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6.2《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共5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6.2《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共5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3 14:20: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为了忘却的记念
鲁 迅
“二十世纪亚洲最伟大作家。”——鲁 迅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概括全文的主旨。
2.结合重点句子,赏析人物形象。
3.学习革命先烈的高贵品格和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感情。
一、了解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1927年“四 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叛变革命,从军事、文化两方面对共产党人实行反革命围剿,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他们利用特务匪徒捣毁进步的文艺团体、书店,查禁进步书刊,通缉、逮捕甚至秘密屠杀进步作家。
“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联合组成的进步文艺社团,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发表重要讲话并当选为常委)
1931年1月17日作家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等人被秘密逮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同时,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
写作背景
针对这些,悲愤无畏的鲁迅当即写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予以反击,指出国民党刽子手是“在灭亡中的黑暗的动物”、“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是同志们的鲜血所记录”;又继写了《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柔石小传》等。1933年2月在柔石等遇害两周年的日子里,作者于7至8日再写此记念文,后收入《南腔北调集》。
左联五烈士
1902生于浙江省台州宁海县,原名赵平福、平复、少雄。几代读书,传至父亲,家景不支,为小商。柔石至10岁入学,后入省立第一师范,受“五四”影响,走上文学之路。曾为北京大学旁听,听鲁迅所授中国小说史等,与鲁迅创立朝花社。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被推选为执行委员,负责左联刊物《萌芽》。由冯雪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有短篇小说《二月》中篇小说《三姊妹》等。
柔石
左联五烈士
1909生于浙江象山,原名徐柏庭。1927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积极投身反帝爱国斗争运动,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发起人之一。殷夫有一个极疼爱他,时任国民党航空署长的哥哥。牺牲前他曾四度入狱,均被哥哥保释而出。他感激哥哥的手足之情,但追求真理坚不屈从。有诗集《孩儿塔》《伏尔加黑浪》。
白莽,又名殷夫
左联五烈士
1907生于广东潮州,又名岭梅。五卅时期在潮州参加革命活动。192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左联”。《新女性歌》三十年代风靡一时:“真正的妇女是洗掉她们唇上的胭脂,作为一个铿铿锵锵,推进时代进展的整个集团的一份子。烈火中的斗士,来寻找它们真正的出路!”或是其名由来。有短篇小说集《铁和火的新生》,中篇小说《重新起来》。
冯铿
左联五烈士
1903年8月生于湖北武昌,笔名求实。1917年考入武汉高等商业专科学校。五四时,参加领导学生运动。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3年参加京铁路工人大罢工。翌年4月,被派往苏联东方大学学习。后当选团中央委员,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兼《中国青年》主编。1930年8月,任中央宣传部秘书。1930年春,参加上海“左联”的领导工作。有《小品文杂感集》,译著《朵思退夫斯基》。
李伟森
左联五烈士
1903年生于福建福州,原名胡崇轩,笔名野苹等。少年当过学徒,后求学天津大沽口海军学校。曾在山东济南省立高中教书,与沈从文在上海《中央日报》编辑副刊《红与黑》。参加“左联”,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左联”执行委员,兼工农通讯委员会主席。有中篇小说《到莫斯科去》《牺牲》等。
胡也频
二、理清结构内容
一起来讨论:
为了忘却的记念
题目应该如何断句?
为什么要“忘却”?
为什么要“记念”?
01
02
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纪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为了|忘却的|记念。
“为了忘却”是要忘却悲痛,摆脱哀伤的重压,因为长久的哀伤会让人意志消沉,要换一种纪念方式。
“记念”是要记住逝者的精神、记住血的教训。为了让烈士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让后人永不忘却。忘却悲伤是为了更好地战斗,战斗是最好的纪念方式。
看似矛盾的两个词,寄予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得出结论:
整体感知:
1.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高考领航》,理解生字新词,勾画出重点句子。
2.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预习检测
竦身 罗曼谛克 拓荒 尽量
偈子 涅槃 解往 提纲挈领
大王 刊载 惴惴 什物
着落 吮吸 信札 赎罪
sǒng

tuò
jǐnliàng, jìnliàng

niè pán
jiè
qiè
dài
zǎi
zhuì
shí
zhuó
shǔn
zhá
shú
词语解释
明珠投暗
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视。也比喻好东西落入不识货人的手里。同“明珠暗投”。
情随事迁
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
急于事功
事:事业;工:功绩。 指做事急于求成。
累及
指使受牵连;连累到。
挈妇将雏
[qiè fù jiāng chú]
带着妻子,领着儿女(挈、将:带领;雏:幼小的鸟,喻指儿女)。
人心惟危
延口残喘
惟:是;危:险恶。 指人的嗜欲之心是危险的。
指一种勉强留着一口气的样子。比喻勉强维持生存,用于将死之人。释义延长一口残余的呼吸。意思是努力挣扎着勉强活下去。比喻勉强维持生存。用于将死之人。
拳拳
诚恳、深切的样子;弯曲的样子。
不屑
不值得。
隐约其辞
说话或写文章故意含糊躲闪。
刚健质朴
坚强有力,朴实少饰。多形容人的性格或作品的风格。
隔膜
情意不通,彼此不了解。
积习
淤积
长期养成的习惯。
(水里的泥沙等)沉积。
眷眷
指反顾的样子,依依不舍;一心一意。
第一部分:说明写作目的,回忆与白莽的三次见面。
第二部分:回忆与柔石的交往,顺带写冯铿。
第三部分:简述左联成立后对白莽的新的了解及白莽、柔石的被捕。
第四部分:五烈士被捕遇害的经过,作者的境遇和悲愤的心情。
文章结构
第五部分:抒发悲愤之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革命必胜的坚强信念。
五人被捕
纪念柔石
纪念白莽
五人遇难
抒发悲愤
(提示:作者对五位烈士的描写,有无详略?是依据什么安排主次的?)
详略:主写柔石,白莽次之,其他三人一笔带过。
依据:了解的深浅,对他们材料掌握的详略。
小结:结构严谨完整,繁中有简,重点突出。
本文如何结构材料的?
第一部分
这一部分,主要记叙了哪个人物?是如何叙述的?
明确:
主要记叙了白莽。主要写鲁迅先生与白莽的三次见面。
见面次数 事件 形象特征
第一次 亲自送来书稿,曲译“国民诗人”为“民众诗人” 做事认真负责、坦诚直率,嫉恶如仇
第二次 亲自送译稿,“谈得比第一回多一些” 直率坦诚、积极乐观
第三次 白莽出狱,跑到鲁迅处,并且告诉鲁迅他是一个革命者 追求真理、敢于反抗
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出现了几个人物?是如何来写的?
明确:
柔石和冯铿。主要写与柔石的交往。
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表现柔石的性格中的硬气和迂。
表现迂的地方:相信人们是好的;和女性的同乡或朋友走路保持很大距离。
表现硬气的地方:下决心改变创作的路子。
写冯铿:用了三个“疑心”。
第二部分
他说的并不是空话,真也在从新学起来了,其时他曾经带了一个朋友来访我,那就是冯铿女士。谈了一些天,我对于她终于很隔膜,我疑心她有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于她的主张的。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我其实也并不比我所怕见的神经过敏而自尊的文学青年高明。
第一个先疑心冯铿有点罗曼蒂克,急于事功,表现了冯铿是一个有理想、积极进取的青年;
第二个又疑心柔石创作路子的改变受冯铿的影响,暗示他们志同道合;
第三个又疑心自己,既表现了鲁迅自我剖析的精神,又表达了对冯铿的尊敬之情。
第三部分
齐读第三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鲁迅知道了白莽就是殷夫,不久又得知白莽、柔石同时被捕。
第四部分
自读第四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他们在狱中的情况如何?(找出原文)
当收到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位青年同时被害的消息后,作者的感受如何?(找出原文)
理解作者诗歌的含义。
冯女士的“
第四部分
1.主要写了五位烈士的遇难过程、作者的境遇和悲愤的心情。
(线索一:柔石等革命者被捕的经过、狱中情况和最后的牺牲;线索二:作者的境遇和悲愤的心情。)
{文章线索:线索可以是物品、人物、时间、事件、地点的转换、人物的感情变化等等}
2.“手上上了拷”“洋铁饭碗,要两三只”“冯女士的面目都浮肿了”
表现了革命者遭受了非人的待遇。
3.“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人失掉了很好的青年。”并把满腔的愤怒化成了一首诗。
第四部分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第一、二句,作者习惯了反动政府的黑暗统治,他带着妻子和孩子避居客栈,鬓角都斑白了,说明说的困难和处境的艰难。
第三、四句,他在梦中仿佛看到慈母的晶莹的泪光,这与柔石的母亲相联系,又暗示了中国的百姓正在遭受封建军阀混战的痛苦。
第五、六句式全诗的诗眼,柔石和白莽都是优秀的革命青年,却惨遭反动派的杀害,鲁迅先生怎么能不痛心呢?愤怒地面对敌人的刀丛(白色恐怖)写下了战斗的诗篇。
第七、八句,通过悲凉气氛的渲染,烘托出鲁迅先生内心深处极度愤慨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处境的寂寞和心情的沉重。
第五部分
自读第五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进一步抒发作者悲愤的心情,表达对未来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三、分析人物形象
“我”与“白莽”的三次交往。
白莽其人
1、作者如何引出对白莽的描写?
报纸对五烈士的不同态度
《白莽印象记》
可见其在白色恐怖笼罩下难能可贵的战斗精神
“不敢载”,指慑于反动派的严酷统治,不敢;
“不愿”载,指不想介入,没有鲜明态度;
“不屑载”,认为五个青年遇害,不值得报道。
白莽其人
作者和白莽三次相见各有侧重,阅读3—6自然段,分析白莽是怎样的一个人?
初见----因书结缘----淳朴、率真
又见----以文会友----敏感、爱憎分明
再见----革命同志----乐观坚定
再忆白莽----有才华的青年作家
一首译诗----坚定的革命信念
纯朴、率真、爱憎分明的人,富有才华的青年作家, 信念坚定的革命者
思考:“民众诗人”与“国民诗人”有什么区别?白莽在翻译时的曲译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
“民众诗人”不仅包括普通民众,而且还包括国民党反动派。白莽因为憎恨国民党反动派,因而连“国民”两个字也觉得讨厌,不愿意用来称呼自己喜爱的诗人,可见他是一个热爱民众而憎恶国民党反动派、爱憎分明的人。
柔石其人
文章第二、四部分写了柔石的哪些事情?
听讲义
托送书
名字风波
弄文学
借钱印书
拼命译书
与人走路
改变创作风格
狱中写信
眷恋母亲
柔石其人
这些事情表现柔石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台州式的硬气
颇有点迂
善良、纯洁、坚强、耿直、忠诚
“迂”—为人随和,单纯、善良、忠厚,对社会的黑暗、人心的险恶缺乏清醒的认识。
“硬气”—对革命工作执着热心,具有果敢和不畏艰险的斗争精神。
小结:柔石是一位忠厚、果敢,认定真理就一往无前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好青年。
1、写柔石时作者想到了方孝孺。
2、官厅找寻作者时,引用了《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事。
品典故
找出文中三处用典,并理解其作用。
3、全文行将结束时,提到了年青时候读向子期《思旧赋》的情况。
类比
1.写柔石时作者想到了方孝孺
方孝孺:硬气——宁折不弯,舍生取义;
迂——固执,不适应实际。
分析典故
柔 石:硬气——为信仰而坚持不懈;
迂——书生气,缺乏经验。
通过类比让人们更加了解柔石的精神品质
 柔石和方孝孺在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将为后人敬仰和赞颂;同时,作者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青年的罪行,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的揭露和控诉。
2.《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事
分析典故
相似点:岳飞、柔石,都是被人谋杀的;
秦桧、国民党反动派,都是残害无辜;
高僧、作者:都是因他人之事受牵连。
不同之处:高僧坐化,消极反抗;
作者逃走,出于对敌人的深刻认识,不坐等送死,
走, 是为了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通过类比揭露了敌人的卑劣
3.年青时候读向子期《思旧赋》
相似点:
向子期生活在魏晋时期司马氏政权的高压之下,没有言论自由;
鲁迅生活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中,也没有言论自由。
不同之处:向子期不敢写;
鲁迅以古喻今,曲折地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通过类比揭露社会的黑暗
分析典故
四、精彩语句赏析
思考:画横线的句子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
“原来如此! ……”中“此”指代什么
叹号和省略号各表达什么作用 试把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说出来。
1.“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 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
这段文字详细记叙了柔石等人被害的消息,画横线句子表明这是集体遇难,秘密屠戮,是虐杀。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柔石无微不至的关怀,对敌人强暴罪行的揭露和控诉,抒发了极度悲愤之情。
“原来如此”单独成段,感情十分强烈复杂。叹号表明愤怒与抗议,省略号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复杂感情。
深层含义是反动派竟如此卑劣凶残地对待无辜青年,柔石这样的好青年竟会遭到如此残酷的杀害是作者始料不及的。全段记叙、抒情、议论结合,有利于表达感情,深化主题。
思考:画横线的句子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 “原来如此! ……”中“此”指代什么 叹号和省略号各表达什么作用 试把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说出来。
2.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人利己 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旧道德:旧有的,人民群众中长期形成的美好道德。
新道德:无产阶级新思想指导下的道德。
损己利人:为了别人的利益,宁可牺牲自己的高尚品德,是柔石品格的本质。
这一段议论性文字是对柔石崇高思想品德的评价和赞扬。
3.我又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这几位遇难的青年不但是作者的朋友,更是无产阶级战士,他们的殉难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于是,作者由失去朋友而产生的沉痛之情,因为我们民族的损失而加重了。
文中两次写到这句话,前后构成反复,加强了歌颂烈士和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感情。
4.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
“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形象地 概括了三十年来,一切反动统治者残酷屠杀革命者的罪行。“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延口残喘”表明斗争的艰难。“这是怎样的世界”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全句表现了作者对反动派的切齿痛恨和顽强斗争精神。
5.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 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血的教训使作者既看到黑暗统治如夜,又看到革命之路还长,斗争还很艰巨。“不如忘却”与文章开头呼应,再次扣题。作者意识到“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表明他相信烈士的血不会白流,革命终将取得胜利,这是历史的必然。这就表达了对胜利的信心,与敌斗争到底的精神。
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完。
四、拓展延伸
合作探究
《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两篇文章都提到了“忘却”,它们在含义、情感表达、文章作用中有何异同?
《记念刘和珍君》中“忘却”指忘记;《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忘却”含义丰富,它含有“摆脱悲痛,化悲痛为力量”之意,而这种含义本身也有忘却之意,只不过前者忘记的是惨案中的人和教训,后者忘记的是悲哀、悲痛等。
含义有相同之处
相同之处
两篇文章中的“忘却”都和“记念”有着紧密的联系。《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忘却,意在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其作用指向纪念。《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以忘却入题,也是为了化悲愤为力量。
文中作用有相同之处
相同之处
感情实质相同
《记念刘和珍君》的忘却是讥讽庸人,表达讽刺和不满,深究其原因,仍在于作者对死难者锥心的悲哀悲痛,对屠戮者的愤怒和谴责。因此,他用这种辛辣讽刺的语言来表达期望。《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忘却是我失去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去了很好的青年的悲愤,是对反动统治者的愤怒。
不同之处
含义的丰富程度不同。《记念刘和珍君》“忘却”含义仅指忘记;《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忘却”不仅表达作者的无尽悲痛,还体现出要化悲痛为力量,坚忍不拔地去战斗。
表达情感的特征不同。前者的“忘却”讥讽当时众多的庸人健忘,是一种旗帜鲜明的、强烈的、不加掩饰的讽刺和提醒。后者的“忘却”表达的是一种浓烈的悲伤沉淀之后的内敛、冷峻和深沉,是一种强烈的力量感。
在文中的作用不同。前者的指向是单一的、局部的与标题中的“记念”没有直接的联系。后者指向不是单一的,具有统领、贯穿全文的作用。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
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
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鲁迅 《热风·随感录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