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5.1《阿Q正传(节选)》精品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5.1《阿Q正传(节选)》精品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3 13:2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阿Q正传》
鲁迅
语文部编版
必修下册
目标:
1 .理清脉络,概括人物形象。
2.赏析写作特色。
3.反思阿Q精神内涵。
鲁迅: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创作背景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
世界文学史上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样经典的阿Q,我想也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阿Q”。你的阿Q是怎样的?若只用一个词语(即某一方面)来形容阿Q给你的最突出最深刻印象,那是怎样的阿Q?
我的阿Q
《阿Q正传》共九章
第一章是小说的序言,交代了小说人物名字的由来,介绍这是一个无姓无名籍贯模糊的底层小人物,顺笔讽刺了当时的文人和遗老遗少。
第二、三章描述了阿Q的若干生活片段,精练地刻画出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到第六章写阿Q因拙劣的“求爱”而遭遇生计危机,以及其后短暂的“中兴”,进一步描绘出阿Q的性格和他身受的压迫。
第七到第九章写辛亥革命对当地各阶层的影响和人们的反应,展现了阿Q朦胧的革命意识,也描写了这一人物最终悲剧性的“末路”。
【阅读思考】阿Q的优胜在对待别人、自身方面是如何体现的?(讨论)
对他人:1.瞧不起同等群众
2.对乡绅等不表格外的崇奉
3.欺负小尼姑
对自身:1.忌讳癞疮疤,打架失败自我安慰
2.丢钱打自己,自我麻醉
【思考】阿Q有什么性格特点,具体说明?
明确 :
麻木健忘、自欺欺人
愚昧可笑、欺软怕硬
卑怯狡猾
【思考】思考鲁迅塑造阿Q这一形象的创作动机?
明确:
唤醒沉睡中的国民,激励他们振作起来,挣脱精神的枷锁,改造国民性。
学习过程
任务一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任务设计
读课文,概括描述了阿Q哪些生活片段?
优胜记略:
因赖被打 自认虫豸
赢钱被抢 狠打自己
续优胜记略:
捉虱挑衅 被王胡打
遭哭丧棒 欺负尼姑
优胜即胜利
优胜记略
续优胜记略

任务二
说不尽的阿Q
—人物形象分析
任务设计
1、阿Q的姓名、籍贯都如此“渺茫”,说明阿Q怎样的身份和处境。
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人,可见其地位低、无可依靠的悲惨处境。
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望族大姓往往感到自豪
2、读课文,找出你觉得阿Q可笑的语句,并分析如何体现“精神胜利法”的?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之类的名言,表现出阿Q怎样的心态
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态
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获得精神上的胜利。
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打虫豸,好不好 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
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
这又是阿Q的独特之处,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他不得意谁得意。
“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筹了”
“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得意什么
因为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感激。
再者赵太爷越高人一筹,他自然就越荣耀了。
因为曾经受过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仿佛格外尊敬”。实际上这是一种可悲的奴相。
阿Q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这是为什么
阿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来打,“等候”一词妙在何处
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对刻画阿Q起何作用
麻木愚昧的表现
不仅表明了阿Q的奴隶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了他主动地接受惩罚。
“摩着” 来回摩擦,用力不大,充满色情成分;“呆笑”,极尽阿Q的下流相,尽显阿Q欺软怕硬的丑态。
从阿Q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
先前比你阔
藐视“文童”看不起城里人
余下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
被抢自打嘴巴,却心满意足的得胜了
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挨打)
调戏小尼姑,阿Q十分得意地笑
自尊自大自欺欺人
狭隘保守盲目趋时
争强好胜忍辱屈从
自轻自贱心满意足
懦弱卑怯奴性十足
欺软怕硬流氓恶习
双重人格
阿Q是羊而同时又是狼,可怜可恨“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对于羊显现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得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 (鲁迅《华盖集》)
这种性格的根源在哪里
由于地主阶级对阿Q的压迫剥削和奴役,才造成阿Q的极穷苦和落后。阿Q之所以不能起来反抗,而用“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也是反动统治阶级对他政治上迫害和思想上毒害的结果。
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
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
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我们周围还有“阿Q” 吗

《阿Q正传》的结尾处的画外音:“阿Q死了,阿Q虽然没有女人,但并不如小尼姑骂得断子绝孙了。据考据家的考证说,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谈谈身边“阿Q” 的表现,找出和鲁迅笔下阿Q对应点?
1、各种形式的安慰自己,把平衡点无限下调
对应:被人打了嘴巴子,真的是生气了,最后还是自己打了自己两嘴巴子缓了过来。
2、对比自己牛的人不屑,却又爱攀关系
对应:对剃掉辫子的称假洋鬼子的不屑却又我是姓赵的!
3、欺软怕硬
对应:只能去欺负一个软弱的尼姑来舒缓自己的憋屈。
4、可怜又可悲
对应:要上刑场了都还在安慰自己,都还不察觉。画押的时候不识字,纠结的也还是画不圆的圈
没有公主命却有公主病
谁是“阿Q”
阿Q具有超越时代性
任务三
美点寻踪 品味语言
任务设计
读课文,找出你以为极富表现力的词语,并加以分析。
“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怎样理解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
“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
“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
“几乎”表明阿Q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
“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蒙”有何含义
挨打像荣幸地蒙受恩惠。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阿Q“十分得意地笑”,店里人“九分得意地笑”,这是为什么 这揭示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个个看着有一颗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隐,所以而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艺术特色
1.用生动的细节,尤其是高度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
2.语言幽默、尖刻,使小说具有“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因此,阿Q的故事是一个让人笑出眼泪来的故事。
【材料补充】
《呐喊》自序中写道“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探究拓展】有人认为“精神胜利法”是我们民族落后的国民性的集中体现,也有人说它是人类百多绝望处境的合理精神反应,对此,你怎么看?
阿Q和其“精神胜利法”因其丰富的内涵,已经超越时代,成为一种人类精神的共同写照,既要认识国民精神的愚昧落后,也要超越时代认识其普遍性。自我麻醉不同于自我安慰,自我安慰也不同于自甘堕落,“精神胜利法”是不思进取的自欺欺人,不同于奋斗中面对困境,挫折的自我调适。我们要以入世的精神做事,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不甘人后也不自轻自贱,自欺欺人。
【讨论探究】鲁迅以犀利的笔锋,塑造了国民的劣根性,试说明这种劣根性?他们的根源是什么?(3分钟)
专制性和奴性结合。鲁迅曾借用“羊样的凶兽,凶兽样的羊”来形容国民的这一劣根性。专制者和奴才的逆反对应性格,可以同时并存于一个人的身上,鲁迅对此作了形象的描绘:皇帝压迫大臣,大臣压迫属下官员,下层官员压迫百姓,生活在最下层的男人还在家庭中压迫妇女和儿童。这是专制性的一面。而这些专制者对其“上峰”则又带有“奴性”。“
【讨论探究】鲁迅以犀利的笔锋,塑造了国民的劣根性,试说明这种劣根性?他们的根源是什么?(3分钟)
在黄金时代没有到来之前,人都有这种特性。”“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坟·灯下漫笔》)
鲁迅对这一劣根性的社会基础作了深刻的分析:这是长期并存的专制主义制度的影响和长期渗透的结果。
【艺术探究】《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
1.用喜剧的外衣,包裹着一个悲剧性的故事。
2.杂文笔法的灵活运用,语言幽默、诙谐、运用反语、夸张、打次小勇、庄词谐用等手法。
主题归纳
通过对阿Q的语言、心理、行为等的描写,刻画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表现,反映了当时国民普遍存在的病态心理,深刻地揭示了国民劣根性,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暴露国民的弱点”,揭露当时的病态社会,“引起疗救的注意”。
下面是画家创作的阿Q画像,请结合选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认为哪幅画与你心中的阿Q更为接近。
赵延年的阿Q
丰子恺的阿Q
示例:
我认为图一与我心中的阿Q形象更为接近。画中阿Q撇着嘴的样子形象地表现出了他的妄自尊大,画家表现的阿Q是一个背对着读者转过头来的形象,表现出他被人欺负后在心里恨恨地嘟哝“儿子打老子”的样子。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进行个性化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首先要根据课文,整体理解把握文中阿Q的形象特点,然后结合漫画进行分析。
认同第一幅,则重点抓住漫画中人物神态来分析其心理性格,比如充满怒气的眼神和撇着嘴的细节,分析其被众人嘲笑奚落后的心理。
示例:我认为图二与我心中的阿Q形象更为接近。阿Q衣服上的补丁表示他生活贫苦,头发长短不齐,似乎可以看到头上的癞疮疤。画中阿Q倒背着手显得无所事事,皱起的眉头好像表现出对别人的不屑,外形表现得比较接近课文中的形象。
解析:第二幅,则要抓住漫画中人物的服饰细节,打了补丁,捆着腰带,别着烟袋,分析其无所事事又穷困潦倒的生活状态;抓住长短不齐的头发,皱着的眉头,不屑的眼神分析其心理
鲁迅名言摘抄
1.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2.中国虽发明火药,却只会用来放烟花炮竹;发明罗盘,也是用来看风水。
3.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4.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5.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课外作业
1、鲁迅先生的作品不仅思想深刻外,而且语言也是富有特色和表现力的,如“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请从文中另找出两句这样的句子一起加以赏析。
2、围绕“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这一艺术特色搜集材料,写一篇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