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阅读专题3】大地上的颂歌:感受大堰河的形象及情感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阅读专题3】大地上的颂歌:感受大堰河的形象及情感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3 10:24: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地上的颂歌:感受大堰河的形象及情感
【专题解释】
精读《大堰河——我的保姆》,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大堰河这一普通农妇的形象,体会作者饱含的深情。联读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等诗歌,感受、分析现代自由体诗的表达特点。
【预习任务】
1.阅读全诗,完成有关“大堰河”的表格,并思考当时身陷狱中的诗人为何以“大堰河”为创作对象。
2.朗读诗歌,画出最感动自己的句子,并从写法上作探究。
3.结合背景,理解诗句“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的深刻内涵。
4.查阅资料,了解“自由体”,进一步阅读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等诗歌。
【学习任务】
任务一 梳理鉴赏,探究诗因
导入:艾青在《和诗歌爱好者谈诗》中说:“生活积累越丰富,创作越自由。”“当我们从真实的生活中看到动人的场面,总是多少年也忘不了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诗人1933年写于狱中的成名作,当时身陷图圄、处境困窘的诗人,为何会将目光投向大堰河?
1.听朗诵,述其人:播放央视主持人季小军的朗诵,请学生一边倾听,一边完善下表。示例:
名字 身份 家人 死亡
1.没有自己的姓名。2.“大叶荷”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大堰河”是谐音。 1.她丈夫的童养 媳。 2.“我”的保姆。 3.女佣(奴隶)。 1.平时打骂她、醉酒的丈夫。2.五个儿子:大儿是土匪,二儿死在炮火里,三儿、四儿、五儿生活在师傅和地主的叱骂声里。 3.乳儿:地主的儿子,现在狱里。 1.四十几岁离世。2.丧礼:四块钱的棺材、几束稻草、几尺长方的墓地、一手把的纸钱。
小结:大堰河是一位命运悲苦、地位卑微、生活贫困的底层普通农妇。诗人看到“雪”想到了她,想起了她悲苦苍凉的一生,对其怀着深深的同情。
2.联细节,探其因:为什么“我”又自称为“大堰河的儿子”?请根据诗歌中对大堰河的“手”“哭”“笑”“梦”等细节的描写,作简要阐述。
紧扣细节描写,体会大堰河的人物形象,感受大堰河对“我”深沉的爱。
根据诗歌的第4~7节,对“手”“哭”“笑”的细节作具体分析,可联读老舍的《我的母亲》、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鲁迅的《祝福》等文章深化理解,感受大堰河是一位勤劳淳朴、宽厚慈爱、坚忍乐观、无私付出的母亲,她给予“我”的爱与地位、身份无关,与利益、机心无关,朴实而真挚,温暖而绵长。
在此基础上研读第8、9两小节的“梦”与“泪”。第8节写了大堰河“不能对人说的梦”。这是个真切、甜美的梦,她以梦诉说对乳儿的爱,期盼他成家立业、幸福美满。但残酷的现实(世俗的血缘、地位的差距、无形的鸿沟)是他们的厚障壁,
她只得将这份无法诉说的深爱、不能言表的希望藏在梦里。既然“不能说”,乳儿又如何知晓?“梦”与其说是大堰河的,不如说是乳儿的,是无法还报这份深情的弥补,是生死相隔的两人的“重逢”,是乳儿对她的爱的积极回应。
而第9节中的“梦”与“泪”,是美好梦境与残酷结局、生时勤劳与死后凄凉的强烈对比。她死时,“我”不在她的身侧,“我”没能回应她轻轻的呼唤,“我”没能给她一点安慰与回报。“我”内心充满了自责,更充满了悲愤。是什么导致了悲剧,又让悲剧在她的儿子身上继续?是不公道的世界!而“我”为何会身陷囹圄?是为了改变这不公道的世界!
小结:身陷囹圄的诗人借诗歌来痛悼他的乳母,抒发心灵相依的孺慕之情,同时深深痛斥这导致乳母、乳兄以及自己的悲剧命运的不公道的世界!
任务二 吟诵比对,品味诗情
朱光潜说:“我们可以说,就大体论,散文的功用偏于叙事说理,诗的功用偏于抒情遣兴。事理直截了当,一往无余,情趣则低回往复,缠绵不尽。”我们读《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总会被深深感染。这强烈的感染力不仅源自日常细腻的真实生活场景,更来自诗歌缠绵往复的抒情性特点。
1.个别范读,比较探究:老舍的《我的母亲》是质朴无华、情真意切的回忆母亲的散文佳作。其节选文字与本诗的第4节、第7节有同工之妙,都描写了“母亲”的辛勤劳作。与散文相比,本诗是如何来增强抒情性、感染力的?请两位学生朗读片段。
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老舍《我的母亲》)
从诗歌的分行、间隔反复、排比、变换的人称、多个修饰语的使用等角度来感受诗歌的抒情性。间隔反复、排比手法的运用是这首诗歌的突出特点。以第4节为例,最后一句与第一句反复、呼应,强调突出大堰河对“我”的关爱;中间八句用
“在你……之后”的排比句式,渲染大堰河辛勤的劳作。不仅如此,“在你……之后”是个状语,放在首尾之间,强调她对“我”的关爱是时时刻刻的,烘托出“抱”“抚摸”这一动作。位于金华的艾青故居中就有一尊铜像,是大堰河怀抱着年幼的诗人。雕像的底座,刻着两句诗:恩比青天,母乳千滴汇诗泉;德犹黄菊,铜像一尊抱星归。
2.自由诵读,合作讨论:选出感动自己的片段,反复诵读。然后以小组交流的方式,进一步揣摩诗人情感,探究诗歌其他的抒情性特点。
从独特的色彩词、丰富的意象、巧妙的数量词、强烈的对比等角度来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抒情性。如“紫色的灵魂”:诗人留学法国学习绘画,对颜色十分敏感,为什么会给大堰河的灵魂着上“紫色”?回顾前一任务,被捕人狱的诗人在寒冷的雪日,忆起给予他无私的爱的保姆。“紫色”一词就蕴含着这样的精神体验:不选红色,是不掩其伤,她历经曲折坎坷;不选蓝色,是生活苦痛中她总能给人暖意。“紫色的灵魂”与后文的“手”“唇”“脸颜”“乳房”等意象组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这位饱受苦难却与苦难和解的伟大母亲的深深赞美。
3.配乐齐读,深化思考:20世纪30年代末,有位诗人见到艾青时,激动地说:“德国有莱茵河,法国有塞纳河,埃及有尼罗河……我们可以骄傲地说:中国有大堰河!”全班配乐齐读最后两小节。结合最后两小节,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诗人的生命中确有一位“大堰河”,但文学世界中的“大堰河”显然是大于生活的。她没有名字,命运悲苦,地位卑微,生活贫困,但是勤劳淳朴、宽厚慈爱、坚忍乐观、无私付出,她是大地上千千万万的母亲啊!这首诗是诗人献给心目中的母亲——中国大地上勤劳善良而又命运悲苦的普通农妇的颂歌。而在另一位诗人心中,大堰河成了孕育身体、滋养灵魂的母亲河。
我们或可理解为如慈母般宽阔的土地,当时苦难而伟大的祖国;或永远与山河、村庄同在的人民的化身;或宽容博大、流传绵长的民族精神;等等。
小结:艾青正是将内在情思与外在物象融为一体,从对广大农民的感情出发去感受生活的苦难,将自己的心灵贴近农民和土地,以一个“农人的后裔”“旷野的儿子”的激情、狂热、爱恋、忧虑,去吟唱这多灾多难的祖国大地,因而被誉为“人民的诗人”。
任务三 联读他篇,感受诗体
朱自清将“五四”以后第一个十年的诗作分为自由诗、格律诗、象征诗三派,对自由诗作了充分的论述和肯定。自由诗在抗战时期因艾青、田间等的提倡,得到极大的繁荣。而艾青关于诗的散文美的主张,使自由诗的存在进一步得到了理论的解释。
1.讨论:仿照示例,顾名思义,结合《大堰河一我的保姆》,对自由诗作解释。
示例:格律诗,讲格律,篇句有定式,音韵有规律。象征诗用象征,意象要朦胧,表达重内心。自由诗, , , 。
由诗作进一步感受诗体。如“自由诗,爱自由,形式无拘束,精神最可贵”。正如绿原在《白色花·序》中所说:“把诗从沉寂的书斋里,从肃穆的讲坛上呼唤出来,让它在人民的苦难和斗争中接受磨炼,用朴素、自然、明朗的真诚的声音为人民的今天和明天歌唱:这便是中国自由诗的战斗传统。”
2.拓展:1933年后,艾青还写下了多篇关于土地的诗歌,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等。以这三首诗为例形成表格,进一步感受现代自由体诗的特点。示例:
角度 特点(共性)
语言 口语化——接近大众口语的简洁亲切的俗字俗语。《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无深奥华丽的字词,“寒冷”“封锁”等词虽简洁,但极富弹力与表现力,它们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的思考。《我爱这土地》中最后一句朴实平易,因蕴含着深沉的忧郁情感而流泻出惊天动地的撼人力量,成为表达爱国情感的经典句子。
体式 自由化——无拘无束的表达方式,讲究切合自然音乐而不必拘于音韵。如《大堰河—我的保姆》,全诗不押韵,各段句数不尽相同,但每段首尾呼应,各段之间有着强烈的内在联系;不追求韵脚和行数,但排比的恰当使用,使诸多意象繁而不乱、统一和谐。
形象 生活化——艾青说:“形象思维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更深刻地表达思想感情的问题。”这三首诗歌中,“大堰河”“鸟”“风”“河流”都集中体现了艾青的土地情结。“大地”这一意象凝聚着艾青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命运的关注与探索,凝聚着对祖国和大地母亲深深的爱。
【课外练习】
1.“土地”和“太阳”是艾青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以《光的赞歌》为例,与同类作品比较,思考这一作品的独特之处。
2.由中国诗歌学会主办的艾青微诗歌大赛每年3月份启动,5月份截稿。作品要求:内容不限,但需符合国家政策法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最多不超过5行,总文字数(标题不计入字数,但标点符号计入字数)不超过150字。请尝试创作。
答案:
1.在诗人最初的创作中,光的形象就已经明显地出现并占据了重要位置。而《光的赞歌》写于他复出之后,诗人结合自己的遭际,融入历史经验,使整首诗歌篇幅宏大,气势礴,情绪深沉而热烈。它以高屋建瓴之势,在读者面前展开了时间和空间的无比宽阔的领域,层出不穷的哲理性的诗句,在这宽阔的领域中熠熠闪光。
2.略。
1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