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禅城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0分)
读图,下列行星中能出现合日景观的是( )
A. 火星 B. 金星 C. 木星 D. 天王星
水星合日证明了行星绕日公转运动具有( )
A. 近圆性 B. 同向性 C. 共面性 D. 随机性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既有纬度因素,还有其他因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青藏高原与海南岛相比,纬度较高,太阳辐射较弱
B. 西北地区太阳辐射强是因为降水稀少,晴天多
C. 两极地区有极昼现象,太阳辐射强
D. 四川盆地因海拔较低,太阳辐射较弱
如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完成4~5题。
图中所示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 )
A. 爬行类 B. 鸟类 C. 两栖类 D. 鱼类
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 )
A. 古生代 B. 元古代 C. 中生代 D. 新生代
如图是大洋表面蒸发(E)与降水(P)差值随纬度变化图。据此完成6~7题。
甲、乙、丙、丁海区中,乙海区表层海水( )
A. 盐度最低 B. 盐度最高 C. 密度最小 D. 密度最大
甲、乙、丙、丁各海区,大气对流运动最强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如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结构(①~④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8~9题。
①-④表示的地球内部圈层,对应正确的是( )
A. ①—地壳 B. ②—岩石圈 C. ③—一地幔 D. ④—软流层
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B. 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 建筑的抗震系数
读下面地球外部圈层构成示意图,完成下面10~11题。
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
A.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 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C. 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 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有关地球几个圈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大气圈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B. 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C. 生物圈是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的圈层
D. 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任何内部圈层没有什么关系
民航客机起飞和降落阶段处于对流层,在平流层都是巡航阶段,也是飞机平飞阶段。民航客机一般巡航在一万米左右高空。据此完成12~13题。
对平流层和对流层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对流层顶部的高度是稳定的,时空变化小
B. 平流层顶部气温与对流层底部气温温度相差不大
C. 平流层的空气密度比对流层空气密度小
D. 对流层空气对流运动显著,飞机根本无法飞行
平流层适宜飞机飞行的有利条件是( )
①以平流运动为主,飞行平稳
②天气晴朗,能见度高,便于观察
③空气稀薄,空气阻力小
④臭氧层可以吸收紫外线,减少对飞机的不利影响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读如图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完成14~15题。
在如图所示的时段内,风向由东南变为东北的城市是( )
A. 台北 B. 上海 C. 首尔 D. 北京
对于台北的风向和风速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 风向发生明显变化 B. 风速明显减小
C. 无法判断风向的变化 D. 风速基本没有变化
如图示意江淮地区的一个池塘,一垂钓者发现,在大气稳定无风的情况下,一天之中池塘边仍然清风阵阵。读图,完成16~18题。
该地夏季晴天的中午吹东北风的地点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在大气稳定无风的情况下,该池塘边一天中风向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海陆间气压差异 B. 纬度位置的影响
C. 高低纬间的热力差异 D. 池塘与周围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
夏天的夜里,①地附近近地面的等压面(图中的曲线)和风向(图中的箭头)为下列四图中的( )
A. B.
C. D.
如图为某地植被分布状况和水循环示意图,图中①~④代表水循环的环节。读图,完成下面19~20题。
水循环环节①②③④中,受植被覆盖率影响明显的是( )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如果该地植被遭到破坏,会导致( )
A. ①减弱 B. ②减弱 C. ③增强 D. ④增强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0分)
读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如图1)及城郊热力环流示意图(如图2),完成下列问题。
(1)A、B两地,气温较高的是 ______地;D点比B点的气温 ______(填“高”或“低”),原因是 ______。
(2)ABCD四点中,气压最高的是 ______,气压最低的是 ______。
(3)若图1所示等压面为沿海地区白天等压面,则A、B中代表海洋的是 ______,此时近地面风从 ______(海洋/陆地)吹来。
(4)在图2中的四条短线上用箭头画出大气的流动方向 ______。依据热力环流的原理,该市的热电厂布局在①②两处中的 ______处(填图中数字序号)。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鱼鳞坑是黄土高原常用的生态整地方式,是在较陡的山坡上有序挖掘半月形土坑,形如鱼鳞,故称鱼鳞坑。鱼鳞坑具有一定蓄水能力,在坑内栽树,可保土保水保肥,但修建鱼鳞坑需避开7~9月,否则会加剧水土流失。如图1为鱼鳞坑示意图,如图2、3为黄土高原气温和降水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鱼鳞坑主要影响水循环的 ______环节和 ______环节。
(2)黄土高原上修建鱼鳞坑工作的最主要目的是 ______。鱼鳞坑工程建成后对坡下河流有一定影响,会使坡下河流的径流季节变化 ______,含沙量 ______,河流洪涝灾情 ______。
(3)根据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说明鱼鳞坑如何进行保土、保水、保肥作用。
(4)说明修建鱼鳞坑需避开7~9月的原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解:根据图片,合日景观发生时,该行星位于太阳和地球的中间,因此该行星公转轨道位于地球和太阳中间,该类行星包括水星和金星, B 正确, ACD 错误。
故选: B 。
太阳系八大行星自内向外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排序和合日现象发生的条件。
2.【答案】C
【解析】 解:水星合日时水星位于地球和太阳中间,三者大致位于同一直线,说明水星和地球的公转轨道大致位于同一平面,具有共面性, C 正确, ABD 错误。
故选: C 。
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点。
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特点。
3.【答案】B
【解析】 解: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所以太阳辐射比海南岛强,故 A 错。
西北地区降水稀少,晴天多,云量少,对太阳辐射削弱少,所以辐射强,故 B 正确。
两极地区太阳高度小,所以太阳辐射弱,故 C 错。
四川盆地多云雨天气,太阳辐射弱,故 D 错。
故选: B 。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本题考查我国主要地区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从图文中获取信息结合知识储备分析解答。
4~5.【答案】D、C
【解析】
4. 【分析】
爬行动物最早出现在三叠纪,鸟类最早出现在白垩纪,两栖类动物最早出现在泥盆纪,鱼类最早出现在志留纪。
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地球生物的演化规律。
【解答】
解:根据图片,图中所示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出现于古生代志留纪的鱼类, D 正确, A 、 B 、 C 错误。
故选: D 。
5. 【分析】
中生代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代表性的是恐龙等动物。
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图片获取信息并了解地球生命的演化历史。
【解答】
解:根据图片,中生代时爬行动物的横向宽度最大,说明爬行动物物种最多, C 正确, A 、 B 、 D 错误。
故选: C 。
6~7.【答案】B、A
【解析】
6. 【分析】
海洋表层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高纬和低纬逐渐递减。原因是副热带海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蒸发量>降水量,盐度高。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量>蒸发量,盐度偏低。副热带向高纬度温度逐渐降低,蒸发逐渐减弱,盐度逐渐降低。
本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了解表层海水温度、密度和盐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解答】
解:读“大洋表面蒸发( E )与降水( P )差值随纬度变化”图可知,乙海区位于 20°N-30°N 的副热带海区,蒸发( E )与降水( P )差值为正值,说明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结合海水盐度随纬度变化趋势,故乙海区盐度最高, A 错误, B 正确。
赤道附近温度高,海水密度小,随纬度升高密度减小,故乙海区的密度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 CD 错误。
故选: B 。
7. 【分析】
图中横坐标代表纬度,纵坐标代表蒸发( E )与降水( P )差值,结合图中曲线的变化进行判断大气对流运动最强的地点。
本题难度适中,以“大洋表面蒸发( E )与降水( P )差值随纬度变化”图为背景,考查了海—气的变化及其成因,解题的关键是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解答】
解:甲海区位于赤道海区,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海水温度高,蒸发旺盛;且蒸发( E )与降水( P )差值为负值,说明降水量大,而降水量大是大气对流运动旺盛的结果,故甲海区大气对流运动最强, A 正确。
乙丙丁海区纬度较甲高,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甲少,故大气对流运动不如甲旺盛, BCD 错误。
故选: A 。
8~9.【答案】A、A
【解析】
8. 【分析】
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约为 33 千米,古登堡界面的平均深度为 2900 千米。
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地球内部圈层,获取图中信息即可。
【解答】
解:读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可知,在①以下,纵波和横波速度突然加快,为莫霍界面,因此,①位于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 A 正确。
在②以下,纵波速度减小,横波突然消失,为古登堡界面,②位于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为地幔, B 错误。
③为古登堡界面以下,为外核, C 错误。
④为内核, D 错误。
故选: A 。
9. 【分析】
地球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外释放能量,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在固、液、气三种介质中传播。陆地地震,人们先感觉上下震动,然后,感觉左右晃动,左右晃动对建筑物破坏较大。所以,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 12 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 12 秒”。
本题考查地震的相关知识,难度一般。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知识即可得答案。
【解答】
解:黄金 12 秒确定的依据是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纵波传播速度快,先使地面上下颠簸;然后是横波传到地面,使建筑物左右摇晃,则建筑物会大量倒塌, B 正确。
故选: A 。
10~11.【答案】B、D
【解析】
10. 【分析】
地球的内部圈层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有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本题难度较小,通过示意图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读图分析能力。
【解答】
解:结合地球圈层构成示意图,可知, A 为大气圈, B 为生物圈, C 为水圈。
故选: B 。
11. 【分析】
地球的内部圈层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生物圈、大气圈、水圈。
本题难度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的相关知识。
【解答】
解: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因此 地球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故 ABC 说法正确, D 说法错误,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项。
故选: D 。
12~13.【答案】C、D
【解析】
12. 【分析】
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厚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平流层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
本题以民航客机起飞降落材料为背景,考查了对平流层和对流层特点,读图分析解决问题。
【解答】
解:对流层顶部的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 17 ~ 18 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 10 ~ 12 公里,极地平均为 8 ~ 9 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时空变化大, A 错误;
平流层顶部气温与明显低于对流层底部气温, B 错误;
大气层密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因此空气密度比对流层空气密度小, C 正确;
对流层位于大气最底层,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飞机起飞和降落均位于对流层, D 错误。
故选: C 。
13. 【分析】
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 50-55 千米;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 30 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
本题考查了平流层适宜飞机飞行的有利条件,调用课本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解答】
解: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①②正确;
高层大气的空气最稀薄,但飞机适宜在平流层飞行,因此空气稀薄与飞机飞行关联不大,③错误;
紫外线对飞机飞行无影响,④错误。
故选: D 。
14~15.【答案】D、B
【解析】
14. 【分析】
判断某点风向:作图分析法 -- 先做出该点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等压线不规则,呈弯曲状态,则做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的线即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然后再根据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规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基础上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做出偏向角度为 35-45 之间的风向,由此确定此点的风向。
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等压线图上风向的判断,获取图中信息即可。
【解答】
解:对比两时段的等压线分布图可知,台北的风向由西北风变为东北风;上海和首尔的风向基本不变,仍为东南风;而北京的风向由东南风变为东北风。
故选: D 。
15. 【分析】
判断风力大小:同一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密集,单位距离内气压差异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越大。判断某点风向:作图分析法 - 先做出该点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等压线不规则,呈弯曲状态,则做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的线即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然后再根据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规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基础上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做出偏向角度为 35-45 之间的风向,由此确定此点的风向。
本题以海平面等压线图为背景材料,考查了等压线图的判读,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难度中等。
【解答】
解:观察图,两图中都是台北北侧气压较高、南侧气压较低,风向变化不大, AC 错误。
图中台北等压线变稀疏,风力变小,风速明显减小, B 正确, D 错误。
故选: B 。
16~18.【答案】D、D、B
【解析】
16. 【分析】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热力环流,获取图文中信息即可。
【解答】
解:夏季晴天的中午,池塘较周围陆地温度低,近地面形成高压,风由池塘吹向周围陆地,结合地转偏向力可知,图中①为西北风、②为西南风、③为东南风、④吹东北风。
故选: D 。
17. 【分析】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的知识,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地面冷热不均 → 大气垂直运动(热的上升,冷的下降) → 水平方向上气压产生差异 → 水平气压梯度力 → 大气水平运动(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本题难度中等,需掌握热力环流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解决问题。
【解答】
解:池塘与周围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大气垂直方向的运动,导致大气近地面存在高低气压差,导致大气水平方向的运动。
故选: D 。
18. 【分析】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的知识,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地面冷热不均 → 大气垂直运动(热的上升,冷的下降) → 水平方向上气压产生差异 → 水平气压梯度力 → 大气水平运动(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本题难度较大,通过热力环流设置题目,题目较为新颖,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
【解答】
解:池塘与周围陆地形成局地热力环流,白天近地面风从池塘吹向陆地,近地面池塘气压高;夜晚近地面风从陆地吹向池塘,近地面陆地气压高。故夏天的夜里的风向图可排除 A 、 C 。
再 根据等压面“高凸低凹”分布规律,可确定近地面的等压面陆地处高压上凸,池塘处低压下凹,故 B 对, D 错;
故选: B 。
19~20.【答案】B、C
【解析】
19. 【分析】
海洋表面蒸发形成的水汽,随着气流运动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落到地面上的水,或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或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两者汇入江河,最后又返回海洋。水的这种循环运动被称为海陆间水循环。
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水循环环节,获取图中信息即可。
【解答】
解:水循环环节①为蒸发,②为水汽输送;③为地表径流;④为地下径流,由于植被覆盖率高,会导致下渗增多,地下径流增多,地表径流变慢,流量减少;植被覆盖率低,会导致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大,流速变快, B 正确。
故选: B 。
20. 【分析】
本题考查水循环的知识,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主要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
本题难度较小,通过示意图设置题目,题目较为新颖,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解答】
解:①为海水蒸发,②为水汽输送,植被破坏对海水蒸发及水汽输送没有影响, A 、 B 两项错误。
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植被破坏后,其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弱,地表径流增强,地下径流减弱, C 项正确, D 项错误。
故选: C 。
21.【答案】A 低 海拔高 B D B 海洋 顺时针 ②
【解析】 解:( 1 ) C 处为高压,对应的地面 A 处为低压, D 处为低压,对应的地面 B 处为高压,因此从空气流动分析,近地面空气从 B 流向 A ,说明 B 气压高,气温低。 D 在 B 点上空 4000 米处,属于对流层之内,对流层空气随海拔高度上升温度下降, D 点比 B 点海拔高,温度低。
( 2 ))在垂直方向上,海拔高气压低,图示 AB 都大于 CD ;高空 C 处等压面向下弯曲为低压, D 处上凸为低压, C > D ;对应的地面则 B > A ,故 ABCD 四点的气压由高到低排列的顺序是 BACD 。
( 3 )若甲图所示等压面为沿海地区白天等压面,白天陆地升温快,形成低压,海洋升温慢,形成高压,因 B 处气压高, A 处气压低,则 A 、 B 中代表海洋的是 B ,此时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 4 )根据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气温高气流上升,郊区气温低气流下沉,右图中的四条短线上用箭头画出大气的流动方向如图所示。
热力环流方向应为顺时针。依据热力环流的原理,该市的热电厂布局在①②两处中的②处,因②处位于热岛效应形成的环流圈之外,可以减少热电厂大气污染物被带到市内。
故答案为:
( 1 ) A ;低;海拔高
( 2 ) B ; D
( 3 ) B ;海洋
( 4 )顺时针;②
( 1 )近地面是高压,高空是低压。近地面是高压的地方等压面上凸,近地面是低压的地方等压面下凹。晴天气温日较差较大,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小。
( 2 )垂直方向上,海拔高气压低;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向高处弯曲为高压,向低处弯曲为低压。
( 3 )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 4 )在城市热岛环流圈之内,城市中的污染气体通过郊区绿色植物的净化后流回城市,如果在城市热岛环流圈之内布局有污染的企业会加重城区的大气污染。
本题以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及城郊热力环流示意图为材料,涉及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22.【答案】地表径流 下渗 保持水土 变小 减少 减轻
【解析】 解:( 1 )结合材料分析,鱼鳞坑可以拦截坡面径流,增加下渗,保持水土,主要影响水循环的地表径流和下渗环节。
( 2 )鱼鳞坑可以拦截坡面径流和泥沙,有利于保持水土;鱼鳞坑具有一定的蓄水能力,可以拦截径流和泥沙,会使坡下河流的径流季节变化减小,含沙量减少,河流的洪涝灾情减轻。
( 3 )结合材料分析,鱼鳞坑可以拦截坡面径流,增加下渗,从而起到保水的作用;坡面径流减弱,径流对表层土壤的侵蚀作用减弱,从而起到保土的作用;鱼鳞坑可以拦截山坡上流失的有机物质,从而起到保肥的作用。
( 4 )读右图可知,黄土高原每年 7-9 月降水集中且多暴雨,特别是 9 月的降水超过 200mm, 地表径流量大,径流侵蚀作用强;修建鱼鳞坑会破坏原有地表植被和土层,地表有大量松散易冲刷的物质,雨季易引发水土流失;刚在坑内种植的树种比较小,根系不够发达,保持水土的能力较弱,因此,修建鱼鳞坑需避开 7 — 9 月,否则会加剧水土流失。
故答案为:
( 1 )地表径流;下渗
( 2 )保持水土;变小;减少;减轻
( 3 )①鱼鳞坑能拦截地面径流,使下渗增加,起到保水作用;②随地表径流减小,土壤侵蚀减弱,起到保土作用;③拦截山坡上流下来的有机物质,起到保肥的作用。
( 4 )①黄土高原每年 7-9 月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②修建鱼鳞坑会破坏原有地表植被和土层,地表有大量松散易冲刷的物质;③刚在坑内种植的树种尚未长大,保持水土能力较弱。所以, 7-9 月雨季时,修建鱼鳞坑会加剧水土流失。
( 1 )水循环的环节主要有海水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等。
( 2 )鱼鳞坑是在较陡的山坡上有序挖掘半月形土坑,具有一定蓄水能力,还可保土保水保肥,减轻水土等。
( 3 )鱼鳞坑的保土、保水、保肥作用可以分别从鱼鳞坑能拦截地面径流,增加下渗量,减小地表径流减小,拦截山坡泥土等方面分析。
( 4 )修建鱼鳞坑需避开 7 ~ 9 月的原因需要从鱼鳞坑破坏原有地表植被和土层,黄土高原每年 7-9 月降水集中且多暴雨以及刚种植的树种保持水土能力弱等方面分析。
本题考查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难度一般,关键是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