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四季之美》说课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2《四季之美》说课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3 15:43: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四季之美
说课
教材分析
《四季之美》是五上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编排以“四时景物皆成趣”为人文主题,组织编排了《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和《月迹》等课文,让人在阅读时仿佛漫步在四时自然中。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和“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清楚明了。全文只有300多字,文章虽短,需要老师和学生慢慢读,细细品,读出散文味。
学习者分析
根据五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关于写景的文章,对写景散文有一定分析能力的情况,本课教学继续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审美能力,激发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想象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认识“旷”、“怡”等 5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字,会写“黎明”、“红晕”等13个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美读课文1、2自然段,体会作者用词的独特,感受春天黎明,夏天夜晚的迷人景色;
2.借助图片想象画面和关键词提示法,尝试背诵课文1、2自然段;
3.借助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细腻的笔触,选材视角的独特,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以及措施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难点:能联系上下文,结合关键句子体会景物的动态美。
措施: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采用批注记录法、朗读体会法、小组合作等学习方法,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一)直揭主题,谈话引入
1.师:每天走进校门,都很开心,因为一眼就能看到美丽的池塘,阳光洒在水面上,微波粼粼。
2.引导学生介绍校园
学校的美景这么多,能不能说一下你印象最深的美景呀?
评价:同学们你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大约在1000年前,日本一位女作家——清少纳言,将自己发现的美,写成了一篇散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3.揭示课题
板书“四季之美”,齐读课题。
4.聊聊作者
教学过程
(二)初读文本,理读结构
1.自读课文,明确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在作者眼里四季最美的是什么?。
交流反馈并板书:春之黎明、夏之夜晚、秋之黄昏、冬之早晨
2.提问:你为什么这么填?你是怎么找的?
预设:每一个自然段的开头,是每一段的关键句。
3.梳理结构
4.小结:这篇散文结构很清楚,每一个季节就是一段文字,每一段文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
教学过程
(三)美读文本,品析“春夏”
走进春天,感受黎明之美:
1.品画中美景:默读第一自然段,找一找春天的黎明美在哪里?预设:只说出景物。追问:你为什么觉得它美?预设:说出短语。(1)师相机点红:鱼肚色的天空、微微的红晕、红紫红紫的彩云;(2)读一读这三个短语,有什么发现?关注色彩。(3)想不想看看这么美的画面?(边出示,边引读)
2.读色彩之变。过渡:春天的黎明之美,不仅仅美在颜色,孩子们再去读一读,你还发现它美在哪儿?
预设1:一点儿一点儿。说说理由,指导朗读,读出黎明天空缓慢的变化。
预设2:泛着、染上、飘着(1)交流,点红动词:泛着、染上、飘着(2)联系生活,播放动图,依次理解“泛着、染上、飘着”
3.小结:作者就是用了泛着,染上,飘着这三个词写出了春之黎明的天空变化之美,像这样的描写就叫作动态描写。
4.带着想象,读读这份变化之美。
5.闭上眼睛来回味这份黎明之美。教师引读关键词。(配乐背诵)
教学过程
(三)美读文本,品析“春夏”
学法迁移,品析夏夜之美
1. 小组合作,读读第二段,试着填填学习单。
2. 交流:美的画面,美的景物有什么。
(1)联系生活,说说感受。(2)出示视频,体验“萤火虫在飞舞”、“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3)指导朗读
3. 对比“明亮的月夜”,说说“漆黑漆黑的暗夜”,“蒙蒙细雨的夜晚”为何用了这么多笔墨?
4. 我们一起合作着来回味回味吧。
5. 这么美的画面,作者是怎么表达出来的呢?
预设:动态描写
6. 让我们带上想象再去感受这样的夏夜之美。(配乐朗诵)
7. 这么美的文字,积累在心中。(背诵)
教学过程
(四)课堂小结,迁移运用
我们也来学学这样的方式,表达一下心里的最美。
(1)仿照课文中的动态描写,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
(2)学生练笔
板书设计
22 四季之美
春之黎明 秋之黄昏
动态描写
夏之夜晚 冬之早晨
教学反思
读见文章的“结构美”
1.握住整体的结构
《四季之美》的结构有着明晰之美,四个段落,结构匀称,以“什么最美是什么”为引,就像一个体态匀称的曼妙女子。借用作业本的题梳理文本结构,是一个好的选择。
每一个季节就是一段文字,每一段文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由美的画面进入文本,有诗意,有情趣。巧设情境,如同在学生面前展出四幅春夏秋冬的画,需缓步上前欣赏,细嗅文意。
2.探出段落的结构
美的画面,需要美的景物和美的表达。因此,在教学中抓住美的画面、美的景物和美的表达,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即让孩子们“默读第一自然段,找一找春天的黎明美在哪里?”继而提问“不仅仅美在颜色,孩子们再去读一读,你还发现它美在哪儿?”从读出景物,到读见色彩,再到悟出变化,让教学经历一个由表及里,走向深处的过程。
教学反思
读出词句的“动态美”
在《四季之美》中,静是舞台,动是主角,动与静的结合,才构成了这份独特的动态之美。
1.“扶”学“春之黎明”,体会变化之美
第一段的教学是“扶”着学生学习“春之黎明”,在段落中通过朗读,逐渐抽出景物、色彩和变化,并且与学生建立情感、经验或生活的练习,消除文章的疏离感。
在本文学习的过程中,“泛着、染上、飘着”这三个动词的教学,用提问链接学生的生活,“一点儿一点儿泛着,在你生活中出现过吗?”、“那么‘染上’呢,你脑海里又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见过飘着红紫红紫彩云的天空吗?有什么感受?”联想到生活中“水滴泛波、墨滴晕染”,不断引导学生经历着由陌生到熟悉的语言内化过程。经过主动的提问,再融情于读,指导朗读舒缓,读出黎明的安静,变化的缓慢,将“一点儿一点儿”读得慢一些,在朗读中感受东方天空慢慢变化的过程。
教学反思
读出词句的“动态美”
“美”是读出来的,而不能分析出来。为了不破坏美读的氛围,在理解的基础上试着背诵时,将春之黎明的天空变化通过图片渐渐出现的形式,诵读声缓缓而起,眼前的天空慢慢变化,将美的意境走向深层,继而将动态之美记在心里。
2.“放”学“夏之夜晚”,感受灵动之美
利用小组合作,读读第二段,试着填填学习单。
教学反思
读出词句的“动态美”
学习单的使用,是对于第一自然段学习的延伸和拓展,本意是实现课堂学教方式的转变。延续美的画面、美的景物和美的表达作抓手,想让学生读悟夏夜萤火虫灵动之美。但这里有两点值得商榷。
(1)表格化的学习单过于理性,与感性的散文相冲突,破坏了第一自然段学习时营造的美的氛围。
(2)“夏之夜晚”的动态描写是显而易见的——萤火虫在夏夜的活动,如果仅仅是认识到这一点,显然是低层次的。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发先在不同的夏夜中,对同一事物的写法也是不一样的,虽然都是动态描写,但有不同的区别。
教学反思
读懂文本的“独特美”
薛法根老师在《四季之美》的课例中,提到“读散文,要有一种整体感,要从整体走向局部,再从局部回归整体,在回环中准确把握散文的主旨和精髓。”当跳出文本,从行文、结构俯视,面对文本不禁要问“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何这么写”。而《四季之美》正是从从四个寻常的四段中,写了事物的不寻常的“美”。“明亮的月亮固然美”,美在静谧,但月夜和暗夜更美,美在灵动,两相比较,灵动之于静谧,胜在独特。
在课堂中,感受这份独特很重要,但观照自己内心的独特更有意思。学生在课堂上成长的表现体现在学习活动中表达的独立运用,从散文中,读见欣赏美景的自己,尝试仿照课文中的动态描写,用几句话写一写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
教学反思
读懂文本的“独特美”
跳出文本,将生活中的独特之美,转为文字的表达,情感的叙述,描写心中之象,这是孩子们思维的爬坡。
四时景物皆成趣,一切景语皆情语。四季之美,立于动静之间,顺着四季之序,深入文本,逐步读深,读懂,读透,学生自然有了自己的阅读发现和感悟。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