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一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
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新时代应当能够产生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这是新时代向诗人们提出的新
课题。然而,现阶段我们有些诗歌充斥着物质主义、个人主义和技术主义。除了能够
看到诗歌技术上的一些进步外,在诗歌精神和诗歌美学上反而给人以萎缩和晦暗之
感。尤其是某些口水诗和网络诗歌竞然以规避崇高和抵制优美为傲,在它们那里,生
活仿佛真的只有苟且,没有光亮和远方。显然,新时代诗歌患上了比较严重的软骨
症、侏儒症和自闭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急切地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郑重
的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②诗歌的崇高美,是多样化的。在百年中国斯诗史上,我们既有呐喊型的崇高,
又有饱含热泪深情型的崇高,还有家国情怀和人类意识的勇于担当型的崇高。这种
多姿多彩的崇高传统,在新时代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那么,我们在已有丰厚的新诗
崇高传统面前,应该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
③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以《论崇高》闻名于世的朗吉弩斯说:“没有任
何东西像真情的流露得当那样能够导致崇高。”他强调了“真”及其“流露得当”对于崇
高产生的必要性。以往我们唾弃文艺创作上的“假大空”,现今大家不满于文艺创作
上的“假小空”。但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那么,到底什么样
的激越情感方能导致崇高的情感?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
高一语文试题第1页共12
和光荣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许多诗歌淡忘人民,不去领悟《茅屋
为秋风所破歌》,反而缩进自我的小天地,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自我诗”。这
种把“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二元对立起来的观,点和现象比较普遍,仿佛崇高性的
“宏大写作”是非诗的,而唯有欲望性的“个人写作”才是诗的。殊不知,“个人写作”与
“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从前者出发,可以抵达后者。
④要有庄严伟大的常高思想。常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我们的心灵是可以锻
炼的,锻炼得好,就可以到达崇高,进而孕育崇高的思想。所以,问题的关键是,我们
有无此认识?我们有了此认识后,愿不愿意锤炼我们的心灵?以及我们该如何锤炼?
这就要求诗人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同时要与自然和传统“竞赛”,而不是臣服于
自我和大自然,并对自我和大自然的细枝末节进行乐此不疲的摹写;也不能对古今中
外传统无脑地模仿,而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与之对话,乃至对抗,进而超越它们,
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诗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伟大的诗人必须大公无私,心怀远大
志向,必须统揽全局,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国家、社会和历史的进步,同时
具备广博学识和良好学养,才能写出“第一等真诗”。
⑤要有表达常高情感和思想的卓越能力。长久以来,西方“纯诗神话”像宗教般
控制了许多中国诗人。在西方纯诗那里,外界任何事物都是“非诗”和“反诗”的。纯
诗唯技术至上和语言至上,成为一种看上去很美实则平庸的文字游戏。显然,作为自
娱自乐的文字游戏,纯诗有其合理性。但如果将其视为传达人类思想的武库,纯诗的
合理性就显得极其脆弱。史诗性写作是对纯诗写作的置换。进入新时代,登月工程、
大国重器和时代楷模等,这些恢宏雄壮的事物和英雄,一起来到了中国诗人面前。在
丰沛的情感和高尚的思想催生下,它们会激发诗人磅礴的想象,最终凝结成崇高的诗
歌意象。史诗的时代需要时代的史诗。而时代的史诗,或者说,史诗性写作,需要与
之匹配的堂皇卓越的恢宏结构以及使之最终得以呈现的华美壮丽的诗意辞藻。
⑥概言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力避“假小空”的真平痛席,也要警惕“假大空”
的伪崇高。真正具有活力、热力和魅力的崇高是不容躲避的,也不许玷污,更严禁消
解。毕竟具有常高美的诗歌不是说服,而是给人以狂喜、惊叹和激奋,并使人的思想
得以净化和升华。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
(摘编自杨四平《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高一语文试题第2页共12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检测参考答案
1.【C】“也不能模仿古今中外传统”错。
2.【A】“假大空”错,应为“假小空”。
3.【D】“只要……便能……”错。
4.①第一段先述现象后明观点:新时代诗歌出现了急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应该呼唤崇高美。②第二段提出问题:应该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③三四五段分别从“真情”和“思想”“能力”三个角度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④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每点1分,共4分)
5.①该诗饱含热泪充满深情,表现出家国情怀和勇于担当的崇高精神。②诗人宁愿牺牲自我也要救治世人的灵魂,可见该诗具有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和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③该诗托物言志,将红烛拟人化,采用问答的形式谋篇布局,抒情脉络分明,情感抑扬起伏。这些都表明了作者具有表达崇高情感和思想的卓越能力。④该诗顺应时代洪流而生,在丰沛的情感和高尚的思想催生下,诗人创作出了崇高的诗歌意象——牺牲自我、为他人带去光明的“红烛”。(一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得6分)
6.【A】“始终坚定不移地前行”错误,在行军路上落单的伍原内心也有过怀疑、动摇,有过恐惧、无助,甚至近乎绝望。
7.【A】“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不是景物描写,而是写伍原没有找到路标。
8.①小说开头写伍原寻找部队时灰蒙蒙的天地和道路,既为后文的展开提供了背景,又烘托出伍原此刻找不到方向又不见人迹的迷茫无助的心情。②结尾处写斗转星移的世界和不飘忽不移动的灯光,传递出不管时局如何变化发展,伍原心中始终跟随队伍前进的坚定信念。(每点2分,共4分)
9.①路标本指部队行进时沿路留下的痕迹,在文中它既用来指引主人公伍原前进的方向,又象征着这个迷路的八路军战士找到部队的希望。②小说开篇就写主人公对路标的寻找,在他绝望时,暗夜里微弱的灯光、荒野中遇见的老乡都成为他的路标,最后在老乡的帮助下他终于找到了行进的方向,路标贯穿始终,成为文章的线索。③伍原把老乡视为希望,老乡确认伍原的身份后,马上为他指明了方向。以路标为题,体现了革命战争年代里八路军战士与老乡之间的军民鱼水情。(每点2分,共6分)
10.【B】
11.【D】“还我河山”错。
12.【A】“颓废消沉”错。
13.【D】“曾让天子调羹”错,“恳求皇帝赐金放还”错。
14.(1)怎能 低头弯腰(卑躬屈膝)侍奉权贵,让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4分)
(2)李白自知自己不被玄宗的近臣所容纳,更加傲慢放任,不注重约束自己的言行。(4分)
【参考译文】李白,字太白,他的祖先在隋末因为获罪迁居西域,神龙初年,才逃回,客居巴西。天宝初年,李白前往拜见贺知章。贺知章看了他的文章,感叹说:“先生您,是天上被贬下凡的仙人哪!”贺知章向玄宗推荐了李白。玄宗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谈论当世之事,(李白)(当即)献上一篇颂文。皇帝下令赏赐李白食物,并且亲自为他调羹,下诏任命他为翰林供奉。(即便如此)李白还是与酒友在闹市上酗酒。皇帝坐在沉香亭,心有所感,想要李白写诗词文章,(于是)召李白进宫,而当时李白已然醉倒。(待他)酒醉稍醒,(他)拿起笔就写成了一篇文章,词章婉转华丽,精当贴切,一气呵成。皇帝爱李白之才,屡次宴集召见。李白曾在侍奉皇帝时,喝醉了,就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向来显贵,以之为耻辱。于是就指摘李白诗歌《清平调》中引用赵飞燕的典故,来激怒杨贵妃。皇帝想让李白做官,贵妃总是加以阻止。李白自知自己不被玄宗的近臣所容纳,更加傲慢放任,不注重约束自己的言行。(李白)恳切请求引退还居山林,皇帝也就赏赐给他许多财物放他回去了。
15.【A】“大弦嘈嘈”并非用来形容乐声的“清脆圆润”,而是声音的急骤沉重。
16.①“弦凝指咽声停处”化用了《琵琶行》中的“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2分)②不同之处在于:在描写乐声时,《琵琶行》运用了比喻等手法对音乐本身进行了大量的直接描写,又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突显弹奏者技艺的高超。(2分)而《夜筝》并未对乐声进行直接描写,而是从听者的感受落笔,侧面烘托出乐声强大的情绪感染力。(2分)
17.(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2)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18.①能工巧匠 ②耳熟能详 ③精益求精。(每空1分,共3分)
19.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人积极行动起来,工匠精神将引领人们书写更多精彩的故事,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每点1分,共3分)
20.句式整齐,节奏鲜明(1分);表述全面,条理清晰(1分);增强语势,强调内容,有力诠释了实现中国梦所必须具备的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2分)
21.【C】
22.①可以通过体质指数判断 ②还会损害健康 ③体重会反弹(每空2分,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