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春(第二课时)
学习任务四
朱自清的《春》读起来富有童趣,清新,活泼,优美。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试找出一些段落,或品味词语,或品析修辞手法,或赏析表现手法……体会文章表达童趣的妙处。然后动情朗读,读出童趣。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从修辞中品读童趣
桃树、杏树、梨树,纷纷开花。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比较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品析: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桃树、杏树、梨树”当成儿童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它们纷纷开花的样子,写出了童趣,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春意盎然。
修改: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在这里把桃树、杏树、梨树当成儿童来写,你争我抢,纷纷开花。你开得花多,我比你开得还多,富有童趣。“满”“赶趟儿”这两个词更让我们看到了花挤满枝头的情状,让我们感受到了春意盎然。
学生品析:这句话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野花当作儿童来写,听到一声命令“散开”,立刻跑到了花丛里。花草相映,在阳光的照耀下,那么鲜丽明亮,像眼睛。“遍地”的野花,像星星,很多很多。微风吹来了,明亮的野花随着微风在舞蹈,一会儿藏进草丛,一会儿又出来了,就像眼睛在眨呀眨。整个句子富有童趣,生动形象。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2.在联想中品读童趣
花里带着甜味儿。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3.在动态描写中品读童趣
赏析:“春花图”这一段是儿童眼中的热闹。在儿童的眼中,桃花、杏花、梨花是你争我抢着开放的,蜜蜂是嗡嗡地大声喧嚷的,蝴蝶是忙来忙去飞着凑热闹的,野花是眨着眼睛一动一动的。这是一个热闹的儿童的世界,有闹闹嚷嚷的蜜蜂蝴蝶,野花还很有情趣地和你捉迷藏,一会儿藏起来,一会儿又出来,和你逗趣玩耍,真是童趣盎然!
4.从多感官描写中品读童趣
赏析:《春》的第四段多感官描写非常突出。有视觉,桃树、杏树、梨树竞相开花,五彩缤纷;野花遍地,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亮光,微风吹来,野花时隐时现,和绿草相映成趣;更有蝴蝶飞舞其中,情致盎然。有嗅觉,花里带着甜味儿,让人不由得联想到丰收的桃儿、杏儿、梨儿。有听觉,那嗡嗡的蜜蜂,成千成百,贪婪地吮吸着花蜜,高兴地在繁华丛中欢唱着,欣赏着鲜花的艳丽。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采用拟人修辞,描写的是儿童的行为;“甜味儿”是儿童最喜欢的味道;联想到能“吃”的果实,是儿童最真实的心理;而一个“闹”字,也是拟人,是儿童眼中的热闹;“飞来飞去”的蝴蝶,是儿童眼中喜欢的情景;“像眼睛”“像星星”是儿童眼中野花的形象,特别是 “还眨呀眨的”是儿童的语气。这一段话,从儿童的视角来写,童趣盎然。
5.请结合你分析的内容写出“春花图”的朗读脚本,动情朗读,读出童趣。
朗读脚本:“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读出重音,还要读出连接,从视觉上凸显鲜花你争我抢,竞相开放的挤劲儿。“赶趟儿”读出重音,突出开花儿的急切,鲜花的繁盛。“火”“霞”“雪”读出重音,而且三句读出连接,要一口气连贯地读下去,有标点也不停顿,就更能表达看到一片姹紫嫣红的惊喜。
“花里”之后稍作停顿,“甜味儿”读出重音,还要有一个闭着眼睛用鼻子深深嗅入的停顿感、陶醉感。“满”读出重音,“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一句更要读出想到果实累累香甜可口的甜蜜感。“花下”“蜜蜂”“蝴蝶”之后稍作停顿,“成千成百”“嗡嗡”“闹”读出重音,读出画面有声音的感觉,读出画面的热闹、生机和活力。
“飞来飞去” 读出重音,读出蝴蝶在忙着凑热闹的样子,从视觉上凸显画面生机和活力。“野花”之后稍作停顿,“遍地”“散”读出重音,从视觉上凸显野花之多,一下子分散在草丛里的顽皮劲儿。“眼睛” “星星” “眨”要读出重音,从视觉上凸显花的亮、多、微风吹拂下时隐时现的逗趣的情致。
6.模仿“春花图”示例,自己完成“春风图”的品析,体会语段中的童趣。然后结合你的品析写出朗读脚本,动情朗读,读出童趣。
“春风图”品析:在这幅画面中,把春风比喻为“母亲的手”,孩子最喜欢母亲抚摸的感觉,这一喻体恰恰符合儿童的特点。“鸟儿”一句虽然看似写鸟儿的高兴,但是这何尝不是儿童的高兴,大自然几声鸟叫,就可以引起儿童极大的兴趣,这恰恰是儿童欣赏春天的角度。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这句,本身就是儿童的画面,而且更是儿童欣赏春天喜欢关注的地方。整幅画面有触觉,有嗅觉,有听觉,有视觉,一片活力,充满童趣。
“春风图”朗读脚本:如果“春花图”朗读的感情是热情赞美的,“春风图”就是亲切自然的。开头的诗句要字字顿开,读出悠扬韵味,恰如春风拂过的感觉。“母亲的手”和“抚摸”要读出重音,而且要处理得语重而情深,令人觉得温暖而舒坦,恰似母亲抚摸着孩子的感觉。“手”和“抚摸”之间要读出拖音,更能体现这种温柔的触觉。“泥土的气息”和“青草味儿”“香”读出重音,给人以嗅觉上的美感。“风里带来些”“混着”“空气里”后面稍作停顿,加重亲切自然的舒缓感。“酝酿”读出重音,表现出空气中香味在融合,在发酵,越来越浓。
“繁花嫩叶”“高兴”“呼朋引伴”“清脆”“宛转”“应和”要读出重音,读出鸟儿的欢快。这里不仅要读出鸟儿的欢快,更要读出儿童的欢快。“鸟儿”“窠巢”读出拖音,而且稍作停顿,体现亲切和悠然。“短笛”“嘹亮”读出重音,使人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迎春交响曲。“牛背上”也稍作停顿,体现悠然之韵。
学习小结
同学们,我们通过四个活动,学习了《春》,不仅感受了景物的特点,体味了文章的童趣,而且我们学会了如何确定重音停连,如何运用朗读表达感情。
美丽的春天,多情的春天,朱自清用笔给我们画出了一幅幅绝美的图画,我们怎能不激情澎湃呢?
让我们带着对春天的爱,纵情欢唱春天的旋律。
纵情欢唱春天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