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1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1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03 10:1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和社会治理
部编版高中历史高一选修一第三单元
目录
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历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战国-秦汉:户籍制度的确立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商君书·境内》
秦献公十年(公元前375年),为户籍相伍。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摘编自《史记》
苍(张苍)迁于计相。
—《汉书·张苍传》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课本知识,分析战国至秦汉的户籍制度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宋朝至明朝:以职业定户籍
元朝的户口分为军户、民户、匠户、僧道户、儒户、灶户、渔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就得“各安生理”,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清朝:户籍管理与征调赋税彻底分开
雍正帝即位后,进一步进行税制改革,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废除了以前的“人头税”;政府放松对户籍的控制,农民和手工业者从而可以自由迁徙,出卖劳动力;
摊丁入亩
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作用
材料一 商鞅还将百姓按照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进行编制···凡是被编入什伍组织的在籍成年男子(自15岁以上起)都是国家的后备兵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征发赋役
材料二 (秦朝)田租、口赋(人头税)、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汉书·食货志》
进行社会管理
材料三 户口漏于国版,夫家脱于联伍,避役者有之,弃捐者有之,浮食者有之,于是奸心竟生,伪端并作矣。小则盗窃,大则攻劫,严刑峻法不能救也。
——汉代徐干《中论 民数篇》
维护社会治安
中国古代的基层组织
秦朝



管理行政事务
传递政令,维护治安
均由本地人担任
中国古代基层组织的管理特征
基层民众自我管理
基层民众互相监督
管理户籍,维护社会治安
根据材料,分析社会救济的内容
贞观三年四月制,天下州县并置义仓(地方保障性粮仓)。先是,每岁水旱,皆以正仓(农民上缴地租粮)给。无仓之处,就食他州。
——《册府·元龟·邦记部·常平》
建立仓储系统,官救民救结合
根据材料,分析社会救济的内容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
——钱公辅《义田记》
根据材料分析,范仲淹都以怎样的方式帮助宗族成员
社会救济实施者及其实施的内容
主要在重大灾害时提供救济,内容有:建立仓储系统、设立救助机构
1
政府
主要提供日常生活救济,帮助宗族内部成员
2
宗族
明清时期出现,提供日常生活的救助
3
慈善
组织
历代社会政策与优抚制度
实施者
内容
目的
政府
主要在重大灾害时提供救济,内容有:建立仓储系统、设立救助机构
巩固统治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宗族
主要提供日常生活救济,帮助宗族内部成员
慈善组织
明清时期出现,提供日常生活的救助
历代优抚制度实施者及其主要内容,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结构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户籍制度
基层治理
社会救济
部编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