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四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四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3-12-27 08:25: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二地理(理科)期中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 共计70分)
1.有关地理区域含义的正确叙述是 ( )
①区域是地理差异的客观反映 ②区域有一定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
③区域相对于外界有差异,而内部特征完全一样 ④区域特性与其区位没有关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区域内部特征具有 性。 区域之间的特征具有明显的 性。 ( )
A绝对一致 相对一致 B .差异 整体
C相对一致 差异 D.地带 非地带
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高居世界之首。同时,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不同,加快西部经济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据此回答3~5题。
3.制约西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经济原因是
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 B.农业基础薄弱
C.水土流失严重 D.自然资源不足
4.我国政府为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①给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 ②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③保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来产品的冲击 ④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人才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5.我国政府努力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是为了
A.宏观调控,微观搞活 B.统筹经济发展,协调好地区差异
C.体现综合国力.加强经济建设 D.开发西部资源,改善投资环境
6、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这是因为( )
A、发达国家法制不健全,有空子可钻 B、发达国家政局动荡,社会不稳定
C、发达国家主导世界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 D、发达国家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7、南水北调规划了“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其中的“四横”四指( )
A、长江、黄河、淮河、海河 B、长江、汉江、黄河、淮河
C、长江、通天河、大渡河、黄河 D、长江、渭河、淮河、黄河
8、南水北调的东线、中线都可以到达的城市是( )
A、北京 B、天津 C、烟台 D、威海
9、南水北调工程的输水线路中,需逐级提水的是( )
A、东线工程 B、中线工程 C、西线工程 D、东、中、西线均需要
10、西气东输的能源使用后,将降低沿线城市的( )
A、水体污染 B、土壤污染 C、大气污染 D、噪声污染
11、西气东输工程对中西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产生的不利影响是( )
A、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B、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工工业
C、增加就业机会,强力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D、对管道途经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12、西气东输主干道由西向东途经地区的自然带分别为( )
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②温热带落叶阔叶林带③温带草原带④温带荒漠带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D、④③②①
13、西气东输工程管道线与下列哪一组铁路相交( )
A、湘黔线、宝成线、京广线、京九线 B、包兰线、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
C、京包线、京哈线、京九线、京沪线 D、兰新线、陇海线、浙赣线、京广线
14、西气东输工程对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是( )
A、促进东部地区改变能源结构 B、促进东部地区轻重工业的结构调整
C、有效改善大气环境 D、有利于带动东部地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下图表示某产业部门从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布局变化图(图中箭头表示该产业部门转移方向)。据图回答15—16 题。
15.该产业部门属于( )
A、技术密集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
C、资金密集型产业 D、资源密集型产业
16.这种产业转移的原因是( )
A、②③④地区生产成本低于①国 B、①国家经济出现衰退
C、②③④地区经济发展超过①国 D、①为了扩大产品的出口
17.我国三大自然区与其最突出的区域特征组合,正确的是
A.东部季风区——高温多雨 B.东部季风区——冰川纵横
c.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伏旱 D.青藏高寒区——“高”和“寒”
18.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将我国分为三大经济地带,南京与银川分别属于
A.中部、西部地带 B.东部、西部地带
C.东部、中部地带 D.西部、东部地带
读某地径流、水蚀统计图,回答19—20题。
19.该地
A.雨水下渗逐年减少
B.地表破坏愈加严重
C.河流含沙量居高不下
D.植被逐年增加
20.产生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退耕还林 B.退耕还湖
C.退耕还牧 D.毁林开荒
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其中:风蚀荒漠化187.3万平方千米;土壤盐渍化17.3万平方千米;冻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千米。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如图所示的9个省区,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9%。回答20—22题。
21. 有关我国荒漠化的现状,正确的是
A. 荒漠化最严重的是风蚀荒漠化,占荒漠土地的99%
B. 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省区
C. 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的9个省(区)年降水量都在400mm以下
D. 长江以南的省(市、区)没有荒漠化土地
22 冻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
A. 甘肃、河北 B. 新疆、内蒙古
C. 陕西、宁夏 D. 青海、西藏
23. 占全国荒漠化比例最高的省区,其荒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自然植被人为破坏严重 B. 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
C. 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D. 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
读1937-1980年内蒙古商都县土地耕垦、人口、放牧强度和荒漠化面积发展变化图,回答24—25题。
24.对该县1937—1980年土地耕垦、人口、放牧强度和荒漠化面积发展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A.人口总数约翻了一番
B.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
C.荒漠化面积扩大约3倍
D.放牧的绵羊总数增加了约2倍
25.导致该县荒漠化面积扩大的根本原因是
A.人口数量的变化
B.耕地面积的变化
C.放牧强度的变化
D.气候的变化
洞庭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分析洞庭湖区湖泊面积和容积变化情况,回答27—28题。
年 份
1949
1958
1971
1984
1995
1997
湖泊面积(亿km3)
4350
3141
2820
2691
2625
2145
容积(亿m3)
293
228
188
174
167
150
26.引起洞庭湖区湖泊面积和容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①泥沙淤积;②气候变暖;③南水北调;④围湖造田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7.洞庭湖区湖泊面积和容积变化带来的后果可能是:①地下水质下降;②湖区气温日变化减小;③洪水调蓄能力减弱;④湖水自净能力下降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结合我国部分防护林分布示意图,完成28~29题。
28.国家大力推行“退耕还林”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①增加木材产量 ②改善生态环境 ③增加农民收入 ④调整农业结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9. 关于图中各防护林主要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B.②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C.③抵御海风、海浪和暴雨的袭击
D.③进行平原绿化、美化城市环境
30.下图所示曲线反映城市绿地具有的作用是
A.调节气温、改良城市小气候
B.减弱噪音、美化环境
C.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D.防风固沙、防止沙尘暴发生
31. 2009年2月2日是第13个“世界湿地日”,其主题是“从上游到下游,湿地连着你和我”。该主题反映出湿地对人类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包括
①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 ②减缓径流和蓄洪防旱
③为人类提供水源 ④防风固沙,涵养水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2. 3月21日为世界森林日,2008年世界森林日的主题为:善待并擅待森林,无异于善待人 类自己。下列能体现善待并擅待森林的是
①维护和增加森林覆盖面积②加强森林的开发使用③恢复并提高森林功能
④重视森林土著人和森林工人权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3、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秦岭淮河作为自然分界线是明确的,无过渡性
B.所划分的区可进一步划分
C.线北的地区降水都在800mm以下
D.秦岭――淮河与行政区边界重合
34、长江三角洲平原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让位于东北平原的原因是( )
A.土地质量比较差  B.耕地破碎 C.水稻土肥力下降 D.水网密集、河湖众多
35、上海市快速发展的原因是( )
A.位置优越 B.地形平坦 C.气候温和 D.劳动力充足
高二理科地理期中试题试卷
第二卷
二 综合题(30分)
36 黑河发源于祁连山,流经河西走廊,最终注入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的居延海,以下是黑河流域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读图回答。
(1)图中甲——丁空格表示着如下的内容:用水增加、耕地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入境水流减少,请对应填出
甲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 丙_______________
丁_______________

(2)图中①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下图是我国正在实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示意图,分析回答。
(1)图中数码表示的箭头含义分别是:①是晋煤外运,②是 ,③是 ,④是 。
(2)①与③调出的能源分别是 。
(3)②调出的资源主要来自 盆地和陕甘宁地区。
(4)简述④产生的原因。
高二理科地理期中考试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共70分 )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A
B
B
C
A
B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D
B
C
B
A
D
B
B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D
C
A
A
C
B
D
C

题号
31
32
33
34
35
答案




A
二 综合题(30分)
36  (10分) (1)耕地减少 用水增加 入境水流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
2)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
37 (20分) (1)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南水北调
(2)煤炭 水能
(3)塔里木盆地
(4)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南方有余,北方不足;北方工农业生产较发达,人口稠密,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