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一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
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化数字化,即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依托计算机、互联网、数字处理等信息技术进
行存贮、创作、生产、传播、交易和消费等,是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体现。基于文化
数字化提出的文化数字化战略,为我们学画了民族文化全景呈现、全民共享和优秀成
果享荟世界的美好愿景,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夯实了文化强国建设
的根基。
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可以有效促进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我国有着丰富
的文化资源,国家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剑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数字化是
不可绕过的有效路径,这也是在文化领域和文化建设上能够抓住信息革命的一次重
要机遇。
文化数字化战略中的“数据超市”“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等关键词是实现文化
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提高文化生产力的要害。信息文明条件下,文化资源转化为生
产要素、进入社会化大生产的产业化环节中,文化数字化是一条便捷的有效路径,是
文化艺术生产力快速提高的必然之举,这一点已为国际经验所证实。继“科学技术是
第一生产力”之后,我们应该名正言顺地甚至大张旗鼓地提出“文化是生产力”、“文化
创意是生产力”的口号。事实上,有了现代化逻辑骨架的文化是真正的生产力,有着
高三语文试题第1页共12
现代文明理念和价值追求的文化才是生产力的思想观点逐渐成为一种共识。只有在
这个意义上,文化经济学、创意经济学、文化产业经济学才是自在自为的完善的现代学
科概念,才能真正为文化自信夯实经济基础、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精神思想的支撑。
文化数字化不仅仅是器物层面的革新和技术应用,还要“由器而道”,以技促道诉
求一种新思雏和原初视野。也就是说,文化数字化不仅在于使文化发展强身健体、形
成新时代中华文化的健壮骨骼,更在于推动契合时代特点的文化观念创新和文化形
态的整体跃升。文化数字化战略是推动当代文化创新的激发器和策源地,它涵盖了
中华文化数据库、国家文化专网、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数字化转型升级、数字化文化消
费新场景、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文化数字化治理体系等
领域,意在供给侧发力,激活各类文化资源且贯通各部门各行业,贯穿文化建设全过
程。同时还兼顾供给侧与需求侧,打通资源端、生产端、消赏端和云端,从而构建起一
套由国家主导的文化大数据体系,在文化体系重塑中新被旧所融、旧因新而活,实现
彼此所蕴含价值的极大化、“再发现”乃至聚合效应,以文化活力的激发和文化创新意
识的增强形成建设文化强国的坚实力量。可见,在文化数字化所形构的原初视野中,
文化数据因关联而焕发出整体性的文化力量,从根本上捉高了文化生产力水平,从而
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建设文化强国赋能。
(摘编自范玉刚《以“文化数字化战略”夯实文化强国建设的根基》)
材料二:
数字网络下的远程合作,使人们得以互相沟通连接,不同的声音得以释放和传
播,数字文化需求更加多元多样。加快文化数字化发展,就要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个
性化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产业数字化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海量数据,其中包括文化
产品供给端和消赏端的数据。这些数据反映了文化消资市场的消贵趋势,将极大增
强供给端的生产指向性。对供给端来说,洞悉消费者文化产品需求的精准度,根据
数据进行小规模、个性化、智能型、订单式的生产,再利用消赏数据对供给进行调整,
可以更好地实现文化产品的价值,并确保文化供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受资源票赋、经济水平、交通条件、社会分工等因素的彩响,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
在城乡、区域、行业之间存在差异,这导致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也存在较大差别。一直
以来,因地理区隔造成文化需求的不均衡现象较为显著。进入数字时代,数字鸿沟又
高三语文试题第2页共122022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检测答案
2022.11
现代文阅读(35分)
1. B B项“数字时代的到来缩小了这一差距”错误。结合原文“受资源禀赋、经济水平、交通条件、社会分工等因素的影响,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在城乡、区域、行业之间存在差异,这导致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也存在较大差别。一直以来,因地理区隔造成文化需求的不均衡现象较为显著。进入数字时代,数字鸿沟又进一步增加了既有差距。”可知,数字时代的到来是进一步增加了既有差距。
2. C C项“通过供给侧与需求侧同时发力”错误。结合材料一最后一段“文化数字化战略是推动当代文化创新的激发器和策源地,它涵盖了中华文化数据库、国家文化专网、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数字化转型升级、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文化数字化治理体系等领域,意在供给侧发力,激活各类文化资源且贯通各部门各行业,贯穿文化建设全过程”可知,只是通过供给侧发力。
3. C A项,强调科技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B项,强调特色推销手段的作用;C项,侧重数字化产业推动下的文化创意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化是生产力”这一观点,符合要求。D项,强调科技文化在推动节目发展中的作用。
4.
①满足文化消费个性化需求。公众可以通过小程序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参观。
②实现了文化消费的均衡化。数字技术的应用降低了欣赏国宝的成本,可以拉近文物与普通百姓间的距离,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人都能欣赏。
③体现了文化消费的本土化。故宫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引了更多国人的关注。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共4分。)
5. ①文化数字化战略有效促进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提高了文化生产力;
②文化数字化战略推动文化创新,数字化产生的文化数据的整体性力量为文化强国赋能;
③文化数字化战略促进文化消费产业需求个性化、均衡化、本土化的转型升级,夯实文化强国的根基。(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共4分。)
6.B“意在表明他对现实的手足无措”错误。屈原整理装束是要以有尊严的形式赴死。
7.D“也是对其自我生命价值的消解”错误。屈原最后的一跳并没有消解掉他生命的价值。
8.①第一次面向西北,想象秦兵入侵下的楚国,战火不断,生灵涂炭,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为无力挽救国家的命运而感到痛心不已。②第二次面向西北,他行三拜九叩大礼,对国都与故土,既有对国都与故土的依依不舍,更有对国家的忠贞与坚定。(每点3分,共6分)
9.①凸显了屈原在百姓眼中的重要性,同时体现了百姓对屈原深厚的感情。②面对“渔翁”“老渔父”的问询,屈原没有做出解说,表明他不在意个人的荣辱及品格是否高尚等价值问题。③省略掉屈原和渔人大量的对话,使他这个形象更有张力,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思考的空间。(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每点2分,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0. A “未布”前省略主语“令”,“令既具”“(令)未布”是两个主谓结构的完整句子,应在“未布”前断开,排除B;“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中,“于国都市南门”是“立”的后置状语,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
11. B“与《鸿门宴》中‘乃令张良留谢’的‘谢’相同”错。“公叔召鞅谢曰”中“谢”指道歉,句意:公叔痤又急忙召见公孙鞅道歉说。而“乃令张良留谢”的“谢”是辞别的意思,句意:于是让张良留下来辞别。两句中“谢”的含义不同。
12. B“但还未来得及向魏惠王推荐公孙鞅,就重病不起,以致魏王错失良才”错。由原文“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可知,公叔痤重病了之后,向魏惠王推荐了公孙鞅,只是最后魏惠王并未听从其建议重用公孙鞅。
13. (1)卫鞅到了秦国后,通过宠臣景监来求见秦孝公,用自己富国强兵的方略游说秦孝公。(“既”,已经;“因”,介词,通过;“说以富国强兵之术”,状语后置,应为“以富国强兵之术说”。每点1分,句意1分,共4分。)
(2)谈论高尚道德的人不迎合凡夫俗子,要建成大业的人不与众人商议。 (“至”,极;“成”,建立,建成;“不谋于众”,状语后置,应为“于众不谋”。每点1分,句意1分,共4分。)
14. ①秦人不愿变法时,商鞅以理先说服秦孝公;
②商鞅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在集市立木建信;
③太子犯法,商鞅主张对太子师傅施刑,以此立威。(每点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周显王七年,秦献公去世,其子即位为秦孝公。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整顿国家,修明政治,想让秦国强大起来。周显王八年,秦孝公在国内下令说:“现在宾客群臣中谁能献上奇计,让秦国强盛,我就封他为高官,给他封地。"卫国的公孙鞅听到这道命令,于是西行来到秦国。
公孙鞅,是卫国宗族旁支后裔,喜好法家刑名之学。他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公叔痤深知他的才干,但还未来得及推荐。正赶上重病不起,魏惠王前来看望公叔痤,问道:“您如果不幸去世,国家大事如何来处置?”公叔痤说:“我手下任中庶子之职的公孙鞅,年纪虽轻,却有奇才,希望国君把国家交给他来治理!”魏惠王听罢默然不语。公叔痤又说:“如果国君您不采纳我的建议而重用公孙鞅,那就要杀掉他,不要让他到别的国家去。”魏惠王许诺后告辞而去。公叔痤又急忙召见公孙鞅道歉说:“我必须先忠于君上,然后才能照顾属下,所以先建议惠王杀你,现在又告诉你。你赶快逃走吧!”公孙鞅摇头说:“国君不能听从你的意见来任用我,又怎么能听从你的意见来杀我呢?”到底没有出逃。魏惠王离开公叔痤,果然对左右近臣说:“公叔痤病入膏盲,真是太可怜了。他先让我把国家交给公孙鞅去治理,一会儿又劝我杀了他,岂不是糊涂了吗?”通过宠臣景监来求见秦孝公,用自己富国强兵的方略游说秦孝公。孝公大喜过望,与他共商国家大事。
周显王十年,公孙鞅想实行变法改革,秦国的贵族都不赞同。他对秦孝公说:“对下层人,不能和他们商议开创的计划,只能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利益。谈论高尚道德的人不迎合凡夫俗子,要建成大业的人不与众人商议。所以圣贤之人只要能够强国,就不必拘泥于旧传统。”秦孝公说:“说得好!”便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最终制定变法的法令。法令已详细制订,但尚未公布,公孙鞅怕百姓难以确信,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人能把它拿到北门去就赏给十金。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古怪,没人动手去搬。公孙鞅又说:“能拿过去的赏五十金!”于是有一个人拿着木杆到了北门,立刻给他五十金。这时,公孙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法令颁布一年后,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用千计算。这时太子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第二天,秦国人遵从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一片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治理得井井有条。
臣司马光说: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当年齐桓公、晋文公、魏文侯、秦孝公,这四位君主的治国之道尚称不上完美,而公孙鞅可以说是过于刻薄了,但他们处于你攻我夺的战国乱世,天下尔虞我诈、斗智斗勇之时,尚且不敢忘记树立信誉以收服人民之心,又何况今日治理一统天下的当政者呢!
15. D (D.“对赵宋王朝的衰败发出无限感慨”错误,此两句诗的大意为:这里残破的城楼上已是草木丛生,废弃的宫殿中再也看不到昔日的轩窗了。要明白此处的“破堞”和“废宫”都是前朝敌国的,并非指赵宋王朝的衰败。诗人用对比手法只是更加突出其衰败,以此来警醒赵宋王朝的当政者。)
16. ①情感抒发方式不同:《桂枝香 金陵怀古》最后一句化用典故,《金陵怀古(其四)》的尾联直抒胸臆。②情感具体内容不同:《桂枝香 金陵怀古》最后一句表达出对六朝竞逐奢靡而相继灭亡的悲叹之情,同时提醒北宋统治者要奋起变革,才可避免重蹈覆辙。《金陵怀古(其四)》的尾联直抒胸臆,写到用不着为历史搔首惆怅,还是开怀畅饮这美酒吧!表达历史更替具有必然性,无须伤感和惆怅的达观之情,联隐含着诗人对历史兴亡的独特感受。(抒情方式2分,情感内容4分。共6分。)
17.
(1)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弊在赂秦
(2)十年生死两茫茫 千里孤坟
(3)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 千难万险(或千辛万苦、艰难险阻) 从天而降(轻而易举、唾手可得等)
娓娓道来 (只要是约定俗成、流传下来使用时间长、有固定性的都算成语。无错别字,合乎语法,语境恰当,都算正确。每空1分,共3分。)
19. 这档节目是一个主要面向年轻观众、突出青春视角、营造出一种难得的历史纵深感并搭建起青年与历史对话桥梁的节目。 (“面向年轻观众、突出青春视角”“营造出一种难得的历史纵深感”“搭建起青年与历史对话桥梁”各1分,“单句”1分,共4分。)
20. ①把孩子们脸上的笑容比喻成生动答卷,把北京怀柔山村比喻成名片,把一座座民宿比喻成金果银果,以生活细节展现出当地的美好生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我国乡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②三个比喻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式整齐,从多个角度生动地展现出了时代发展、乡村振兴给农村带来的可喜变化,突出了时代发展成就当下美好生活的主题。(每点2分,共4分。)
21. C 白菜被誉为“百菜之王”中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A.表示强调;B.表示引用;C.表示特定称谓;D.表示特殊含义。
22.
①萝卜叶是最佳补钙食物之一(或“宜多吃萝卜叶”)
②白菜还有相当高的药用价值
③菜内的水分会损失减少
(每空2分,每空超过15字扣1分,共6分。)
四、写作(60分)
23.参照2022高考作文阅卷标准。
参考立意:
(1)兴趣与志趣相结合,报效国家显情怀
(2)以兴趣定志趣,以志趣报家国
(3)兴趣是起点,志趣是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