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讲解篇)
一、命题了解
1、【命题情况】
根据材料的文本内容性质,非连续性文本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论述类材料(政论文、学术论文、书评、时评)的组合文本;
一类是实用类材料(新闻、调查报告、传记、科普文章、图表等)的组合文本。
选文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诸多领域,材料主要选自主流媒体发布的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新闻等。注重文化积淀,关注社会焦点,文本大都具有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和人文性。
2、【题型设置】
在题型设置上以“客观题+主观题”的形式呈现,侧重考查文本的论述特点,侧重以论述性的内容去命题,同时加强了对论证的考查,分别以客观题和主观题的方式考查了论据和论证特点。
二、考纲要求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重要概念”常常包括:
(1)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2)反映文章深层含意的词语;
(3)体现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4)对文章结构起连接呼应作用的词语;
(5)内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6)展现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
(7)有一定指代意义的词语。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文中重要句子”,指的是内涵较为丰富或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主要包括:点明主旨的句子(即人们常说的“文眼”句);内涵丰富的句子;对领悟主旨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句子;结构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所谓“文中的信息”是指作者在文中所阐述或传达的知识、事例、理论、观点或设想等;
“筛选”是指根据一定的要求对文本信息进行搜索、选择、获取;
“整合”是指对筛选得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并压缩,使之条理化、清晰化、概括化、简洁化。
(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指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并在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理清行文的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与“把握文章思路”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文章的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出来的,结构为表,思路为里,二者互相映照。
(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主观倾向。
作者的观点态度,可能直接表述,也可能间接表述;可能集中表述,也可能分散表述。
作者的观点态度如果是隐含的,分析时就要依据文本,揣摩文中的隐含信息,推求作者所表达的意思,进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如果散见于文中不同位置,分析时就要把这些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进行归纳整理。
三、文本特点
(1)同一话题,多则材料。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般由2~3则非连续性、相对独立的材料片段构成。
(2)多元角度,同中有异。
①几则材料之间有一个内在逻辑主题,但不同材料各有侧重角度,从不同的角度指向一个共同的话题。②非连续性文本的多则材料虽然围绕同一话题展开,问题聚焦,每则文本的中心却是有差异。
③几则材料之间虽然内容相对独立、侧重角度不同、体裁不同、表达方式不同,但形成互补关系。
(3)多种文体,图文并茂。
非连续性文本组材灵活,论述文,新间、调查报告、传记、科普文章等都有可能涉及,强调各察合应用,把连续的线性思维和零散的点状、碎片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让考生在众多跳跃的信息中感知文本内容,有以图表材料,信息容量大,呈现形式直观,概括性强,易于比较。
论述类文本阅读
【图表整理知识点】
【知识点掌握】
一、论述文的三大要素
(一)论点——(中心论点 + 分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
1、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有些文章既有中心论点,又有分论点。
一篇议论文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
设置分论点,是为了对中心论点起证明作用或补充作用。
2、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论点一般出现在议论文的以下四个位置上:
(1)在文章的标题,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2)在文章的开头,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3)在文章的结尾,结尾归纳中心论点;
(4)在文章的中间,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注意:有的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某一话题展开论述。
(二)论据——(事实论据 + 理论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正确性和可行性的材料。论据有两种:
(1)事实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具有典型性。
作用:通过典型的事实,凸显道理,突出论点。
(2)理论论据。
理论论据可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名言、警句、格言、定律、公式等及人们公认的道理。
作用:运用精确,能恰当证明论点。
对论据的要求:一是典型;二是新颖;三是能证明论点,与论点有内在联系。
(三)论证——(论证结构 + 论证方法)
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1)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
②归谬论证(反证法)、假设论证及整体上的归纳论证、演绎论证、因果论证等。
(2)论证结构:
①并列式、层进(递进)式、对照式;
②总分式、驳立式;综合式。
二、论述文两大类型——(立论文 + 驳论文)
①立论文(阐述自己的立场),是对某一事件或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观点的论述类文本。立论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
②驳论文(批驳他人的观点),是对某一事件或问题反驳对方的论点,阐明自己的观点的论述类文本。驳论是从反面证明其错误。
【反驳方法】
驳论文中,反驳对方观点的方法有三种: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
①反驳论点,即直接反驳对方论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这是驳论中最常用的方法。
②反驳论据,即揭示对方论据的错误,以达到推倒对方论点的目的;因为错误的论据必定得出错误的论点。
③反驳论证,即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如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的矛盾,对方各论点之间的矛盾,论点与论据之间矛盾等等。
由于议论文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有机构成的,因此驳倒了论据或论证,也就否定了论点,与直接反驳论点具有同样效果。一篇驳论文可以几种反驳方式结合起来使用,以加强反驳的力量和说服力。
三、论述文训练方法——(论点 + 论据 + 论证)
因为论述类文本有论点、论据、论证三大要素,所以平时训练要围绕这三点多下功夫。
1.加强快速找准论点的训练。——(中心论点 + 分论点)
2.加强分析论据作用的训练。——(事实论据 + 理论论据)
3.加强论证方法分析的训练。——(论证结构 + 论证方法)
四、论述文阅读方法——(快速 + 有效)
1、论述类文本说理性强,有的内容专业性也比较强,对考生来说比较生涩难懂。而高考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考查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不是考查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读文的重点就是厘清文章的论述关系和行文的逻辑关系。
2、论述类文本阅读量在逐年增加, 这就要求考生不但要有效读文还要快速读文。
【阅读方法】——(阅读 + 勾画)
(一)标关键词,抓重点句。
1、勾画论点论据。
(1)论点:
①圈点文中体现统摄全篇或作者观点的语句。
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的写法,大多有“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归根结底”等表总结性的词语。
②圈点文中的重要句子。
结构复杂难以理解的句子、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揭示文本脉络层次的句子等。
(2)论据:
①圈注如、例、人名、书名等句把握事实论据;
②圈注表比较、对比、引述等的句子把握理论论据。
2、圈注关键词语。
(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
①表示范围的词(大多数、几乎、仅仅、基本、凡是、所有、都、全、总共等);
②表示程度的词(根本、更、更加、尤其、最、十分、非常等)等;
③表示已然未然词、或然必然词(表已然未然的词“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已经”等,表或然必然的词“可能”“一定”“或许”“必然”等);
④某些指代词(“这”“那”“它”“其”“此”等);
⑤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过渡词;含有肯定和否定意义的词;
⑥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2)有助于厘清文章思路,梳理逻辑关系的词语。
①表分类分层的词语(如“首先…,其次……”等)。
②表因果关系的词语(如“因为”“因此”“……的原因”“因而”“由于”“从而”等)
③表转折关系的词语(如“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等)。
④表并列或递进关系的词语(如“也”“又”“不是……而是…”“不仅还……”等)。
⑤表举例子的词语(如“例如”“如”等)。
⑥表解说的词语(如“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所谓”“即”等)。
(二)分段阅读,分层理解。
①概括段意层意;
②把握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③理清论证结构(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照式);
④分析句间关系(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条件、目的、解说、假设)。
【思考三类关系】
1.思考概念间的逻辑关系
在阅读过程中,思考文本中的一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注意它们自身内涵以及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区别。
2.思考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在阅读文本时,注意语句之间存在的因果、转折、条件、并列等各种关系。特别要注意的是因果关系,在信息类文本中,以果求因、以因推果,是常见的思维模式,含有因果关系的语句比较密集。
3.思考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文本的结构思路是沿着逻辑思维展开的。段与段之间有清晰的逻辑关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递进关系,还有的是纵横结合的逻辑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常有一些标志性的语句,如“首先、其次”等引起的语句。如果没有这样的语句,可这样处理:
(1)重要语句内,词与词比较,把握重要词语;
(2)各语段之内,句与句比较,筛出重要语句;
(3)连缀重要词句,把握语段大意和文章思路。
【阅读要三抓】
1.从内容入手,抓文章整体。
首先要对全文、全段有大体的了解,知道每一层次到底说的是什么,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或全段的内容,才有可能弄清其内部层次。
2.从层次入手,抓逻辑关系。
从高考考查来看,往往在注重整体的情况下,就文章的一段或几段出题,或划分层次,或阐述层意等,这就要求在注重整体的情况下,依据试题的范围去分析材料。
3.从位置入手,抓结构作用。
开头具有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欲扬先抑等作用;过渡则具有承上启下、由转述转向议论等作用;结尾则有卒章显志、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等作用。