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B卷提升篇)(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B卷提升篇)(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3 10:05: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同步专题01第一单元(B卷提升篇)
(时间:12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表达出诗所难以传达的情绪,但有时也不能表达诗所能传达的情意。换句话说,诗有诗的意境,词有词的意境,有的时候诗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词里表达出来,同样的,有时在词里所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诗里表达出来。比较而言,是“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里所写的内容、所传达的意境更为广阔、更为博大,而词所能传达的意思是“言长”,也就是说有余味,所谓“长”者就是说有耐人寻思的余味。缪钺先生在《诗词散论 论词》中也曾说:“诗显而词隐,诗直而词婉,诗有时质言而词更多比兴。”
为什么诗与词在意境和表达方面会形成这样的差别和不同?其既有形式上的原因,也有写作时语言、环境、背景的原因。
我们先说形式上的原因,如果以词跟诗歌相比,特别是与五言古诗相比,二者之间便有很大的不同。像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这样的长篇五言古诗,所叙述的内容这样博大、这样质朴,像这种风格和意境,在词中是没法传达的,因为词在性质上本是配乐歌唱的歌辞,它有音乐曲调上的限制。
另外,在形式上的字句和音律方面,诗一般流行的是五言和七言的句式,通篇是五言或七言,字数是整齐的,押韵的形式都是隔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押韵,形式固定;而词的句式则长短不整齐,每句停顿的节奏也不尽相同。就诗的停顿而言,一般来说,五言诗常是二三或是二二一的节奏,七言诗常是四三或二二三的节奏,像杜甫诗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可是在词里,不仅词句的字数是长短不整齐的,而且在停顿节奏方面也有很多不整齐的变化,就算是五字或七字一句的,其停顿也有时不同于五言或七言诗的停顿。即如五言的句子会有一四的停顿或三二的停顿,七言的句子会有三四的或三二二的停顿,如周邦彦词句“嗟——情人断绝”和“似—风散雨收”。当然,词里面也会有与诗相同的停顿。这两种不同的停顿方式有两个名称:凡最后一个停顿的音节是单数的与诗相同的,这样的句式称之为单式;最后一个音节的字数是双数的,则称为双式。一般来说,一个词牌里单式的句子较多,这个调子就比较轻快流利,而双式句子较多,这个调子则比较曲折、委婉、含蓄。
有的人要说,不是词里才有不整齐的句子,诗里面也有杂言的形式,也是不整齐的句式。即如汉乐府诗:“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同词一样是长短不等的句式。有人还说,汉乐府和词一样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诗歌,两者相似,其间有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呢?
我以为,乐府诗是先有歌词后配乐曲的,而词则是先有曲调而后按照曲调填写歌词的;乐府的长短句是完全自由的,而词则是完全不自由的。二者虽外表形式很相似,但完全自由写作的乐府诗和按曲填写的歌词是有很大区别的,而且所配的音乐也是不同的。
(选自叶嘉莹《唐宋名家词赏析》,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般情况下,诗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词里表达出来;词能表达的,也不一定能在诗里表达出来。
B.诗的内容、意境更为广阔、博大,而词所能传达的则有余味,正所谓“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C.诗与词在意境和表达方面会形成巨大差别,除了写作时的各种原因,主要还是二者形式不同所致。
D.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的内容之所以博大、质朴,是因为它们没有音乐曲调上的限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先提出基本观点,接着着重从形式的角度进行了论证,最后就乐府诗与词的异同作了辨析。
B.文中引用缪钺先生《诗词散论 论词》中的话,旨在证明王国维“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一说的正确性。
C.文中论述诗与词的形式差别时,主要侧重于有无音乐曲调的限制以及句式、押韵、停顿等的不同。
D.在论述诗与词在字句、音律上的差别以及乐府诗与词的不同时,文中采用的都是引证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句式都是整齐的,隔句押韵,停顿上有固定的节奏;而词的句式长短不齐,每句停顿的节奏不尽相同,较之于诗更富于变化。
B.诗与词的停顿是不一样的,如杜甫的《春望》和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的五字句,前者是二三的节奏,后者则是三二的节奏。
C.一首词,其中可以融合单式和双式的句法变化,而一首诗,却往往只有二三、二二一或四三、二二三等的单式停顿,变化少。
D.乐府的长短句是完全自由的,而词是完全不自由的,因为前者是先有歌词后配乐曲,而后者是先有曲调后按曲调填写歌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生存困境,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以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创作主体的变化。诗歌要有发自于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
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重提和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并不是要给诗歌设定规矩和限制。任何诗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而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和道义在肩,他的写作应该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不仅要在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中洞悉它的变化,更需要用心去勘探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进。现实不是空泛而虚假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油盐酱醋,而是我们生命与精神向外延展的重要基地。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进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诗人在个体精神承担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了进入的能力。
(摘编自梁平《让诗歌回归现实》)
材料二:
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语言作为一个具有民族特质的书写符号,本身就是记录时代、书写现实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切近时代、观照自身的情感纽带,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更因其澄澈优美之特性,承担着发现、记录和引领的使命。古人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应该也是我们当代诗歌所应当努力的方向。其次,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更是一部作品的实践场域和素材源泉。诗歌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所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为了保证自己身份和书写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才能既保证其成立,又保证其有意义。
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关于新世纪诗歌的写作姿态和文本立场,我认为写诗就是自我的修炼,诗人应当培养关心时代、关切人民的精神品质和责任担当。诗人抒写时代、体察时代,才可能在当代时空中拓展语言空间的充盈性,其作品也才会具有更加深切的现实影响力和生命纵深感。我们应该主动地深入现实、深入人民,真正用脚步去丈量大地,而不是一个人坐在书房勾勒想象。其次,关于新世纪诗歌对于时代关系和现实经验的处理,我认为诗人要对此保持某种“随意而警醒”的“凝视”。这段话的前半句来自张枣:“作为诗人,最理想的状态是,混迹在人群中,内心随意而警醒。”后半句来自朵渔:“一个诗人与他的时代不能过分契合,又不能过分脱节,而是要保持一种‘凝视’关系。”这都告诉我们在处理与时代的关系时,既要深入时代和现代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只有这样包含着接纳与对抗、切近与疏离的审视,我们才既能保持审慎而清醒的认知,又能完成诗歌写作必要的美学与思想的高度,写出切入这个时代的诗篇。
(摘编自童作焉《新世纪诗歌写作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
材料三:
新诗的精神重建不是口号,而是呼唤我们诗坛曾有的但已经缺失了的精神内涵。诗歌有了精神有了内涵,才有了新的面貌。在当下困顿的诗坛重提现实主义精神,其目的就是为新诗重建找一条道路,使得新诗重建变为现实。
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精神不同于现实主义。后者是一种创作方法,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认为文学要忠实地反映现实,强调的是冷静、客观的模仿现实世界,要“按生活本来的面貌反映生活”;而前者更强调一种姿态——批判、介入、关怀现实和责任的承担。因此,二者不在一个层面上,后者指的是一种创作方法,前者指向的是创作的精神和态度。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属于叙事文学,而现实主义精神属于一切文学和艺术。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文学都离不开现实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是一种独立的理性批判精神,既不媚雅又不媚俗。现实主义精神不一定必须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可以用暗示、反讽、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现实主义精神是超越一切创作方式的,它的具体写作方式可以是现实主义,也可以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等。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作品,都必须以现实主义精神为精髓,诗歌也莫能例外。目前诗坛的困境与现实主义精神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中国新诗要二次复兴,走出目前的低谷,必须进行精神重建,而笔者认为现实主义精神就是其精神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不是歌功颂德,要做到社会的关怀性与诗歌独立性相结合。“文革”时期的诗歌写作可以称之为“意识形态”写作,诗歌成了时代的传声筒,写作失去了独立性,也就丧失了现实主义精神。
(摘编自令狐兆鹏《中国新诗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就一种文学概念而言,诗歌直接进入现实需要沉淀和发酵,本身就不容易,而长期以来,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现实生活渐行渐远,诗歌与现实的关联也日渐弱化。
B.语言承担的使命是发现、记录和引领,而诗人运用语言进行创作,就应该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诗人的身份,也能保证自己书写的有效性。
C.诗人之所以要增强深入现实、关心时代和人民的主动性,其中重要一点是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的艺术作品应有的特征,也是一部作品的实践场域和素材的源泉所在。
D.中国当代诗歌要想走出不景气的局面,创作就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诗歌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所以当创作要多一点现实走义,就是要有现实主义精神。
5.根据上面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优秀的诗人要清楚现实的表面变化和内在演进,并及时介入,就是要深入基层,多体了解民生疾苦;没有真正的介入,就没有真正的现实书写。
B.作为当代诗人只要紧扣时代脉搏和当代现实,就能将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表现出来,就能创作出伟大的诗歌。
C.现实主义精神比现实主义更强调积极介入的姿态,而现实主义更强调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因此当代诗歌创作需要的是现实主义精神而不是现实主义。
D.我们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引导诗人走向当代诗歌的精神重建,但这并不否定诗人主体和诗歌创作的独立性。
6.请结合材料,为当代诗歌走出困境提几点建议。(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寻声楚吟缓缓归
汤世杰
①听见一声“到了”,应声望去,秭归就到了。这句话猛然唤醒了我:那场“处心积虑”的返回,将将抵达。路上,我一直深究的,正是“秭归”这个地名。“秭”,《广韵》中称“千亿”。“归”,即返回,扩展为反观、反思。所谓“秭归”,便是万千人生的返回,反现与反思。
②屈原必深谙于此,他的一生是对“返回”最好的注释,而导引这一切的就是诗。屈原本质上是个诗人,以文辞与辩才名世,“诗”与“策”,是他生命的两翼。他曾极力以他的“策”去报效他的国,可惜君王既不懂他的“诗”,也无视他的“策”。当“策”的翅膀被折断,便只能返回去做他的诗人。
③我到的那天,是端午前一天。这些年,我在异域他乡身心俱疲,每时每刻都渴望着归去。如果“返回”“归”是秭归的一大属性,漂泊与流浪,则是秭归的又一大属性。没有漂泊与流浪,何来“返回”与“归”?
④多年前一个端午,我去过老秭归。那年的端午诗会是在一个幽暗的礼堂进行。轮到我上台时,浑身都在哆嗦。“近乡情更怯”。紧张,突然意识到了那个时刻的庄严。诗是秭归的骨与血。只有那时,你才会真切想起你面对的,是中国最古老也最伟大的诗人屈原——一直颠沛流离于江河湖海的诗人。在他身后,世界迷失了方向,至今还在迷失。汉唐以降,诗早成了仕途进阶攀附的云梯,诗的价值断崖式跌落。人沦为徒具内身的躯壳,灵魂无家可归。比如我,多年漂泊异乡,以为浪迹天涯阅尽春秋有无尽豪迈,其实无非是一种极致的自我迷失,潇洒中隐藏着的唯有孤独。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与屈原一样,一直处于无尽的流放与漂泊之中……
⑤翌日清晨我醒得早,沿乐平里盘山小道爬上去,来到屈原庙前奉上三柱香。只有在乐平里,才能感受到屈原穿越了两千多年时光,整整走过一部中国文明史。说屈原只知忠君报国的论者,他们忘了屈原终其一生都是个追寻真善美的诗人。在他那里,美政与美人同为一体,二者不过是“美”的不同形态。他是人类历史上为数不的以“美”为终极目标的歌者。美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她高踞于山河之上,与日月同光。
⑥祭奠屈子的招魂仪式即将开始。在高高的屈原庙脚下,一张普通条桌,铺上一幅深红色绒嶂。凝眸处,“三闾骚坛”四个稚拙可亲的隶书字,让整个乐平里顿有千钧之重。条桌上,供着显见是出于民间手笔的灵牌:“楚三闾大夫屈原之魂魄位”,两边“清烈千秋师”“忠贞万古存”两行小字,点点滴滴都是淋漓的民心。烛灯、香炉、酒盅、点心一溜排开,轻烟缭绕,人世静穆、纸扎的引魂幡以素雅的清白,在屈原庙前沉郁的深色背景里,时而低垂,时而轻飚。由一面鼓、两面锣、一副大钹组成的乐队,四个乡人,把阵阵锣鼓敲打得叫人热血盈沸。三个吟诵招魂诗的乡人开始了吟唱。那是始自屈原的道地楚吟,来自大地,悲悯悠扬,深切跌宕,忧而不伤。置身在那样的气氛里,异样的肃穆让人既振奋充盈,又虚脱无力,屈原若魂魄来归,必可听见乡党的声声呼唤。
⑦招魂之要义不在召回肉身,而在以吟唱呼唤、重现他的诗意。诗,从诞生之日起,便与“唱”紧紧相连。三闾骚坛的诗人,一代代地读诗写诗唱诗,那既是怀念屈原,也是他们自身生命的需要。来自俗世的吟唱者,肉身沉重,尘埃满身,没有翅膀,无法飞翔,只好以吟唱代替飞翔。他们的吟诵,率真的粗砺一如裸露的山野,无饰的挚拙恰似未耕的田园,有无名山花之清纯,有在山之水的凛冽。
⑧坐在身边的朋友悄悄问我,能不能也朗诵一首自己的诗作。久不为诗,我只在去乐平里的路上,用手机记下一些思绪。头天在县城吃过的粽子状若小喇叭,凝视良久,总以为它在吹奏什么,讲诉什么。解开紧紧缠着粽子的道道绳索,一如解开屈原身上的左徒官服,方可见屈原作为一个大地诗人的真身,向世界奉献他几经煎煮早已热透的糍糯之心,顿时诗意汹涌,蜜汁涟漪流溢,九州为之庆幸。不如此,我们将痛失《九歌》《天问》,失去那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而乐平里的乡亲、农人,则在千年之后,得以继续为大地招魂,为诗意招魂,为生命招魂。
⑨朗诵间隙,我与从台上走下来的乡亲悄声聊天,问他们的写作,他们的吟唱。刚才参与招魂吟唱的三位乡人,没有一个职业诗人。在乐平里,在秭归,诗性的日子已成常态。诗,伴随着他们的日常,伴随着他们的油盐柴米欢乐悲辛。
离开秭归的路上,我记述下这一切,一首仿楚辞的习作适时而生。三十五年辗转,我终于在聆听了那场楚吟后,完成了身与心的同时返回,肉与灵的共同抵达。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秭归”的全部历史,都隐藏在这一地名之中。文章开头对“秭归”地名含义的阐释,既有文化意味,又为下文作铺垫。
B.第④段运用补叙,作者回忆参加端午诗会情形,说明世界至今还迷失方向,表达迷失自我的复杂心情,为下文作铺垫。
C.作者热情地讴歌了屈原,以其独特的视角表现秭归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给人鲜明的艺术感受。
D.本文记叙与抒情相结合,运用想象等手法,长短句错杂,整散句结合,体现散文语言之美,体现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
8.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9.文章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祭奠屈原的仪式?请结合全文来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B.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C.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D.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1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楚之同姓”,楚国王族的同族。春秋时楚武王的儿子瑕,受封于屈邑,所以子孙以屈为氏,屈原是屈瑕的后人。
B.“上官大夫”,上官,上等官阶;大夫,官阶之一,战国时,国君以下设卿、大夫、士三个官阶。
C.“帝喾”,传说中上古时期部落首领,即五帝之一的高辛氏。
D.“齐桓”,即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姓姜,名小白,是春秋五霸之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当时朝廷内部邪恶不正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正直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忧愁苦闷,作了《离骚》。
B.屈原在楚怀王面前称颂远古的帝喾,称道近代的齐桓公,称述中古的商汤王、周武王,目的是讽刺楚国没有贤君。
C.屈原文笔简约,言辞含蓄,志趣高洁,品行端正,这些都表现在他的《离骚》当中,文如其人。
D.屈平正道直行,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君王,却遭到小人离间,处境艰难,怨愤遂生,这是他写作《离骚》的内在原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5分)
(2)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唐)杜甫
力疾①坐清晓,来诗②悲早春。
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③。
(注)①力疾:病中用力起身。②来诗:指杜甫的表丈李都督写给杜甫的诗,杜甫此诗为应和之作③风尘:指天下尚处于战乱之中。
14.“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表示颜色的“红”和“青”与其他词语的特殊搭配,使静止的景物有了动感,与此写法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杜甫《放船》)
B.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杜甫《观李因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之三)
C.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D.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
15.首联“悲早春”奠定全诗情感基调,全诗是怎样表现“悲”情的?(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静女》中“_______________”极写女孩活泼的形象,“_______________”一句则表现了男子焦灼不安以及用情之深的情态。
(2)屈原《离骚(节选)》中表明时不我待,应珍惜时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蜀道难》中,通过虚写映衬表现蜀道雄奇险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
作为最长的我国古代汉民族叙事诗,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尽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
首先,他们为爱情而献身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追求爱情是人的一种生命本能,但真正为追求爱情而献出生命的人却________,特别是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人们渴望爱情,但往往面对困难和阻碍就会_____。而刘兰芝和焦仲卿却用他们的生命、热血和义无反顾的执着,谱写了一曲爱情壮歌。
其次,主人公反抗礼教的巨大勇气和行为极具意义。虽然他们夫妻恩爱,但是焦母偏要以一己之好恶拆散二人,礼教的荒谬性、片面性可见一斑。夫妇二人一开始并没有萌生反抗之念,而是试图________妥协。但礼教并不体恤他们,刘兰芝被遣回家后,其兄长逼迫她另嫁他人。二人的爱情无处可托,最终他们走向了死亡。他们用生命进行的反抗实现了对爱情的生死不渝,令礼教的荒谬性、残酷性、非人性得以________。
再次,《孔雀东南飞》所揭示的生存世界的深度,不亚于哲学对人类的存在的沉思。它形象地描绘了焦、刘殉情的悲剧,而悲剧的成因并非简单地指向某些人的人性之恶,而是直指人背后的历史文化弊病,展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噬人的本质。
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孔雀东南飞》是最长的我国古代汉民族叙事诗,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尽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B.作为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尽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C.作为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尽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D.《孔雀东南飞》作为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尽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曲有关爱情、婚姻、生存的悲歌。
B.他们的死已冲破个别人、个别家庭的狭小范围而具有了典型的现实意义。
C.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
D.后人因为他们的勇敢反抗而赞叹不已,并深受鼓舞。
19.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寥寥无几 束手束脚 谋求 流露
B.微乎其微 束手束脚 追求 流露
C.微乎其微 畏葸不前 追求 暴露
D.寥寥无几 畏葸不前 谋求 暴露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横平竖直的方块字,是中华民族的独有创造和文化遗产。汉字,不仅仅是几千年历史传承的记录工具,①_______。有了汉字,才有了唐诗的激情洋溢,②_______,元曲的灵动俏丽;有了汉字,才有了张旭、王羲之等人洒脱俊逸字体的千古流传。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似乎更愿意借助键盘和鼠标来沟通和完成工作,③_______。人们的书写潦草、没有章法,横平竖直都难做到,更别提汉字固有的神采、韵味了。
21.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40字。(5分)
唐代初期,诗歌创作仍受南朝诗风的影响,题材较狭窄,追求华丽辞藻。待到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出现,才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从台阁走向关山和塞漠,显示出雄伟的气势和开阔的襟怀。他们无论写边塞,还是写行旅、送别,都有着这样的情思和风貌。在诗的体式上,这时完成了五七言律体的定型。律诗属于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古体分四、五、七言和杂言,平仄没有限制,也不求对偶。近体诗平仄和押韵有一定的体式,也要求对偶。律诗的定型,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它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主要体式。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陶渊明高喊“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贝多芬在王公贵族面前既不脱帽,更不弯腰,但是与贝多芬同行的歌德却挣脱了贝多芬的手臂,站在大路一边,深深地弯着腰,把帽子拿在手里,静候皇室成员经过。
成熟的麦穗总是弯着腰,上坡的行者也总是弯着腰。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同步专题01第一单元(B卷提升篇)
答案
(时间:12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表达出诗所难以传达的情绪,但有时也不能表达诗所能传达的情意。换句话说,诗有诗的意境,词有词的意境,有的时候诗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词里表达出来,同样的,有时在词里所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诗里表达出来。比较而言,是“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里所写的内容、所传达的意境更为广阔、更为博大,而词所能传达的意思是“言长”,也就是说有余味,所谓“长”者就是说有耐人寻思的余味。缪钺先生在《诗词散论 论词》中也曾说:“诗显而词隐,诗直而词婉,诗有时质言而词更多比兴。”
为什么诗与词在意境和表达方面会形成这样的差别和不同?其既有形式上的原因,也有写作时语言、环境、背景的原因。
我们先说形式上的原因,如果以词跟诗歌相比,特别是与五言古诗相比,二者之间便有很大的不同。像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这样的长篇五言古诗,所叙述的内容这样博大、这样质朴,像这种风格和意境,在词中是没法传达的,因为词在性质上本是配乐歌唱的歌辞,它有音乐曲调上的限制。
另外,在形式上的字句和音律方面,诗一般流行的是五言和七言的句式,通篇是五言或七言,字数是整齐的,押韵的形式都是隔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押韵,形式固定;而词的句式则长短不整齐,每句停顿的节奏也不尽相同。就诗的停顿而言,一般来说,五言诗常是二三或是二二一的节奏,七言诗常是四三或二二三的节奏,像杜甫诗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可是在词里,不仅词句的字数是长短不整齐的,而且在停顿节奏方面也有很多不整齐的变化,就算是五字或七字一句的,其停顿也有时不同于五言或七言诗的停顿。即如五言的句子会有一四的停顿或三二的停顿,七言的句子会有三四的或三二二的停顿,如周邦彦词句“嗟——情人断绝”和“似—风散雨收”。当然,词里面也会有与诗相同的停顿。这两种不同的停顿方式有两个名称:凡最后一个停顿的音节是单数的与诗相同的,这样的句式称之为单式;最后一个音节的字数是双数的,则称为双式。一般来说,一个词牌里单式的句子较多,这个调子就比较轻快流利,而双式句子较多,这个调子则比较曲折、委婉、含蓄。
有的人要说,不是词里才有不整齐的句子,诗里面也有杂言的形式,也是不整齐的句式。即如汉乐府诗:“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同词一样是长短不等的句式。有人还说,汉乐府和词一样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诗歌,两者相似,其间有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呢?
我以为,乐府诗是先有歌词后配乐曲的,而词则是先有曲调而后按照曲调填写歌词的;乐府的长短句是完全自由的,而词则是完全不自由的。二者虽外表形式很相似,但完全自由写作的乐府诗和按曲填写的歌词是有很大区别的,而且所配的音乐也是不同的。
(选自叶嘉莹《唐宋名家词赏析》,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般情况下,诗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词里表达出来;词能表达的,也不一定能在诗里表达出来。
B.诗的内容、意境更为广阔、博大,而词所能传达的则有余味,正所谓“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C.诗与词在意境和表达方面会形成巨大差别,除了写作时的各种原因,主要还是二者形式不同所致。
D.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的内容之所以博大、质朴,是因为它们没有音乐曲调上的限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先提出基本观点,接着着重从形式的角度进行了论证,最后就乐府诗与词的异同作了辨析。
B.文中引用缪钺先生《诗词散论 论词》中的话,旨在证明王国维“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一说的正确性。
C.文中论述诗与词的形式差别时,主要侧重于有无音乐曲调的限制以及句式、押韵、停顿等的不同。
D.在论述诗与词在字句、音律上的差别以及乐府诗与词的不同时,文中采用的都是引证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句式都是整齐的,隔句押韵,停顿上有固定的节奏;而词的句式长短不齐,每句停顿的节奏不尽相同,较之于诗更富于变化。
B.诗与词的停顿是不一样的,如杜甫的《春望》和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的五字句,前者是二三的节奏,后者则是三二的节奏。
C.一首词,其中可以融合单式和双式的句法变化,而一首诗,却往往只有二三、二二一或四三、二二三等的单式停顿,变化少。
D.乐府的长短句是完全自由的,而词是完全不自由的,因为前者是先有歌词后配乐曲,而后者是先有曲调后按曲调填写歌词。
【答案】
1.B
2.D
3.C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项中,“一般情况下”扩大范围,根据原文第一段可知,不是“一般情况下”,而是“有的时候”“有时”。C项中,“主要还是二者形式不同所致”无中生有,根据原文第二段和第三段首句可知,原因有多种,原文并没有说“形式”是“主要”原因,只是“先说形式上的原因”。D项中,“是因为它们没有音乐曲调上的限制”以偏概全,“没有音乐曲调上的限制”只是杜诗内容博大、质朴在形式方面的原因,此外还有写作时语言、环境、背景等方面的原因。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项中,“文中采用的都是引证法”错误。文中对应部分虽然有引用,但作者的目的是列举实例,引用的内容并不是重点,所以这部分采用的主要是例证法;且文中在论述乐府诗与词的不同时,还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项中,“诗的句式都是……”扩大范围,根据文章第四段可知,“句式都是整齐的……固定的节奏”指的是一般流行的五言诗和七言诗。B项中,“诗与词的停顿是不一样的”说法绝对,根据原文第四段的内容,“词里面也会有与诗相同的停顿”,且分析可知,杜诗和苏词中的五字句都是二三的节奏。D项中,“因为……”强加因果,根据文章最后一段,二者是并列关系,不是因果关系。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生存困境,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以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创作主体的变化。诗歌要有发自于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
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重提和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并不是要给诗歌设定规矩和限制。任何诗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而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和道义在肩,他的写作应该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不仅要在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中洞悉它的变化,更需要用心去勘探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进。现实不是空泛而虚假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油盐酱醋,而是我们生命与精神向外延展的重要基地。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进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诗人在个体精神承担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了进入的能力。
(摘编自梁平《让诗歌回归现实》)
材料二:
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语言作为一个具有民族特质的书写符号,本身就是记录时代、书写现实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切近时代、观照自身的情感纽带,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更因其澄澈优美之特性,承担着发现、记录和引领的使命。古人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应该也是我们当代诗歌所应当努力的方向。其次,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更是一部作品的实践场域和素材源泉。诗歌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所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为了保证自己身份和书写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才能既保证其成立,又保证其有意义。
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关于新世纪诗歌的写作姿态和文本立场,我认为写诗就是自我的修炼,诗人应当培养关心时代、关切人民的精神品质和责任担当。诗人抒写时代、体察时代,才可能在当代时空中拓展语言空间的充盈性,其作品也才会具有更加深切的现实影响力和生命纵深感。我们应该主动地深入现实、深入人民,真正用脚步去丈量大地,而不是一个人坐在书房勾勒想象。其次,关于新世纪诗歌对于时代关系和现实经验的处理,我认为诗人要对此保持某种“随意而警醒”的“凝视”。这段话的前半句来自张枣:“作为诗人,最理想的状态是,混迹在人群中,内心随意而警醒。”后半句来自朵渔:“一个诗人与他的时代不能过分契合,又不能过分脱节,而是要保持一种‘凝视’关系。”这都告诉我们在处理与时代的关系时,既要深入时代和现代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只有这样包含着接纳与对抗、切近与疏离的审视,我们才既能保持审慎而清醒的认知,又能完成诗歌写作必要的美学与思想的高度,写出切入这个时代的诗篇。
(摘编自童作焉《新世纪诗歌写作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
材料三:
新诗的精神重建不是口号,而是呼唤我们诗坛曾有的但已经缺失了的精神内涵。诗歌有了精神有了内涵,才有了新的面貌。在当下困顿的诗坛重提现实主义精神,其目的就是为新诗重建找一条道路,使得新诗重建变为现实。
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精神不同于现实主义。后者是一种创作方法,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认为文学要忠实地反映现实,强调的是冷静、客观的模仿现实世界,要“按生活本来的面貌反映生活”;而前者更强调一种姿态——批判、介入、关怀现实和责任的承担。因此,二者不在一个层面上,后者指的是一种创作方法,前者指向的是创作的精神和态度。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属于叙事文学,而现实主义精神属于一切文学和艺术。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文学都离不开现实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是一种独立的理性批判精神,既不媚雅又不媚俗。现实主义精神不一定必须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可以用暗示、反讽、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现实主义精神是超越一切创作方式的,它的具体写作方式可以是现实主义,也可以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等。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作品,都必须以现实主义精神为精髓,诗歌也莫能例外。目前诗坛的困境与现实主义精神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中国新诗要二次复兴,走出目前的低谷,必须进行精神重建,而笔者认为现实主义精神就是其精神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不是歌功颂德,要做到社会的关怀性与诗歌独立性相结合。“文革”时期的诗歌写作可以称之为“意识形态”写作,诗歌成了时代的传声筒,写作失去了独立性,也就丧失了现实主义精神。
(摘编自令狐兆鹏《中国新诗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就一种文学概念而言,诗歌直接进入现实需要沉淀和发酵,本身就不容易,而长期以来,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现实生活渐行渐远,诗歌与现实的关联也日渐弱化。
B.语言承担的使命是发现、记录和引领,而诗人运用语言进行创作,就应该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诗人的身份,也能保证自己书写的有效性。
C.诗人之所以要增强深入现实、关心时代和人民的主动性,其中重要一点是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的艺术作品应有的特征,也是一部作品的实践场域和素材的源泉所在。
D.中国当代诗歌要想走出不景气的局面,创作就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诗歌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所以当创作要多一点现实走义,就是要有现实主义精神。
5.根据上面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优秀的诗人要清楚现实的表面变化和内在演进,并及时介入,就是要深入基层,多体了解民生疾苦;没有真正的介入,就没有真正的现实书写。
B.作为当代诗人只要紧扣时代脉搏和当代现实,就能将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表现出来,就能创作出伟大的诗歌。
C.现实主义精神比现实主义更强调积极介入的姿态,而现实主义更强调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因此当代诗歌创作需要的是现实主义精神而不是现实主义。
D.我们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引导诗人走向当代诗歌的精神重建,但这并不否定诗人主体和诗歌创作的独立性。
6.请结合材料,为当代诗歌走出困境提几点建议。(6分)
【答案】
4.B
5.D
6.(1)诗歌的创作主体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或创作主体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2)当代诗歌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3)当代诗歌必须进行精神重建。
【分析】
4.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B项,曲解文意,“而诗人运用语言进行创作,就应该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诗人的身份,也能保证自己书写的有效性”错,材料二说的是“为了保证自己身份和书写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才能既保证其成立,又保证其有意义。故选B。
5.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的能力。
A项,“就是要深入基层,多体了解民生疾苦”错。根据材料一“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诗人在个体精神承担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了进入的能力”分析。原文是说诗人对现实要介入,但是并没有说让诗人“深入基层,多体了解民生疾苦”。
B项,“只要紧扣时代脉搏和当代现实,就能将……”错,根据材料二“诗歌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所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为了保证自己身份和书写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才能既保证其成立,又保证其有意义”分析,应是紧扣时代脉搏和当代现实,才能将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表现出来,成就伟大的诗歌。
C项,“当代诗歌创作需要的……不是现实主义”错误,材料三说的是“现实主义精神不一定必须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可以用暗示、反讽、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现实主义精神是超越一切创作方式的,它的具体写作方式可以是现实主义,也可以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等”,由此可见现实主义的方法也是诗歌创作的手段之一,所以选项说“当代诗歌需要的不是现实主义”是错误的。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时,首先要找到当代诗歌的困境是什么,然后针对这些困境给出几点合理的建议。
“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概括为:诗歌的创作主体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即创作主体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
“古人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应该也是我们当代诗歌所应当努力的方向”“诗歌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所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概括为:当代诗歌创作需要融入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
材料三,“目前诗坛的困境与现实主义精神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中国新诗要二次复兴,走出目前的低谷,必须进行精神重建”概括为:当代诗歌必须进行精神重建。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寻声楚吟缓缓归
汤世杰
①听见一声“到了”,应声望去,秭归就到了。这句话猛然唤醒了我:那场“处心积虑”的返回,将将抵达。路上,我一直深究的,正是“秭归”这个地名。“秭”,《广韵》中称“千亿”。“归”,即返回,扩展为反观、反思。所谓“秭归”,便是万千人生的返回,反现与反思。
②屈原必深谙于此,他的一生是对“返回”最好的注释,而导引这一切的就是诗。屈原本质上是个诗人,以文辞与辩才名世,“诗”与“策”,是他生命的两翼。他曾极力以他的“策”去报效他的国,可惜君王既不懂他的“诗”,也无视他的“策”。当“策”的翅膀被折断,便只能返回去做他的诗人。
③我到的那天,是端午前一天。这些年,我在异域他乡身心俱疲,每时每刻都渴望着归去。如果“返回”“归”是秭归的一大属性,漂泊与流浪,则是秭归的又一大属性。没有漂泊与流浪,何来“返回”与“归”?
④多年前一个端午,我去过老秭归。那年的端午诗会是在一个幽暗的礼堂进行。轮到我上台时,浑身都在哆嗦。“近乡情更怯”。紧张,突然意识到了那个时刻的庄严。诗是秭归的骨与血。只有那时,你才会真切想起你面对的,是中国最古老也最伟大的诗人屈原——一直颠沛流离于江河湖海的诗人。在他身后,世界迷失了方向,至今还在迷失。汉唐以降,诗早成了仕途进阶攀附的云梯,诗的价值断崖式跌落。人沦为徒具内身的躯壳,灵魂无家可归。比如我,多年漂泊异乡,以为浪迹天涯阅尽春秋有无尽豪迈,其实无非是一种极致的自我迷失,潇洒中隐藏着的唯有孤独。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与屈原一样,一直处于无尽的流放与漂泊之中……
⑤翌日清晨我醒得早,沿乐平里盘山小道爬上去,来到屈原庙前奉上三柱香。只有在乐平里,才能感受到屈原穿越了两千多年时光,整整走过一部中国文明史。说屈原只知忠君报国的论者,他们忘了屈原终其一生都是个追寻真善美的诗人。在他那里,美政与美人同为一体,二者不过是“美”的不同形态。他是人类历史上为数不的以“美”为终极目标的歌者。美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她高踞于山河之上,与日月同光。
⑥祭奠屈子的招魂仪式即将开始。在高高的屈原庙脚下,一张普通条桌,铺上一幅深红色绒嶂。凝眸处,“三闾骚坛”四个稚拙可亲的隶书字,让整个乐平里顿有千钧之重。条桌上,供着显见是出于民间手笔的灵牌:“楚三闾大夫屈原之魂魄位”,两边“清烈千秋师”“忠贞万古存”两行小字,点点滴滴都是淋漓的民心。烛灯、香炉、酒盅、点心一溜排开,轻烟缭绕,人世静穆、纸扎的引魂幡以素雅的清白,在屈原庙前沉郁的深色背景里,时而低垂,时而轻飚。由一面鼓、两面锣、一副大钹组成的乐队,四个乡人,把阵阵锣鼓敲打得叫人热血盈沸。三个吟诵招魂诗的乡人开始了吟唱。那是始自屈原的道地楚吟,来自大地,悲悯悠扬,深切跌宕,忧而不伤。置身在那样的气氛里,异样的肃穆让人既振奋充盈,又虚脱无力,屈原若魂魄来归,必可听见乡党的声声呼唤。
⑦招魂之要义不在召回肉身,而在以吟唱呼唤、重现他的诗意。诗,从诞生之日起,便与“唱”紧紧相连。三闾骚坛的诗人,一代代地读诗写诗唱诗,那既是怀念屈原,也是他们自身生命的需要。来自俗世的吟唱者,肉身沉重,尘埃满身,没有翅膀,无法飞翔,只好以吟唱代替飞翔。他们的吟诵,率真的粗砺一如裸露的山野,无饰的挚拙恰似未耕的田园,有无名山花之清纯,有在山之水的凛冽。
⑧坐在身边的朋友悄悄问我,能不能也朗诵一首自己的诗作。久不为诗,我只在去乐平里的路上,用手机记下一些思绪。头天在县城吃过的粽子状若小喇叭,凝视良久,总以为它在吹奏什么,讲诉什么。解开紧紧缠着粽子的道道绳索,一如解开屈原身上的左徒官服,方可见屈原作为一个大地诗人的真身,向世界奉献他几经煎煮早已热透的糍糯之心,顿时诗意汹涌,蜜汁涟漪流溢,九州为之庆幸。不如此,我们将痛失《九歌》《天问》,失去那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而乐平里的乡亲、农人,则在千年之后,得以继续为大地招魂,为诗意招魂,为生命招魂。
⑨朗诵间隙,我与从台上走下来的乡亲悄声聊天,问他们的写作,他们的吟唱。刚才参与招魂吟唱的三位乡人,没有一个职业诗人。在乐平里,在秭归,诗性的日子已成常态。诗,伴随着他们的日常,伴随着他们的油盐柴米欢乐悲辛。
离开秭归的路上,我记述下这一切,一首仿楚辞的习作适时而生。三十五年辗转,我终于在聆听了那场楚吟后,完成了身与心的同时返回,肉与灵的共同抵达。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秭归”的全部历史,都隐藏在这一地名之中。文章开头对“秭归”地名含义的阐释,既有文化意味,又为下文作铺垫。
B.第④段运用补叙,作者回忆参加端午诗会情形,说明世界至今还迷失方向,表达迷失自我的复杂心情,为下文作铺垫。
C.作者热情地讴歌了屈原,以其独特的视角表现秭归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给人鲜明的艺术感受。
D.本文记叙与抒情相结合,运用想象等手法,长短句错杂,整散句结合,体现散文语言之美,体现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
8.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9.文章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祭奠屈原的仪式?请结合全文来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案】
7.B
8.(1)结构上,呼应开头,结构严谨,开篇写回到秭归,最后离开秭归,相互照应。
(2)内容上,写作者参加三闾骚坛诗会后,在庄重的仪式中获得了情感共鸣和心灵感悟,创作仿楚辞的习作。
(3)效果上,结尾言志,升华情感,深化主题,表明作者已从极度的自我迷失中找到心灵归宿。
9.(1)描写对屈原庙招魂的陈设、吟诵招魂诗等仪式,表达了秭归人民对屈原的肃穆、隆重、庄严的纪念。
(2)通过自己参加祭奠仪式受到的震动和感悟,表达对屈原纪念的本质和意义的思考,招魂的要义在于一种宗教般的咏唱和呼唤来重现屈子的诗意,在于对真善美的诗意价值的追寻。
(3)对屈子诗魂的呼唤,可以让精神处于流放与漂泊的后人完成心灵与肉体的回归,归于大地、诗意和生命。表达作者对屈原的热爱崇敬之情,对诗人生命本真价值的思索,耐人寻味。
【分析】
7.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B项,“第④段运用补叙”错误,应为插叙。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故选B。
8.此题考查把握段落作用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听见一声‘到了’,应声望去,秭归就到了”“离开秭归的路上,我记述下这一切,一首仿楚辞的习作适时而生。三十五年辗转,我终于在聆听了那场楚吟后,完成了身与心的同时返回,肉与灵的共同抵达”,即结构上,呼应开头,结构严谨,开篇写回到秭归,最后离开秭归,相互照应。“一首仿楚辞的习作适时而生”,结合“招魂之要义不在召回肉身,而在以吟唱呼唤、重现他的诗意。诗,从诞生之日起,便与‘唱’紧紧相连。三闾骚坛的诗人,一代代地读诗写诗唱诗,那既是怀念屈原,也是他们自身生命的需要”,可知内容上,写作者参加三闾骚坛诗会后,在庄重的仪式中获得了情感共鸣和心灵感悟,创作仿楚辞的习作。“三十五年辗转,我终于在聆听了那场楚吟后,完成了身与心的同时返回,肉与灵的共同抵达”,即效果上,结尾言志,升华情感,深化主题,表明作者已从极度的自我迷失中找到心灵归宿。
9.本题考查探究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依据带有感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依据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反复朗读与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解答时可通读全文,理清文章层次,然后归纳。“在高高的屈原庙脚下,一张普通条桌,铺上一幅深红色绒嶂。凝眸处,‘三闾骚坛’四个稚拙可亲的隶书字,让整个乐平里顿有千钧之重。条桌上,供着显见是出于民间手笔的灵牌:‘楚三闾大夫屈原之魂魄位’……由一面鼓、两面锣、一副大钹组成的乐队,四个乡人,把阵阵锣鼓敲打得叫人热血盈沸”,即描写对屈原庙招魂的陈设、吟诵招魂诗等仪式,表达了秭归人民对屈原的肃穆、隆重、庄严的纪念。“置身在那样的气氛里,异样的肃穆让人既振奋充盈,又虚脱无力,屈原若魂魄来归,必可听见乡党的声声呼唤”,即通过自己参加祭奠仪式受到的震动和感悟,表达对屈原纪念的本质和意义的思考,招魂的要义在于一种宗教般的咏唱和呼唤来重现屈子的诗意,在于对真善美的诗意价值的追寻。“刚才参与招魂吟唱的三位乡人,没有一个职业诗人。在乐平里,在秭归,诗性的日子已成常态。诗,伴随着他们的日常,伴随着他们的油盐柴米欢乐悲辛”,即对屈子诗魂的呼唤,可以让精神处于流放与漂泊的后人完成心灵与肉体的回归,归于大地、诗意和生命。表达作者对屈原的热爱崇敬之情,对诗人生命本真价值的思索,耐人寻味。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B.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C.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D.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1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楚之同姓”,楚国王族的同族。春秋时楚武王的儿子瑕,受封于屈邑,所以子孙以屈为氏,屈原是屈瑕的后人。
B.“上官大夫”,上官,上等官阶;大夫,官阶之一,战国时,国君以下设卿、大夫、士三个官阶。
C.“帝喾”,传说中上古时期部落首领,即五帝之一的高辛氏。
D.“齐桓”,即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姓姜,名小白,是春秋五霸之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当时朝廷内部邪恶不正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正直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忧愁苦闷,作了《离骚》。
B.屈原在楚怀王面前称颂远古的帝喾,称道近代的齐桓公,称述中古的商汤王、周武王,目的是讽刺楚国没有贤君。
C.屈原文笔简约,言辞含蓄,志趣高洁,品行端正,这些都表现在他的《离骚》当中,文如其人。
D.屈平正道直行,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君王,却遭到小人离间,处境艰难,怨愤遂生,这是他写作《离骚》的内在原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5分)
(2)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5分)
【答案】
10.D
11.B
12.B
13.(1)大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每一道法令颁布后,屈原总要炫耀自己的功劳。
(2)他的志向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香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清廉,所以到死都不容于世。
【分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疾”有“恨、痛心”之意,其后面的“王听之不聪也”是宾语,不能断开,所以排除A、B两项;“邪曲之害公也”与“方正之不容也”,结构对称,中间均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D。
句子翻译: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混淆黑白,蒙蔽怀王,品行不正的小人损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屈原忧愁郁闷,写下了《离骚》。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项中,“上官,上等官阶”错误,“上官”不是上等官阶,而是复姓。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B项中,“屈原在楚怀王面前称颂远古的帝喾”错误,由原文“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可知,屈原创作《离骚》,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往远处说提到帝喾,往近处说提到齐桓公,中古记述商汤王、周武王,用以讥刺当世。由此可知,屈原不是在楚怀王面前称颂,而是在《离骚》中表现。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
(1)使:让。为:制定。莫:没有谁。伐:炫耀。
(2)洁:高洁。称物芳:用美人香草作比喻。不容:不容于世。
【参考译文】
屈原名平,是楚王的同族。他担任过楚怀王的左徒。他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在朝廷与国君商量计议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楚怀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与屈原在朝廷处于同等地位,想争夺国君的宠信,心里忌妒屈原的才干。怀王让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撰写这个法令还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想强取为己有,屈原不允许。
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大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每一道法令颁布后,屈原总要炫耀自己的功劳,认为‘除了我,没有人能做这件事’。”怀王听了很生气,从此疏远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混淆黑白,蒙蔽怀王,品行不正的小人损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屈原忧愁郁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困窘没有出路就会追念根本,所以到了极度劳苦困倦的时候,没有不喊天的;遇到病痛或内心悲痛的时候,没有不呼父母的。屈原行为正直,用自己全部的忠诚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挑拨离间,可以说处在了困厄的境地。诚实不欺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怎么能没有怨愤呢?屈原创作《离骚》,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往远处说提到帝喾,往近处说提到齐桓公,中古记述商汤王、周武王,用以讥刺当世。《离骚》彰明广大崇高的道德,世事治乱的条理,无不完全显现出来。他的文笔简约,他的言辞含蓄精深,他的志向高洁,他的行为清廉。他的作品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列举的事例浅近,但表达的意思很深远。他的志向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香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清廉,所以到死都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在尘世之外浮游,不为尘世的污垢所辱,屈原是不受世间污秽所染,保持高洁品德的人。推赞他的这种志向,即使与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唐)杜甫
力疾①坐清晓,来诗②悲早春。
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③。
(注)①力疾:病中用力起身。②来诗:指杜甫的表丈李都督写给杜甫的诗,杜甫此诗为应和之作③风尘:指天下尚处于战乱之中。
14.“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表示颜色的“红”和“青”与其他词语的特殊搭配,使静止的景物有了动感,与此写法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杜甫《放船》)
B.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杜甫《观李因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之三)
C.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D.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
15.首联“悲早春”奠定全诗情感基调,全诗是怎样表现“悲”情的?(6分)
【答案】
14.C
15.①“愁伴客”写出诗人客居他乡的羁旅之悲;②“老随人”写出诗人年老多病的感伤;③“四海尚风尘”天下尚处于战乱之中,写出诗人心忧天下,悲情愈盛之情;④生机勃发的早春美景与自己的衰老形成强烈对比,乐景写尽哀情。
【分析】
14.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及手法的综合理解和赏析的能力。本题题干问的是:“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表示颜色的“红”和“青”与其他词语的特殊搭配,使静止的景物有了动感,与此写法完全不同的一项是。考生从原诗歌中的用词“红”“青”来看是色彩描写,使得景物的画面具有可触可感的生机和活力,红色的桃花、青色的柳叶,使得景物有了生机和活力。根据理解选项中不具备这一特点的只有选项C,“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碧”和“青”后面没有动词。故选C。
15.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情感赏析的能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本题从题干来看,已经给出了答题的方向:首联“悲早春”奠定全诗情感基调,全诗是怎样表现“悲”情的?请简析。考生要注意结合诗句去分析“悲”的原因,从“转添愁伴客”可以看出诗人是悲痛客居他乡。从“望乡应未已”可以看出诗人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悲痛,从“四海尚风尘”注释:天下尚处于战乱之中,是对天下苍生社稷的悲痛。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静女》中“_______________”极写女孩活泼的形象,“_______________”一句则表现了男子焦灼不安以及用情之深的情态。
(2)屈原《离骚(节选)》中表明时不我待,应珍惜时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蜀道难》中,通过虚写映衬表现蜀道雄奇险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2)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1)踟,蹰;(2)汩;(3)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
作为最长的我国古代汉民族叙事诗,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尽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
首先,他们为爱情而献身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追求爱情是人的一种生命本能,但真正为追求爱情而献出生命的人却________,特别是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人们渴望爱情,但往往面对困难和阻碍就会_____。而刘兰芝和焦仲卿却用他们的生命、热血和义无反顾的执着,谱写了一曲爱情壮歌。
其次,主人公反抗礼教的巨大勇气和行为极具意义。虽然他们夫妻恩爱,但是焦母偏要以一己之好恶拆散二人,礼教的荒谬性、片面性可见一斑。夫妇二人一开始并没有萌生反抗之念,而是试图________妥协。但礼教并不体恤他们,刘兰芝被遣回家后,其兄长逼迫她另嫁他人。二人的爱情无处可托,最终他们走向了死亡。他们用生命进行的反抗实现了对爱情的生死不渝,令礼教的荒谬性、残酷性、非人性得以________。
再次,《孔雀东南飞》所揭示的生存世界的深度,不亚于哲学对人类的存在的沉思。它形象地描绘了焦、刘殉情的悲剧,而悲剧的成因并非简单地指向某些人的人性之恶,而是直指人背后的历史文化弊病,展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噬人的本质。
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孔雀东南飞》是最长的我国古代汉民族叙事诗,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尽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B.作为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尽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C.作为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尽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D.《孔雀东南飞》作为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尽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曲有关爱情、婚姻、生存的悲歌。
B.他们的死已冲破个别人、个别家庭的狭小范围而具有了典型的现实意义。
C.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
D.后人因为他们的勇敢反抗而赞叹不已,并深受鼓舞。
19.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寥寥无几 束手束脚 谋求 流露
B.微乎其微 束手束脚 追求 流露
C.微乎其微 畏葸不前 追求 暴露
D.寥寥无几 畏葸不前 谋求 暴露
【答案】
17.C
18.B
19.D
【分析】
17.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作为最长的我国古代汉民族叙事诗”语序不当,应将“最长的”放到“叙事诗”之前;二是“讲述了焦仲卿……”成分残缺,可在“讲述”前加“《孔雀东南飞》”。
A项中没有改正第一处语病。B项中没有改正第二处语病。D项中“《孔雀东南飞》作为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尽的故事……”结构混乱,前一句还没有表述完,后一句就另起话头。只有C项完全修改正确。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首先看语境,前面概述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故事,由后文“首先”“其次”“再次”后面的内容可知,这三部分主要讲的是焦仲卿与刘兰芝的反抗行为的现实意义。括号里的句子应该起到过渡作用,由二人的故事过渡到二人行为的现实意义。然后分析四个选项。
A项中,“这是一曲有关爱情、婚姻、生存的悲歌”仅是对前面故事的概括,与下文的现实意义不衔接。C项中,“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也是对前面的概括,与后文不衔接。D项中,“后人……”和上文二人的内容不衔接。B项中,“他们的死已冲破个别人、个别家庭的狭小范围而具有了典型的现实意义”这一表述更能承上启下。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处,“寥寥无几”,形容为数很少,没有几个。“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少或非常小。这里说的是为爱情献出生命的人很少,应选“寥寥无几”。
第二处,“束手束脚”,形容做事顾虑多,不敢放手去干。“畏葸不前”,畏惧退缩,不敢前进。这里说的是人们不敢追求爱情,应选“畏葸不前”。
第三处,“谋求”,设法寻求。“追求”,用积极的行动来争取达到某种目的。也特指向异性求爱。这里说的是想方设法妥协,应用“谋求”。
第四处,“流露”,(意思、感情)不自觉地表现出来。“暴露”,(隐蔽的事物、缺陷、矛盾、问题等)显露出来。根据语境“令礼教的荒谬性、残酷性、非人性”得以显露出来,应选“暴露”。故选D。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横平竖直的方块字,是中华民族的独有创造和文化遗产。汉字,不仅仅是几千年历史传承的记录工具,①_______。有了汉字,才有了唐诗的激情洋溢,②_______,元曲的灵动俏丽;有了汉字,才有了张旭、王羲之等人洒脱俊逸字体的千古流传。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似乎更愿意借助键盘和鼠标来沟通和完成工作,③_______。人们的书写潦草、没有章法,横平竖直都难做到,更别提汉字固有的神采、韵味了。
【答案】
①更是多彩的中华文化的巨大载体
②宋词的婉转清雅
③古老的方块字面临严重的发展危机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具体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
第一处,根据“不仅仅是几千年历史传承的记录工具”可知,此处应与前文构成递进关系;且总起概括后文的“唐诗的激情洋溢”“元曲的灵动俏丽”等,所填内容应体现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所以此空应填:更是多彩的中华文化的巨大载体。
第二处,根据上文的“唐诗”及下文的“元曲”可知,此处应该考虑中华文化的绵延顺序,故应谈及“宋词”。所以此空应填:宋词的婉转清雅。
第三处,根据“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后文“人们的书写潦草、没有章法……”可知,此处应谈电子信息对汉字的冲击或汉字所面临的困境,由此可推出答案。所以此空应填:古老的方块字面临严重的发展危机。
21.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40字。(5分)
唐代初期,诗歌创作仍受南朝诗风的影响,题材较狭窄,追求华丽辞藻。待到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出现,才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从台阁走向关山和塞漠,显示出雄伟的气势和开阔的襟怀。他们无论写边塞,还是写行旅、送别,都有着这样的情思和风貌。在诗的体式上,这时完成了五七言律体的定型。律诗属于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古体分四、五、七言和杂言,平仄没有限制,也不求对偶。近体诗平仄和押韵有一定的体式,也要求对偶。律诗的定型,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它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主要体式。
【答案】
“初唐四杰”的诗歌创作摆脱了南朝诗风的影响,开阔了题材,律诗体式定型完成。
【解析】
本题考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文段内容的基础上,文段描述的主要对象,然后再找出对象的主要特点,可抓住关键词来概括即可。如关键词“初唐四杰”“ 诗歌创作”“ 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律诗的定型”等。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陶渊明高喊“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贝多芬在王公贵族面前既不脱帽,更不弯腰,但是与贝多芬同行的歌德却挣脱了贝多芬的手臂,站在大路一边,深深地弯着腰,把帽子拿在手里,静候皇室成员经过。
成熟的麦穗总是弯着腰,上坡的行者也总是弯着腰。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例文:
弯腰是一种智慧
台风可以刮倒高大的树却刮不断矮小的草。以一种低姿态抵御狂风的袭击,这是小草的智慧。
有一道脑筋急转弯是这样的:一架德军飞机在空中盘旋着,目标紧紧锁定一辆盟军的紧急物资救援卡车,就在这危机时刻,卡车前面出现了一个桥洞,更要命的是,桥洞低于卡车几厘米。问卡车如何巧妙的穿过桥洞?答案是:把车胎的气放掉一点。诚然,撞过去,死了也悲壮,这固然是一种勇气和自信的表现,但是往往却会适得其反,牺牲也变的毫无价值,而给车胎放掉一点气调整一下高度,低低头,却可以轻松达到目的。所以,要懂得低姿态处事。
弯腰不是没有骨气,它是一种适当的忍让,不固执己见,既能让我们加强修养,也使我们把握住机会,为赢得更高打下基础!首先,弯腰是对他人的尊敬,是建立互相尊重的开始。其次,弯腰的人更容易被他人接受,从而能促进人与人的合作。人生如冲浪般,面对挫折的风浪适当的把腰弯下,踩好自己的滑板,则可以使浪把自己推的更高。反之,挺直腰杆只会被风浪掀进海中。
弯腰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态度,以守为攻的技巧,面对人生中那些风浪时,弯腰是我们最好的姿势。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我们不必担心弯下腰后的我们不再醒目。相反,弯腰代表的尊重,弯腰散发出的风度,弯腰展现出的理解和弯腰后对事物的承受能力只会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光彩照人,学会如何弯腰才会使我们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真正的饱学之士,不管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表现他的修养,就是低姿态。从他的低姿态里面,反而给人看到他的道德,他的学问,他的伟大。
凡是成熟的东西,都是呈现“低姿态”。稻穗成熟了,它就垂下头来;果实丰满了,它也是枝桠低垂。杨柳的枝条,也都是柔软低垂的,所以任凭风吹雨打,未见柳树折断。这就说明了任何人、任何事,如果要有韧性,要有弹性,就要保持低姿态。
低姿态往往比高姿态更能达到目的,恭谦的态度有时比强硬的态度更能得人尊重。所谓强者,其定义是指能力强的人,而不是态度强硬的人,学会适时的用理直气和来代替理直气壮,才能更有效的达到自己的目标。一个能力强并且态度委婉的人,才能真正无往不利,才是真正聪明的人。
要想进入一扇门,就必须让自己的头比门框更矮。要想登上成功的顶峰,就必须低下头弯腰做好攀登的准备。低姿态进入,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气度,我们以最低的姿态开始,是为了向更高的目标前行。
调子放到最低,心态炼到最静,低着头走好自己的路,不去惊羡别人,也不自暴自弃,守着内心的一份宁静与淡泊,执着地走下去,说不定眼前就有一片属于自己的风景。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为材料作文。
【审题】
第一段材料,“不为五斗米折腰”,不能因为这区区五斗米而向这个乡里小人折腰。主要是赞扬有骨气,不趋炎附势,品格高尚的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第二段主要讲贝多芬和歌德的不弯腰和弯腰行为。第三段主要讲“成熟的麦穗”“上坡的行者”都总是弯着腰。
就“折腰”这个话题,可提出不同的看法:为了尊严不能折腰;折腰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折腰体现了成功的谦逊;折腰是追求、攀登、进取的姿态。当然,如果能兼顾两种或两种以上看法来立意,以更加辩证的思维来考虑则更好。
【立意】
(1)为了尊严不能折腰;
(2)折腰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
(3)折腰体现了成功的谦逊;
(4)折腰是追求、攀登、进取的姿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