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七单元复习专项——阅读理解题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读短文,完成练习。
志向
李大钊(zhāo)还很小的时候,就听爷爷讲过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事情。当时八国联军的一部分队伍,曾经从乐亭县沿海登陆,到处杀人劫财,老百姓纷纷起来反抗。在那时,李大钊胸中就埋下了仇恨帝国主义,仇恨腐败的清政府的种子。随着他渐渐长大,当地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在他的心灵上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一种救国救民的志向,一天天在他的心田里萌发。
在他读小学的时候,他的老师黄玉堂老先生给他讲太平天国的故事,他听得非常(入神 凝神)。黄老先生曾把他叫到自己的屋里,问他:“你听了太平天国的故事,有什么感想啊?”
李大钊抬起头,眼睛里好像喷着火苗一般,说:“我要学习洪秀全,推翻腐败的清政府!中国要富强,不受外国欺!”
后来,李大钊在天津法政学校读书,他的爱国思想进一步得到(增加 增长)。当时的学生,有各种各样的思想,也有各种各样的志向。有的想做个名士,游山玩水,快活一生;有的想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的只想糊里糊涂混日子。
李大钊却每天都把时间用在读书和研究政治理论方面。他胸怀大志,(寻求 需求)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他和同学们在一起交谈,用自己的思想帮助和启发了一些同学。在当时那样的花花世界里,李大钊一尘不染,有好多人不理解,问他:“你这样用心读书,将来要干点什么呢?”他微微一笑,认真地说:“我只希望将来做一个对老百姓有用的人!活着,以自己的本领为民众做事;死后,一不要棺(ɡuān)材,二不要埋在地下,只希望把我的尸体扔进大海里,喂肥鱼虾,供民众食用,也使人民得到我的一点好处。这就是我平生最大的志向!”
1.用“\”画去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萌发”一般指_____________,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
(2)“一尘不染”一般指______________,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子是对李大钊的__________描写,从中可以看出他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4.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哪三件事?填一填。
①很小的时候,李大钊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读小学时,李大钊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天津法政学校读书时,李大钊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一说:你的志向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去实现自己的志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
梅兰芳蓄须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日本驻港司令官亲自出马,多次逼迫梅兰芳演戏。梅兰芳可以忍受生活的困顿,直面战争的危险,但他难以抵抗来自侵略者随时随地的骚扰。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梅兰芳最后只能蓄须明志,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表明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后来,梅兰芳不堪其忧,只好又回到了上海。
长期不演戏,没有了经济来源,又要养家,梅兰芳准备卖掉北京的房子。听说梅兰芳要卖房子,很多戏园子老板找上门来说:“梅先生,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有的甚至说,只要签订演出合同,就预支二十两黄金给梅兰芳。但是,( )戏园子老板开出的条件多么优厚,梅兰芳( )拒绝了。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
一次,日本侵略军要庆祝“大东亚圣战”,要求他必须上台演出。梅兰芳斩钉截铁地说:“普通的演出我都不参加,这样的庆祝会当然更不会去了。”但是,拒绝演出总得要想出个办法啊。
梅兰芳找到一位当医生的好朋友,说明了自己的危险处境,请朋友设法让他生一场“大病”,以摆脱日本人。这个朋友被他的爱国精神感动了,决心帮助他渡过难关,于是给他打了伤寒预防针,人打了这种针就会连日发高烧。
日本人不相信梅兰芳病了,专门派一个军医来检查。日本军医闯进梅兰芳的家,看见他盖着棉被躺在床上,床边桌子上放着很多药。军医用手摸了摸梅兰芳的额头,滚烫滚烫的,看不出破绽,只好认定梅兰芳得了重病,不能登台演出了。日本侵略者的妄想最终没有实现,梅兰芳为此差点儿丢了性命。
当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消息传来时,梅兰芳当即剃了胡须,高兴地向大家宣布:“胜利了,我该登台演出了!”前来看他演出的人太多了,很多人没有座位就站着看。
作为艺术家,梅兰芳先生高超的表演艺术让人喜爱,他的民族气节更令人敬佩!
6.给字注音。
蓄( )须 签( )订 纠缠( )斩钉截( )铁
7.在“( )”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8.下面的材料是不是《梅兰芳蓄须》中的主要内容?是的画“√”,错的画“×”。
A.梅兰芳为了不给敌人演戏,蓄起了胡须。( )
B.在上海,日本侵略军派流氓头子来威胁梅兰芳,梅兰芳仍坚决不演。( )
C.梅兰芳为了安全,逃到了香港,还是不演戏。( )
D.梅兰芳忍痛卖掉了北京的房子,也不演戏。( )
E.敌人的军医给梅兰芳治病。( )
F.梅兰芳为了不给敌人演戏,情愿打针发高烧。( )
9.“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这句话表现了梅兰芳先生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梅兰芳为此差点儿丢了性命”中的“此”指打伤寒预防针______,拒绝_______,这样做的后果是_____,从中可以看出梅兰芳具有______的精神。
11.大家为什么愿意站着看,仅仅是因为梅先生演得好吗?用原文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短文中的哪句话解释了这篇文章的中心?请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
民族英雄戚继光
明朝嘉靖年间,日本海盗经常在我国浙江、福建沿海一带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老百姓十分痛恨他们,管他们叫“倭寇”。
当时,有个叫戚继光的将领,他看到倭寇横行,百姓受苦,非常愤慨。他决定招募农民、矿工,组织军队,抗击倭寇。招兵的布告刚一贴出,就有很多人来报名。戚继光组建的军队很快就发展到几千人。这支军队经过戚继光的严格训练,纪律严明,战斗力很强,人称“戚家军”。
打仗的时候,戚继光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士兵们见主将这样勇敢,斗志倍增,奋不顾身,杀得倭寇东逃西窜,有的倭寇一边逃跑,一边抛撒抢来的财宝,想用这个办法阻挡后面的追杀。可是,戚家军对金银珠宝看都不看一眼,一心想着杀敌。 就这样,戚家军军威大振,令倭寇闻风丧胆。
戚继光不但作战英勇,而且很有智谋。有一次,进犯福建的倭寇占据了一个小岛。小岛和海岸之间有一片浅滩。涨潮时,浅滩浸入水中,小岛四周一片汪洋;落潮时,水退滩出,又是一片泥泞,人马一踏上去,就会陷进烂泥里。倭寇以为占据了这样险要的地形,绝对安全。戚继光仔细察看了地形后,命令士兵每人准备一捆干草。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戚家军将士坐船来到小岛附近,趁着落潮,把准备好的干草扔到烂泥里,铺成了一条路,将士们奋勇冲上小岛,不到半天工夫,他们就把倭寇全部消灭了。
还有一次,正值中秋节,城中主力部队正外出作战,倭寇又趁机进犯。戚继光就让全城百姓用绳子拖着石头满街穿行。倭寇听到城中轰隆轰隆作响,以为是千军万马正在调防,吓得掉头就跑。
戚家军和其他抗倭军队经过多年奋战,终于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倭患。
13.“打仗的时候,戚继光总是____,冲锋在前。士兵们见主将这样勇敢,斗志倍增,______,杀得倭寇___。”这两句话体现了戚继光______。
14.下面与”闻风丧胆”意思相近的词语是( )
A.心惊胆战
B.不慌不忙
C.毫不惊慌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__。
16.戚继光为什么选择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进攻倭寇?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你认为戚继光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短文内容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节选,完成练习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19.请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理解下列词语。
(1)占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左顾右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将下列句子换个说法,保持意思不变。
“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画波浪线的句子体现了围观的中国人________________的情绪。
23.加点的“这个问题”指什么?用直线画出来。文中把“这个问题”比作 ,作用是
24.阅读选段后,请选取一个角度在文中的空白处做批注。
25.下列选项中,对“中华不振”的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当时中国很久都没有听到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了
B.当时中华民族贫穷落后,面对侵略者的暴行只能忍气吞声,敢怒不敢言
C.当时中国人因为吃不饱,穿不暖,所以精神都萎靡不振
D.中华民族没有振奋精神
26.读完此文,我想到了爱国人士_____,他们的这种精神可以用成语____来形容。
参考答案:
1.凝神 增加 需求 2. 种子或孢子发芽 李大钊在心中立下了救国救民的志向 环境非常清洁 李大钊内心纯洁、品德高尚,丝毫没有染上坏习惯 3. 动作、神态、语言 热爱祖国、对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十分憎恨 4. 在心田里萌发了一种救国救民的志向 对老师说,要学习洪秀全,推翻腐败的清政府 胸怀大志,寻求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 5.我的志向是成为一名科学家。我要好好学习,积累丰富的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作准备。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搭配。
入神:指对眼前的事物发生浓厚的兴趣而注意力高度集中或是达到精妙的境地。
凝神:精神高度集中,不分散。
他的老师黄玉堂老先生给他讲太平天国的故事,他听得非常认真,对故事内容很感兴趣。根据词义和句意,括号处应留“入神”,应删去“凝神”。
增加: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增长:使水平、数量、位置等比原来高。
后来,李大钊在天津法政学校读书,他的爱国思想进一步得到提升。根据词义和句意,括号处应留“增长”,应删去“增加”。
寻求:寻找追求。
需求:由需要而产生的要求。
他胸怀大志,寻找追求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根据词义和句意,括号处应留“寻求”,应删去“需求”。
2.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萌发:①种子或孢子发芽;雨后杂草萌发。②比喻事物发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欲望。③比喻事物的开端或使某事物产生开端的人。“萌发”在文章指的是李大钊在心中立下了救国救民的志向。
一尘不染: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气的沾染;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一尘不染”在文章指的是李大钊内心纯洁、品德高尚,丝毫没有染上坏习惯。
3.本题考查人物描写。
文中画线句子是对李大钊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抬起头”是对李大钊动作描写的内容,“眼睛里好像喷着火苗一般”是对李大钊身体描写的内容,“我要学习洪秀全,推翻腐败的清政府!中国要富强,不受外国欺!”是对李大钊语言描写的内容。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李大钊热爱祖国、对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十分憎恨。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从第①段的“李大钊还很小的时候,就听爷爷讲过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事情。”“在那时,李大钊胸中就埋下了仇恨帝国主义,仇恨腐败的清政府的种子。”可以知道很小的时候,李大钊在心田里萌发了一种救国救民的志向。
从第②段的“在他读小学的时候,他的老师黄玉堂老先生给他讲太平天国的故事,他听得非常入神。”和第③段的“李大钊抬起头,眼睛里好像喷着火苗一般,说:‘我要学习洪秀全,推翻腐败的清政府!中国要富强,不受外国欺!’”可以知道读小学时,李大钊对老师说,要学习洪秀全,推翻腐败的清政府。
从第⑤段的“李大钊却每天都把时间用在读书和研究政治理论方面。他胸怀大志,寻求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可以知道在天津法政学校读书时,李大钊胸怀大志,寻求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
5.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同学们简单明了表明自己的志向和说出自己如何实现志向即可。
示例:我的志向是成为一名警察,为人民服务。我要好好学习,积极锻炼身体,要做一个智勇双全的人!
6. xū qiān chán jié 7.无论 都 8. √ √ × √ × √ 9.梅兰芳态度很坚决、果断。他的行为表现出了一个正直的中国人,一名真正艺术家的良知和高风亮节。 10. 装病 为日军演出 差点儿丢了性命 热爱祖国,勇于献身 11.作为艺术家,梅兰芳先生高超的表演艺术让人喜爱,他的民族气节更令人敬佩!
12.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梅兰芳最后只能蓄须明志,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表明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
【解析】6.本题考查字音。
蓄xū须:留胡须。
签qiān订:签订的条约或合同是确定不变的。
纠缠chán:搅扰,找人的麻烦或绕在一起。
斩钉截jié铁:砍断钉子切断铁,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7.本题考查关联词的使用。
给“戏园子老板开出的条件多么优厚”是“梅兰芳拒绝了。”的条件,无论后面是条件,都后面是对条件的判定。用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无论……都……”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①正确,根据文中第1自然段“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梅兰芳最后只能蓄须明志,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表明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可知说法正确。
②正确,根据文中第3自然段“要求他必须上台演出”、“普通的演出我都不参加,这样的庆祝会当然更不会去了。”可知说法正确。
③错误,文中并没有提到梅兰芳逃跑,故说法错误。
④正确,根据第2自然段“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可知说法正确。
⑤错误,根据第4自然段“梅兰芳找到一位当医生的好朋友,说明了自己的危险处境,请朋友设法让他生一场‘大病’,以摆脱日本人。”第5自然段“日本人不相信梅兰芳病了,专门派一个军医来检查。”可知请的是自己的好友,敌人的军医是来查探的并不是治病的,故说法错误。
⑥正确,根据第4自然段中“于是给他打了伤寒预防针,人打了这种针就会连日发高烧。”一句可知为了不演出想出的办法是打高烧针,故说法正确。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中“决不”能够感受到梅兰芳的坚决和果断,说明他是一个非常爱国的人,根据爱国来回答即可。
10.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梅兰芳为此差点儿丢了性命”出现在第6自然段中,梅兰芳为了不登台演出,打伤寒针装病,差点因为装病而丢掉性命,体现出他热爱祖国,敢于牺牲。
11.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从第6自然段中“前来看他演出的人太多了,很多人没有座位就站着看。”第7自然段中“作为艺术家,梅兰芳先生高超的表演艺术让人喜爱,他的民族气节更令人敬佩!”可知,大家更敬佩的是梅兰芳先生的民族气节。
12.本题考查中心句。
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就是“中心句”。①一般在段的开头的中心句起概括和总述作用。②一般在段的中间的中心句起承上启下作用。③一般在段的末尾的中心句起归纳和总结作用。④起强调和增强印象作用的中心句一般在段的开头和结尾。
本文讲了现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生平中的一些感人事迹:抗战时,占领上海的日军想利用梅兰芳的影响粉饰太平,梅兰芳获悉后通过避居香港、蓄须、打伤寒预防针等方法一次次拒绝了日本人, 充分显示出他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故本文的中心句是: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梅兰芳最后只能蓄须明志,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表明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
13. 身先士卒 奋不顾身 东逃西窜 身先士卒、英勇无畏的品质 14.A 15.承上启下 16.大雨滂沱的夜晚,敌人容易放松警惕,这时进攻更有利于夺取小岛。我感受到戚继光不但作战英勇,而且很有智谋。 17.戚继光是一个爱国将领,他看到倭寇横行,百姓受苦,非常愤慨,决定招募军队,抗击倭寇。他不但作战英勇,而且很有智谋。 18.明朝嘉靖年间,为了抗击倭寇,戚继光组建了“戚家军”。打仗的时候,戚继光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他不但作战英勇,而且很有智谋。戚家军和其他抗倭军队经过多年奋战,终于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倭患。
【解析】13.本题考查了文章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第三段“打仗的时候,戚继光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兵们见主将这样勇敢,斗志倍增,奋不顾身,杀得倭寇东逃西窜”可得出答案。
从“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可以看出戚继光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品质。
14.本题考查了近义词。
闻风丧胆:听到一点风声,就把胆吓破了。形容对某种力量极其恐惧。
A.心惊胆战:形容内心极度惊惧恐慌。
B.不慌不忙:形容态度镇定,或办事稳重、踏实。
C.毫不惊慌:形容不慌不忙,不紧张。
近义词为心惊胆战。
15.本题考查了分析句子的作用。
文章第一到三自然段写出戚继光作战英勇,第四到五自然段主要写了戚继光很有智谋,因此“戚继光不但作战英勇,而且很有智谋。”是过渡句,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16.本题考查了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四自然段“倭寇以为占据了这样险要的地形,绝对安全。”和“戚家军将士坐船来到小岛附近,趁着落潮,把准备好的干草扔到烂泥里,铺成了一条路,将士们奋勇冲上小岛,不到半天工夫,他们就把倭寇全部消灭了。”可知大雨滂沱的夜晚,敌人容易放松警惕,这时进攻更有利于夺取小岛。从这里可以感受到戚继光很有智谋。
17.本题考查了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第二自然段“他看到倭寇横行,百姓受苦,非常愤慨。他决定招募农民、矿工,组织军队,抗击倭寇。”可以看出戚继光具有爱国精神。
结合第三自然段“打仗的时候,戚继光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可以看出戚继光英勇无畏、不怕牺牲。
结合“戚家军对金银珠宝看都不看一眼,一心想着杀敌。”可以看出戚继光作战英勇,不贪图财富。
结合“戚继光就让全城百姓用绳子拖着石头满街穿行。倭寇听到城中轰隆轰隆作响,以为是千军万马正在调防,吓得掉头就跑。”可以看出戚继光很有智谋。
18.本题考查了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这个方面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文章主要写了明朝嘉靖年间,戚继光看到倭寇横行,百姓受苦,组织军队抗击倭寇。他不但作战英勇,而且很有智谋,最终他带领戚家军和其他抗倭军队经过多年奋战,终于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倭患。
19.周恩来目睹了中国人受外国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0. 把别人的东西强力变为自己的。(强力占有) 向左右两边看。 21.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22.愤怒却又无可奈何 23.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
一团烈火 写出了周恩来把祖国的安危、民族的希望放在心上,不找到解决办法,内心难以平静 24.从周恩来的回答中,我体会到了周恩来的那种爱国精神。 25.B 26. 梅兰芳 精忠报国
【分析】19.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概括。
可以通过主要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概括。起因是周恩来来到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经过是他目睹了中国人被外国人欺凌而无处说理;结果是他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以简单概括为:周恩来目睹了中国人受外国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0.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占据:据有或用强制性手段取得。文中指外国人非法侵占中国土地。
左顾右盼:向左右两边看。文中指周恩来和同学来到租界地四处看看。
21.本题考查句型转换。
将反问句转换为陈述句,可分为四步:①将反问句中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②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③将句末的反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④将句子梳理通顺。
句中将肯定词“又敢”改为“不敢”,反问助词“呢”去掉,问号改为句号,句子改成: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不敢怎么样。
22.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中“紧握拳头”可以看出围观人的愤怒生气情绪,但是因为地方被外国人占据,又无法为国人伸冤而感到无可奈何。
23.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赏析。
在文中找到“这个问题”的位置,再从上文找答案,指的是“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
“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这个问题”比作了“一团烈火”,形象写出周恩来心中久久不能熄灭的愤怒以及对解决民族安危问题的执着。
24.本题考查语句的分析。
文章最后一段写周恩来看到了中华不振的现象后,他心中才有了为何读书的念头。选择角度或者词语进行分析即可。例如:“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中“一团烈火”既是周恩来愤怒的火,也是他立志要振兴中华的希望之火。
25.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
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旧中国腐朽而昏暗,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一直被压迫,这就是“中华不振”,因此他才立下远大志向。故B项正确。
26.本题考查课外积累。
爱国人士有:文天祥、董存瑞、刘胡兰等,他们这种精神可以说是保家卫国、赤心报国、忧国忧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