班的甲菜只是在小脸盆里盛一点,看来吃得起肉菜的学生没有几个。丙菜也用小脸盆盛一点,说明吃这种下等伙食的人也没有多少。只有乙菜各班都用烧瓷大脚盆盛着,海海漫漫的,显然大部分人都吃这种既不奢侈也不寒酸的菜。主食也分三等:白面馍,玉米面馍,高粱面馍;白、黄、黑,颜色就表明了一种差别;学生们戏称欧洲、亚洲、非洲。
从排队的这一片黑鸦鸦的人群看来,他们大部分都来自农村,脸上和身上或多或少都留有体力劳动的痕迹。除过个把人的衣装和他们的农民家长一样土气外,这些已被自己的父辈看作是“先生”的人,穿戴都还算体面。贫困山区的农民尽管眼下大都少吃缺穿,但孩子既然到大地方去念书,家长们就是咬着牙关省吃节用,也要给他们做几件见人衣裳。
当然,这队伍里看来也有个把光景好的农家子弟,那穿戴已经和城里干部们的子弟没什么差别,而且胳膊腕上往往还撑一块明晃晃的手表。有些这样的“洋人”就站在大众之间,如同鹤立鸡群,毫不掩饰自己的优越感。他们排在非凡的甲菜盆后面,虽然人数寥寥无几,但却特别惹眼。
在整个荒凉而贫瘠的黄土高原,一个县的县立高中,就算是本县的最高学府吧,也无论如何不可能给学生们盖一座餐厅。天好天坏,大家都是露天就餐。好在这些青年都来自山乡圪崂,谁没在野山野地里吃过饭呢?因此大家也并不在乎这种事。通常天气好的时候,大家都各自和要好的同学蹲成一圈,说着笑着就把饭吃完了。
今天可不行。所有打了饭菜的人。都用草帽或胳膊肘护着碗,趔趔趄趄穿过烂泥塘般的院坝,跑回自己的宿舍去了。不大一会功夫,饭场上就稀稀落落的没有几个人了。大部分班级的值日生也都先后走了。
现在,只有高一(1)班的值日生一个人留在空无人迹的饭场上。这是一位矮矮胖胖的女生,大概是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一类的病,留下了痼疾,因此行走有点瘸跛。她面前的三个菜盆里已经没有了菜,馍筐里也只剩了四个焦黑的高粱面馍。看来这几个黑家伙不是值日生本人的,因为她自己手里拿着一个白面馍和一个玉米面馍,碗里也像是乙菜。这说明跛女子算得上中等人家。她端着自己的饭菜,满脸不高兴地立在房檐下,显然是等待最后一个姗姗来迟者——我们可以想来这必定是一个穷小子,他不仅吃这最差的主食,而且连五分钱的丙菜也买不起一份啊!
雨中的雪花陡然间增多了,远远近近愈加变得模模糊糊。城市寂静无声。隐约地听见很远的地方传来一声公鸡的啼鸣,给这灰蒙蒙的天地间平添了一丝睡梦般的阴郁。
就在这时候,在空旷的院坝的北头,走过来一个瘦高个的青年人。他胳膊窝里夹着一只碗,缩着脖子在泥地里蹒跚而行。小伙子脸色黄瘦,而且两颊有点塌陷,显得鼻子像希腊人一样又高又直。脸上看来才刚刚褪掉少年的稚气——显然由于营养不良,还没有焕发出他这种年龄所特有的那种青春光彩。
他撩开两条瘦长的腿,扑踏扑踏地踩着泥水走着。这也许就是那几个黑面馍的主人?看他那一身可怜的穿戴想必也只能吃这种伙食。瞧吧,他那身衣服尽管式样裁剪得勉强还算是学生装,但分明是自家织出的那种老土粗布,而且黑颜料染得很不均匀,给人一种肮肮脏脏的感觉。脚上的一双旧黄胶鞋已经没有了鞋带,凑合着系两根白线绳;一只鞋帮上甚至还缀补着一块蓝布补丁。裤子显然是前两年缝的,人长布缩,现在已经短窄得吊在了半腿把上;幸亏袜腰高,否则就要露肉了。(可是除过他自己,谁又能知道,他那两只线袜子早已经没有了后跟,只是由于鞋的遮掩,才使人觉得那袜子是完好无缺的)。
他径直向饭场走过来了。现在可以断定,他就是来拿这几个黑面馍的。跛女子在他未到馍筐之前,就早已经迫不及待地端着自己的饭碗一瘸一跛地离开了。
他独个儿来到馍筐前,先怔了一下,然后便弯腰拾了两个高粱面馍。筐里还剩两个,不知他为什么没有拿。
他直起身子来,眼睛不由地朝三只空荡荡的菜盆里瞥了一眼。他瞧见乙菜盆的底子上还有一点残汤剩水。房上的檐水滴答下来,盆底上的菜汤四处飞溅。他扭头瞧了瞧:雨雪迷蒙的大院坝里空无一人。他很快蹲下来,慌得如同偷窃一般,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己的碗里舀。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象炸弹的爆炸声一样令人惊心。血涌上了他黄瘦的脸。一滴很大的檐水落在盆底,溅了他一脸菜汤。他闭住眼,紧接着,就见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了下来——唉,我们姑且就认为这是他眼中溅进了辣子汤吧!
他站起来,用手抹了一把脸,端着半碗剩菜汤,来到西南拐角处的开水房前,在水房后墙上伸出来的管子上给菜汤里搀了一些开水,然后把高粱面馍掰碎泡进去,就蹲在房檐下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他突然停止了咀嚼,然后看着一位女生来到馍筐前,把剩下的那两个黑面馍拿走了。是的,她也来了。他望着她离去的、穿破衣裳的背影,怔了好一会。
7.下列对作品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毛钱的甲等菜也只是以白菜、土豆、粉条为主,只有几片大肉片就够馋人了。这样的菜也没几个人吃得起,显示了在那个时代当地的穷苦。
B.即便缺吃少穿,也要省吃俭用给孩子做几件见人的衣裳,表现了穷人为了孩子能够去城里体面的上学,也是付出了很多。
C.那一队一队热闹打饭的同学和故意来晚避免与同学见面的人对比鲜明,表明同学间阶层分明,界限明显。
D.只有饿急了的人才会狼吞虎咽,就算是最差的黑面馍就菜汤也是美味佳肴了。因此,小说中的男主角应该是饿坏了。
8.文中画线句子为《平凡的世界》这本长篇巨制的总开篇,在众多名著中非常有名,请简要分析小说开篇景物在这段节选中的作用。
9.文中最后来拿两个黑面馍的青年为本小说的主人公,结合文章具体分析他是什么形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谢晦,字宣明,陈郡阳夏人也。祖朗,东阳太守。父重,会稽王道子骠骑长史。兄绚,高祖镇军长史,蚤卒。晦初为孟昶建威府中兵参军。昶死,高祖问刘穆之:“孟昶参佐,谁堪入我府 ”穆之举晦,即命为太尉参军。高祖尝讯囚,其旦刑狱参军有疾,札晦代之,于车中一鉴讯牒,催促便下。相府多事,狱繁殷积,晦随问酬便,曾无违谬,高祖奇之。即日署刑狱贼曹,转豫州治中从事。义熙八年,土断侨流郡县,使晦分判扬、豫民户,以平允见称。入为太尉主簿,从征司马休之。时徐逵之战败见杀,高祖怒,将自被甲登岸,诸将谏,不从,怒愈甚。晦前抱持高祖,高祖曰:“我斩卿!晦曰:“天下可无晦,不可无公,晦死何有!”会胡藩已得登岸,贼退走,乃止。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点漆涉猎文义朗赡多通高祖深加爱赏群僚莫及从征关洛内外要任悉委之永初二年,寻转领军将军,依晋中军羊祜故事,入直殷省,总统宿卫。三月,高祖不豫,给班剑二十人,与徐羡之、傅亮、檀道济并侍医药。少帝即位,加领中书令,与羡之、亮兴辅朝政。少帝既废,司空徐羡之录诏命,以晦行七州诸军事、抚军将军,欲今居外为援。太祖即位,加使持节,依本位除授。寻进号卫将军,加散骑常侍,进封建平郡公,食邑四千户,固让进封。又给鼓吹一部。太祖惮其功高,欲诛羡之等,并讨晦。及将行诛,于是诏道济入朝,委之西讨。道济既至,晦大军一时溃散。众散略尽,乃携其弟遁,兄子四基等七骑北走,为光顺之所执。晦死时,年三十七。
(选自《宋书·谢晦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点漆/涉猎文义/朗赡多通高祖/深加爱赏/群僚莫及/从征关洛内外/要任悉委之/
B.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点漆/涉猎文义/朗赡多通高祖/深加爱赏/群僚莫及/从征关洛/内外要任悉委之/
C.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点漆/涉猎文义/朗赡多通/高祖深加爱赏/群僚莫及/从征关洛内外/要任悉委之/
D.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点漆/涉猎文义/朗赡多通/高祖深加爱赏/群僚莫及/从征关洛/内外要任悉委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是庙号,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少帝、太祖等也是庙号。
B.行,指兼摄官职,一般以高位兼任低职,文中谢晦以中书令兼任七州诸军事等职。
C.使持节,魏晋时期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权力的官职,隋朝以后大多是虚衔。
D.食邑是占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田邑,定制为郡公二千户,但实封会有变化。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晦出身名门,熟悉刑狱诉讼。谢晦出身阳夏谢家,祖父、父亲和兄长都曾身居要职,他在代理删狱参军的时候一看审讯的记录,便能作出判决。
B.谢晦善于治理,办事秉持公平。义熙八年,朝廷按地域划定郡县安置侨流,派谢晦管理扬州和豫州的户口,谢晦因办事公平而被人们称道,于是升为太尉主簿。
C.谢晦忠于皇帝,敢于以死明鉴。将领们阻止高祖为徐逵之报仇,而高祖更加气愤,谢晦上前抱住高祖,高祖扬言要杀死他,但他并不惧怕,可见其忠心。
D.谢晦在宋历职三朝,受皇帝重视。谢晦深受高祖重视,其他官员难以企及,并且辅佐少帝即位。太祖封他为建平郡公,他接受了晋封,还被赐予鼓吹一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相府多事,狱繁殷积,晦随问酬辩,曾无违谬,高祖奇之。
(2)众散略尽,乃携其弟遁、兄子世基等七骑北走,为光顺之所执。
(二)古诗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4.毛泽东说项羽“沽名”。请根据《鸿门宴》说明项羽“沽”的是什么“名”,项羽“沽名”的结果如何。
15.毛泽东说“不可沽名学霸王”有什么深刻意义?
(三)古诗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韩愈《师说》中从地位、官职方面概括唐代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的耻于从师的心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依次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渲染了战场的悲壮气氛,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三名航天员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183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长达半年的太空“出差”有太多“名场面”让人 ① 。人们还记得,三名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失重环境里创下首次在太空中吃包含我们中国传统美食饺子的年夜饭的记录。还有,三名航天员在地面科技人员支持下,圆满完成两次出舱活动,生动开启两次“天宫课堂”,中国空间站首次举办天宫画展。无论新春写春联还是元宵弹古筝,都让三名航天员在太空拥有别样的体验,也让身处地球家园的我们 ② 、倍感新鲜。中国航天事业一次次迈上新台阶,彰显了中国航天人勇攀科技高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决心。星空浩瀚无垠,探索 ③ 。我国今年将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在轨稳定运行的国家太空实验室,天舟四号、五号货运飞船和问天、梦天实验舱将从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我国航天事业怎样才能迎来新的荣光?精心准备,确保发射万无一失;精心组织,确保发射圆满成功;精心实施,确保发射百下百全。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拔河是一项中国古代的体育活动,起源于“牵钩之戏”,由两队相等的人数,对拉一根篾缆,以比试力量和拔河技巧。“牵钩之戏”是以缏作篾缆,坚硬粗糙,两队较量时,手掌极易磨伤,不利于① 。到了唐代,更名为“拔河”,其使用的器材也得到了改变,用较柔软的麻绳替代了篾缆,② 。此外,在麻绳的两端,又联结出一根小绳索,供选手套在胸腋间,更有助于力量和技术的发挥。同时,进一步③ ,明确了决胜线标志一河界,制定了裁判人员的职责。
拔河比赛比的是什么?很多人会说:当然是比哪一队人的力气大啊!其实,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队拔河比赛胜了,意味着甲队向后退了。从受力分析看,甲队受到重力、地面的支持力、乙队对甲队的拉力、地面对甲队的摩擦力共四个力的作用。其中,重力和地面支持力是相对平衡力。所以,甲队之所以后退,说明地面对甲队向后的摩擦力大于乙队拉甲队的力。由此可见,要想赢得拔河比赛,关键是增大脚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为什么第二段说拔河比赛不是比哪一队力气(拉力)大?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以改变语序进行修改。
四、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孔子)
王何必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荀子)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
面对各种说法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抄袭,不套作;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B 2.C 3.D
4.C 5.C 6.①学校方面,客观上师资、场地、经费、时间缺乏,主观上不重视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课往往让位于其他科目。②家庭忽视对孩子的劳动观念和基本劳动技能的培养,家校配合不能到位。③社会对劳动存在诸多错误观念,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被长期淡化。④劳动教育本身存在一定复杂性,无法一蹴而就。
7.C 8.点明时令,快到惊蛰了;渲染寒冷的氛围;统领全文,确立感情基调;暗喻社会的春天也需要时日,需要耐心等待。 9.①贫寒穷苦。他吃的是下等的黑高粱面馍,穿的衣服是农家自织布做的,还不合体。
②内心自卑脆弱。等别人都走了,他才“姗姗来迟”,偷偷刮别人剩下的菜汤时“血涌上了他黄瘦的脸”。
③自尊好面子。刮别人剩下的菜汤时他感觉“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象炸弹的爆炸声一样令人惊心。血涌上了他黄瘦的脸”。
④坚强刚毅。在如此贫穷的状态下,他依然选择到“县立高中”读书,可以看出他坚强和刚毅。
10.D 11.A 12.D 13.(1)相府中的事务很多,案件众多,大量聚积,谢晦依据所问对答,竟没有错误,高祖对此感到非常惊奇。
(2)兵众逃散将尽,于是谢晦带着弟弟谢遁、哥哥的儿子谢世基等七人向北逃去,被光顺之抓住。
14.沽“仁义”之名,具体说有“义气”和“仁慈”两方面。结果:项羽“不追穷寇”,放走刘邦,变主动为被动,最终被刘邦灭亡。 15.用项羽沽名钓誉的历史教训教育革命人民:不能怜悯行将灭亡的敌人,重蹈项羽的覆辙;要发扬“痛打落水狗”的精神,猛追穷寇,将革命进行到底。
16.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17.记忆犹新 大开眼界 永无止境 18.三名宇航员创下记录,(他们)首次在太空中吃年夜饭,年夜饭包含我们中国传统美食饺子,这一记录是在太空中的失重环境里创下的。 19.①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怎样才能”的问题并进行回答。一问一答,引起读者的思考;顿生波澜,避免平铺直叙。②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由三个“精心”、三个“确保”形成排比,突出了我国航天事业迎来新荣光的具体做法;结构相似,句式整齐,使句子富有气势。
20.①选手力量和技巧的发挥
②减少了手掌的磨伤
③完善了拔河游戏规则 21.拔河比赛本队会受到四种力(重力、地面支持力、对方的拉力和本队地面摩擦力),其中比赛双方受到的拉力是相互的,并且每队的重力和地面支持力是平衡的,这说明取胜时靠的是增大本队脚与地面的摩擦力,而不是拉力。 22.拔河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体育活动,起源于“牵钩之戏”,由人数相等的两队,对拉一根篾缆以比试力量和拔河技巧。
23. 利和义   
从小到大,我们听到的大多是这样的说法,君子重义不见利、施恩不图报、大公无私、无私奉献等。在义于利的交锋中,咱们民族一贯视义为荣,瞅利为耻。也正因为此,历朝历代涌现了不计其数的大爱无私之人,他们以自己的光风霁月般的义举绚烂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天空,凭自己的拯弱扶贫的精神温暖了千千万万颗悲冷的心灵。这些不计回报的馈赠,这些挺身而出的义举让我们活着有意义、有方向、有力量。因此孔子的弟子奋不顾身下水救人后收取贵重酬谢引来大大家的纷纷议论,也在情理之中。但孔子对他弟子的这种行为却大加表扬。
孔子的态度为什么总与大家相反呢 因为他明白,义而不利,行而不远。对一个人而言,实现一项义举一件善行,不是难事,难就难在多做一些,不间断地做下去。毕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空间,都有自己的责任和权利。非功利的行善仗义,付出精力与财力,内心固然得到了慰藉与充实,人格与灵魂因为无私无悔而变得饱满而鲜活。但人终归是社会之人,他不免受制于现实中方方面面的利益,所以绝不能苟求一个人总是牺牲自己奉献自己。也正是由于这种牺牲和奉献使得许许多多的人视行善举义为畏途,从而他们只是感动感激只是钦佩敬仰,却不效仿不加推广。   如果在可能的情况下,政府机构社会组织成一些有识人士,也包括那些在别人的善行义举中获得利益和受益人,能够主动且真诚地对善行义举的实施者给予合适的回报,让他们真真切切地因为自己的本不图报的行为获得了精神与物质的补偿,让他们真正的发现,自己的行为与其说是帮别人帮助社会不如说是在帮自己,是在为自己为亲人为社会积蓄生活的美好,惟其如此,有爱有善之人就会更加努力地去施爱使善,他们不会再有后顾之忧或世薄之叹,让义行能够得到精神或者物质的回报,对此,政府机构有责任去建构一种机制,形成一种常为规范,始以规范,终以风俗。
我们要让好心人有好报,这样好心人才会层出不穷,义善之行才会蔚然成风,我们发自内心地赞同咱们传统的义利价值观,重义轻利,但我们不排斥利。我们更欣然地接受施恩之后的回报。只有这样,这些神圣而美好的品行,才能光而大之,才会使我们明白什么叫高贵什么叫做伟岸!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