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阅读专题5】诗意与韵味:冯至和贾平凹散文语言比较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阅读专题5】诗意与韵味:冯至和贾平凹散文语言比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3 10:25: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意与韵味:冯至和贾平凹散文语言比较
【专题解释】
本专题联读《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和《秦腔》两篇散文,通过赏析各自特色鲜明的个性化表述,领略《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清朗深婉的山水诗风和《秦腔》宏大厚重的史诗美感,体悟冯至散文的哲思之美,理解贾平凹散文厚重的文化底蕴。
【预习任务】
1.阅读两篇文章,划分段落,并概括大意。
2.从两篇文章中各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片段,把它画成一幅画。
3.从两篇文章中各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片段,有感情地朗读,并思考两者在语气语调上有哪些不同。
【学习任务】
第一课时 图文转化,感受诗情
导入:冯至以诗著称,其散文也具有诗歌般的精纯品质。贾平凹则以小说成就更负盛名,其散文以语言简朴、幽默,小说化的写法和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独树一帜。《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与《秦腔》分别是两人的代表作,诗情画意交织,画面感或场面感特别强,特别适合朗诵和作画。接下来的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声色并举,从画作和朗诵两个角度切入,对两篇散文进行赏析和体悟。课前让大家预习了课文,并选择喜欢的段落作画,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同学们的画。
任务一 取画名
PPT展示学生预习时画的画作。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画作对应的文章描写的段落或片段,读一读,并给画作取名。
本环节重在熟悉文本,梳理内容,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并为下一步探究做好铺垫。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展示反映不同语段的画作,让学生紧贴文本进行朗读和阐发,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画作命名不强求一律,要尊重学生的体验与概括,大致吻合即可,重在了解内容,明确景物选取或场面描写的重点。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描写的画面主要集中在中间部分,有涌泉长流图、村女牧羊图、雨后采菌图、月夜高树图、野狗觅食图、松林遇麂图等。《秦腔》中,描写的场面也主要集中在中间部分,有排戏、盼戏、演戏、观戏、观众百态等。
任务二 辨风格
请作画者说一说自己这样画的理由,并请大家评一评画作的优劣,是否贴近文本的风格。
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从内容、形式、语言等角度体悟画面的深刻内涵,辨析文本风格及其背后的丰富意蕴。教师可扣住学生画作的特点,适当引入画作中常见的风格进行类比,如写意风格与漫画风格等。无须强求概念的明晰与精准,只要能说出相关特,点以加强学生对不同风格的体悟即可。
如《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的“村女牧羊图”。该画主体简单,“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前景明晰,“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麹从杂草中露出头来”;背景开阔,“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夕阳、村女、羊、山、树、鼠麹草,简约流畅的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宁静优美的“村女牧羊图”,整个画风相当清净明朗。画面简洁,但由此而生的联想想象却特别丰富,且哲思性警句启人深思,显得意蕴丰厚。
这看起来简洁实则意蕴丰厚的特点与中国画的写意风格类似。写意风格讲求用笔不苛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要求在形象之中有所蕴含和寄寓,让“象”具有表意功能或成为表意的手段,是一种形简而意丰的表现手法。因此,“村女牧羊图”虽简洁,却引发了作者禅宗般的顿悟,意蕴丰厚。
又如《秦腔》中的“盼戏”,可以借助学生的画作,引导学生赏析“左边的喊右边的踩了他的脚,右边的叫左边的挤了他的腰,一个说:狗年快完了,你还叫啥哩?一个说:猪年还没到,你便拱开了!言语伤人,动了手脚”,品读里面人物火爆的言辞、情绪和行为,感受其粗烈的性格和狂热的心态;赏析“外边的趁机而入,一时四边向里挤,里边向外扛,……有拼命挤将出来的,一出来方觉世界偌大,身体胖肿,但差不多却光了脚,乱了头发”,从文本里的“挤”“扛”“光”“乱”等动作细节,可读出这是一群为了看戏全然不顾形象、粗犷豪迈的秦人形象;赏析“人的漩涡涌起,如四月的麦田起风,根儿不动,头身一会儿倒西,一会儿倒东”里夸张的比喻,读出盼戏人之多,以及盼戏人想要看戏的迫切,不管人多拥挤,不管人流怎么涌动,但都坚持据守着属于自己的那一寸盼戏之地,生怕一动就被人占了去,从中可看出秦人对秦腔的痴迷程度。通过赏析明确文本传神写照的细节实在是精彩之至。这细节突出描写夸张的风格,与漫画风格是类似的。
任务三 写题跋
古人常在画作完成之后,题上一段文字,引导看画者的思想到画幅外面去,于画外得到联想,以补画面之不足,这就称之为“题跋”。请你也给同学们的画作拟写题跋,可以摘录文中词句,也可以自己创作。
本环节紧承上一环节,体悟作者描写的画面或场面中寄寓的哲思和情感。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每一幅画面都是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兼而有之,教师可引导学生重点关注与画面有关的抒情议论性文字,思考表达方式变化背后传递的哲思之美。如“涌泉长流图”中,作者以议论的方式阐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之源就是生命之源,就是文明摇篮,从而使人感悟到人类声息相通。文中引用的诗句“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起到了升华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作题跋。
而在《秦腔》中,中间几个场景叙述简练,描写丰富,很少像《个消逝了的山村》那样,议论和抒情紧跟其后加以生发,这就需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在语言的背后咂摸作者对故土人们的深厚情感。如上述“盼戏”语段所描写的场景,以夸张的细节漫画的笔法,在惟妙惟肖地摹写秦人的生活习惯和感情表达方式的同时,消解了这场景可能会产生的恶俗、粗陋的感觉,只剩下了与秦腔无缝衔接的刚直粗犷的风俗美的感觉,展现了秦腔秦人秦地的种种美好,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秦人秦地的热爱。学生可以根据这一感情去拟写题跋,教师在评价学生的题跋时也要注意这一点。
第二课时 声情并茂,体悟意蕴
导入:上节课我们为两篇散文画图设色,领略了其各自的诗情画意和丰厚意蕴。这节课我们将尝试朗读,通过定基调和明起伏,从整体的意境营造和视角变换角度来进一步深人文本,并用声音表现其丰厚意蕴。
任务一 找不同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对两篇散文有了更多的认识,请同学们根据阅读感受,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两篇文章的特点,找一找两篇文章的不同。大家可以结合两篇散文的选材、内容、主旨、技巧、语言等方面的不同特点进行比较、概括。
这里主要是引导学生回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细化、深化阅读感受,进而为本节课的展开做好铺垫。
示例:就选材而言,“点与面”“简约与宏大”等;就内容而言,“自然与人文”“山水与文化”等;就主旨而言,“哲思之美与文化之重”“山水诗与史诗”等:就技巧而言,“描写与议论”“主观与客观”等;就语言而言,“清丽与浑厚”“宁静与激情”等。
任务二 定基调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做好朗读准备。注意根据其语言特点和萦绕其间的情思意蕴确定基调,并注意合适的起伏变化和节奏把握。
在请学生尝试朗读之后,师生评议,明确朗读还需建立在整体的理解之上,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其意蕴。这就需要学生在前面对物象(人像)和画面(场面)的体悟之上,再推进到对其内部文脉的梳理和多种表达方式的转换的研读,借以深入体悟文字背后的诗意和韵味。
首先就是要确定朗读基调,而确定朗读基调,第一要引导学生梳理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段落结构,了解语体风格:第二要弄明白选定的语段在全文中处于一个什么位置,语段和上下文是什么关系。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以“鼠麹草”语段为例。从全文来看,文章主要写了与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有关的一些自然风物,并由此生发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抒发对人生、对自然、对历史的独特感悟,富含哲思之美。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前三段叙述自己发现了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点出山村隐藏着一段兴衰史;第四到十段描写这个消逝了的山村在草木之间留下的一些余韵,并抒发由眼前的景物引起的独特感悟;末段总结全文,总括自然风物带来的启迪。通过细读,发现里边的景物各自象征了生命的不同侧面。鼠麹草象征了生命的平静、谦虚、纯洁与坚强,彩菌象征了生命的欢乐与想象,有加利树象征了生命的崇高与庄严,野狗、麂子象征了生命的残酷与竞争。
从上下文来看,“鼠麹草”语段与上下文是并列关系,前段写小溪,后段写彩菌,每一段中,作者都把这些平凡的风物写得诗意盎然,借由这些平凡风物抒发的感悟则内涵丰富、哲思悠远。因此本语段朗读基调应是平静中有灵动的,富有情致。
《秦腔》中以“盼戏”场面为例。从全文来看,文章前三段总写秦腔特点,指出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第四到九段以不同场景叙写秦人对秦腔的喜爱与痴迷;末段总结全文,强调只有秦腔才能承载起秦人的喜怒哀乐。这里要注意一、三两个部分与中间部分视角的变换,与中间部分分头细致描绘秦人与秦腔的生活场景不同,开头结尾则是立足于高视点的俯瞰和宏观层次的把握,聚焦于民族生存状态,追求一种体现文化味、哲理味的史诗美感。
从上下文看,前段写排戏,后段写演戏,作者在这里不厌其烦地细致刻画秦人自导、自演、自观、自评秦腔的痴醉迷狂,主要是为了以此来展示秦人刚烈、粗放、忍耐的民族气质,展示秦地深厚、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地域文化。因此,本语段的朗读要尽可能地读出一种恢宏大气的基调,要站在历史的宏观的高处俯视秦人狂热心态的展示。
任务三 明起伏
通过上述环节的梳理,我们体悟了《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清朗深婉的山水诗风和《秦腔》宏大厚重的史诗美感。下面请再细化各自选择的语段的朗读处理,尤其是语段情感的起伏跌宕。
本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再次细读语段,关注语段内逻辑推进的脉络,关注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关注不同的表达方式。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还是以“鼠麹草”语段为例。语段总共十句话,合乎“起承转合”的范式。第一句是“起”,紧承上一段的第一句“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而来,也就自带“可爱”属性,应语带亲切。二、三两句是“承”,写“鼠麹草”的特点,第二句是转折句,其重点在后,突出了“鼠麹草”的平凡;第三句则突出了它的“谦虚”。这两句要注意蓄势。这里要关注句式,第三句是长句、散句,长句使得句子表意严密细致,内容丰富;散句则使表达灵活而有变化,自然流畅。第四句是短句、整句,通过对比的形式把“鼠麹草”的纯洁坚强有力地凸显出来,句式短小精悍,对称整齐,简洁明快,富有力量感。这就要求朗读时要注意语气的变化一由平和舒缓到坚定有力。五到八句从句式到内容都体现了“转”的特点,意在借由平凡而谦虚的“鼠麹草”,消解人世纷扰,回归生命宁静,突出小生命的大使命和平凡事物的崇高。末两句是“合”,由“鼠麹草”回到“消逝了的山村”,感悟更加深厚,礼赞曾经的山村存在的意义。第九句应达到全段高潮:第十句则如尾音,起到余音袅袅之效。
《秦腔》以第二自然段为例。“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便一尽儿涤荡净了”,开头这一句与“鼠麹草”语段开头句的亲切舒缓不同,要读得有历史感,语气平静而崇高。句中贾平凹以“生时”“死了”平静从容地概述秦人的生存状态,又以“老牛木梨疙瘩绳”“大喊大叫”“涤荡净了”形象地刻画出秦人整体之象,展现了这个地域人群的气质、性格与精神。它们既贴近生活现实,又超越生活具象,在具象与抽象的统一中获得一种“超以象外”的丰厚的审美意蕴和宏观层次的精神涵盖,类似于史诗叙述。叙述视角的不同带来叙述腔调的变化,此处应读得平静崇高,与前文“鼠麹草”语段开头的亲切舒缓自然有较大区别。“有了秦腔……多么渺小、有限和虚弱啊!”结尾这几句,以对比描写、细节描写活灵活现地写出了秦人的粗犷豪迈、真诚达观。末句以“永恒”和“有限”、“伟大”和“渺小”将秦人与都市人进行对比,使用了类似诗歌中“无理而妙”的手法。伟大的文人讨论的爱情应该是永恒和伟大的,但作者却说它放在秦人面前时是“有限”和“渺小”的,这看似不合常理,其实表现了作者情感之炽烈。这炽烈的情感与秦人的性格特点,与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都是吻合的,也更加凸显了文章的史诗美感,这就要在朗读中尽可能读出大气崇高的感觉。
小结:散文是“说话”的艺术。它不靠情节引人人胜,亦不假韵调扣人心弦。它的全部技巧就在于“说话”,可谓语言艺术之尖端。通过声色并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这两篇散文以描写为本,或联想顿悟,包蕴哲思之美,或提炼提升,表现史诗美感。在揣摩语段与全文的关系、语段本身的语脉,品析句子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以及重点字词,关注叙述视角和叙述腔调的过程中,我们体悟了诗情画意,品悟了文化意蕴
【课外练习】
阅读冯至的散文集《山水》和贾平凹的散文集《贾平凹散文集》。选取这两部散文集中的其他散文写一篇文艺评论。
1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