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04 11:33: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本课
目录
学习目标:
(1)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2)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给人类
社会带来的革命性意义。
回顾工业时代来临之前农业和手工业的劳作方式?
一家一户的家庭式个体劳作劳作为主,魏晋南北朝和中世纪欧洲庄园式劳作
农业:
手工业:
家庭式劳作与作坊式劳作,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
工业革命前:手工工场
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
从分散走向集中的手工工场
彻底的雇佣关系
机器大生产
集中劳动
01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机器大生产
(1)背景:
工业革命前,英国分散的手工工场已经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
(2)标志: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引发了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
◎家庭手工作坊
◎比较集中的印刷工场
◎机器大工厂
工场
工厂
工厂——独立于家庭生产之外的,确立了近代生产原则,是有组织地集中劳动的场所
工厂制度——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它建立在细致的劳动分工和使用机器的基础之上,是大规模集中生产的生产组织
大批产业工人被工厂主聚集起来,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作,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
(1)概念
2.工厂制度
(2)特点:
①时间:倒班制(保证机器昼夜运行)
②管理:规章制度严格(强化纪律意识)。
③生产:流水线(协同劳作、厂主监管)
④原料: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从纺织工厂的生产经营中可以看出工厂生产的哪些特点
【探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工厂制度的历史作用
材料: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致力于降低汽车的成本,实行流水线作业,使得原来需要花费12小时38分钟组装汽车底盘的时间缩短至1小时3分钟……流水线的使用引发了一场生产方式的革命。 ——《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人文实录》
(3)作用:
①经济: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②政治:促进家庭领域与社会生产领域分化,妇女走出家庭加入社会生产;
③文化:早期工厂大量雇佣童工,一定程度上阻碍近代基础教育发展。
社会:导致人的异化。
◎卓别林的《摩登时代》1936年
◎工厂的童工
19世纪末20世纪初,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3.近代中国的机器生产和工厂组织
(1)产生/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19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
近代的本质含义:机器大生产
取代手工劳动
工厂制度最早是
如何进入中国的?
南通大生纱厂
◎天津永利碱厂
◎汉阳铁厂
◎创建新式学堂
【探究】根据图片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经济上: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政治上: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促进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寻求民主、共和、独立之路。
思想文化:西方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客观上促进中国近代教育发展。
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动中国迈向近代化。
02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改变生活空间;
(1)问题: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的生活环境相当恶劣。
(2)应对:西方国家逐渐建设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概念解释:城市化(urbanization/urbanisation)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2.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蒸汽机车
◎轮船
影响:
欧美国家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
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使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3.促进乡村的改变
(1)西方国家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
(2)大量人口从闭塞、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人们的眼界开阔了。
材料:(工业革命)首先引爆、影响也最深的就是农业。一般情况下,我们想到工业革命,脑中浮现的画面就是一片都市景象、冒着烟的烟囱,或者是一群煤矿工人汗流浃背,深入地底辛苦工作。然而,工业革命最重要的一点,其实在于它就是第二次的农业革命。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4.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
(1)原因: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们必须守时,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
(2)表现: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戴表,大城市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有标准钟。
从前习惯于做农活的人们很快明白季节、日出日落和气候波动不再决定劳动日程了。相反,钟表、机器和车间规定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产业工人一般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至14小时。工厂的汽笛声从早响到晚,在一整天里,工人的步伐都要跟上机器单调的运转。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884年,英法美德俄日等25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确定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据此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
(1)原因: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现实因素,对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表现:
在19世纪,一些工业城市开办机械学院,不仅向工人提供有用的技术知识,而且也向他们提供了一个社交的场所。还有许多城镇兴建博物馆和大型图书馆,为普通民众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机会。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1856-1882年的(报纸销售)增长率高达600%。……在被调查的200个工人家庭中至少有60个妇女有固定阅读的习惯。
——欧阳萍《工业革命对休闲生活方式的影响》
①西方:1802年英国颁布第一部《工厂法》后,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政府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支持。
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文化素质提升。
自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以来,中国出现了大量中小学堂,这对普及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②中国
◎癸卯学制
癸卯学制的学制划分:
学制主系列划分为三段七级,共25~26年。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4年、初等小学堂5年和高等小学堂4年。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中学堂 5年。属普通教育性质,兼有升学和就业两重任务。第三阶段为高等阶段,设高等学堂,“以教大学预备为宗旨”。根据大学堂分科的需要,分为3类:第1类为升入大学经学科、政法科、文学科、商科做准备;第 2类为升入大学格致、工科、农科做准备;第 3类为升入大学医科做准备。
【探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思考:工人们为什么要砸机器?
◎卢德工人运动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年代, 这是愚昧的年代;
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
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拥有一切、人们一无所有:
人们正在直登天堂,
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英]狄更斯《双城记》
这个时代:英国工业革命
巴黎和伦敦
6.消极影响:
(1)表现:
①工人劳动时间过长;
②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
③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
◎罗伯特《断掌工业》
材料:到18世纪,经济繁荣所滋长的享乐主义,使宗教信仰被怀疑。工业革命中心曼彻斯特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方圆几英里草木不生。在不到100万人口的伦敦,就有小偷1万余人,白天乞丐成群,晚上抢劫。
—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清扫烟囱的儿童
◎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英国宪章运动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848 马克思主义诞生
◎ 1848年
【探究】 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
(2)斗争结果:
①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②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③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
(小结)工业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积极变化:
1.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2.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3.促进了乡村的改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和人们的眼界开阔;
4.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守时和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生活节奏加快;
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近代教育体制形成),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6.消极影响:贫富分化严重,阶级矛盾激化;生态环境恶化;城市问题突出
解决方案: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的自我改革(民主化、社会保障制度等)
社会生产力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的进步。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中期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初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德国、美国、法国、英国、俄国
英国 法国、美国
“蒸汽时代”到来
“电气时代”到来
1. 含义: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它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知识回顾:工业革命
2.进程
珍妮纺纱机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18C60S
19C40S
1782
1807
1814
1825
万能蒸汽机
汽轮
蒸汽机车
铁路时代
3.革命性的变化
生产方式:由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
生产组织形式:由手工工场到机器工厂
生产动力:由人力、畜力到蒸汽力量
机器时代
工厂时代
蒸汽时代
归纳:第二工业革命与工业革命对比新特点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科学、技术、生产尚未真正结合,发明者主要是工匠
科技与生产
科学、技术、生产紧密结合,以近代科学理论指导生产
生产组织
工厂,中小企业为主
垄断组织,大企业
进展
概况
英国先驱,逐步向外扩撒,进展缓慢且不平衡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范围广,规模大,进展更迅速,美德最突出
工业
结构
轻工业为主
重工业为主
垄断组织
背景:
技术的日益复杂、投资的不断扩大、竞争的日趋激烈,推动了生产的集中。
2. 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大企业兼并小企业,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3. 评价
(1)积极:适应了大工业生产的需要,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有利于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和发展;
(2)消极:垄断资产阶级控制市场,阻碍竞争,导致某些停滞和腐败;利用经济手段干预国家政治;疯狂对外扩张,加剧了国际竞争,导致战争危险。







(1)社会生产力大发展;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给实现了工业化的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
(2)组织形式:使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管理日益科学化;出现垄断组织
(3)阶级关系:工业革命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4)社会生活: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改善;体育与文化发展;女性地位提高,女权主义逐渐兴起;人口增长;价值观念的转变……
(6)社会问题:问题: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
解决:在工人运动的推动下,欧美各国开始通过社会立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7)世界格局:改变世界面貌,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逐渐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8)国际秩序: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美德崛起)重新分割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国际局势日趋紧张。(“一战”)
(5)思想领域:产生自由竞争思想、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出现。
手工工场→工厂→
垄断组织产生
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
时 间
科技含量
生产组织
资本主义发展
经济思想
社会结构
世界市场
18C 60S-19C中期
19C70S-20C初
科学与技术未真正结合
科学指导,与生产紧密结合
资本主义现代工厂制确立
垄断组织
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产生对立
垄断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
基本形成
最终形成
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
自由资本主义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