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测评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把传染病、流行病通称为“瘟疫”,自商代开始就有“瘟疫”的文献记载。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先后发生过321次疫病流行,由于中医的有效预防和治疗,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样一次瘟疫就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
中医文化传延几千年,出现了神农、黄帝、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中医药名家,留下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中医学著作和《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中药学著作。中医药并不局限于汉族医药,还包括中国各具特色的民族医药,它们各成体系,各具奇效。20世纪50年代,小儿流脑、乙脑流行,中医成功地运用白虎汤和白虎加苍术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治疗。在2003年的非典型性肺炎以及2009年的甲型流感战疫中,中医药再次让人们见证了其特殊疗效。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中,中医药及时参与病毒感染群众治疗,其治愈和康复效果更为明显。张伯礼院士团队观察数据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为5.15天,比单纯西医少2天;体温恢复时间为2.64天,比西医少1.7天;平均住院天数少2.2天,CT影像好转率高22%,临床治愈率高33%,普通转重症比率低27.4%。
(摘编自王守富《从新冠肺炎疫情
防控谈增强中医文化自信》)
材料二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再度激起“中西医之争”。否定中医的理由集中于“不科学”。那么,“科学”能等同于“合理”吗 谁也不能说在近代科学出现于欧洲之前,人类的想法和做法从来没有合理过。也不能说在近代科学出现之后,实践中就只有这一种“合理”。而且即便在科学领域之内,其方法和结论也在不断分化和变革中。做科研的学者和从事临床治疗的西医医生并不轻易否定中医学,部分原因他们在长期的专业训练中成“科学精神”只说证据支持的话,对自己研究范围之外的事物保持审慎。倒是一些并不从事科研临床工作的“科普作家”,生搬“双盲实验”“安慰剂效应”等概念,以医书里有蝙蝠粪便这类耸听的药材为由,急吼吼地来“反伪科学”了。这体现了他们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迷信。所谓迷信,不必是某种“信”的内容,而应是一种“信”的方式,比如不承认有科技控制能力之外的事情等。
“合理”也分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质疑中医的人倾向于将其无法否认的治愈效果归为心理暗示。虽然这是以偏概全,但中医的确不排斥心理效应,“情志”是重要的诊疗因素。
心理效应被视作对实验室科学研究的干扰,但如果安慰剂会增强人的求生意志,若在生死一线间起决定作用,是否要采用呢 但凡进过手术室的人,都会给出跟登台演讲、键盘作文的人不同的回答。此次抗疫中,重症患者的意志力是关键性的疗愈因素。
中国传统医学与基于近代科学的西医学确有思想观念的分歧。西医的思维方式基于身心二分的哲学传统,将“身”拆分为组织、细胞、蛋白质、基因等物质对象和转氨酶、血糖等物质指标,追求不断增强对物质对象的精确认识和人为控制。治病的思路是把病毒、癌细胞或者其他不良的物质实体精确定位,然后用药物、手术刀等人工手段把它们清除。中医则更仰赖每个生命体的自组织能力,方剂和针灸都旨在激活和加强生命本有的免疫和自愈能力,并把积累的经验凝固在其理论和操作体系中。这种思路擅长的不是定义和消灭病原体、癌细胞等,而是改变小环境,使其干不成坏事。
在此次疫情中,西医有时也表现得无能为力,尤其在涉及个体免疫力、自愈力和体质差异等方面,而中医则有较为明显的效果,但最激烈的争议倒不在这些实践效果,而是在观念上能否相信中医合理。
不过,专精于研究物质实体的西医有其难以企及的优势:一个强大的学术共同体,一个可积累可传播的知识体系。实验室研究出来的最新成果,一旦公布于权威期刊,全球的医疗界都能了解和应用。相对而言,传统中医的实践和理论都更支持个别化诊治。每个人,包括患者和医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整体,待解决的问题也是高度差异化的。大夫要摸索自己独有的模式并愈加精熟,所以“老中医”貌似更可靠。但这个特点让“可重复”“可证伪”和“可交流”变得困难。“说不清楚”在理想状态是“妙不可言”,但流于平庸则文过饰丑。不世出的高手因医术高超被传为神话,但水准高却不能只靠讲故事。意象化的概念体系要由扎实的技艺训练去承载,技艺怕失传,更怕“道”“气”等词语被各路“大师”用作蒙混的话术。
(摘编自孙焘《文化反思中西医之争》)
材料三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17年数据,我国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数(人)为2.0,美国2.6,日本2.4,欧洲国家多在3以上,奥地利则为5.2。即使不考虑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短期激增需求,我国的医疗服务供给也是相对不足的。此外,我国自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老龄化进程迅速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从2000年的7.0%已上升到2018年的11.9%。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预计到2050年,我国这一数字将达26%。
根据《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全国中医药人员总数为71.5万人,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7.5%。而西医为主的综合医院中,更是只有少量的中医从业人员,且主要工作于中医科,并未真正融入各个专科,实现中医的全面参与。据2017年教育部数据,在医学教育供给体系中,医学类在校生数为124.4万人,其中,中医类专业学生在校生数为17万人,仅占医学类教育规模13.7%。在西医院校或综合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尽管中医学在防治疫情、慢性病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在课程体系设置中,通常只有中医学一门课程,多则100学时左右,少则30学时左右。
(摘编自翟双庆《疫情“大考”背景下对
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虽然发生过三百多次疫病流行,但从没出现过一次瘟疫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现象,中医起到了重要作用。
B.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医学名家灿若群星,医学典籍浩如烟海,其中我们最熟知的当属李时珍和他的《本草纲目》。
C.通过材料一中数据的对比,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中医治愈和康复效果比西医具有明显优势。
D.质疑中医的人,即使对中医体现出来的治疗效果无法否认,也往往将中医的疗效归为心理作用而不认可其科学性。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科学”并不完全等同于“合理”,因此,远在近代科学出现之前就存在的中医虽然“不科学”,却是“合理”的。
B.从事科研的学者和临床的医生不轻易否定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一些“科普作家”则对科技控制能力之外的事物予以否定。
C.西医拥有强大的学术共同体和可积累、可传播的知识体系,较中医有“可重复”“可证伪”和“可交流”的优势。
D.数据显示,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医疗服务供给存在较大缺口,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医疗服务供需问题更加凸显。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精确制导炸弹可以打击敌人的军事目标,却对隐匿在平民中的敌人束手无策。
B.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抗疟记载。
C.即使面对同一患者,张医生说的“气血”也未必是王医生理解的意思。
D.同样的曲谱,每个乐师各有发挥,甚至同款的乐器都各不相同。
4.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从材料三看出,当前中医发展面临哪些问题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谁持彩练当空舞
熊召政
老远我就看到那棵大樟树了。那是怎样的一棵樟树啊,它的主干比碾盘还要粗壮。枝丫盘曲着伸向天空,每一根都分明留下铁打铜铸的英雄气。树上所有的叶子都葱绿、晶亮,它们密密簇簇,横拓出去,遮盖了村落前大半个稻场;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不仅有被春雨洗亮的阳光,更有比田间的蛰声更为轻盈的鸟鸣。
这棵大树后面,是一栋江南常见的白墙青瓦的古民居,一种四水归堂的泥砖建筑。从墙上的铜牌可知,这是当年毛泽东担任中央苏维埃政府主席时的旧居。
我们说战争是残酷的,但战场上的风景往往如诗如画。就像这栋位于瑞金叶坪的伟人住过的古民居,无论是它瓦檐上苍郁的针菲,还是泥墙上被风雨剥蚀的苔痕,无论是它天井里潮润的细沙,还是瓦脊上等待炊烟的雨燕,给予我的都是恬淡的乡村牧歌之感。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指挥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烟为墨,写下这样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
从这激战之后的诗句来看,伟人自有伟人的胸襟,伟人自有伟人的浪漫。在诗人眼中,历史总是充满诗意。
走出这所房子,我站在大樟树下。突然,不知什么地方的广播放起了《十送红军》。尽管当地人说,这首歌唱得失去了赣南的韵味,已经不是乡音了,但我仍在这略带忧伤的旋律中,领略到七十年前那些浸在血水与泪水中的记忆。
毛泽东在这棵大樟树下骑上战马,迈向重重关山;八万多红军在这片土地上启程,在乡亲们期盼与炙热的眼光中,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烈的长征。
我的家乡是另一片苏区,红军战士头上的八角帽,成为我童年记忆中不可亵渎的神圣图腾。神圣可以沉眠,但不会消失。此刻我站在这棵大樟树下,听完《十送红军》后,忍不住四下张望:与漠漠水田上的白鹭一起飞扬的战旗呢 在青石板上驰过的马蹄呢 它们都去了哪里
我常说,如果我早生半个世纪,我可能不会成为一名作家。几乎不用置疑,多血质的我,肯定是一名红军战士。我羡慕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样的伟人,在中国的大地上,写下民族的史诗。一支笔比之一杆刺破黑暗的长枪,一本书比之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毕竟分量太轻,太轻。
十送红军,送的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骨肉。多少个苏区的母亲啊,在漫漫长夜里,她们纺车上的手柄,一次又一次摇圆了中天明月,但总不能摇圆她们无尽的思念。那永远不能收回的、村口送别的目光啊,又怎能穿透二万五千里的重重阴霾 雪山草地,沼泽荒漠,一寸一寸,不仅沾满了战士的血,也沾满了亲人的泪。
纵览历史,我们可以说,所有通往天堂的路,都充满了艰辛与苦难。一个人扭转乾坤的能力,取决于他化腐朽为神奇、化苦难为诗情的禀赋。历史拒绝呻吟,但历史不拒绝浪漫。毛泽东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吟唱“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是何等的想象力啊!正是他和他的战友们,用自己的如虹豪气,为我们的民族炼出了一条魅力四射的彩练。
彩练初出,赣水那边红一角;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炮火不能烧毁它,风雨不能摧残它。当这条彩练飞过于都河,飞过金沙江,飞过娄山关,飞过乌蒙山,飞过南国的雾,飞过北国的雪,我们惊异地发现,原来这一条彩练,竟是一条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
谁持彩练当空舞 是我们的红军,我们餐风饮露、百折不挠的中华儿女。
物换星移,历史的烽烟早化作大地上的虹霓,我们也只能从竟夜的春风、从山间的鸟啼来谛听烈士们的呼吸。但是七十年前的那棵老樟树,还是那么苍翠欲滴,这是因为它的根须,始终抓住了泥土;七十年前的那条彩练,还在我们的仰望中飘舞,这是因为民族的精气还在。对于我们来说,长征不仅仅是一段逝去的故事,也不仅仅是一种奋进的象征,还是一只正在吹响的号角,一首还没有完成的史诗。
(摘自熊召政散文集《历史的驴友》)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描述古民居的屋檐针菲、泥墙苔痕、瓦脊雨燕等,突出其古朴淡雅,旨在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B.文中用“最为壮烈”修饰“长征”,既写出了亲人之思、战争之烈,又表现出长征路途之长、人员之众。
C.文章写赣南、作者家乡等地的苏区,表明中国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离不开众多苏区百姓的大力支持。
D.文章没有详写战争生活的残酷激烈,而是着重表现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礼赞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描写大樟树的主干、枝ㄚ、叶子,突出大樟树的盎然生机,为全文营造了昂扬明朗的氛围。
B.文章虚实结合,借大樟树与《十送红军》,将现实与回忆融为一体,在现实描写与历史回忆间自如转换。
C.散文贵在有“我”,文章提到“我”的向往时,用笔与长枪、书与战争作比,表现出尚武轻文的倾向。
D.文章运用象征手法,樟树根须始终抓住泥土而苍翠依旧,象征着军民之情长在,长征精神永葆生机。
8.请简析诗句“谁持彩练当空舞”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9.本文是“长征精神赞”征文比赛获奖作品,请从语言与内容两个角度分析其恢宏磅礴的风格特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
马绛,大名人。景德元年,诏下贡举。诸举子推绛就试,守令劝驾,遂首荐登甲科。释褐,试秘省校书郎,出知婺州义乌县。至则开县扉,凡辩讼者径造于一庭,为之别白是非,因勉之以义教,民辄听命罢去,无复词牒,案牍大治。后十年,父老犹有称道绛者。再调寿州录事参军。还,赴铨部,引对御前,选补职事官,除莱州防御判官。时蔡齐在诸生,未知名。绛一见曰:“海滨有此奇士!”忘年定交,日与游甚欢。是秋,主试贡士,首送蔡齐。春榜至,齐冠天下士,绛得知人之名。秩满,改著作佐郎。丁艰。既除,迁秘书丞、知梧州。绛性刚直,不屈上官,耻焉苟合,以是滞留常调官不遂。尝曰:“ ”故于鄠、杜终南圭峰之下,就水竹营别墅,为栖逸之地。及自岭外归,称疾罢官,慨然有丘壑志。故枢相王曙在西府,雅知绛。蔡齐亦在内署,数勉绛起还朝,相与称荐,遂以太常博士通判秦州。时河阳相王钦若知州事,多回挠,绛持法不阿,河阳不悦。僚佐为绛言,宜姑为和。绛曰:“守正之谓和。朝廷置吏,岂使苟相顺适以为和哉 吾知奉公而已。”内珰乘传奏边事,承河阳指,阴诬中绛,遂徙延州。代还,知坊州,赐五品服章。蔡齐拜御史中丞,被命举御史,而以绛名上,时王钦若作相,三奏而三却之。齐怀敕至中书曰:“ ”执政不得已,除绛殿中侍御史,寻改侍御史。绛素厉风节,及在司察之职,危言无顾惮。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直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少为委蛇不亦裕欤绛曰:“良农能稼而不能穑。士固有道,违道干誉,非鄙志者。”其自守如此。庆历八年六月卒,享年七十有五。
(节选自《张方平集》,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直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少为委蛇/不亦裕欤/
B.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直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少为/委蛇不亦裕欤/
C.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直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少为委蛇/不亦裕欤/
D.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直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少为/委蛇不亦裕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引对,又称赐对,指皇帝召见臣僚询问对答。
B.春榜,科举考试中,会试一般在春季举行,也称春闱。考中者张榜公布,故名春榜。
C.丁艰,又称丁忧,指遭遇父母丧,一般情况下,朝廷官员必须回原籍守丧。
D.服章,“服”指“服饰”,“章”指玉带,用来表示官员的品阶身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马绛才干卓著,勤政爱民。他担任义乌知县时,专门营造一庭院,替百姓明辨是非,并注重教化,深受百姓的爱戴。
B.马绛慧眼独具,荐举英才。他发现莱州蔡齐是难得的奇才,不顾其年轻无名,与之定交,并荐举他赴京应试。
C.马绛性情刚直,守正不阿。他因王钦若做事多苟且顺服、没有原则而拒绝与之同流合污。后来马绛被举荐做御史时,遭到王钦若再三阻挠。
D.马绛淡于名利,重于义节。他在官场虽然屡屡受挫,但志向不改。面对宰相的直言劝告,他不为所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资不适时,与其求容之辱,不若全吾道。
(2)被命举御史,某之所知,无易马某。朝廷不用,请纳此敕。
14.马绛被调往延州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第15~16题。
重九赏心亭登高
范成大①
忆随书剑此徘徊,投老双旌②重把杯。
绿鬓风前无几在,黄花雨后不多开。
丰年江陇青黄遍,落日淮山紫翠来。
饮罢此身犹是客,乡心却附晚潮回。
注①范成大:南宋诗人。此诗为淳熙八年(1181)任建康(今南京)镇帅时所作。②双旌:镇帅的代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写登高追忆,“书剑”意象豪迈,表现了诗人当年满怀理想抱负,意气风发。
B.颔联写秋风中黑发无几,表达诗人对青春逝去的慨叹;黄花经雨,象征着人生暮年。
C.颈联写登临之景,庄稼即将成熟,田野丰收在望,落日照耀,淮山紫翠,绚烂美好。
D.本诗在写景追忆中抒发对家国和个人境遇的慨叹,与杜甫的《登高》有异曲同工之妙。
16.诗歌尾联“饮罢此身犹是客,乡心却附晚潮回”广受后世称道,请从炼字与修辞角度加以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离骚》中,写屈原看到时光易逝,担心国君易老、昏聩误国、保守落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
(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夸张的手法写山势高险、枯树倒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
(3)柳永的《望海潮》词中的“ ”写街巷河桥的美丽,“_______________”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8~20题。
江南水乡是一幅油画,只有当人们行走在那铺满青石的小路上,才能感受那种独特的神韵。那一排排错落有致的青砖瓦房,那一棵棵随风裁剪的翠绿细柳,那一条条缓缓流淌的潺潺溪流,那一座座守候千年的古朴堤桥,让人不禁联想到多少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印迹,写下令后人感叹不已的唯美诗篇。
漫步江南,你会发现这里的四季都别有韵味,春有春的诗意,①_____________,秋有秋的唯美,冬有冬的画意。忽悠悠地,走在水乡的青石板上,天上下起了蒙蒙细雨。那雨丝好细好细啊,细得就如婴儿头上的胎毛,静静地飘落在河面上、小桥上、屋顶上。雨丝洒向河水,河水腼腆的脸上露出羞涩的笑意;②______________,小桥老态龙钟的身躯挺直了腰板;雨丝洒向屋顶,屋顶睡意蒙眬的双眼泛出浓浓的爱意。“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在江南,你可以无端想起很多美好的往事,你也可以挥毫,留下墨染心绪的诗句,仿佛昨日便是前尘往事,而今生所处的环境又是虚虚实实,你梦啊寻啊,你追啊赶啊,就是不愿打扰那心情,不愿惊醒那梦境。美丽的江南水乡啊,你是那样的唯美,那样的妩媚,那样的令人神往!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3分)
A.比喻、排比、引用 B.比喻、拟人、借代
C.比喻、拟人、夸张 D.排比、引用、对偶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江南水乡,十分美丽和妩媚,令人向往。”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1.下面的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飞沫和气溶胶是呼吸道病原在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传播途径。②飞沫和气溶胶是由带有病原者咳嗽、打喷嚏甚至说话时从呼吸道进入外部环境的,③所以佩戴口罩对阻断病原传播有一定的作用。④一般医用外科口罩可连续使用4小时左右,⑤N95级别的口罩理论上可使用1至2天,⑥长时间佩戴需根据口罩类型更换。⑦摘下口罩后要立即洗手,⑧请勿重复使用一次性口罩,⑨使用过的口罩切勿随意丢弃。
22.下面是一篇新闻报道的片段,请概括出火神山医院的三个特点,每个特点不超过12个字。(5分)
火神山医院作为一所传染病医院,防护措施近乎“苛刻”。设置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及医护人员专用通道和病人专用通道,严格避免交叉感染。病房设计上,专用的隔离防护窗用于物品传递;内部压力低于外部的负压房间,避免病毒随气流流出。覆盖整个院区的防渗膜确保污染物不会渗透到土壤水体中,雨水、污水经过两次氯气消毒处理达标后才可排放,所有房间空气均经过消毒杀菌及高效过滤达标后才高空排放。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0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一段名为《后浪》的演讲视频火遍朋友圈,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看着你们,满怀感激。因为你们,这个世界会更喜欢中国,因为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因为你们,这个世上的小说、音乐、电影所表现的青春就不再是忧伤、迷茫,而是善良、勇敢、无私、无所畏惧;是心里有火,眼里有光!”
对此,你有何感想 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一单元测评答案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把传染病、流行病通称为“瘟疫”,自商代开始就有“瘟疫”的文献记载。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先后发生过321次疫病流行,由于中医的有效预防和治疗,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样一次瘟疫就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
中医文化传延几千年,出现了神农、黄帝、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中医药名家,留下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中医学著作和《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中药学著作。中医药并不局限于汉族医药,还包括中国各具特色的民族医药,它们各成体系,各具奇效。20世纪50年代,小儿流脑、乙脑流行,中医成功地运用白虎汤和白虎加苍术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治疗。在2003年的非典型性肺炎以及2009年的甲型流感战疫中,中医药再次让人们见证了其特殊疗效。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中,中医药及时参与病毒感染群众治疗,其治愈和康复效果更为明显。张伯礼院士团队观察数据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为5.15天,比单纯西医少2天;体温恢复时间为2.64天,比西医少1.7天;平均住院天数少2.2天,CT影像好转率高22%,临床治愈率高33%,普通转重症比率低27.4%。
(摘编自王守富《从新冠肺炎疫情
防控谈增强中医文化自信》)
材料二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再度激起“中西医之争”。否定中医的理由集中于“不科学”。那么,“科学”能等同于“合理”吗 谁也不能说在近代科学出现于欧洲之前,人类的想法和做法从来没有合理过。也不能说在近代科学出现之后,实践中就只有这一种“合理”。而且即便在科学领域之内,其方法和结论也在不断分化和变革中。做科研的学者和从事临床治疗的西医医生并不轻易否定中医学,部分原因他们在长期的专业训练中成“科学精神”只说证据支持的话,对自己研究范围之外的事物保持审慎。倒是一些并不从事科研临床工作的“科普作家”,生搬“双盲实验”“安慰剂效应”等概念,以医书里有蝙蝠粪便这类耸听的药材为由,急吼吼地来“反伪科学”了。这体现了他们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迷信。所谓迷信,不必是某种“信”的内容,而应是一种“信”的方式,比如不承认有科技控制能力之外的事情等。
“合理”也分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质疑中医的人倾向于将其无法否认的治愈效果归为心理暗示。虽然这是以偏概全,但中医的确不排斥心理效应,“情志”是重要的诊疗因素。
心理效应被视作对实验室科学研究的干扰,但如果安慰剂会增强人的求生意志,若在生死一线间起决定作用,是否要采用呢 但凡进过手术室的人,都会给出跟登台演讲、键盘作文的人不同的回答。此次抗疫中,重症患者的意志力是关键性的疗愈因素。
中国传统医学与基于近代科学的西医学确有思想观念的分歧。西医的思维方式基于身心二分的哲学传统,将“身”拆分为组织、细胞、蛋白质、基因等物质对象和转氨酶、血糖等物质指标,追求不断增强对物质对象的精确认识和人为控制。治病的思路是把病毒、癌细胞或者其他不良的物质实体精确定位,然后用药物、手术刀等人工手段把它们清除。中医则更仰赖每个生命体的自组织能力,方剂和针灸都旨在激活和加强生命本有的免疫和自愈能力,并把积累的经验凝固在其理论和操作体系中。这种思路擅长的不是定义和消灭病原体、癌细胞等,而是改变小环境,使其干不成坏事。
在此次疫情中,西医有时也表现得无能为力,尤其在涉及个体免疫力、自愈力和体质差异等方面,而中医则有较为明显的效果,但最激烈的争议倒不在这些实践效果,而是在观念上能否相信中医合理。
不过,专精于研究物质实体的西医有其难以企及的优势:一个强大的学术共同体,一个可积累可传播的知识体系。实验室研究出来的最新成果,一旦公布于权威期刊,全球的医疗界都能了解和应用。相对而言,传统中医的实践和理论都更支持个别化诊治。每个人,包括患者和医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整体,待解决的问题也是高度差异化的。大夫要摸索自己独有的模式并愈加精熟,所以“老中医”貌似更可靠。但这个特点让“可重复”“可证伪”和“可交流”变得困难。“说不清楚”在理想状态是“妙不可言”,但流于平庸则文过饰丑。不世出的高手因医术高超被传为神话,但水准高却不能只靠讲故事。意象化的概念体系要由扎实的技艺训练去承载,技艺怕失传,更怕“道”“气”等词语被各路“大师”用作蒙混的话术。
(摘编自孙焘《文化反思中西医之争》)
材料三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17年数据,我国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数(人)为2.0,美国2.6,日本2.4,欧洲国家多在3以上,奥地利则为5.2。即使不考虑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短期激增需求,我国的医疗服务供给也是相对不足的。此外,我国自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老龄化进程迅速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从2000年的7.0%已上升到2018年的11.9%。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预计到2050年,我国这一数字将达26%。
根据《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全国中医药人员总数为71.5万人,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7.5%。而西医为主的综合医院中,更是只有少量的中医从业人员,且主要工作于中医科,并未真正融入各个专科,实现中医的全面参与。据2017年教育部数据,在医学教育供给体系中,医学类在校生数为124.4万人,其中,中医类专业学生在校生数为17万人,仅占医学类教育规模13.7%。在西医院校或综合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尽管中医学在防治疫情、慢性病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在课程体系设置中,通常只有中医学一门课程,多则100学时左右,少则30学时左右。
(摘编自翟双庆《疫情“大考”背景下对
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虽然发生过三百多次疫病流行,但从没出现过一次瘟疫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现象,中医起到了重要作用。
B.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医学名家灿若群星,医学典籍浩如烟海,其中我们最熟知的当属李时珍和他的《本草纲目》。
C.通过材料一中数据的对比,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中医治愈和康复效果比西医具有明显优势。
D.质疑中医的人,即使对中医体现出来的治疗效果无法否认,也往往将中医的疗效归为心理作用而不认可其科学性。
答案D
解析A项,“中国虽然发生过三百多次疫病流行”错误,由“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先后发生过321次疫病流行,由于中医的有效预防和治疗,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样一次瘟疫就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可知,选项缺少状语“西汉以来”。B项,“医学典籍浩如烟海,其中我们最熟知的当属李时珍和他的《本草纲目》”错误,由“留下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中医学著作和《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中药学著作”可知,《本草纲目》是中药学著作,不是医学著作。C项,“中医治愈和康复效果比西医具有明显优势”错误,根据“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中,中医药及时参与病毒感染群众治疗,其治愈和康复效果更为明显。张伯礼院士团队观察数据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为5.15天,比单纯西医少2天;体温恢复时间为2.64天,比西医少1.7天;平均住院天数少2.2天”可知,“中西医结合治疗”比单纯西医更有优势。故选D项。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科学”并不完全等同于“合理”,因此,远在近代科学出现之前就存在的中医虽然“不科学”,却是“合理”的。
B.从事科研的学者和临床的医生不轻易否定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一些“科普作家”则对科技控制能力之外的事物予以否定。
C.西医拥有强大的学术共同体和可积累、可传播的知识体系,较中医有“可重复”“可证伪”和“可交流”的优势。
D.数据显示,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医疗服务供给存在较大缺口,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医疗服务供需问题更加凸显。
答案A
解析A项,“‘科学’并不完全等同于‘合理’,因此,远在近代科学出现之前就存在的中医虽然‘不科学’,却是‘合理’的”错误,强加因果。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精确制导炸弹可以打击敌人的军事目标,却对隐匿在平民中的敌人束手无策。
B.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抗疟记载。
C.即使面对同一患者,张医生说的“气血”也未必是王医生理解的意思。
D.同样的曲谱,每个乐师各有发挥,甚至同款的乐器都各不相同。
答案B
解析B项,材料二的论点是中医有其“合理性”,不能简单根据其“不科学”就否定中医。“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抗疟记载”,不能证明材料二的观点。
4.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参考答案材料二首先通过“科学”与“合理”的关系介绍了中医的合理性,然后分析了中医和西医思想观念的分歧,最后补充交代了中医相对西医存在的弊端。
解析第1段中,作者首先提出疑问“‘科学’能等同于‘合理’吗”,然后通过分析二者关系,通过西医医生并不轻易否定中医等论据,证明中医的合理性。第2~4段,重点论述中医和西医思想观念的分歧,如:“质疑中医的人倾向于将其无法否认的治愈效果归为心理暗示。这虽是以偏概全,但中医的确不排斥心理效应”“中国传统医学与基于近代科学的西医学确有思想观念的分歧。西医的思维方式基于身心二分的哲学传统,将‘身’拆分为组织、细胞、蛋白质、基因等物质对象和转氨酶、血糖等物质指标,追求不断增强对物质对象的精确认识和人为控制……中医则更仰赖每个生命体的自组织能力,方剂和针灸都旨在激活和加强生命本有的免疫和自愈能力,并把积累的经验凝固在其理论和操作体系中”。第5、6段分析了中医的优势与缺点。如:“在此次疫情中,西医有时也表现得无能为力,尤其在涉及个体免疫力、自愈力和体质差异等方面,而中医则有较为明显的效果。”“相对而言,传统中医的实践和理论都更支持个别化诊治。”“每个人,包括患者和医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整体,待解决的问题也是高度差异化的……”
5.从材料三看出,当前中医发展面临哪些问题 (6分)
参考答案①全国中医药人员数量太少。②综合医院中,中医从业人员很少,且主要工作于中医科,并未全面参与各个专科。③在医学教育体系中,中医类专业学生占比极小。④在医学院校中,中医学的课程和课时都很少。
解析由“全国中医药人员总数为71.5万人,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7.5%”可以看出,全国中医药人员数量太少。由“而西医为主的综合医院中,更是只有少量的中医从业人员,且主要工作于中医科,并未真正融入各个专科,实现中医的全面参与”可以看出,综合医院中,中医从业人员很少,且主要工作于中医科,并未全面参与各个专科。由“在医学教育供给体系中,医学类在校生数为124.4万人,其中,中医类专业学生在校生数为17万人,仅占医学类教育规模13.7%”可以看出,在医学教育体系中,中医类专业学生占比极小。由“尽管中医学在防治疫情、慢性病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在课程体系设置中,通常只有中医学一门课程,多则100学时左右,少则30学时左右”可以看出,在医学院校中,中医学的课程和课时都很少。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谁持彩练当空舞
熊召政
老远我就看到那棵大樟树了。那是怎样的一棵樟树啊,它的主干比碾盘还要粗壮。枝丫盘曲着伸向天空,每一根都分明留下铁打铜铸的英雄气。树上所有的叶子都葱绿、晶亮,它们密密簇簇,横拓出去,遮盖了村落前大半个稻场;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不仅有被春雨洗亮的阳光,更有比田间的蛰声更为轻盈的鸟鸣。
这棵大树后面,是一栋江南常见的白墙青瓦的古民居,一种四水归堂的泥砖建筑。从墙上的铜牌可知,这是当年毛泽东担任中央苏维埃政府主席时的旧居。
我们说战争是残酷的,但战场上的风景往往如诗如画。就像这栋位于瑞金叶坪的伟人住过的古民居,无论是它瓦檐上苍郁的针菲,还是泥墙上被风雨剥蚀的苔痕,无论是它天井里潮润的细沙,还是瓦脊上等待炊烟的雨燕,给予我的都是恬淡的乡村牧歌之感。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指挥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烟为墨,写下这样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
从这激战之后的诗句来看,伟人自有伟人的胸襟,伟人自有伟人的浪漫。在诗人眼中,历史总是充满诗意。
走出这所房子,我站在大樟树下。突然,不知什么地方的广播放起了《十送红军》。尽管当地人说,这首歌唱得失去了赣南的韵味,已经不是乡音了,但我仍在这略带忧伤的旋律中,领略到七十年前那些浸在血水与泪水中的记忆。
毛泽东在这棵大樟树下骑上战马,迈向重重关山;八万多红军在这片土地上启程,在乡亲们期盼与炙热的眼光中,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烈的长征。
我的家乡是另一片苏区,红军战士头上的八角帽,成为我童年记忆中不可亵渎的神圣图腾。神圣可以沉眠,但不会消失。此刻我站在这棵大樟树下,听完《十送红军》后,忍不住四下张望:与漠漠水田上的白鹭一起飞扬的战旗呢 在青石板上驰过的马蹄呢 它们都去了哪里
我常说,如果我早生半个世纪,我可能不会成为一名作家。几乎不用置疑,多血质的我,肯定是一名红军战士。我羡慕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样的伟人,在中国的大地上,写下民族的史诗。一支笔比之一杆刺破黑暗的长枪,一本书比之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毕竟分量太轻,太轻。
十送红军,送的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骨肉。多少个苏区的母亲啊,在漫漫长夜里,她们纺车上的手柄,一次又一次摇圆了中天明月,但总不能摇圆她们无尽的思念。那永远不能收回的、村口送别的目光啊,又怎能穿透二万五千里的重重阴霾 雪山草地,沼泽荒漠,一寸一寸,不仅沾满了战士的血,也沾满了亲人的泪。
纵览历史,我们可以说,所有通往天堂的路,都充满了艰辛与苦难。一个人扭转乾坤的能力,取决于他化腐朽为神奇、化苦难为诗情的禀赋。历史拒绝呻吟,但历史不拒绝浪漫。毛泽东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吟唱“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是何等的想象力啊!正是他和他的战友们,用自己的如虹豪气,为我们的民族炼出了一条魅力四射的彩练。
彩练初出,赣水那边红一角;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炮火不能烧毁它,风雨不能摧残它。当这条彩练飞过于都河,飞过金沙江,飞过娄山关,飞过乌蒙山,飞过南国的雾,飞过北国的雪,我们惊异地发现,原来这一条彩练,竟是一条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
谁持彩练当空舞 是我们的红军,我们餐风饮露、百折不挠的中华儿女。
物换星移,历史的烽烟早化作大地上的虹霓,我们也只能从竟夜的春风、从山间的鸟啼来谛听烈士们的呼吸。但是七十年前的那棵老樟树,还是那么苍翠欲滴,这是因为它的根须,始终抓住了泥土;七十年前的那条彩练,还在我们的仰望中飘舞,这是因为民族的精气还在。对于我们来说,长征不仅仅是一段逝去的故事,也不仅仅是一种奋进的象征,还是一只正在吹响的号角,一首还没有完成的史诗。
(摘自熊召政散文集《历史的驴友》)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描述古民居的屋檐针菲、泥墙苔痕、瓦脊雨燕等,突出其古朴淡雅,旨在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B.文中用“最为壮烈”修饰“长征”,既写出了亲人之思、战争之烈,又表现出长征路途之长、人员之众。
C.文章写赣南、作者家乡等地的苏区,表明中国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离不开众多苏区百姓的大力支持。
D.文章没有详写战争生活的残酷激烈,而是着重表现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礼赞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答案A
解析A项,“旨在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错。结合下文“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指挥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烟为墨,写下这样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可见写民居环境旨在表现伟人的胸襟和浪漫情怀。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描写大樟树的主干、枝ㄚ、叶子,突出大樟树的盎然生机,为全文营造了昂扬明朗的氛围。
B.文章虚实结合,借大樟树与《十送红军》,将现实与回忆融为一体,在现实描写与历史回忆间自如转换。
C.散文贵在有“我”,文章提到“我”的向往时,用笔与长枪、书与战争作比,表现出尚武轻文的倾向。
D.文章运用象征手法,樟树根须始终抓住泥土而苍翠依旧,象征着军民之情长在,长征精神永葆生机。
答案C
解析C项,“尚武轻文的倾向”错。原文说“一支笔比之一杆刺破黑暗的长枪,一本书比之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毕竟分量太轻,太轻”,作者是遗憾自己没能亲身经历那战斗的岁月,没有亲手拿枪去保卫国家。不是“尚武轻文”。
8.请简析诗句“谁持彩练当空舞”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①以之为题,增强文学性和感染力;②在文中反复出现,结构全篇;③以之喻指历史与现实的长征,生动形象;④表现先辈革命豪情与浪漫情怀,突出主题。
解析“谁持彩练当空舞”,从结构和效果上看有两个作用。一是,它是文章的题目,以诗句做题目,富有文学的浪漫色彩,有感染力;二是,它在文中反复出现,构成了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使得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从情感和主题看,“谁持彩练当空舞”升华了情感,“毛泽东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吟唱‘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是何等的想象力啊!正是他和他的战友们,用自己的如虹豪气,为我们的民族炼出了一条魅力四射的彩练”,这是用“彩练”表现先辈的革命豪情与浪漫情怀;“彩练初出,赣水那边红一角;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原来这一条彩练,竟是一条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这是以“彩练”喻指历史与现实的长征,生动形象;“谁持彩练当空舞 是我们的红军,我们餐风饮露、百折不挠的中华儿女”,这是英雄的赞歌,歌颂了中华儿女的精神风貌,突出主题。
9.本文是“长征精神赞”征文比赛获奖作品,请从语言与内容两个角度分析其恢宏磅礴的风格特点。(6分)
参考答案语言方面:①“如虹豪气”“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等词语宏大壮阔,充满豪情;②排比句、设问句等句式使文章气势如虹,酣畅淋漓。
内容方面:①历史与现实交织,时代与未来结合,描述宏观概括;②赞颂革命先驱和伟大事业,笔调炽热奋进,抒情奔放热烈。
解析首先从内容来看,本文写了当年的长征,“毛泽东在这棵大樟树下骑上战马,迈向重重关山;八万多红军在这片土地上启程,在乡亲们期盼与炙热的眼光中,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烈的长征”“苏区的多少个母亲啊,在漫漫长夜里,她们纺车上的手柄,一次又一次摇圆了中天明月,但总不能摇圆她们无尽的思念。那永远不能收回的,村口送别的目光啊,又怎能穿透二万五千里的重重阴霾 雪山草地,沼泽荒漠,一寸一寸,不仅沾满了战士的血,也沾满了亲人的泪”;也写了如今的现实,“无论是瓦檐上苍郁的针菲,还是泥墙上被风雨剥蚀的苔痕;无论是它天井里潮润的细沙,还是瓦脊上等待炊烟的雨燕,给予我的都是恬淡的乡村牧歌之感”“走出这所房子,我站在大樟树下。突然,不知什么地方的广播放起了《十送红军》”;还写到了未来,“七十年前的那条彩练,还在我们的仰望中飘舞,这是因为民族的精气还在。对于我们来说,长征不仅仅是一段逝去的故事,也不仅仅是一种奋进的象征,还是一只正在吹响的号角,一首还没有完成的史诗”。历史与现实交织,时代与未来结合,描述宏观概括。从主题和情感来看,“彩练初出,赣水那边红一角;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炮火不能烧毁它,风雨不能摧残它”“谁持彩练当空舞 是我们的红军,我们餐风饮露、百折不挠的中华儿女”。赞颂革命先驱和伟大事业,笔调炽热奋进,抒情奔放热烈。从语言表达来看,用词宏大壮阔,充满豪情,如“指挥若定”“如虹豪气”“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等词句;运用排比句、设问句等句式使文章气势如虹,酣畅淋漓,如“当这条彩练飞过于都河,飞过金沙江,飞过娄山关,飞过乌蒙山,飞过南国的雾,飞过北国的雪,我们惊异地发现,原来这一条彩练,竟是一条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这些地方都体现出本文“恢宏磅礴”的风格。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
马绛,大名人。景德元年,诏下贡举。诸举子推绛就试,守令劝驾,遂首荐登甲科。释褐,试秘省校书郎,出知婺州义乌县。至则开县扉,凡辩讼者径造于一庭,为之别白是非,因勉之以义教,民辄听命罢去,无复词牒,案牍大治。后十年,父老犹有称道绛者。再调寿州录事参军。还,赴铨部,引对御前,选补职事官,除莱州防御判官。时蔡齐在诸生,未知名。绛一见曰:“海滨有此奇士!”忘年定交,日与游甚欢。是秋,主试贡士,首送蔡齐。春榜至,齐冠天下士,绛得知人之名。秩满,改著作佐郎。丁艰。既除,迁秘书丞、知梧州。绛性刚直,不屈上官,耻焉苟合,以是滞留常调官不遂。尝曰:“吾资不适时,与其求容之辱,不若全吾道。”故于鄠、杜终南圭峰之下,就水竹营别墅,为栖逸之地。及自岭外归,称疾罢官,慨然有丘壑志。故枢相王曙在西府,雅知绛。蔡齐亦在内署,数勉绛起还朝,相与称荐,遂以太常博士通判秦州。时河阳相王钦若知州事,多回挠,绛持法不阿,河阳不悦。僚佐为绛言,宜姑为和。绛曰:“守正之谓和。朝廷置吏,岂使苟相顺适以为和哉 吾知奉公而已。”内珰乘传奏边事,承河阳指,阴诬中绛,遂徙延州。代还,知坊州,赐五品服章。蔡齐拜御史中丞,被命举御史,而以绛名上,时王钦若作相,三奏而三却之。齐怀敕至中书曰:“被命举御史,某之所知,无易马某。朝廷不用,请纳此敕。”执政不得已,除绛殿中侍御史,寻改侍御史。绛素厉风节,及在司察之职,危言无顾惮。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直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少为委蛇不亦裕欤绛曰:“良农能稼而不能穑。士固有道,违道干誉,非鄙志者。”其自守如此。庆历八年六月卒,享年七十有五。
(节选自《张方平集》,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直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少为委蛇/不亦裕欤/
B.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直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少为/委蛇不亦裕欤/
C.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直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少为委蛇/不亦裕欤/
D.时在台省/王曾吕蒙正当国/重绛方介有守从容/谓绛直而温/宽而栗/所以成德也/君道少为/委蛇不亦裕欤/
答案C
解析“王曾吕蒙正当国”主谓宾都全,后面断开;“重”的宾语是“绛方介有守”,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从容”是“谓”的修饰语,不能断开;“直而温”“宽而栗”是对仗结构,与前后断开,两句中间断开,排除D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引对,又称赐对,指皇帝召见臣僚询问对答。
B.春榜,科举考试中,会试一般在春季举行,也称春闱。考中者张榜公布,故名春榜。
C.丁艰,又称丁忧,指遭遇父母丧,一般情况下,朝廷官员必须回原籍守丧。
D.服章,“服”指“服饰”,“章”指玉带,用来表示官员的品阶身份。
答案D
解析D项,“‘章’指玉带”错,“章”是“帽子”。“服章”,古代表示官阶身份的服饰。故选D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马绛才干卓著,勤政爱民。他担任义乌知县时,专门营造一庭院,替百姓明辨是非,并注重教化,深受百姓的爱戴。
B.马绛慧眼独具,荐举英才。他发现莱州蔡齐是难得的奇才,不顾其年轻无名,与之定交,并荐举他赴京应试。
C.马绛性情刚直,守正不阿。他因王钦若做事多苟且顺服、没有原则而拒绝与之同流合污。后来马绛被举荐做御史时,遭到王钦若再三阻挠。
D.马绛淡于名利,重于义节。他在官场虽然屡屡受挫,但志向不改。面对宰相的直言劝告,他不为所动。
答案A
解析A项,“专门营造一庭院”错。原文是“出知婺州义乌县。至则开县扉,凡辩讼者径造于一庭,为之别白是非”,意思是“出任婺州义乌知县。马绛到任后打开县衙大门,凡是打官司的人都可以直接进入庭堂,马绛给他们辨别是非对错”,不是“专门营造一庭院”。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资不适时,与其求容之辱,不若全吾道。
(2)被命举御史,某之所知,无易马某。朝廷不用,请纳此敕。
参考答案(1)我的性情不合时宜,与其遭受乞求接纳的污辱,不如保全自己的志节。
(2)奉命举荐御史,据我所知道,没有能替代马绛的。朝廷如果不能任用,请收回这诏令。
解析(1)资,性情;不适时,不合时宜;求容,乞求接纳;道,志节。(2)举,举荐;易,替代;不用,不能任用;纳,收回。
14.马绛被调往延州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3分)
参考答案奉命出使的太监,回奏边境的事务时,为迎合讨好王钦若,暗中诬陷中伤马绛,(马绛)于是被调往延州。
解析本题注意是“直接原因”。找到原句“内珰乘传奏边事,承河阳指,阴诬中绛,遂徙延州”,意思是“太监奉命出使回奏边境事务,为迎合王钦若旨意,暗中诬陷中伤马绛,(马绛)于是被调往延州”。据此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马绛,大名人。景德元年,诏令举荐乡贡。很多举子都推荐马绛参加考试,太守亲自动员他前往,于是考中进士第一名。初入仕途,担任秘省校书郎,出任婺州义乌知县。马绛到任后打开县衙大门,凡是打官司的人都可以直接进入庭堂,马绛给他们辨别是非对错,并乘机用道义教化勉励他们,百姓都服从判决而离开,没有再告状的了,社会安定太平无事。以后十年,父老乡亲中还有称赞马绛的。又调任寿州录事参军。回京后,到吏部候选,被皇帝召见答问、选派职事官位,授予莱州防御判官。当时蔡齐在读书学生中间,没有名声。马绛一见他说:“海滨之地竟有这样的奇士俊才!”结为忘年交,每天与他交游,很是快乐。这一年秋天,马绛主试乡试,首先选送蔡齐。会试张榜,蔡齐位居天下举子之首,马绛因此赢得慧眼识人的名声。任期满,改任著作左郎。遭遇亲丧回乡守制。结束后,调任秘书丞、梧州知府。马绛性情刚直,不屈服于上司,以同流合污为耻,因此官位一直得不到升迁。马绛曾说:“我的性情不合时宜,与其遭受乞求接纳的污辱,不如保全自己的志节。”因而在鄠、杜两县之间的终南高峰之下,靠近水边竹林营造别墅,作为隐居之地。等到从岭南归来,称疾辞官,愤然有隐居山林的志向。前宰相王曙尚在任上,平素了解马绛。蔡齐也在翰林院,多次勉励马绛出仕回朝,一起举荐他,于是他凭借太常博士的身份担任秦州通判。当时,河阳相王钦若担任秦州知州,做事多是一味顺服,毫无原则,马绛持法公正,刚直不阿,王钦若很不高兴。手下对马绛说,应该姑且顺和。马绛说:“坚守正道叫作和。朝廷设置官吏,怎能把苟且顺应作为和呢 我只懂一心奉公。”太监奉命出使回奏边境事务,为迎合王钦若旨意,暗中诬陷中伤马绛,(马绛)于是他被调往延州。返回朝廷,出任坊州,被赐穿五品服饰。蔡齐拜受御史中丞,奉诏令举荐御史,于是把马绛的名字写上。当时王钦若做宰相,三次奏请三次被拒绝。蔡齐怀揣诏令到中书省说:“奉命举荐御史,据我所知道,没有能替代马绛的。朝廷如果不能任用,请收回这诏令。”当权者不得已,授予马绛殿中侍御史之职,不久改为侍御史。马绛平素严谨自守,出任监察之职,正言正行,不惧惮权威。当时在御史台,王曾、吕蒙正担任宰相,看重马绛方正耿直有操守,不慌不忙地与马绛聊天说:“正直而温和,宽厚而庄重,是成就德望的原因。你做事的原则稍微变通一下,不就很宽裕了吗 ”马绛说:“优良的农夫能够耕种却不一定能收割。读书人本有原则,违背原则来求取名声,不是我的追求。”他像这样爱惜名节。庆历八年六月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第15~16题。
重九赏心亭登高
范成大①
忆随书剑此徘徊,投老双旌②重把杯。
绿鬓风前无几在,黄花雨后不多开。
丰年江陇青黄遍,落日淮山紫翠来。
饮罢此身犹是客,乡心却附晚潮回。
注①范成大:南宋诗人。此诗为淳熙八年(1181)任建康(今南京)镇帅时所作。②双旌:镇帅的代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写登高追忆,“书剑”意象豪迈,表现了诗人当年满怀理想抱负,意气风发。
B.颔联写秋风中黑发无几,表达诗人对青春逝去的慨叹;黄花经雨,象征着人生暮年。
C.颈联写登临之景,庄稼即将成熟,田野丰收在望,落日照耀,淮山紫翠,绚烂美好。
D.本诗在写景追忆中抒发对家国和个人境遇的慨叹,与杜甫的《登高》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D
解析本诗有对个人境遇的感慨,但并没有对家国的慨叹。
16.诗歌尾联“饮罢此身犹是客,乡心却附晚潮回”广受后世称道,请从炼字与修辞角度加以赏析。(6分)
参考答案①用字巧妙。“犹”字写出了酒醉之后仍不能排遣思乡之愁,足见思乡之浓重;“却”字写乡心似乎与身体不同,随潮水回归,实际上饱含作者的无奈。②比拟。化抽象为具体,将乡心当作有形的事物来写,说它依附于潮水,回归家乡,将思乡之情表现得形象生动。
解析本题是赏析题,题干已经给出了赏析角度,一是炼字,一是修辞手法。“饮罢此身犹是客,乡心却附晚潮回”中的两个虚词“犹”“却”对情感起到了强化作用,是诗句的精妙之处。答题时要具体分析两个字的效果,“犹”是“还”的意思,饮酒依旧不能消除愁苦,可见思乡之愁的浓重;“却”表示转折,强调思念的力量,也表现出只能心回的无奈。从修辞上看,主要是比拟,将无形的思乡之情化成有形的东西,形象生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离骚》中,写屈原看到时光易逝,担心国君易老、昏聩误国、保守落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
(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夸张的手法写山势高险、枯树倒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
(3)柳永的《望海潮》词中的“ ”写街巷河桥的美丽,“_______________”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答案(1)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2)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3)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8~20题。
江南水乡是一幅油画,只有当人们行走在那铺满青石的小路上,才能感受那种独特的神韵。那一排排错落有致的青砖瓦房,那一棵棵随风裁剪的翠绿细柳,那一条条缓缓流淌的潺潺溪流,那一座座守候千年的古朴堤桥,让人不禁联想到多少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印迹,写下令后人感叹不已的唯美诗篇。
漫步江南,你会发现这里的四季都别有韵味,春有春的诗意,①_____________,秋有秋的唯美,冬有冬的画意。忽悠悠地,走在水乡的青石板上,天上下起了蒙蒙细雨。那雨丝好细好细啊,细得就如婴儿头上的胎毛,静静地飘落在河面上、小桥上、屋顶上。雨丝洒向河水,河水腼腆的脸上露出羞涩的笑意;②______________,小桥老态龙钟的身躯挺直了腰板;雨丝洒向屋顶,屋顶睡意蒙眬的双眼泛出浓浓的爱意。“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在江南,你可以无端想起很多美好的往事,你也可以挥毫,留下墨染心绪的诗句,仿佛昨日便是前尘往事,而今生所处的环境又是虚虚实实,你梦啊寻啊,你追啊赶啊,就是不愿打扰那心情,不愿惊醒那梦境。美丽的江南水乡啊,你是那样的唯美,那样的妩媚,那样的令人神往!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3分)
A.比喻、排比、引用 B.比喻、拟人、借代
C.比喻、拟人、夸张 D.排比、引用、对偶
答案A
解析解答此题,需要回到文段中,在文段中找出相对应的修辞手法。“江南水乡是一幅油画”“细得就如婴儿头上的胎毛”等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那一排排错落有致的青砖瓦房,那一棵棵随风裁剪的翠绿细柳,那一条条缓缓流淌的潺潺溪流,那一座座守候千年的古朴堤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河水腼腆的脸上露出羞涩的笑意”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文段中没有使用夸张、借代、对偶的修辞手法,故此题答案为A项。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江南水乡,十分美丽和妩媚,令人向往。”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分)
参考答案原句是感叹句,情感表达效果更好;原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赞美;原句使用了第二人称,更加亲切。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将原文与改写的句子相对比,找出二者的不同之处。如原句是感叹句,改写的句子是陈述句;原句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改写的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原句中使用了第二人称“你”来称呼江南,改写的句子没有使用人称。然后结合语句内容写出感叹句、排比修辞、人称的使用的效果。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参考答案①夏有夏的风情 ②雨丝洒向小桥
解析解答句子补写题,首先要联系前后文,找出关键词。如第①处,前文有“这里的四季都别有韵味”,后文描写的是四季,由此可知,此处应填写夏季,再根据前后句的句式可知,此处可以补写“夏有夏的风情”之类的内容;第②处,根据“静静地飘落在河面上、小桥上、屋顶上”“雨丝洒向河水”“雨丝洒向屋顶”以及“小桥老态龙钟的身躯挺直了腰板”可知,此处应补写的内容是“雨丝洒向小桥”。
21.下面的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飞沫和气溶胶是呼吸道病原在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传播途径。②飞沫和气溶胶是由带有病原者咳嗽、打喷嚏甚至说话时从呼吸道进入外部环境的,③所以佩戴口罩对阻断病原传播有一定的作用。④一般医用外科口罩可连续使用4小时左右,⑤N95级别的口罩理论上可使用1至2天,⑥长时间佩戴需根据口罩类型更换。⑦摘下口罩后要立即洗手,⑧请勿重复使用一次性口罩,⑨使用过的口罩切勿随意丢弃。
参考答案①“在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传播途径”改为“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重要途径”;②“由”改为“在”;⑥在“更换”前加“定时”;⑧“请勿”改为“不要”。
解析“在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传播途径”语序不当,改为“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重要途径”;“由带有病原者咳嗽、打喷嚏甚至说话时”搭配不当,“由……时”不搭配,“由”改为“在”;“长时间佩戴需根据口罩类型更换”表意不明,在“更换”前加“定时”;“请勿重复使用一次性口罩”书面语比较强,“请勿”改为“不要”。
22.下面是一篇新闻报道的片段,请概括出火神山医院的三个特点,每个特点不超过12个字。(5分)
火神山医院作为一所传染病医院,防护措施近乎“苛刻”。设置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及医护人员专用通道和病人专用通道,严格避免交叉感染。病房设计上,专用的隔离防护窗用于物品传递;内部压力低于外部的负压房间,避免病毒随气流流出。覆盖整个院区的防渗膜确保污染物不会渗透到土壤水体中,雨水、污水经过两次氯气消毒处理达标后才可排放,所有房间空气均经过消毒杀菌及高效过滤达标后才高空排放。
参考答案①分区严格;②病房设计避免病毒外传;③污染处理严格。
解析浏览材料,看材料共有几句话,找出介绍火神山医院特点的句子,筛选出三个特点,并按照字数要求进行概括。材料共四句话,第一句话是从总体上介绍火神山医院,第二、三、四句具体介绍。第二句,“设置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及医护人员专用通道和病人专用通道,严格避免交叉感染”是说医院分区非常严格;第三句“病房设计上,专用的隔离防护窗用于物品传递;内部压力低于外部的负压房间,避免病毒随气流流出”是介绍病房设计上的特点。第四句“覆盖整个院区的防渗膜确保污染物不会渗透到土壤水体中,雨水、污水经过两次氯气消毒处理达标后才可排放,所有房间空气均经过消毒杀菌及高效过滤达标后才高空排放”是介绍医院污染处理方面非常严格。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0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一段名为《后浪》的演讲视频火遍朋友圈,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看着你们,满怀感激。因为你们,这个世界会更喜欢中国,因为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因为你们,这个世上的小说、音乐、电影所表现的青春就不再是忧伤、迷茫,而是善良、勇敢、无私、无所畏惧;是心里有火,眼里有光!”
对此,你有何感想 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材料以《后浪》的演讲视频为中心,写出了对青年的期望。中国青年具备这样的素质:善良、勇敢、无私、无所畏惧,心里有火,眼里有光!从中可见,命题人意在引导学生思考青年对祖国建设的重要性,思考青年应当具备的素养,青年应当如何为国家奋斗,青年应当做到心中有爱国热情,眼里有长远理想等。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