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张PPT)
《阿Q正传(节选)》
课文主题素材
1.课内素材开发
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一生以笔为刀,剖析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鲁迅作《阿Q正传》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
《阿Q正传》中的阿Q,甚至是其中各色男男女女,无不体现了国民劣根性,而这些弱点,也是我们民族的弱点,对今天的我们,仍具有不可忽视的警示作用。
素材积累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适用于“再见阿Q”、“摒弃阿Q”、“精神胜利法”、“人性的觉醒”、“我们也需要阿Q”等相关材料和话题作文中。
2.鲜活素材速递
时下大兴国学教育,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中小学还喜欢组织学生给父母洗脚,学习感恩。
对此现象,中国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表示反对。“小学生给父母洗脚,不就是把我们推倒的东西又捡起来了吗?这种愚孝,已经在鲁迅时代被推翻,为何现在还要去捡起来呢?孝道本身是什么?洗脚就是尽孝吗?我不这样认为。今天来佛山的路上,谈到现在的年轻人都是独生子女,很多
人感到两个人养家里4个老人觉得责任重大,这才是最本质的孝道与家庭责任感,根本就不需要把母亲的脚抱一抱才能体现。许多传统文化要放在历史的长河中看,传统文化中的孝道,讲究的是对等的尊重。”
谈到时下小孩子穿汉服学习古文化,她也不赞成。“有一次我问小孩子,这样穿舒服吗?他摇了摇头。这说明,根本不是在恢复传统文化,这样的恢复,只是一种表象。”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适用于“什么是传承”、“感恩的方式”、“文化和糟粕”等相关材料和话题作文中。
退出(共8张PPT)
《阿Q正传(节选)》
重难点探究
1.如何把握《阿Q正传》这篇小说的思想意义?
【提示】 《阿Q正传》的最大成功就在于作者精心刻画了阿Q这一典型人物。尤其是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既反映了当时国民普遍存在的病态,也反映了几千年封建文化的积淀。所以《阿Q正传》的典型意义又是深广的,它深刻地揭示了一种民族的劣根性,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课文节选部分集中展现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
2.怎样理解《阿Q正传》体裁和结构上的“新形式”?
【提示】 《阿Q正传》可以说是属于“传记体”。也就是说,根据内容需要,小说不是描述阿Q生活的某一片断,而是几乎一生的历史。因此,与这种“传记体”相适应,作品在结构上就采取了点线结合的方式。阿Q的思想性格与未庄和县城各种人的社会冲突,构成了全篇的主线即基本情节。未庄的阶级和社会关系以及辛亥革命的某些时代风貌都紧紧围绕这条主线穿插布局,使情节既具
有丰富的社会和历史内容而又脉络分明。另一方面,作者没有平均用力地去铺叙阿Q的生活经历,而是抓住最能体现他的思想性格的一些生活片断,重笔描绘,如他被打嘴巴、恋爱悲剧、他的“革命”和假洋鬼子的“不准革命”……使一个近代旧中国农村落后农民的愚昧灵魂和不幸命运,鲜明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3.请探究阿Q的性格。
【提示】 阿Q有着一个十分复杂的性格。就其阶级地位而言,他是一个贫苦农民,受着惨重的剥削和压迫,因而具有反抗和革命的要求;但他又是一个落后的、没有觉醒的农民,封建传统思想的毒汁,侵蚀着他的灵魂,长期痛苦、悲惨、屈辱的生活,又使他酿成了一种变态的心理和性格——精神胜利法。阿Q具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样子平平常
常,却令人觉得可爱又可笑,可悲又可怜。他虽然落后、盲目、糊涂,却又分明地要反抗,要造反。阿Q的思想是落后的。他自私、封建、狭隘、保守,而集中地表现其落后性的便是“精神胜利法”。
4.如何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和实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名师点拨】 课文的背景设置在未庄,未庄实际上就是当时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文章深刻描写了辛亥革命风暴在城里兴起时对未庄带来的种种震动,大量的环境描写显示了辛亥革命没有打破未庄的闭塞和落后,一般民众对革命一无所知,非常愚昧,而阿Q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并处处表现出其落后和不觉悟。
5.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筹了”?
【名师点拨】 又是精神胜利法作怪,因为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再者赵太爷越高人一筹,他自然就越荣耀了。
退出(共11张PPT)
《阿Q正传(节选)》
基础字词梳理
字音
1
字形辨认
2
词语辨析
3
词语释义
4
名句名篇
5
三、词语辨析
(1)风尚·风俗
风尚:着重指在一定时期中大家共同崇尚、尊重的风气。
风俗:着重指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
例:不是所有的______都是正确的,我们要摒弃陋俗,开创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______。
风俗
风尚
(2)合适·适合
二者都是符合实际情况或客观要求。
合适:是不及物动词,一般不带宾语。
适合:是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名词、动词等)。
例:这件衣服你穿着非常_____,并且也_____各种场合穿着。
合适
适合
四、词语释义
①行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②崇奉:_____________
③口讷:_________________
④口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托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穿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旧时记述死者生平事迹的文体。这里泛
指人的经历。
崇敬奉承。
嘴笨,言语迟钝。
比喻众人口头上的称颂。
依赖长辈或有权势者的庇护。
非常牵强地解释,把没有某种意思的说
成有某种意思。
⑦不足为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出言无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⑨跄跄踉踉:__________________
无可适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不值得奇怪。指某种事物或现象
很平常,没有什么奇怪的。
说话时超越了自己的身份、地位,
显得无礼。
走路不稳的样子。
同“无所适从”,不知听从哪一个好。
指不知怎么办才好。
深恶痛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敌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勋业:____________
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即“同仇敌忾”,全体一起痛恨敌人。忾,
愤恨。
功劳,功业。
五、名句名篇
①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淮南子》)
②穿掘着灵魂的深处,使人受了精神的苦刑而得到创伤,又即从这得伤和养伤和愈合中,得到苦的涤除,而上了苏生的路。
——鲁迅
③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
④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鲁迅
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