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阿Q正传(节选)》(解析版)综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阿Q正传(节选)》(解析版)综合练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3 13:2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阿Q正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间或(jiàn)行状(xínɡ)舂米(chōnɡ)托庇(bì)
B.估量(liànɡ)口讷(nè)鄙薄(bó)诧异(chà)
C.调笑(tiáo)擎起(jínɡ)踉跄(qiànɡ)小觑(qù)
D.穿凿(zuō)奚落(xī)唾骂(tuò)敌忾(kài)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编纂  胡说  诚惶诚恐  手舞足蹈
B.赌徒  藉贯  视若草芥  素不相能
C.轻蔑  口碑  价廉物美  自轻自贱
D.咒骂  喝彩  兴高采烈  咸与维新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________”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A.儿子总是把我打,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B.我总是被儿子打,现在的世界真不像话……
C.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D.儿子总算把我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话……
4.下面是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的介绍,请选出不当的一项()
A.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B.《狂人日记》是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它标志着中国小说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C.鲁迅一生写了很多篇小说,它写的往往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如《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等,这些作品都被收入到《呐喊》这部小说集里,另外,还有《彷徨》、《故事新编》,一共是三部小说集。
D.鲁迅除写小说外,还有杂文、散文、散文诗,如《南腔北调集》、《朝花夕拾》、《野草》等,都是非常优秀的文集。
精准变式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确实是语文教材入选率非常高的作者,但如果说鲁迅作品对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在教学上有难度,__①__,未免有些无理取闹。鲁迅所处的年代白话文运动(    ),一些语言表达方式(    )与当下有一定的差异。应该看到,__②__,如胡适的《我的母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背影》,普遍存在一些读起来“不通顺”的地方,然而都(    )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太大阻碍。何况文言文与早期白话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难道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当然,想要读懂鲁迅,得有(    )的意识,要提前对其创作背景、思想感情有整体的把握。讲《荷塘月色》绕不开朱自清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学《记念刘和珍君》也要知道为什么“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没有听过教师讲解、没有意识到揣摩种种隐喻重要性的学生,拿什么去理解《西西弗的神话》?又怎么去分析《变形记》?今天我们与其争论要不要在语文教材中保留鲁迅的作品,__③__,鲁迅写这些文章是什么用意。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如火如荼 诚然 不可能 饱带干粮,晴带雨伞
B.方兴未艾 确实 不至于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C.如火如荼 确实 不至于 饱带干粮,晴带雨伞
D.方兴未艾 诚然 不可能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何况早期白话文与文言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难道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
B.何况文言文与早期白话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
C.但是文言文与早期白话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学生从有限的教材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
D.何况早期白话文与文言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二)阅读课文,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对阿Q性格的对比分析,既揭示了一位普通农民的血泪史,又刻画出其既蛮横无理又毫无办法的性格矛盾,收到了极强的讽刺效果。
B.本文抓住事物的特征,用最经济、最简练的笔墨,把描写对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C.本文用悲剧性艺术因素,叙述一个喜剧性的故事,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在小说里相互交织、融合,构成这篇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
D.本文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练,饱含幽默感,又好用反语,喜欢夸张,显示了作者卓越的语言艺术。
2.作者淋漓尽致地描绘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请你简要概括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具体表现。
3.文中多次写到“闲人”,这些“闲人”还出现在鲁迅的其他作品(《祝福》《孔乙己》《药》……)中。这些“闲人”有什么特点?请你结合本文和鲁迅的其他作品,简要分析。
4.根据课文填空,选择正确的一项()
①然而这一次的胜利,却又使他有些异样。他飘飘然地飞了大半天,________进土谷祠。
②钱府的大门正开着,阿Q便怯怯地________进去。他一到里面,很吃了惊……
③有一天,他照例地混到夜深,待酒店要关门,才________回土谷祠去。
④土谷祠里更漆黑,他关好大门,________进自己的屋子里。
A.躄 飘 摸 踱
B.飘 躄 踱 摸
C.飘 摸 躄 踱
D.踱 飘 踱 躄
5.选出下列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Q一到里面,很吃了一惊,只见假洋鬼正站在院子中央说什么,对面挺直地站着赵白眼和三个闲人,正在毕恭毕敬地听说话。
B.从先前的阿Q看来,小D本来是不足挂齿的,但他近来挨了饿,又瘦又乏已经不下小D,所以便成了势均力敌的现象了
C.王成和李江本来是素不相能的,经朋友介绍相识后,慢慢成了“共患难”的好朋友。
D.程校长上任以来,用现代教学理念,对学校进行科学管理取得了好的效果,在社会上是有口碑的
6.选出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
A.在鲁迅留学日本期间,对当代世界文化的发展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有了更切实的思考,也初步形成了他的独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B.改革开放的农村面貌与以前比悬殊很大。
C.这位老先生是研究鲁迅的,他的书桌上放着许多鲁迅的书籍,如《野草》《二心集》《呐喊》。
D.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在伦敦逝世了,那是马克思逝世后的第12年。
7.破折号的一般用法有:A.解释说明B.补充说明C.意思递进D.语意转折E.语言的中断、延长等等。下列各句的用法属于哪种:
  ①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
  ②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
  ③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
  ④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是先前的老把总。()
  ⑤他却总说道NO!——这是洋话,你们不懂的。()
  ⑥白盔白甲的人明明到了,并不来打招呼,搬了许多好东西,又没有自己的份,——这全是假洋鬼子可恶,()
  ⑦妈妈的假洋鬼子,——好,你造反!()
  ⑧我总要告一状,看你抓进县里去杀头,——满门抄斩,——嚓!嚓!  ()
8.填写下列句子的上下句。
A.塞翁失马,________
B.土别三日便当________
C.________,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D.它山之石,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1.中国教育网的“文学天籁”论坛向大家征集话题“我最喜欢的课文”。请你仿照示例另外选择你记忆最深刻的一篇课文,写上几句感言,谈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示例:初读《阿Q正传》,觉得阿Q滑稽可笑;再读,觉得阿Q质朴、愚昧、自私;多次阅读,发现《阿Q正传》就像一面人生的镜子,从中可以找到自己的身影。
2.将下面三个句子组合为一个以“阿Q”为主语的单句。(不得改变原意,可以适当改动词语)(3分)
①鲁迅在《阿Q正传》一文中以简洁、鲜明、生动的笔触刻画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
②阿Q是个破产农民。
③阿Q生活在闭塞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农村。
阿Q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对下面两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这也预示着中国将迎来5G时代产业大爆发阶段,竞争将重新拉开帷幕。
中国信通院预测,预计2020~2025年间,我国5G商用将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10.6万亿元,直接创造经济增加值3.3万亿元,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约24.8万亿元,间接创造的经济增加值达8.4万亿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等联合发布的白皮书则认为,5G商用的普及将成为拉动中国就业的新引擎。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 天
鲁 迅
“没有声音,——小东西怎了?”
红鼻子老拱手里擎了一碗黄酒,说着,向间壁努一努嘴。蓝皮阿五便放下酒碗,在他脊梁上用死劲的打了一掌,含含糊糊嚷道:
“你……你你又在想心思……”
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深更半夜没有睡的只有两家:一家是咸亨酒店,几个酒肉朋友围着柜台,吃喝得正高兴;一家便是间壁的单四嫂子,他自从前年守了寡,便须专靠着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他自己和他三岁的儿子,所以睡的也迟。
这时候,单四嫂子正抱着他的宝儿,坐在床沿上,纺车静静的立在地上。黑沉沉的灯光,照着宝儿的脸,绯红里带一点青。单四嫂子心里计算:神签也求过了,愿心也许过了,单方也吃过了,要是还不见效,怎么好?——那只有去诊何小仙了。但宝儿也许是日轻夜重,到了明天,太阳一出,热也会退,气喘也会平的:这实在是病人常有的事。
单四嫂子等候天明,却不像别人这样容易,觉得非常之慢,宝儿的一呼吸,几乎长过一年。现在居然明亮了;天的明亮,压倒了灯光,——看见宝儿的鼻翼,已经一放一收的扇动。
单四嫂子知道不妙,暗暗叫一声“阿呀!”心里计算:怎么好?只有去诊何小仙这一条路了。他虽然是粗笨女人,心里却有决断,便站起身,从木柜子里掏出每天节省下来的十三个小银元和一百八十铜钱,都装在衣袋里,锁上门,抱着宝儿直向何家奔过去。
天气还早,何家已经坐着四个病人了。他摸出四角银元,买了号签,第五个轮到宝儿。何小仙伸开两个指头按脉,指甲足有四寸多长,单四嫂子暗地纳罕,心里计算:宝儿该有活命了。但总免不了着急,忍不住要问,便局局促促的说:
“先生,——我家的宝儿什么病呀?”
“他中焦塞着。”
“不妨事么?他……”
“先去吃两帖。”
“他喘不过气来,鼻翅子都扇着呢。”
“这是火克金……”
何小仙说了半句话,便闭上眼睛;单四嫂子也不好意思再问。在何小仙对面坐着的一个三十多岁的人,此时已经开好一张药方,指着纸角上的几个字说道:
“这第一味保婴活命丸,须是贾家济世老店才有!”
单四嫂子接过药方,一面走,一面想。他虽是粗笨女人,却知道何家与济世老店与自己的家,正是一个三角点;自然是买了药回去便宜了。于是又径向济世老店奔过去。店伙也翘了长指甲慢慢的看方,慢慢的包药。单四嫂子抱了宝儿等着;宝儿忽然擎起小手来,用力拔他散乱着的一绺头发,这是从来没有的举动,单四嫂子怕得发怔。
宝儿吃下药,已经是午后了。单四嫂子留心看他神情,似乎仿佛平稳了不少;到得下午,忽然睁开眼叫一声“妈!”又仍然合上眼,像是睡去了。他睡了一刻,额上鼻尖都沁出一粒一粒的汗珠,单四嫂子轻轻一摸,胶水般粘着手;慌忙去摸胸口,便禁不住呜咽起来。
宝儿的呼吸从平稳到没有,单四嫂子的声音也就从呜咽变成号啕。这时聚集了几堆人:门内是王九妈、蓝皮阿五之类,门外是咸亨的掌柜和红鼻老拱之类。王九妈便发命令,烧了一串纸钱;又将两条板凳和五件衣服作抵,替单四嫂子借了两块洋钱,给帮忙的人备饭。
这时候,单四嫂子坐在床沿上哭着,宝儿在床上躺着,纺车静静的在地上立着。许多工夫,单四嫂子的眼泪宣告完结了,眼睛张得很大,看看四面的情形,觉得奇怪:所有的都是不会有的事。他心里计算:不过是梦罢了,这些事都是梦。明天醒过来,自己好好的睡在床上,宝儿也好好的睡在自己身边。他也醒过来,叫一声“妈”,生龙活虎似的跳去玩了。
这一日里,蓝皮阿五简直整天没有到;咸亨掌柜便替单四嫂子雇了两名脚夫,每名二百另十个大钱,抬棺木到义冢地上安放。王九妈又帮他煮了饭,凡是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了饭。太阳渐渐显出要落山的颜色;吃过饭的人也不觉都显出要回家的颜色,——于是他们终于都回了家。
他现在知道他的宝儿确乎死了;不愿意见这屋子,吹熄了灯,躺着。他一面哭,一面想:想那时候,自己纺着棉纱,宝儿坐在身边吃茴香豆,瞪着一双小黑眼睛想了一刻,便说,“妈!爹卖馄饨,我大了也卖馄饨,卖许多许多钱,——我都给你。”那时候,真是连纺出的棉纱,也仿佛寸寸都有意思,寸寸都活着。但现在怎么了?现在的事,单四嫂子却实在没有想到什么。——我早经说过:他是粗笨女人。他能想出什么呢?他单觉得这屋子太静,太大,太空罢了。
但单四嫂子虽然粗笨,却知道还魂是不能有的事,他的宝儿也的确不能再见了。叹一口气,自言自语的说:“宝儿,你该还在这里,你给我梦里见见罢。”于是合上眼,想赶快睡去,会他的宝儿,苦苦的呼吸通过了静和大和空虚,自己听得明白。
单四嫂子终于朦朦胧胧的走入睡乡,全屋子都很静。这时红鼻子老拱的小曲,也早经唱完;跄跄踉踉出了咸亨,却又提尖了喉咙,唱道:
“我的冤家呀!——可怜你,——孤另另的……”
蓝皮阿五便伸手揪住了老拱的肩头,两个人七歪八斜的笑着挤着走去。
单四嫂子早睡着了,老拱们也走了,咸亨也关上门了。这时的鲁镇,便完全落在寂静里。只有那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另有几条狗,也躲在暗地里呜呜的叫。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开头,写鲁镇的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深更半夜没有睡的只有两家——咸亨酒店和单四嫂子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单四嫂子丈夫死后,所有的寄托,所有的希望,都押在了宝儿身上。宝儿已从仅是她的儿子变成了她活着的意义,她的“明天”。
C.作品通过寡妇单四嫂子痛失独子宝儿的描写,展示了一幅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同时抨击了那个黑暗的社会和冰冷的世界。
D.同情和怜悯弱者是人类的天性。鲁迅先生对中国封建社会最底层劳动妇女的关注和同情是站在另一个高度审视其命运后做出的“怒其不争”。
2单四嫂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3.这篇写于1919年前后的收集在《呐喊》中的小说写了一个悲惨的故事,却以“明天”为题,其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探究。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 夜
巴 金 
①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里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闪了几下。我刚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我抬起头,就好像看到先生站在面前。
②仍旧是矮小的身体,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香烟雾。
③他在房里踱着,在椅子上坐下来,他抽烟,他看书,他讲话,他俯在他那个书桌上写字,他躺在他那把藤躺椅上休息,他突然发出来爽朗的笑声……
④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而且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你一眼就可认出他来。
⑤风在震摇窗户,雨在狂流,屋子里灯光黯淡。可是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眩目的光。我不转眼地朝那里看。透过黑色长袍我看见一颗燃得通红的心。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颗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我望着这颗心,我浑身的血都烧起来,我觉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热发散出去,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这不是第一回了。过去跟先生本人接近,或者翻阅先生著作的时候,我接触到这颗燃烧的心,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其实不仅是我,当时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
⑥“不要离开我们!”我又一次听见了这个要求,这是许多人的声音,尤其是许多年轻人的声音。我听见一声响亮的回答:“我决不离开你们!”这是多年来听惯了的声音。我看见他在窗前,向窗外挥一下手,好像他又在向谁吐出这一句说过多少次的话。
⑦“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什么不可以拿出来的?”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过什么顾虑?”
“难道我曾经在真理面前退却?在暴力面前低头?”
“为了追求真理我不是敢说,敢做,敢骂,敢恨,敢爱?”
“我所预言的‘将来的光明’不是已经出现在你们的眼前?”
“那么仍然要记住:为了真理,要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
“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
⑧静寂的夜让他的声音冲破了,仿佛整个空间都骚动起来。从四面八方送过来响应的声音。声音渐渐地凝结在一起,愈凝愈厚,好像成了一大块实在的东西。不知道哪里送来了火,它一下子就燃烧起来,愈燃愈亮,于是整个房间,整个夜都亮起来了,就像在白天一样。
⑨那一块东西继续在燃烧,愈燃愈小,终于成了一块像人心一样的东西。它愈燃愈往上升,渐渐地升到了空中,就挂在天空,像一轮初升的红日。
⑩我再看窗前鲁迅先生的身形,它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不见了。
(11)我连忙跑到窗前,我看出来:像初日那样挂在天空里的就是先生的燃烧着的心。我第一眼就只看到一颗心。可是我仰起头来再看,先生的慈祥的脸庞不是就在那儿?他笑得多么快乐!真是我从未见过的表示衷心愉快的笑脸。
(12)我笑了,我也衷心愉快地笑了。
(13)我知道鲁迅先生并没有死,而且也永不会死!
(14)我回到写字桌前,把《野草》阖上,我吃惊地发现那一颗透明的红心也在书上燃烧。
(15)原来我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
(16)窗外还有雨声,秋夜的雨滴在芭蕉叶上的声音,滴在檐前石阶上的声音。
(17)可是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的心。
1.(1)文章①~⑤段描写的梦境中鲁迅先生的肖像、动作和神态有哪些特点?
(2)描写“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雨大作,“屋子里灯光黯淡”,有什么作用?
(1)从第⑤段来看,文章写“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个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主要意图是什么?
第⑥段中“不要离开我们!”与“我决不离开你们!”说明了什么问题?
3.(1)第⑦段(“忘记我,……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中的话包括三层意思,试将每层意思各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不超过10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段话中句子的语气是怎样逐步变化的?有什么作用?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先写“翻到《野草》最后一页”,再写“把《野草》阖上”,最后写“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以《野草》为线索贯穿全文。
B.文章是一曲鲁迅精神的赞歌,借助于梦境,便于充分展开想象,写出强烈而不寻常的感受。
C.第⑦段中的几句话摘自《野草》的各篇文章,作者精心选择和组合,充分表现了鲁迅的精神。
D.第(11)段中,作者把鲁迅先生燃烧的心比作初升的红日,并在其中叠印先生慈祥的脸庞,崇敬之情达到高潮。
E.“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的心”,这句话含蓄地表明作者每读一次鲁迅作品,就有一次新的发现。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理水(节选)
鲁迅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
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
“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
禹一声也不响。
“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
禹一声也不响。
“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
“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
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中,洪灾中的民间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员们转化为“水乡沿途的风景”等谈资,这不仅是讽刺,更表达了忧愤。
B.鲁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流出着一层油汗”,与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一样,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C.针对禹提出的“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声声“老大人”,是以所谓“孝”给禹施压,实质上还是反对禹的变革。
D.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
2.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6分)
3.《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12
第5课阿Q正传答案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间或(jiàn)行状(xínɡ)舂米(chōnɡ)托庇(bì)
B.估量(liànɡ)口讷(nè)鄙薄(bó)诧异(chà)
C.调笑(tiáo)擎起(jínɡ)踉跄(qiànɡ)小觑(qù)
D.穿凿(zuō)奚落(xī)唾骂(tuò)敌忾(kài)
【答案】A
【解析】B项,“量”应读liɑnɡ;C项,“擎”应读qínɡ;D项,“凿”应读zá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编纂  胡说  诚惶诚恐  手舞足蹈
B.赌徒  藉贯  视若草芥  素不相能
C.轻蔑  口碑  价廉物美  自轻自贱
D.咒骂  喝彩  兴高采烈  咸与维新
【答案】B
【解析】B项,“藉”应为“籍”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________”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A.儿子总是把我打,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B.我总是被儿子打,现在的世界真不像话……
C.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D.儿子总算把我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话……
【答案】C
【解析】紧跟前面的“想”,主语应是“我”,“像样”是针对世界说的,而“像话”则针对某一事件。
4.下面是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的介绍,请选出不当的一项()
A.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B.《狂人日记》是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它标志着中国小说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C.鲁迅一生写了很多篇小说,它写的往往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如《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等,这些作品都被收入到《呐喊》这部小说集里,另外,还有《彷徨》、《故事新编》,一共是三部小说集。
D.鲁迅除写小说外,还有杂文、散文、散文诗,如《南腔北调集》、《朝花夕拾》、《野草》等,都是非常优秀的文集。
【答案】C
【解析】《祝福》属于《彷徨》
教材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等等,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等等。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
作家作品
小说集:
1《呐喊》(共14篇)
包括《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
《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风波》
《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
2《彷徨》(共11篇)
包括《在酒楼上》《肥皂》《示众》《高老夫子》《长明灯》《伤逝》
《幸福的家庭》《离婚》《兄弟》《祝福》《孤独者》
3《故事新编》(历史小说集,共8篇
包括《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功》《起死》
散文诗及散文集:
《野草》(散文诗集)
《朝花夕拾》(散文集)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
《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
杂文集:
《而已集》《二心集》《坟》《花边文学》《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补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南腔北调集》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附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热风》《三闲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
其他作品:古籍序跋集文序跋集《汉文学史纲要》本书系鲁迅一九二六年在厦门大学担任中国文学史课程时编写的讲义,题为《中国文学史略》;次年在广州中山大学讲授同一课程时又曾使用,改题《古代汉文学史纲要》。在作者生前未正式出版,一九三八年编入《鲁迅全集》时改用此名。
《中国小说史略》本书为鲁迅先生编撰的中国第一部小说史专著。全书共有二十八篇,叙述中国古代小说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始于神话与传说,迄于清末谴责小说。
艺术特色
(1)采用了典型化的手法。这里的典型化具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塑造人物的基本手法。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中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是嘴再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这部作品中的阿Q形象,作者说采用了这种“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手法,将众多不同的人物的突出的特点综合起来,然后进行化合创造,从而创造出全新的形象。二是采用了现实主义文学基本创作方法。作品所塑造的阿Q这个形象具有符号的意义,因为他不仅是阿Q这一个体,而同时也是“国民性”的浓缩体;他所生活的环境也具有高度的历史概括性,从中可以窥见中国辛亥革命前后的历史状况,人性状况。
(2)叙述体的结构。对诸如《水浒传》等中国传统小说的叙述方式的继承,但又加入了现代的精神分析的对人的精神的深度透视。作品中的“序”“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生计问题”等是众多故事/事迹的并行排列、堆积,各个故事之间缺乏有效的时间联系,因此都是空间性的叙事。只有到了“革命”和“不准革命”尤其到了结尾“大团圆”,才进入一种时间的流程,形成时间性叙事。
(3)犀利的幽默和讽刺。在小说的批判与讽刺特色方面,小说不仅有头尾两部分议论,而且其他诸多地方都穿插有议论,这些议论具有批判与讽刺特色,是突出主题和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部分。例如,小说开头关于作品的名目和阿Q的性格、籍贯的探讨和借题发挥,一方面对儒家的“正名说”,旧社会的阔人和立言的人,以及有历史癖和考据癖的人进行了讽刺。另一方面,又写出了阿Q生活的社会环境及其社会地位,因而与人物性格的刻画是密切相关的。
(4)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首先表现在人物对话的性格化上。有时尽管是很简单的几句话,却能准确的表现人物的身份和突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其次,小说使用了不少古语,如“谁料博雅如此公”等,不仅简洁明了,而且给文章增加了诙谐的意味和讽刺性。第三,语言包含幽默感,好用反语,喜欢夸张,如“老Q”等;第四,使用了大量口语,如“儿子打老子”;最后,小说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富于表现力。
(5)游戏模仿的解构性。在这部作品中,鲁迅先生首先选择的颠覆对象是封建传统文学中的“史传”文体。中国传统文学中,“传”的种类很繁多,如本纪、列传、自传、外传、内传、大传和小传、家传,等等。这些所谓的“传”,不但等级森严,如皇帝用“本纪”体,大臣则用“列传”体,而且血缘意识浓厚,如家传、家谱专叙家族衍传家族行状,专为后代“寻宗问祖”服务;更有甚者,中国史家虽然都崇奉“秉笔直书”的修史之德,但这些“帝王将相的家谱”中却充斥着歌功颂德粉饰传主的虚浮之词。另外,封建社会中,书写语言为地主知识分子所垄断,一般市民百姓本无缘入“传”,如阿Q就不但被剥夺了姓赵的权利,而且连名字也不甚了了。
《阿Q正传》的批判精神与现实意义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以其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入木三分的刻画分析及对社会的清醒认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和人性的“痼疾”,作者希望“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达到治病救人、改造国民性的目的,体现了深刻的主题,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
小说的内容,博大而精深,并且无一不闪耀着作者智慧的光芒。本文试从作品中所反映的女性观、传统习惯、革命观、奴隶性及看客态度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一、女性观
自古就有“红颜祸水”之说,在士大夫的眼中,女人的意思有两个:要么是泥美人似的玩物,要么是破国亡家的狐狸精。大抵前者多用于诗词,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施;而在做史论时则是后者的一套论调了,“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啊!男人对女人,一面是轻蔑,一面是追求,连屈辱不堪的阿Q面对静修庵里的尼姑也是或“唾骂”,或“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并说着下流话,但同时又是小尼姑引起他对女人的无限联想并出现了对吴妈的调戏。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女人是奴隶,当男人也成为奴隶的时候,女人便成为物品,连人也称不上了,男尊而女卑。
这种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影响至今:招生招工上的男女不平等,家庭婚姻中对女性的暴力虐待,近年讨论的“让女人回家去”等等,无一不是歧视女性的观念在当今的表现;反腐题材的影视文学中腐败分子的腐败来自贪污,而贪污却大都是为了某个女人,总之还是女人惹的祸。真是“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啊!这种观念,从某种角度来说,充分体现出以男权为中心的思想,男权社会从维护自己利益的角度出发,将所有的罪孽都归属于女人,所有的失误都归罪于女人,女性的地位便随男权的日益增强而一天天沦落了。
二、传统习惯
“从来如此,便对么?”作者借阿Q这一人物对这个问题作了阐释。在阿Q眼中,凡是不合未庄老例的,他都认为是错的,阿Q的逻辑是墨守成规,反对变革,排斥异己。凡有变化的,他都要加以排斥。小尼姑不合儒教,是他排斥的对象;而假洋鬼子进洋学堂,剪掉长辫子自然也是异端,因而成为他最厌恶的一个人;因城里人将长凳称为条凳、煎鱼用葱丝不合未庄老例而不满意;对革命他一向就是“深恶而痛绝之”的。
由此,作者给予我们三点启示:一是对待传统应客观看待,二是改革之不易,三是要能容纳异己。这在当前更具有现实意义。
传统有精华与糟粕之分,习惯有好坏之别。尊老爱幼,文明礼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这些都是好传统、好习惯,值得发扬光大;至于女人缠足,男人脑后留条长辫子,虽是传统习惯,则不是什么好习惯,确确实实是有弊无利。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赵武灵王发布了胡服骑射的命令之后,他立即遭到来自赵国贵族官僚的普遍反抗;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等保守派的强烈反对,王安石被迫辞职,于是新法被废除,北宋失去了“中兴”的机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的付诸实施,无不受到了重重阻挠,但只要勇敢地坚持真理,先进的新生事物总会战胜落后保守的旧事物。
三、革命观
阿Q的革命畅想曲——报私仇、分财物、讨老婆,这些是他的自我设计,是他对革命的理解,也是他向往革命的目的。对“威福、子女、玉帛”(权力、女人、金钱)的追求反映了农民为了“生存和生活”的合理要求,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大小丈夫”们的最高理想。因此,我们可以想见:即使阿Q成了“革命”政权的领导者,他也将只会以自己为核心重新建立起一个新的未庄封建等级社会,这也是历代农民起义的结果。
小说以形象的描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民众并没有真正理解革命。更重要的是通过阿Q的“革命观”使人们看到了一个极为普遍、极为严峻、极为人性的问题:抵制金钱、权力、女人诱惑之艰难。这是人性的弱点,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李自成转战各地,轰轰烈烈进驻北京,最后却由于生活上的腐化奢侈而导致新建政权的短命;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洪秀全就改变了过去艰苦朴素的作风,大兴土木建造天王府,开始完全按照封建帝王的规格安排自己的生活,养尊处优,深居简出,远离土卒了。“九千岁”杨秀清也仿效天王建造豪华的东王府,上行下效,生活腐化,最终葬送了来之不易的战果;陈希同、胡长清等一个个高官也无一不是在“金钱、权力、女人”的巨大诱惑面前,显露出了其劣根性,他们的“革命观”实际上与阿Q的“革命观”一样,都是为了“威福、子女、玉帛”,为了完成所谓“大丈夫”的人生追求而导致的人性异化。
四、奴隶性
鲁迅对国民精神弱点批判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奴性人格的批判,作品主人公阿Q是一个双重性格的奴性人物。“见了狼,自己就成为羊;见了羊,自己又变成狼”,这是阿Q性格中最为突出的一面。在“假洋鬼子”、赵太爷这些“狼”面前,阿Q表现出空前的软弱,乖乖地做“羊”了,任其欺辱。在王胡面前,阿Q虽然不甚服气,并试图获得胜利,然而,在王胡真的动了气同他打起来的时候,他又软下来了,“君子动口不动手”,这是弱者的哲学,也是由狼变羊过程中的心理安慰。阿Q式的人物,就是这样一种两面人:“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
处于社会底层的阿Q长期被驯化、奴化,形成了这种奴才心理。在我国这样一个封建等级观念残存、民主化程度还不十分高的国度里,这种心理现象目前仍然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如,有些人在上司面前俯首听命、点头哈腰,在下级面前颐指气使、盛气临人;有的学生在老师面前唯唯诺诺、大气不敢出,回到家里却趾高气扬,俨然一个小皇帝。
五、看客态度
鲁迅在一系列小说中描写了神情麻木不觉醒的看客形象:《药》、《示众》里鉴赏杀人场面时,“一堆人”“竭力伸长了脖子”“嘴张得很大”;《孔乙己》中酒客们取笑孔乙己写“回”字、偷书被打;《祝福》中鲁镇上的人们拿祥林嫂额上的伤疤、阿毛被狼叼走做笑料;而“阿Q十分得意的笑”着调戏小尼姑时,“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未庄的人们十分“欣然”地听阿Q讲杀革命党的事,阿Q游街示众时“两旁是许多张着嘴的看客”,看客们露出“闪闪的像两颗鬼火”的狼一样的眼睛。
在现实社会中,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涌来,民众中也存在类似的从众心理、看客心态,如在他人的痛苦中快感,在他人的失败中享用胜利;利用他人的善良进行欺骗,因为自己麻木而对他人漠不关心,等等。
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希望工程、爱心工程、志愿者活动这些扶助机构、献爱心组织无疑给予了众多贫困儿童、困难人员以救助,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但我们更呼唤正直善良、乐善好施的人性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少一分距离,多一点亲近;少一分冷漠,多一点问候;少一分封闭,多一点坦诚;少一分欺诈,多一点诚爱。
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超越时空而魅力不朽。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对我们民族国民性的自我批判,是对人性弱点的大暴露,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自我审视的一面明镜。鲁迅先生希望他的作品“速朽”,但愿这一天能早日来临。
精准变式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确实是语文教材入选率非常高的作者,但如果说鲁迅作品对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在教学上有难度,__①__,未免有些无理取闹。鲁迅所处的年代白话文运动(    ),一些语言表达方式(    )与当下有一定的差异。应该看到,__②__,如胡适的《我的母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背影》,普遍存在一些读起来“不通顺”的地方,然而都(    )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太大阻碍。何况文言文与早期白话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难道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当然,想要读懂鲁迅,得有(    )的意识,要提前对其创作背景、思想感情有整体的把握。讲《荷塘月色》绕不开朱自清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学《记念刘和珍君》也要知道为什么“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没有听过教师讲解、没有意识到揣摩种种隐喻重要性的学生,拿什么去理解《西西弗的神话》?又怎么去分析《变形记》?今天我们与其争论要不要在语文教材中保留鲁迅的作品,__③__,鲁迅写这些文章是什么用意。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如火如荼 诚然 不可能 饱带干粮,晴带雨伞
B.方兴未艾 确实 不至于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C.如火如荼 确实 不至于 饱带干粮,晴带雨伞
D.方兴未艾 诚然 不可能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答案】B
【解析】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如火如荼:像火那样红,像荼(茅草的白花)那样白,原形容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语境强调的是白话文运动正在兴起、发展,应用“方兴未艾”。诚然:实在;固然(引起下文转折)。确实:真实可靠;对客观情况的真实性表示肯定。第二个括号的内容与下文不存在转折关系,应用“确实”。不至于:不会达到(某种程度)。不可能:不会有可能。“不可能”的表述太绝对,根据语境,应用“不至于”。饱带干粮,晴带雨伞:指虽然吃饱饭出门,还是要带足干粮;虽然是晴天出门,还是要带上雨伞,比喻有备无患。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队未出发,先准备好了军用物资,比喻提前做好准备。语境说的是学习课文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应用“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何况早期白话文与文言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难道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
B.何况文言文与早期白话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
C.但是文言文与早期白话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学生从有限的教材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
D.何况早期白话文与文言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
【答案】D
【解析】画横线句存在两处语病:第一处,语序不当,这段文字强调的是对早期白话文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看法,应该是早期白话文与文言文相比较,正确语序是“早期白话文与文言文一样”;第二处,否定失当,“难道……并非坏事”指“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是坏事,不符合事实。综合分析四个选项,只有D项全部修改正确。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①应该退出教材 ②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 ③不如多思考一下
【解析】第①处根据横线后的“无理取闹”可知,所填写的句子应表达让鲁迅作品退出教材的意思。第②处,根据横线后“如……”所举的例子可知,应填写“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之类的句子。第③处,根据画线句所处的语境以及前面的关联词“与其”的提示可知,应填写“不如多思考一下”之类的句子。
(二)阅读课文,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对阿Q性格的对比分析,既揭示了一位普通农民的血泪史,又刻画出其既蛮横无理又毫无办法的性格矛盾,收到了极强的讽刺效果。
B.本文抓住事物的特征,用最经济、最简练的笔墨,把描写对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C.本文用悲剧性艺术因素,叙述一个喜剧性的故事,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在小说里相互交织、融合,构成这篇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
D.本文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练,饱含幽默感,又好用反语,喜欢夸张,显示了作者卓越的语言艺术。
【答案】C
【解析】C项,应该是用喜剧性艺术因素,叙述一个悲剧性的故事。
2.作者淋漓尽致地描绘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请你简要概括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具体表现。
【答案】①妄自尊大: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精神上不格外崇奉赵太爷、钱太爷;也很鄙薄“叫条凳”“切葱丝”的城里人;嘲笑未见世面的可笑的乡下人。②自欺自骗(自我安慰、自轻自贱):忌讳自己头上的癞疮疤,不许提及;打架时被打,以“被儿子打”的心理自我安慰;因认为“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而心满意足,在幻想和精神上消除失败的耻辱。③欺弱怕强:估量对手,比他弱小的就欺负人家,比他强大的只敢怒目而视。④麻木健忘:被欺负了,以“你算是什么东西”等妙法克服自欺,然后便愉快地喝酒,愉快地睡觉,极端麻木。
3.文中多次写到“闲人”,这些“闲人”还出现在鲁迅的其他作品(《祝福》《孔乙己》《药》……)中。这些“闲人”有什么特点?请你结合本文和鲁迅的其他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生活空虚无聊,愚昧无知,麻木残忍,冷漠无情,自私自利。就如本文中的“闲人”,以取笑阿Q的“癞头疮”这一生理缺陷为乐,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再比如《祝福》中鲁镇的人们,他们咀嚼、赏鉴祥林嫂的痛苦,自觉不自觉地从精神上摧残着祥林嫂,甚至直接或间接地成为迫害祥林嫂的凶手。还有《孔乙己》里的冷漠的喝酒人……这些“闲人”也是底层弱民,一面受到别人的欺凌和毒害,与受害者有着类似的命运,一面又欺凌比他们更弱小的底层弱民,他们“被吃”也“吃人”,是那个时代的不幸者和可卑者。
4.根据课文填空,选择正确的一项()
①然而这一次的胜利,却又使他有些异样。他飘飘然地飞了大半天,________进土谷祠。
②钱府的大门正开着,阿Q便怯怯地________进去。他一到里面,很吃了惊……
③有一天,他照例地混到夜深,待酒店要关门,才________回土谷祠去。
④土谷祠里更漆黑,他关好大门,________进自己的屋子里。
A.躄 飘 摸 踱
B.飘 躄 踱 摸
C.飘 摸 躄 踱
D.踱 飘 踱 躄
【答案】B
5.选出下列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Q一到里面,很吃了一惊,只见假洋鬼正站在院子中央说什么,对面挺直地站着赵白眼和三个闲人,正在毕恭毕敬地听说话。
B.从先前的阿Q看来,小D本来是不足挂齿的,但他近来挨了饿,又瘦又乏已经不下小D,所以便成了势均力敌的现象了
C.王成和李江本来是素不相能的,经朋友介绍相识后,慢慢成了“共患难”的好朋友。
D.程校长上任以来,用现代教学理念,对学校进行科学管理取得了好的效果,在社会上是有口碑的
【答案】C
【解析】应为“素不相识”
6.选出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
A.在鲁迅留学日本期间,对当代世界文化的发展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有了更切实的思考,也初步形成了他的独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B.改革开放的农村面貌与以前比悬殊很大。
C.这位老先生是研究鲁迅的,他的书桌上放着许多鲁迅的书籍,如《野草》《二心集》《呐喊》。
D.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在伦敦逝世了,那是马克思逝世后的第12年。
【答案】D
【解析】A缺主语 B“悬殊”本身含有差距很大 C“书籍”不对
7.破折号的一般用法有:A.解释说明B.补充说明C.意思递进D.语意转折E.语言的中断、延长等等。下列各句的用法属于哪种:
  ①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
  ②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
  ③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
  ④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是先前的老把总。()
  ⑤他却总说道NO!——这是洋话,你们不懂的。()
  ⑥白盔白甲的人明明到了,并不来打招呼,搬了许多好东西,又没有自己的份,——这全是假洋鬼子可恶,()
  ⑦妈妈的假洋鬼子,——好,你造反!()
  ⑧我总要告一状,看你抓进县里去杀头,——满门抄斩,——嚓!嚓!  ()
【答案】①B②D③D④B⑤A⑥C⑦C⑧C
8.填写下列句子的上下句。
A.塞翁失马,________
B.土别三日便当________
C.________,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D.它山之石,________
【答案】(1)安知非福 (2)刮目相待(看) (3)后生可畏 (4)可以攻玉
(三)语言表达
1.中国教育网的“文学天籁”论坛向大家征集话题“我最喜欢的课文”。请你仿照示例另外选择你记忆最深刻的一篇课文,写上几句感言,谈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示例:初读《阿Q正传》,觉得阿Q滑稽可笑;再读,觉得阿Q质朴、愚昧、自私;多次阅读,发现《阿Q正传》就像一面人生的镜子,从中可以找到自己的身影。
【答案】(示例)初读《祝福》,觉得祥林嫂愚昧可怜;再读,觉得祥林嫂周围的人精神麻木,缺乏同情心;多次阅读,发现《祝福》就像一幅生活速写,从中可以看到旧社会的人情冷暖。
2.将下面三个句子组合为一个以“阿Q”为主语的单句。(不得改变原意,可以适当改动词语)(3分)
①鲁迅在《阿Q正传》一文中以简洁、鲜明、生动的笔触刻画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
②阿Q是个破产农民。
③阿Q生活在闭塞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农村。
阿Q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阿Q)是鲁迅在《阿Q正传》一文中以简洁、鲜明、生动的笔触刻画出的生活在闭塞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农村的破产农民的典型形象。
【解析】首先要从三个短句中选取一个作为新句子的主干,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把其他两句作为修饰成分加入新句,可适当采用代词衔接,但不能遗漏信息。
3.请对下面两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这也预示着中国将迎来5G时代产业大爆发阶段,竞争将重新拉开帷幕。
中国信通院预测,预计2020~2025年间,我国5G商用将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10.6万亿元,直接创造经济增加值3.3万亿元,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约24.8万亿元,间接创造的经济增加值达8.4万亿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等联合发布的白皮书则认为,5G商用的普及将成为拉动中国就业的新引擎。
【答案】关键信息:①2019年6月6日;②工信部正式发放5G商用牌照;③5G商用将带动经济总产出,创造经济增加值;④将成为拉动中国就业的新引擎。
【解析】本则新闻报道共两段话。第一段点明时间和事件: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发放5G商用牌照。第二段主要讲中国信通院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等对5G商用的预测:5G商用将带动经济总产出,创造经济增加值,成为拉动中国就业的新引擎。根据以上概括,筛选出关键信息即可,最后要注意字数限制以及语言表达的简洁流畅。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 天
鲁 迅
“没有声音,——小东西怎了?”
红鼻子老拱手里擎了一碗黄酒,说着,向间壁努一努嘴。蓝皮阿五便放下酒碗,在他脊梁上用死劲的打了一掌,含含糊糊嚷道:
“你……你你又在想心思……”
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深更半夜没有睡的只有两家:一家是咸亨酒店,几个酒肉朋友围着柜台,吃喝得正高兴;一家便是间壁的单四嫂子,他自从前年守了寡,便须专靠着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他自己和他三岁的儿子,所以睡的也迟。
这时候,单四嫂子正抱着他的宝儿,坐在床沿上,纺车静静的立在地上。黑沉沉的灯光,照着宝儿的脸,绯红里带一点青。单四嫂子心里计算:神签也求过了,愿心也许过了,单方也吃过了,要是还不见效,怎么好?——那只有去诊何小仙了。但宝儿也许是日轻夜重,到了明天,太阳一出,热也会退,气喘也会平的:这实在是病人常有的事。
单四嫂子等候天明,却不像别人这样容易,觉得非常之慢,宝儿的一呼吸,几乎长过一年。现在居然明亮了;天的明亮,压倒了灯光,——看见宝儿的鼻翼,已经一放一收的扇动。
单四嫂子知道不妙,暗暗叫一声“阿呀!”心里计算:怎么好?只有去诊何小仙这一条路了。他虽然是粗笨女人,心里却有决断,便站起身,从木柜子里掏出每天节省下来的十三个小银元和一百八十铜钱,都装在衣袋里,锁上门,抱着宝儿直向何家奔过去。
天气还早,何家已经坐着四个病人了。他摸出四角银元,买了号签,第五个轮到宝儿。何小仙伸开两个指头按脉,指甲足有四寸多长,单四嫂子暗地纳罕,心里计算:宝儿该有活命了。但总免不了着急,忍不住要问,便局局促促的说:
“先生,——我家的宝儿什么病呀?”
“他中焦塞着。”
“不妨事么?他……”
“先去吃两帖。”
“他喘不过气来,鼻翅子都扇着呢。”
“这是火克金……”
何小仙说了半句话,便闭上眼睛;单四嫂子也不好意思再问。在何小仙对面坐着的一个三十多岁的人,此时已经开好一张药方,指着纸角上的几个字说道:
“这第一味保婴活命丸,须是贾家济世老店才有!”
单四嫂子接过药方,一面走,一面想。他虽是粗笨女人,却知道何家与济世老店与自己的家,正是一个三角点;自然是买了药回去便宜了。于是又径向济世老店奔过去。店伙也翘了长指甲慢慢的看方,慢慢的包药。单四嫂子抱了宝儿等着;宝儿忽然擎起小手来,用力拔他散乱着的一绺头发,这是从来没有的举动,单四嫂子怕得发怔。
宝儿吃下药,已经是午后了。单四嫂子留心看他神情,似乎仿佛平稳了不少;到得下午,忽然睁开眼叫一声“妈!”又仍然合上眼,像是睡去了。他睡了一刻,额上鼻尖都沁出一粒一粒的汗珠,单四嫂子轻轻一摸,胶水般粘着手;慌忙去摸胸口,便禁不住呜咽起来。
宝儿的呼吸从平稳到没有,单四嫂子的声音也就从呜咽变成号啕。这时聚集了几堆人:门内是王九妈、蓝皮阿五之类,门外是咸亨的掌柜和红鼻老拱之类。王九妈便发命令,烧了一串纸钱;又将两条板凳和五件衣服作抵,替单四嫂子借了两块洋钱,给帮忙的人备饭。
这时候,单四嫂子坐在床沿上哭着,宝儿在床上躺着,纺车静静的在地上立着。许多工夫,单四嫂子的眼泪宣告完结了,眼睛张得很大,看看四面的情形,觉得奇怪:所有的都是不会有的事。他心里计算:不过是梦罢了,这些事都是梦。明天醒过来,自己好好的睡在床上,宝儿也好好的睡在自己身边。他也醒过来,叫一声“妈”,生龙活虎似的跳去玩了。
这一日里,蓝皮阿五简直整天没有到;咸亨掌柜便替单四嫂子雇了两名脚夫,每名二百另十个大钱,抬棺木到义冢地上安放。王九妈又帮他煮了饭,凡是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了饭。太阳渐渐显出要落山的颜色;吃过饭的人也不觉都显出要回家的颜色,——于是他们终于都回了家。
他现在知道他的宝儿确乎死了;不愿意见这屋子,吹熄了灯,躺着。他一面哭,一面想:想那时候,自己纺着棉纱,宝儿坐在身边吃茴香豆,瞪着一双小黑眼睛想了一刻,便说,“妈!爹卖馄饨,我大了也卖馄饨,卖许多许多钱,——我都给你。”那时候,真是连纺出的棉纱,也仿佛寸寸都有意思,寸寸都活着。但现在怎么了?现在的事,单四嫂子却实在没有想到什么。——我早经说过:他是粗笨女人。他能想出什么呢?他单觉得这屋子太静,太大,太空罢了。
但单四嫂子虽然粗笨,却知道还魂是不能有的事,他的宝儿也的确不能再见了。叹一口气,自言自语的说:“宝儿,你该还在这里,你给我梦里见见罢。”于是合上眼,想赶快睡去,会他的宝儿,苦苦的呼吸通过了静和大和空虚,自己听得明白。
单四嫂子终于朦朦胧胧的走入睡乡,全屋子都很静。这时红鼻子老拱的小曲,也早经唱完;跄跄踉踉出了咸亨,却又提尖了喉咙,唱道:
“我的冤家呀!——可怜你,——孤另另的……”
蓝皮阿五便伸手揪住了老拱的肩头,两个人七歪八斜的笑着挤着走去。
单四嫂子早睡着了,老拱们也走了,咸亨也关上门了。这时的鲁镇,便完全落在寂静里。只有那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另有几条狗,也躲在暗地里呜呜的叫。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开头,写鲁镇的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深更半夜没有睡的只有两家——咸亨酒店和单四嫂子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单四嫂子丈夫死后,所有的寄托,所有的希望,都押在了宝儿身上。宝儿已从仅是她的儿子变成了她活着的意义,她的“明天”。
C.作品通过寡妇单四嫂子痛失独子宝儿的描写,展示了一幅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同时抨击了那个黑暗的社会和冰冷的世界。
D.同情和怜悯弱者是人类的天性。鲁迅先生对中国封建社会最底层劳动妇女的关注和同情是站在另一个高度审视其命运后做出的“怒其不争”。
【答案】D
【解析】D项,鲁迅对待单四嫂子这些命运凄苦的寡妇是“哀其不幸”。
2单四嫂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单四嫂子是一个勤劳善良、本分的劳动妇女,她只想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和儿子,只是通过如梦幻般的“明天”来寄托她的希望,没有人同情她,她是封建社会中被压迫被迫害的典型。
【解析】概括单四嫂子的形象,要抓住其言行和思想,联系其处境和遭遇,还要结合小说的主旨。
3.这篇写于1919年前后的收集在《呐喊》中的小说写了一个悲惨的故事,却以“明天”为题,其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探究。
【答案】①《明天》是鲁迅先生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作者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摆在了读者面前——弱者被“吃”,而众人对此漠然视之,这样的民众没有“明天”。②只是耽于幻想“明天一切会好起来”的如单四嫂子一类的人,不会有明天。③要想有“明天”,就要唤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憎恨,对单四嫂子悲惨命运的同情,对病态的社会加以“疗治”。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主旨的把握和对作者创作意图的探究。解答时,除要把握文中一再出现的“明天”一词的具体含义外,还要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思想分析探究。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 夜
巴 金 
①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里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闪了几下。我刚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我抬起头,就好像看到先生站在面前。
②仍旧是矮小的身体,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香烟雾。
③他在房里踱着,在椅子上坐下来,他抽烟,他看书,他讲话,他俯在他那个书桌上写字,他躺在他那把藤躺椅上休息,他突然发出来爽朗的笑声……
④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而且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你一眼就可认出他来。
⑤风在震摇窗户,雨在狂流,屋子里灯光黯淡。可是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眩目的光。我不转眼地朝那里看。透过黑色长袍我看见一颗燃得通红的心。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颗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我望着这颗心,我浑身的血都烧起来,我觉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热发散出去,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这不是第一回了。过去跟先生本人接近,或者翻阅先生著作的时候,我接触到这颗燃烧的心,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其实不仅是我,当时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
⑥“不要离开我们!”我又一次听见了这个要求,这是许多人的声音,尤其是许多年轻人的声音。我听见一声响亮的回答:“我决不离开你们!”这是多年来听惯了的声音。我看见他在窗前,向窗外挥一下手,好像他又在向谁吐出这一句说过多少次的话。
⑦“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什么不可以拿出来的?”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过什么顾虑?”
“难道我曾经在真理面前退却?在暴力面前低头?”
“为了追求真理我不是敢说,敢做,敢骂,敢恨,敢爱?”
“我所预言的‘将来的光明’不是已经出现在你们的眼前?”
“那么仍然要记住:为了真理,要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
“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
⑧静寂的夜让他的声音冲破了,仿佛整个空间都骚动起来。从四面八方送过来响应的声音。声音渐渐地凝结在一起,愈凝愈厚,好像成了一大块实在的东西。不知道哪里送来了火,它一下子就燃烧起来,愈燃愈亮,于是整个房间,整个夜都亮起来了,就像在白天一样。
⑨那一块东西继续在燃烧,愈燃愈小,终于成了一块像人心一样的东西。它愈燃愈往上升,渐渐地升到了空中,就挂在天空,像一轮初升的红日。
⑩我再看窗前鲁迅先生的身形,它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不见了。
(11)我连忙跑到窗前,我看出来:像初日那样挂在天空里的就是先生的燃烧着的心。我第一眼就只看到一颗心。可是我仰起头来再看,先生的慈祥的脸庞不是就在那儿?他笑得多么快乐!真是我从未见过的表示衷心愉快的笑脸。
(12)我笑了,我也衷心愉快地笑了。
(13)我知道鲁迅先生并没有死,而且也永不会死!
(14)我回到写字桌前,把《野草》阖上,我吃惊地发现那一颗透明的红心也在书上燃烧。
(15)原来我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
(16)窗外还有雨声,秋夜的雨滴在芭蕉叶上的声音,滴在檐前石阶上的声音。
(17)可是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的心。
1.(1)文章①~⑤段描写的梦境中鲁迅先生的肖像、动作和神态有哪些特点?
【答案】鲁迅先生一点也没有改变,自然而平易近人,具有独特的人格和精神。
(2)描写“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雨大作,“屋子里灯光黯淡”,有什么作用?
【答案】反衬鲁迅先生的光芒或反衬“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眩目的光”和“燃烧得通红的心”。
(1)从第⑤段来看,文章写“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个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主要意图是什么?
【答案】(1)歌颂鲁迅先生的战斗激情和献身精神,反映鲁迅先生对于青年的巨大指引和鼓舞。
第⑥段中“不要离开我们!”与“我决不离开你们!”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我们仍在鲁迅精神引指下前进或鲁迅活在我的心中。
3.(1)第⑦段(“忘记我,……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中的话包括三层意思,试将每层意思各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不超过10个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为了青年人无私奉献
②为了真理而无畏战斗
③勉励青年勇敢前进
这段话中句子的语气是怎样逐步变化的?有什么作用?
【答案】语气从陈述到反问到祈使。语气强烈,富于感染力和鼓动性。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先写“翻到《野草》最后一页”,再写“把《野草》阖上”,最后写“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以《野草》为线索贯穿全文。
B.文章是一曲鲁迅精神的赞歌,借助于梦境,便于充分展开想象,写出强烈而不寻常的感受。
C.第⑦段中的几句话摘自《野草》的各篇文章,作者精心选择和组合,充分表现了鲁迅的精神。
D.第(11)段中,作者把鲁迅先生燃烧的心比作初升的红日,并在其中叠印先生慈祥的脸庞,崇敬之情达到高潮。
E.“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的心”,这句话含蓄地表明作者每读一次鲁迅作品,就有一次新的发现。
【答案】BD
【解析】A线索为“梦” C为想象内容 E无“就有一次新发现”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理水(节选)
鲁迅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
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
“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
禹一声也不响。
“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
禹一声也不响。
“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
“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
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中,洪灾中的民间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员们转化为“水乡沿途的风景”等谈资,这不仅是讽刺,更表达了忧愤。
B.鲁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流出着一层油汗”,与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一样,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C.针对禹提出的“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声声“老大人”,是以所谓“孝”给禹施压,实质上还是反对禹的变革。
D.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错误,鲁迅从反顾历史和讽喻现实的目的出发,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上古时代的神话世界里插入大量的现代人事,使作品逸出了传统历史小说的范围,呈现出鲜明的怪诞性和讽刺喜剧情调。故D错误。
2.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6分)
【答案】
①形象描写。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写出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
②言行描写。文中的禹坚毅寡言,一旦说话,则刚直有力。
③对比手法。始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从而凸显其“中国的脊梁”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手法,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白描和工笔等。对小说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一般组织答案的步骤: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大禹形象的塑造,体现了鲁迅在30年代中国内忧外患、灾难频仍的严峻形势下对宏扬民族优秀文化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高度重视。其时,国内政局黑暗、民生凋敝,日军加紧侵略,国土不断沦丧,舆论界弥漫着悲观失望的调子。为此,鲁迅写作《理水》,赞颂大智大勇、自苦实干、公而忘私的大禹,意在借古代的英雄人物及其所代表的民族精神的展现,激励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强意识,启发国民直面现实灾难,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精英人物身上吸取力量。手法从肖像、语言、对比来分析。
3.《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答案】
①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
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语词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
③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文本基本特征的能力。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小说竭力要挖掘的艺术内容,其感觉经验愈是新鲜、细微、独特、准确、深刻,就愈是小说化。“虚构性”与“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上述要素中最能体现小说性质的东西。简单地说,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理水》的基本特征扣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三个要点去答题。作品中让人们习见不惊的熟悉事物以陌生的面目出现,使事物蕴含的滑稽丑陋性质基于陌生化的艺术处理而变得尖锐、醒目,消除习俗偏见涂抹在事物上的假相,给人们提供一个透视事物丑拙鄙陋本质的适当心理距离和最佳角度。在《理水》中,鲁迅一方面依据史有所载的神话传说,塑造了上古时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形象,同时又大胆突破传统历史小说的形式规范,将30年代中国社会形形色色的丑陋乖讹现象披上历史的外衣,讽刺性地嵌入上古时代的神话氛围里,刻划了文化山上的学者教授、视察大员、水利局官吏等众多喜剧角色,组成了一个古今杂揉的怪诞世界。此外文本的“新”还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在讲历史故事的同时揉进了诸如“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新词,尧舜的天下不仅有满嘴外语以做学问谋生的学者,还有幼稚园、飞车等古代根本不存在的事物。鲁迅有意将现代话语和事物植入到古代的时空环境中,使时间错综交叉,呈现出非古非今、亦古亦今的特征,使文本的结构呈现出反讽的艺术形态。
这种奇诡的艺术构思最典型地体现了作家在《故事新编》中所追求的“故”事“新”编的独特艺术风貌。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