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练习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春季
课题 扬州慢
教科书 书 名: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下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6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作业练习
一、阅读古典诗词,要把握作品中意象的特点,揣摩其组合方式,体会独特的意境。反复诵读品味《望海潮(东南形胜)》和《扬州慢(淮左名都)》两首词,比较二者在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上的不同。 二、“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词体的发展,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环境。从名家作品可以窥见宋词的大体特征。请同学们结合北宋和南宋的相关词作( 分别找两首以上)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说明北宋到南宋词作内容的变化。
作业练习答案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春季
课题 扬州慢
教科书 书 名: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下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6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作业练习
一、阅读古典诗词,要把握作品中意象的特点,揣摩其组合方式,体会独特的意境。反复诵读品味《望海潮(东南形胜)》和《扬州慢(淮左名都)》两首词,比较二者在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上的不同。 参考答案: 《望海潮(东南形胜)》主要表现杭州城的繁华富庶: 景美——“云树绕堤沙”“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人多——“参差十万人家”;豪奢的物质——“市列珠玑,户盈罗绮”;优美的乐声——“羌管、菱歌、箫鼓”;歌舞升平——“嬉嬉钓叟莲娃”“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表现手法上: 1.铺叙。词作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2.动静相衬。“云树绕堤沙”写出了树木环绕江堤的静态美,同时“怒涛卷霜雪”则写出钱塘江潮势极雄豪的动态美。“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以动衬静;“嬉嬉钓叟莲娃”,垂钓的老翁怡然安闲,采莲的姑娘喧闹嬉戏,动静结合。给读者展开了一幅太平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权贵闲暇时品酒赏音,纵情山水,吟诗作画,何等风流潇洒。既摹写自然景色,也注意穿插人物的活动,动静结合,美丽的西湖洋溢着生机,荡漾着欢乐。 3.点面结合。这首词开篇即是“文眼”,先总括杭州全貌,突显了钱塘在政治与经济方面的重要地位。接下来细描杭州与西湖,从湖山胜概、四时风物、昼夜笙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细数杭州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点带面,铺叙晓畅,形容得体。 《扬州慢(淮左名都)》主要表现扬州城的荒凉破败: 城市荒芜——“尽荠麦青青”;人心惶惶——“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音乐变调——“渐黄昏,清角吹寒”;无繁华热闹声——“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无赏花之人——“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花依旧开,但早已物是人非…… 表现手法上: 今昔对比,虚实相衬。上阕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来反衬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景象。下阕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今日扬州是实写,昔日扬州是虚写,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二、“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词体的发展,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环境。从名家作品可以窥见宋词的大体特征。请同学们结合北宋和南宋的相关词作( 分别找两首以上)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说明北宋到南宋词作内容的变化。 思路点拨: 宋词的盛行,与北宋经济、城市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宋词唱和的主题最初与市民文化、文人生活有极大的关联性。这一时期宋词的创作内容相对通俗,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北宋初,词人有晏殊、张先、柳永等人,这些词人一方面继承了唐五代的传统,内容上多写樽前花下,风格上“香而软媚”,形式上除柳永外多写小令;另一方面对唐五代词又有所发展,词的风格逐渐诗化,体制上来讲,柳永的慢词更是一大开创。到中期,词人苏轼更加开拓了词的思想内容。北宋后期的秦观、黄庭坚、周邦彦等,大多数又回到传统的言情和婉约中去。这时期的词人创作离不开恋情、离别、伤时。 南宋以来,“靖康之变”的政治风云极大地改变了词人的生存环境和创作心态,使他们的词作从早期描写绮罗香泽、闲情逸致的个人生活转变为描写国家兴亡的重大主题,词风也从柔婉绮艳一变而为刚健雄放。“史上第一女词人”李清照,身经国家事变,经历曲折,以高妙的词章,咏唱爱情,感伤事变。与此同时,一些爱国将领(文天祥等)、主战朝臣(张元干、张孝祥、陈亮、陆游、辛弃疾等)和流离失所的文士(刘过、姜夔等),以词感伤时事、呼吁抗敌、咏叹国难时艰,写出一些慷慨的爱国作品和忧愤凄婉的念旧词章。《扬州慢(淮左名都)》基础练习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的一组是( )
A.暮霭(ǎi) 凝噎(yē) 夜雪初霁(jì) 戍角(shù)
B.荠麦(jì) 豆蔻(kòu) 怆然(chuànɡ) 弥望(mí)
C.姜夔(kuí) 萧条(xiāo) 留恋(liàn) 窥江(kuī)
D.那堪(kān) 芍药(sháo) 俊赏(shǎnɡ) 黍离(sù)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荠麦弥望 弥:满
B.自度此曲 度:构思
C.杜郎俊赏 俊赏:出色的鉴赏能力
D.难赋深情 赋:写作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B.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C.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D.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4.下列对文学常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词是古代诗歌的变式,称“长短句”,是按照一定的曲调填写的,根据词的字数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等。
B.词一般有两段,在词中叫“阕”。“阕”就是“遍”,因此,词中的“遍”就是音乐乐曲的一段,上下两阕就是由两段乐曲组成的—个曲子。
C.词除了被称为“长短句”之外,还有“诗余”“乐府”“曲子词”等别名。
D.词“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所以后人的创作一般都是按调填词的,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5.名句名篇默写。
(1)____________,尽荠麦青青。
(2)渐黄昏、清角吹寒,____________。
(3)杜郎俊赏,____________。
(4)念桥边红药,____________?
二、语用创新
6.改写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使之句式一致,本体、喻体搭配合理。(可调整语序、增删个别词语)
我常常趴在檐下听雨。雨声轻灵,是微风里孩子们温温的耳语;雨声像山沟里柳阴下激石的溪水般清脆;雨声舒缓得像黄昏里泉苔上栖着的蜻蜓的翅。那种特别的感觉一声一声圈占了我的心,滴进我的回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依据“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情景,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解析:选D。“黍”应读shǔ。
2.解析:选B。度:创作。
3.解析:选D。年年/知为/谁生?
4.解析:选A。根据词的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5.答案:(1)过春风十里 (2)都在空城 (3)算而今重到须惊
(4)年年知为谁生
6.答案:雨声轻灵,是黄昏里泉苔上栖着的蜻蜓的翅;雨声清脆,是山沟里柳阴下激石的溪水;雨声舒缓,是微风里孩子们温温的耳语。
7.答案: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喧哗,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