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中 11.2五代史伶官传序 课后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中 11.2五代史伶官传序 课后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3 11:3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 五代史伶官传序 课后练习题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伶官传序》,完成下列小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下列文学常识,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从事”指一般属官。
B.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太牢。一般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C.伶官:古代宫廷中的乐官和授有官职的演戏艺人。
D.五代,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为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战乱频繁。
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一夫夜呼 B.负而前驱
C.仓皇东出 D.忧劳可以兴国
3.下列文言句式类型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梁,吾仇也 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④而告以成功
A.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判断句
B.被动句、状语后置、被动句、省略句
C.判断句、状语后置、被动句、省略句
D.状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判断句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乙)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始于战国时期,当时主要是指峰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除秦国外,六国都在“山东”。
B.“七庙”指天子的宗庙,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C.“少牢”指古代祭祀用的猪和羊。古代祭祀用的牲畜,祭前需先饲养于牢,因而得名,以搭配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D.“《书》”指《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上古时期典章文献的汇编,与《诗经》《周礼》《大学》《春秋》等并称为“五经”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迁徙之徒也 而皆背晋以归梁
B.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C.然后以六合为家 而告以成功
D.为天下笑者,何也 自然之理也
7.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篇选文分别对秦朝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进行了总结,有各自不同的视角和结论,而相同之处在于都将内因视为王朝覆灭的主要原因。
B.两篇选文的写作目有相似之处:贾谊议论秦之盛衰,旨在使汉统治者有所警惕,引以为训;欧阳修总结前朝的兴盛衰亡,以为当朝之戒。
C.两篇选文都善用衬托对比手法:甲文极言陈涉卑微弱小,与六国合纵声威对比;乙文写后唐盛衰对比,一盛一衰,既扬又抑,交错成文。
D.两篇选文运思谋篇,大体相类:以议论为主体,结合叙述,夹叙夹议,将叙述史实与议论说理融为一体,最后画龙点睛,一语道破主旨。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二、选择类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天下云集响应
②以弱天下之民
③以愚黔首
④却匈奴七百余里
⑤嬴粮而景从
⑥外连衡而斗诸侯
⑦序八州而朝同列
⑧会盟而谋弱秦
⑨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A.①⑤/④⑥⑦/②③⑧⑨ B.①⑤⑥⑨/④⑦/②③⑧
C.①⑤⑧⑨/④⑥⑦/②③ D.①⑤⑨/④⑥⑦/②③⑧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祭祀时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牛、猪各一头,叫“少牢”。
B.古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作“伶官”。
C.告庙,指古代天子或诸侯遇出巡、战争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D.《书》,指《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
1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一夫夜呼 B.函梁君臣之首
C.仓皇东出 D.负而前驱
12.从句式的角度分析,下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②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③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⑤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⑥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⑦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⑧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⑨此三者,吾遗恨也
A.①⑨/②⑤/③⑥⑧/④⑦ B.①⑧/②⑤/③④⑥/⑦⑨
C.①④/②③⑨/⑤⑥/⑦⑧ D.①⑦/②⑨/③④/⑤⑥⑧
1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B.至于誓天断发
C.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D.与其所以失之者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B.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C.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
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15.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C.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1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九州,古时天下分九州,即充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杭州、梁州、雍州。秦居雍州,后“九州”成为中国的别称。
B.黔首,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与“氓隶之人”“迁徙之徒”意思相同,都指百姓。
C.少牢:羊、猪各一头。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指祭祀用的牲畜。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D.战国四公子,是指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春申君、楚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他们都出身贵族,以招揽宾客著称。
1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盛衰之理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B.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而皆背晋以归梁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故方其盛也
D.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莫愁前路无知己
18.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务:要务
B.有 ……杜赫之属为之谋 属:下属 秦人开关延敌 延:迎击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绳索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抗:抗争
D.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全,整个 以致天下之士 致:招致,招引
参考答案:
1.B 2.D 3.C 4.那祸事灾难常常在细微的事情中积累下来,智慧和勇气常常被自己所溺爱的人或物困扰。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B.“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太牢”错误,太牢:猪牛羊各一头,少牢:猪羊各一头。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类活用的能力。
A.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句意:一个人在夜间呼喊。
B.前,名词作状语,向前,在前面。句意:背着它走在前面。
C.东,名词作状语 向东。句意:他仓皇向东出逃。
D.兴,使动,使……兴盛。句意: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 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
①梁,吾仇也。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梁国,是我的仇敌。
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状语后置,句意: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句意: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
④而告以成功。状语后置。句意: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忽微”,极微小的事物;“常积于忽微”,状语后置句;“多困于所溺”,被动句。
参考译文: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于是作《伶官传》。
5.D 6.C 7.D 8.(1)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像回声似的应和他,人们背着粮食,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他。
(2)这三件事是我未完成的恨事。(我)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心愿啊!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书》’指《尚书》……与《诗经》《周礼》《大学》《春秋》等并称为‘五经’”错,“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没有《周礼》《大学》。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而”,连词,而且,表并列。句意: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
第二个“而”,连词,表转折。句意: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
B.第一个“于”,介词,比。句意: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
第二个“于”,介词,到,在。句意:庄宗接受并把它藏在庙里。
C.第一个“以”,介词,把、拿。句意:这之后把整个天下变为一家。
第二个“以”,介词,把、拿。句意:把成功这件事告祭先王。
D.第一个“也”,句末语气词,表疑问。句意: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
第二个“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句意: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两篇选文……夹叙夹议”表述错误,两文整体谋篇都是由叙写史实到议论说理,最后点明主旨。节选部分,欧文先叙述,后议论的特点尤为明显,并非夹叙夹议。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云”“响”,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似的;“赢”,背着;“景”,通“影”,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2)“遗”,未完成的;“与”,给;“其”,一定;“乃”,你。
参考译文:
(甲)
秦始皇死了以后,他的余威还震慑着远方。然而陈涉是一个用破瓮作窗户,用草绳拴门轴的穷苦人家的子弟,是耕田的人,是供人役使的人,是被征发戍守边境的人。他的才能比不上一般平常的人,既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贤明,也没有陶朱(范蠡)猗顿那样的富有,置身在戍卒的行列之中,兴起在乡野之间,带领着疲乏散乱的戍卒,统率着几百个人,转身攻打秦国,砍下木棍做武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天下的人就像风云那样迅速汇集起来,像回响那样应声而起,挑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崤山函谷关以东的英雄豪杰一齐起来,就把秦王朝推翻了。  
再说,那秦王朝的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土地,崤山函谷关的险要坚固,还像从前一样。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宋卫中山的国君尊贵;锄耙戟柄,并不比钩戟长矛锋利;被征发戍守边地的民众,并不比九国的军队强大;深谋远虑,行军与指挥作战的本领,也比不上先前六国的那些才智之士。但是成功失败完全不同,功业完全相反,这是什么原因呢?假使拿崤山函谷关以东各国诸侯来跟陈涉量量长短,比比大小,比较一下他们的权威,衡量衡量他们的实力,那简直不能够同年而语,相提并论。然而秦国当初凭借很小的地方,发展为有万辆兵车的强国,进而控制了其它八州,使来与它地位相同的诸侯国都来向秦国朝拜称臣,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然后把天地四方当作家,把崤山函谷关当作宫墙。可是陈涉一个人首倡起义,秦王朝的七代宗庙就被毁坏,连秦王子婴也死在别人手中,被天下的人所讥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不施行仁政,而攻取天下和后来防守天下的形势是不同的啊。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乙)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 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9.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①⑤⑨为名词作状语,意思分别是:像云彩一样,像影子一样,在夜里。
④⑥⑦为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分别是:使……退却,使……相斗,使……朝拜。
②③⑧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思分别是:使……变弱,使……愚昧,使……变弱。
故选D。
10.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用牛、猪各一头,叫‘少牢’”错误。祭祀时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故选A。
11.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B.函,名词作动词,用木匣子装;
C.东,名词作状语,从东面;
D.前,名词作状语,向前。
故选B。
12.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
①⑨为判断句,①“……也”表判断,⑨“……者……也”表判断。
②⑤为状语后置句,②正常语序为“非于九国之师抗也”,⑤正常语序为“庄宗受而于庙藏之”。
③⑥⑧为省略句,③“矢”后省略介词“于”,“告”后省略宾语“之”;⑥“俱”后省略谓语“去”;⑧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
④⑦为被动句,④为没有标志的语意上的被动句,“隳”即被毁坏;⑦“于”表被动。
故选A。
13.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人事”,古今异义词。古义:人为的因素,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B.“至于”,古义和今义相同,均为:达到某种程度。
C.“意气”,古今异义词。古义:气势;今义:意志和气概,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
D.“与其”, 古今异义词。古义:和他;今义:连词,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的时候,用在放弃的一面。
故选B。
14.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今异义词、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两个“山东”均指崤山以东地区;
B.两个“池”都是指护城河;
C.第一个“人事”指人的作为,第二个“人事”指人世间的事;
D.两个“从事”均泛指一般属官。
故选C。
15.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
A.“于”,介词,被。以“于”为标志的被动句。
B.“于”,介词,被。以“于”为标志的被动句。
C.“于”,介词,在。以“于”为标志的介词结构后置句,正确的语序是:夫祸患常于忽微积。
D.“隳”,此处为被毁灭的意思。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
故选C。
16.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杭州”错,应为“扬州”。
B.“迁徙之徒”不是指百姓,而是指被征发戍守边关的人。
D.春申君是楚国的,平原君是赵国的。
故选C。
17.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之:结构助词,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以:介词,把/以:连词,相当于“而”表顺承;
C.两个“方”均为副词,正当……时。
D.莫:不定代词,没有谁/莫:副词,不要。
故选C。
18.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A.“务”,致力于,专力从事。
B.“属”,类、辈、指某一类人。
C.“抗”,匹敌、相当。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